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坚实专业基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要求研究生视野开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究中力求有创新,学术成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研究方向1.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史3.明清史4.古代社会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3年;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博士研究生必修,共计15学分;(二)选修课程博士生可根据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情况,选修课程;也可由导师根据博士生的选题等情况酌情开设,但本专业博士生皆可选修。

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本学科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研究需要,到有关图书馆了解馆藏情况,查阅他处难觅的资料;其次,根据专业需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熟悉全国同行的研究动态,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开题报告,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有较高学术价值,或为前人未曾研究者,或为前人研究中多有未尽之处者;(2)勇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突破,结论有创见,同时既要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又要能经受时间的检验;(3)态度严谨,具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导师指导和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与研究生自学并重的学习方法;加强对研究生习作的指导,鼓励创造性的课题研究。

八.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文艺学学科(学科专业代码)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文艺学学科(学科专业代码)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文艺学学科(05010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系统学习、扎实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本学科的学术史有系统了解,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包括资料搜集、论题选择、论文写作等等)。

遵守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

具有公共关怀,坚持独立思考。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知识2、掌握中国古代文论基本知识3、掌握西方文论基本知识4、熟悉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基本问题和思潮5、在上述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本人从事的学术研究方向的特点,以博士论文写作为核心,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读相关文献,写出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之一: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本方向导师:陶东风,邱运华,汪民安本方向特色与优势:致力于西方(含俄苏)前沿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积极介入当下中国文化与文艺思潮、重大问题的讨论,探索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2)研究方向之二:文艺美学导师:王德胜,邹华本方向特色与优势:本方向充分结合本学科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的学术优势,以深入探讨当代文艺美学前沿性问题为出发点,着力强化文艺美学学科建构意识,突出文艺美学研究对当代审美现实和文艺实践的具体切入,在文艺美学的当代理论形态研究、当代审美思潮与文化发展关系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而有内在关联性的研究内容体系。

(3)研究方向之三:中国古代文论导师:陶礼天,夏静本方向特色与优势: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涵盖从先秦至近代诗文、戏曲、小说等理论批评之研究,注重学习文史哲等国学基础和文论经典,探究中国文论与儒道释思想及书画乐论之关系,努力接续传统,面向世界,力图创新,并由此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境域。

(4)研究方向之四: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导师:王光明本方向特色与优势:提出了“现代汉诗”文类理论概念,得到国内外诗歌研究界广泛认同。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古典文献学专门人才。

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掌握坚实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研究、教学、古籍整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愿意为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服务。

二、研究方向1、戏曲文献研究2、诗歌文献研究3、出土文献研究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相关条例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1、吕思勉《经子解题》;2、皮锡瑞《经学历史》;3、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4、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5、李致忠《古籍版本学》;6、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8、陈垣《校勘学释例》;9、张心澄《伪书通考》;10、冯浩菲《中国古籍整理体研究》;11、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12、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13、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目录》。

重要刊物:《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献》《文学遗产》《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学刊》。

文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文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文艺学(050101);汉语言文字学(050103)1.培养目标(1)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研究型专门人才。

(2)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3)具有广博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能够承担高层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2.研究方向根据目前各专业导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各二级学科招生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3.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在学期间,若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已公开发表了2篇以上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导师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4.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尤其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侧重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并培养博士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

(2)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博士生导师,并设负责人一名。

导师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培养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课程学习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立从事创造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至少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有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出版、新闻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a)中国戏曲史;b)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c)古代小说;d)元明清文学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具体要求参照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参考文献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99;3《文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1;4《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5《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6《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7《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9《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10《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清诗汇》,北京出版社,1996;12《清文汇》,北京出版社,1996;13《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14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15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16丁福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8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19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0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2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3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4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5《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2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7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8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9张庚等《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981;30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1董每戡《说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2王季思《玉轮轩曲论》及《新编》、《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33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4《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35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36《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37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8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社,1994;重要刊物:《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戏剧艺术》。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文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一)语言类.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调查、分析、描写、比较及应用研究的能力,能运用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

.能独立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关教案研究及新闻出版等部门的专门技术工作。

(二)文学类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知识,能独立进行文学暨相关专业精深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语言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语法理论;. 比较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文字学;. 汉语语法学;. 历史语言学;. 国学唐宋文学)(二)文学类.文艺学(. 文学阐释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与都市审美;. 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类型与叙事研究;.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批评;. 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欧美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跨一级学科课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华东交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该校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本科);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本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1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中国古代文学;二级重点学科为外国文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是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考古学。

目前学校有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该专业以挖掘、整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该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启动,在首届“中国古代文学”学术论坛上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一、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高素质高水平社会主义学院师资队伍。

本专业招生计划100人。

课程设置注重“中国文化精粹”“国学经典精粹”以及应用语言学中较为经典、较为现代的内容。

中国古人文学史概论(一)、中国文学史概论(二)。

课程学制四年。

培养方向包含专硕或本科(含研究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现代文学史与语言文化基础理论方面和基本技能方面等全方位的训练基础。

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史概论、外国文学史(二)、古汉语言、古代诗歌论(三)、近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四)、古典文献学概论(五)、诗歌赏析及选读、古代经典校注本研究(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公共课 0000002101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21805 外语学院考试 000000210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Theory of Marxism1904 教育学院考试基 础 课 0501052101 中国文学批评史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1804 吴承学教授 孙立教授 彭玉平教授考试专业课 0501052102 中国古代典籍 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n Chinese Classics1804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康保成教授 孙立教授 彭玉平教授考 试必 修 课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进一步
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本学 科及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悉一门外语,熟练 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身心健康,成为积极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a) 中国戏曲史; b) 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 c) 古代小说; d) 元明清文学
三、招生对象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 学制 5 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
行。
五、课程设置
类别编号课程名程开课学期学时学分任课教师 (职称)考核 方式必
重要刊物: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研究》 《戏剧艺术》
选修课 0501052210 中国小说史专题研究 Study on Classic Novels2603 董上德副教授 石育良副教授考试 0501052211 文学流派与文学集团研究 Study on Literary Schools and Groups2603 欧阳光教授等考试讲座 0501052212 中国古代文学前沿讲座 Lecture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402 中文系及外聘 教授考核实践课 0501052213 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3,4402 中文系考核 六、培养方式



课 0501052203 古代诗文理论研究 Study on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heory2603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孙立教授、 张 海鸥教授考试 0501052204 古代文学批评专著研究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2603 吴承学教授 孙立教授 彭玉平教授考试 0501052205 古代诗歌专题研究 Study on Ancient Poetry2603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张海鸥教授 考试 0501052206 古 代散文专题研究 Study on Ancient Prose2603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张海鸥教授 考试 0501052207 中 国戏曲史专题研究 Study on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2603 康保成教授 罗斯宁教授 戚世隽副教授考试 0501052208 戏曲文化研究 Study on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2603 康保成教授 罗斯宁教授 戚世隽副教授考试 0501052209 古代叙事学 Study on Ancient Narrative2603 董上德副教授 石育良副教授考试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1998)145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 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
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
17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8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 19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 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2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4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25《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 26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7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8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9 张庚等《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981; 30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1 董每戡《说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2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及《新编》、《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33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4《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35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6《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 37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8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社,1994;
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
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2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99; 3《昭明文选》,中华书局影印本; 4《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5《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6《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 7《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8《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 9《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 10《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清诗汇》,北京出版社,1996; 12《清文汇》,北京出版社,1996; 13《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 14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15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 16 丁福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课 0501052103 文献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Philology1804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康保成教授 孙立教授 彭 玉平教授 张海鸥教授考试选


指定选修课 0501052201 古代文论研究 Study on Ancient Literary Theory380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吴承学教授 孙立教授、 彭玉平教授考试 0501052202 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 Study o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4804 欧阳光教授 吴承学教授 康保成教授 孙 立教授考试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