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通过推拿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有助于加速 运动后的恢复。
03
拔罐适宜技术
拔罐的分类与操作方法
拔罐的分类
根据操作方法和工具的不同,拔罐可分为火罐、水罐、抽气罐等。其中,火 罐是最常用的一种。
拔罐的操作方法
火罐法操作步骤包括:准备材料、选择合适体位、涂擦药酒、点燃棉球、扣 罐于穴、留罐观察、起罐诊断。
刮痧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刮痧适用于感冒、咳嗽、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失眠、胃炎、腹泻等病症的防治。
禁忌症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皮下有出血倾向、皮肤感染、溃疡等部位不宜刮痧;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 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也不宜刮痧。
刮痧的注意事项与保养
注意事项
刮痧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刮痧 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刮痧后不 宜立即进食生冷食物,可以喝温开水或热 稀粥以帮助排毒。
02
推拿适宜技术
成人推拿
01
02
03
舒缓肌肉
通过轻柔的按摩手法,舒 缓成人因长时间工作或运 动导致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
促进血液循环
推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有助于改善成人手脚冰凉 、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
调和气血
通过推拿特定的穴位和经 络,调和气血,提高身体 免疫力。
小儿推拿
缓解常见儿科症状
小儿推拿可用于缓解小儿 的常见症状,如感冒、咳 嗽、腹泻等。
技术要点
在应用红外线照射技术时,需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照射部位和时 间。同时,要注意避免照射过度导致皮肤损伤。
THANKS
感谢观看
灌肠前应排空大便,灌肠时速度要慢,避免 对肠道造成刺激。
06
其他适宜技术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2.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适用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关节炎等症状。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张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
4. 中医刮痧疗法中医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摩擦产生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5.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6.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7.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8.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9.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10.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第一篇: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基本治法:(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几种常见疾病的介绍

根据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上眼睑,足阳明胃 经行于下眼睑,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 阳膀胱经,可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膀胱经 的循行区域发现一些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 点,可用三棱针点刺或挑刺出血,再用手 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 止,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 已除,方可停止。
• 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所以下眼 睑的麦粒肿多为脾胃积热,火毒循胃经上攻 所致,对于此种麦粒肿,可用三棱针点刺足 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放血,原 则也是“血变而止”,一般1次即可治愈,最 多不超过3次。
针灸治疗头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2、麦粒肿
•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葡萄球菌感染所 致。本病为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预后较好,无损于视 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初 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 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如果加压挤脓, 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织炎、海绵栓塞 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麦粒肿切记挤压。
4、落枕
• 落枕是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 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 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的病症。多于晨起 时发现,觉颈项部疼痛,脖子不能前后俯 仰或左右摇摆转动。如果经常发生落枕, 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 • 从经络角度看,后项为太阳经所过,侧项 部为少阳经所过,所以后项部疼痛或压痛 明显者,病在太阳经,
•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第3个穴位,位于内 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别名吕细,是肾的 原穴,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故虚火牙痛 用之最宜。针刺时,一般多取双侧用补法。 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凹陷,按之虚软, 针后针孔处也呈凹陷,肾虚越厉害,针孔凹 陷的程度就越明显,时间就越长;随着肾气 的恢复,针孔凹陷的程度和时间也随之减轻 和缩短,甚至消失,直刺0.5-1寸。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中医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在中医学中,有一些常见病种及其诊疗常规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中医中常见的病种及其诊疗的常规方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种之一。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而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主要以驱风解表、祛寒散热为主。
常用药物包括银翘散、葛根汤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二、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也有独特的诊疗方法。
例如,对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忌辛辣刺激食物,并推荐一些具有健胃作用的药物,如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对于便秘、腹泻等症状,中医常采用中药调理和腹部推拿等手法,以调整肠道功能。
三、皮肤病中医在皮肤病的诊疗上也有独到之处。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湿疹、荨麻疹、疮疡等不同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此外,中医推崇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如针灸、艾灸等。
四、呼吸系统疾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祛痰平喘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银翘清热颗粒、川贝枇杷膏等。
此外,中医还倡导保持充足的休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中医在常见病种及其诊疗中有着独到的优势。
中医治疗强调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
因此,中医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调理整个身体,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常见病种及其诊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无论是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还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医都能够给予患者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优势在于注重整体调理,并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实现治疗目的。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常用于治疗慢性病、虚证等病症,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01
02
03
03
适用范围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背酸痛、哮喘、腹痛等病症,尤其适用于不宜使用火罐法的患者。
真空罐法
01
定义
真空罐法是一种利用真空负压吸引的原理,将罐子扣在穴位或身体部位,产生负压吸引,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02
操作步骤
首先将罐子内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然后迅速扣在相应穴位或身体部位,用力吸拔,使皮肤出现淤血现象。
增强免疫力
小儿推拿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呵护。
促进亲子关系
运动推拿能够预防运动过程可能出现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安全性。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推拿能够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熏洗法
适用于各种疼痛、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敷贴法
敷贴法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炎症的患者不宜使用;孕妇也应慎用。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溶剂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直接研成粉末后撒在患处,用胶布固定;也可将中药煎汤后倒入浴盆中,加入适量温水,进行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入药汤中洗涤或全身浸泡一段时间,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等作用。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针法类灸法类推拿类拔罐类刮痧类其他适宜技术
01
针法类
技术特点
毫针刺激的穴位准确,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可以控制,同时可以施加手法,提高疗效。
适应症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
• (一)感冒头痛 •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 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 外关 •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落枕
• • • •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 疼痛部位 拔罐: 疼痛部位 刮痧: 疼痛部位
(九)面瘫
• 2.治疗方法 • (1)针灸治疗 •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 风池、合谷、太冲 •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 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 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 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 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 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 2次。
三、疗法分类
• 四、中医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 疗法、火罐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 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 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 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 等。
三、疗法分类
• 五、中医内服法;还包括方药应用(老中 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 中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 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 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 保健、中医护理、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 等
(四)急性胃痛
• •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 适用于寒性胃痛 •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 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 部:足三里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介绍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
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推三关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
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儿遗尿
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