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单选题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3)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3)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A)洛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答案:C解析:教师批阅2.[单选题]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教学认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学习的层级理论D)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答案:A解析:3.[单选题]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的是( )A)教育目的.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学习目标答案:A解析:4.[单选题]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黑板、模型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设备”,在线资源检索工具、虚拟实验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条件”也成为新型教学手段,这反映了( )。
A)教学手段不等同于教学技术B)教学手段并不都是可见的C)教学手段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D)教学手段可以呈现教育教学内容答案:B解析:5.[单选题]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
”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A)学科B)文化C)目标D)体验答案:D解析: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答案:C解析:7.[单选题]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A)皮特斯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答案:C解析:8.[单选题]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7-311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答案:B解析:无9.[单选题]“主动适应论”认为,学校课程(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答案:B解析:10.[单选题]集体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A)教师和学习者B)环境C)学科内容D)三者都是答案:D解析:11.[单选题]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5)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5)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在某一课程管理模式下,课程的师资、财力、物力等的分配考虑地区差异进行配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育平等的是()。
A)中央集权型B)城镇自治型C)地方分权型D)混合型答案:A解析:2.[单选题]开启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A)泰罗B)博比特C)查特斯D)麦克尼尔答案:B解析: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的是()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
B)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C)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D)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答案:C解析:4.[单选题]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 )A)儿童课程B)主动作业C)学科课程D)STEM课程答案:B解析:5.[单选题]“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答案:A解析:D)司滕浩斯答案:D解析:7.[单选题]提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而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的教育家是( )A)拉特克B)夸美纽斯C)卢梭D)坦纳答案:B解析:8.[单选题]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 )A)主体取向的评价B)客体取向的评价C)目标取向的评价D)过程取向的评价答案:D解析:9.[单选题]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知识、( )和学习活动。
A)科学活动B)思维能力C)生活知识D)社会生活经验答案:D解析:10.[单选题]目标本位评价的典型代表是( )A)布卢姆的评价体系B)斯腾豪斯的评价体系C)斯塔克的评价体系D)普罗佛斯的评价体系答案:A解析:11.[单选题]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目标游离评价D)目标本位评价答案:D解析:12.[单选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老师同时进行教学。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11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111)1.[单选题]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 )开发的课程.A)国家教育部B)学校自主C)教师自主答案:B解析:2.[单选题]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A)综合分组B)外部分组C)内部分组D)交叉分组答案:C解析:教师批阅3.[单选题]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奥苏贝尔B)罗杰斯C)布鲁纳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4.[单选题]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示有( )个环节。
A)四B)五C)六D)七答案:C解析:5.[单选题]“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 )7-329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回应模式6.[单选题]差别模式是由( )于 1969 年提出的。
A)斯太克B)普罗沃斯C)古巴D)林肯答案:B解析:7.[单选题](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内在评价答案:A解析:8.[单选题]下列属于课程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C)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D)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答案:A解析:9.[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的是()A)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B)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C)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D)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答案:A解析:10.[单选题]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评价范式D)课程实施范式11.[单选题]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A)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B)启动阶段、合作阶段、实施阶段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D)启动阶段、合作阶段、评价阶段答案:C解析:12.[单选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是( )A)会话B)协作C)意义建构D)情境答案:D解析:13.[单选题]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是( )。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3)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3)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课程结构的设计以两个维度来进行,分别是横向组织和( )。
A)深度B)广度C)纵向组织D)竖向组织答案:C解析:2.[单选题]“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这一观点属于( )5-251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答案:D解析:无3.[单选题]“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答案:D解析:4.[单选题]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
A)波比特B)泰勒C)布卢姆D)司滕浩斯答案:A解析:5.[单选题]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B)文纳特卡制C)道尔顿制D)贝尔兰卡斯特制答案:A解析:解析:7.[单选题]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必修课程答案:A解析:8.[单选题]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学习的层级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教学认识论D)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答案:A解析:9.[单选题]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泰勒则提出了三个指标,其中不包括----.A)连续性B)顺序性C)实践性D)整合性答案:C解析:10.[单选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
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答案:D解析:11.[单选题]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3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1.[单选题]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 )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
A.事实问题A)价值问题B)技术问题C)科学问题答案:A解析: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形式是( )A)全班教学B)开放教学C)班内分小组教学答案:B解析:3.[单选题]1918年,下列哪位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施瓦布B)卢梭C)博比特D)查斯特答案:C解析:4.[单选题]以下关于翻转课堂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没有区别C)翻转课堂是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D)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比较常用的一种学习资源答案:B解析:5.[单选题]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1-28A)《教育学讲授纲要》B)《实验教学论》C)《大教学论》D)《教学的艺术》6.[单选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解析:7.[单选题]教师不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复式教学答案:C解析:8.[单选题]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是( )。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自然模式D)情境模式答案:B解析:程序类似于过程9.[单选题]以下哪个不是小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 )A)教育发展基础B)科学发展基础C)技术基础D)社会发展基础答案:A解析:10.[单选题]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过程》C)《实践:课程的语言》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1.[单选题]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最近发展区理论B)认知弹型理论C)后现代时期D)网络化交往答案:B解析:12.[单选题]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5-223A)“发现教学”B)“合科教学”C)“问题解决教学”D)“国际理解教育”答案:B解析:无13.[单选题]“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A)古老的师徒制的一部分B)中国的先秦C)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D)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答案:C解析:“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21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211)1.[单选题]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 )开发的课程.A)国家教育部B)学校自主C)教师自主答案:B解析:2.[单选题]“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
”这种描述属于课程要素中的( )A)概念B)原理C)方法D)技能答案:B解析:3.[单选题]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哪国的大学()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答案:D解析:4.[单选题]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C)施滕策尔D)博莱答案:B解析:5.[单选题]要学会在高二历史课和高二地理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学习经验的组织过程是(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圆圈组织D)三角组织6.[单选题]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 )A)罗杰斯B)布鲁纳C)杜威D)克伯屈答案:B解析:7.[单选题]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答案:A解析:8.[单选题]课时备课的结果是( )。
A)上课B)熟悉教材C)布置作业D)编写教案答案:A解析:9.[单选题]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8-332A)师生经验B)符号表征C)学校材料D)学校文化答案:B解析:无10.[单选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
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A11.[单选题]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
A)教学目标B)教学方法C)教师的生活D)师生关系答案:C解析:12.[单选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解析:13.[单选题]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其中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A)认知驱力B)附属驱力C)自我提高驱力D)成就驱力答案:C解析:14.[单选题]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A)活动课程B)实践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D解析:15.[单选题]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A)道尔顿计划B)文纳特卡计划C)凯勒计划D)同步学习答案:C解析:织起来指的是课程内容组织的( )原则。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0)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0)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 )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答案:A解析: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20世纪世界课程教材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的是()A)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C)主体教育观D)技术理性答案:D解析:3.[单选题]发现学习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布鲁纳B)布卢姆C)斯金纳D)夸美纽斯答案:A解析:4.[单选题]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5-263A)道尔顿计划B)文纳特卡计划C)先行计划D)凯勒计划答案:D解析:无5.[单选题]以下对教学方法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B)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C)教学方法只与教师的教法相关D)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答案:C解析:6.[单选题]行为取向课程目标的叙写,或者行为目标的叙写,一般包含四要素:简称ABCD模式。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ABCD中的要素()。
A)行为主体B)行为效果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B解析:7.[单选题]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布鲁纳B)布鲁姆C)罗杰斯D)斯宾塞答案:A解析:8.[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最大的变化是( )。
A)单一化B)电子化C)信息化D)智能化答案:A解析:9.[单选题]“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D)杜威答案:A解析:10.[单选题]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学记》答案:B解析:11.[单选题]美国的施瓦布提出的课程理论,通常被称作是( )A)目标模式B)实践模式C)过程模式D)结果模式答案:B解析:12.[单选题]班级授课组织便于发挥( )作用。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22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221)1.[单选题]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是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
A)课程内容即教材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C)课程内容即活动答案:A解析:2.[单选题]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
A)终结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答案:D解析:3.[单选题]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8-341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D)个人课程答案:C解析:无4.[单选题]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
下列属于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答案:A解析:5.[单选题]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是( )A)《爱弥儿》B)《窗边的小豆豆》答案:A解析:6.[单选题]为了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进行观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A)复式教学B)现场教学C)个别教学D)课堂教学答案:B解析:教师批阅7.[单选题]下列对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B)二者均为教育学体系的下位学科C)二者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D)二者可以各自独立运作答案:D解析:8.[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被称为()1-13A)学科结构运动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D)进步主义运动答案:A解析:9.[单选题]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5-220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批判经验课程论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答案:B解析:无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0.[单选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的进行活动C)教学组织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单选题
1 下列哪种不属于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
A.直线式
B.并列式
C.同心圆式
D.螺旋式
B
2 (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
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A
3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
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C
4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
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D
5 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
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B
6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A
7 (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
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C
8 (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
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
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
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D
9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
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D
10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
物是( )。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B
11 (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
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A
12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
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
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
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
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D
13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
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
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
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C
14 在美国,各门课程中含有多样化的实践
活动,日本则有“综合活动时间”课程,
这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
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C
15 2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
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
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C
16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
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B
17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
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
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B
18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
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
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A
19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
序性和()。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A
20 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
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
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A
21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A
22 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
新的课程形态是()。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A
23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
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
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
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B
24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
括()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
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
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A
25 “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
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
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B
26 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
程管理模式()。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A
27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三艺
B.四艺
C.五艺
D.六艺
D
28 下列哪个不是学科课程的主要优
点()。
A.逻辑性
B.系统性
C.简约性
D.开放性
D
29 下列哪种不是综合课程的基本类
型()。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问题课程
C
30 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
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活动课程论
D.实用主义课程论
B
31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
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课堂中的生活》
D.《隐性课程论》
C
32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
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
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
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
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B
33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
为()。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D
34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
()。
A.附带学习
B.附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A
35 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
理论基础是()。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A
36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实行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三级管理体制。
A.校本课程
B.分科课程
C.问题课程
D.精品课程
A
37 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B
38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A.《学记》
B.《大学》
C.《中庸》
D.《朱子全书》
D
39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
宾塞所著的()。
A.《大教学论》
B.《埃米尔》
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民主主义与教育》
C
40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类型
()。
A.认知结构主义课程
B.范例方式课程
C.发展主义课程论
D.人本主义课程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