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 教案三篇

桂林山水教案三篇桂林山水 教案 篇1学习目标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用课文新浮现的语言现象赞叹桂林的其他漂亮的景象。
3、拓展积累课外自然体面图片的词句说明。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学习语言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联贯,是不是呢?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宛然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联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宛然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
利用学生中浮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二、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份语言。
2023年《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四篇

2023年《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四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
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
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
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
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三、漓江的水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优秀3篇)

桂林山水教案《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里是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优秀3篇)。
桂林山水教案篇一教学要求: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⒈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⒈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⒈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
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
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⒈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一)⒈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⒈出示表格: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u、ao、ou wa 真秀啊n na 真险啊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⒈出示自学要求:⒈读通课文,读准字音;⒈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⒈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⒈检查自学⒈指名四人朗读⒈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⒈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
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完成板书提纲:总起:甲天下静水清桂林山水分述:绿奇山秀险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三、导学第二节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⑴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静:①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②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③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桂林山水 教案4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4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下面是收集的桂林山水教案4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供大家品鉴。
桂林山水教案1【教学内容】教学课文的2、3、4节,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能背诵这3小节。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好词、好句、好段。
4、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能抒发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佳句。
【教学难点】怎样将桂林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回忆一下,甲是什么意思?二、新课传授过渡: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课文。
(打开书,看第二节)1、学第2节:⑴ 桂林有一条玉带似的漓江环绕其间,它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漓江的特点是什么?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听录音、看录像)看录象时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让学生从音乐与画面中感受桂林之美。
真美啊!它有些什么特点呢?(静、清、绿)⑵ 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老师读前半句,全班一起读后半句。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
① 作者为什么要在静、清、绿前加上真字呢?② 比较句子。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③ 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
⑶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那么文中将什么比作了什么?(出示翡翠,介绍光泽,颜色)这样比有什么好处?⑷ 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人加深印象,读起来郎郎上口。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分句,有感情地读。
⑸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分句,读一读:① 水真静啊,想一想哪些词应该读轻点?再读一遍。
② 读得真好,将江底的沙石读成重音,还有哪个字应该读得拖一点?③ 很好,将一块翡翠读成重音,突出了真绿。
《桂林山水》的优秀教案(通用18篇)

《桂林山水》的优秀教案(通用18篇)《桂林山水》的优秀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桂林山水》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精选15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与能力: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⑵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引出课题、读题。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二、借助媒体、整体感知1、多媒体课件配课文录音,学生畅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适时请A生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及时给与鼓励。
三、学习课文二、三小节1、轻声读课文二、三小节,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2、学习描写桂林水的句子,体会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3、学习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体会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4、学生质疑、解疑:⑴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与关注,给与点拨,让A生知道课文第二节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⑵在伙伴的帮助下,让A生尝试朗读有关句子,体会句子之美。
四、创设情景、练习表达1、教师创设游客游览桂林山水的情景,启发学生当导游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
2、学生自由准备。
3、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在学生准备过程中,教师对A生给与个别指导,能说出桂林水和桂林的山的各自特点。
五、畅谈感受,总结全文1、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023年《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_1

2023年《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9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__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这个美称的背后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咱们共同走进朵云的__《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2)指名读,注意读音呕(ǒu)、朔(shuò)、供gōng袍páo诵sòng阁gé。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3、全班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
第二段(2):“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称的由来。
第三段(3~5):独秀蜂及桂林石头。
第四段(6):写阳朔山水甲桂林。
4、质疑问难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默读再重温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又来,关于独秀峰的传说;阳朔的山水奇景。
)对__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咱们具体看一看这篇__在语言,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二、精读课文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是奇观)2、谁来读读__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__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首先__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标出自然段。
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二、教学课题:
《桂林山水》
三、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文章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结构清晰。
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首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和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采用对比手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作者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点出山水相依之美而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
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教育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
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
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
(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
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
师板书“甲天下”。
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
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
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
师:指名。
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
师。
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
)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
(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
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
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
)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
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
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
(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预设生:对比。
(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
有什么特点?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
)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
)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
(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
)危峰兀立什么样?生。
师:怪石嶙峋呢?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
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
泛舟江上,作者诗
兴大发,不由吟道---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
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家陈淼先生紧扣
桂林山水的特点,结合多种写作方法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文章语言诗化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赏析,了解桂林山水美的特点,并学习作者为了突出山水美所采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同时感受这座桂花飘香的城市山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学生全情融入课文描述的美景中,必将心旷神怡,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