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钗头凤》赏析教案
钗头凤教学设计

钗头凤教学设计【钗头凤教学设计】一、引言钗头凤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中,通过钗头凤这一文本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钗头凤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钗头凤的情节,并能够简要复述故事内容;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隐含信息;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钗头凤的故事文本;2. 钗头凤影视作品的片段;3. 合适的教学媒体设备;4. 练习题、作文题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钗头凤影视作品的片段展示,向学生介绍钗头凤的故事背景以及主要角色。
通过影片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钗头凤的故事文本,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教师辅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对于逻辑关系的把握和推理能力。
3. 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针对钗头凤的叙事特点、艺术手法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并进行欣赏。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情感描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4. 表达训练(20分钟)以钗头凤为主题,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展示对钗头凤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小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角色分析、主题解读、情感表达等。
5. 写作扩展(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个关于钗头凤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写一篇小短文或者评论。
教师可提供一些写作要求和指导,例如语言流畅、结构清晰等。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进步。
对于未来的学习安排,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文学鉴赏能力。
《钗头凤·红酥手》教案

《钗头凤·红酥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钗头凤·红酥手》的背景和作者陆游的生平等信息。
1.2 把握《钗头凤·红酥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3 分析《钗头凤·红酥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4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原文:讲解《钗头凤·红酥手》的原文,包括每个字的含义和词的用法。
2.2 诗词背景:介绍陆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这首诗词的背景。
2.3 诗词结构:分析《钗头凤·红酥手》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2.4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诗词朗诵:让学生先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2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3 背景介绍:讲解陆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这首诗词的背景。
3.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4.3 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诗词:推荐其他与陆游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5.2 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诗词的文化知识,如诗人的称谓、诗词的格式等。
5.3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古诗文选本或陆游诗集等。
6.2 参考资料:收集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6.3 多媒体资源:准备与《钗头凤·红酥手》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诗词朗诵、解读视频等。
6.4 互动工具:准备在线互动工具,如讨论板、问卷调查等,以便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传授诗词知识和背景信息。
钗头凤古文赏析

钗头凤古文赏《钗头凤》其一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写作背景】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
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词赏析】作为记录个人婚变后的苦恋情结的爱情词章,此词包含着一个凄艳的故事,写得哀婉动人,是词人呕出了心头血的作品。
红润酥软的手儿,虽然这里也用“越女天下白”、“越女手如酥”一类以部分代整体的方法写女性美,但它在融合视觉(红)和触觉(酥)中透露出几分怜惜。
再加上黄封的酒,象征夫妻相敬如宾;满城春色,意味着夫妻游春。
这就在红(手)、黄(酒)、绿(柳)的三色错综中,闪烁着昔日美好的夫妻生活的幻觉。
据周密《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二十岁时与唐琬结婚,伉俪相得,生活色彩亮丽。
但陆母不喜欢儿媳,逼迫儿子三年后休妻,这就造成“东风恶,欢情薄”的境遇,致使陆游苦尝了“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散)”的精神历程。
这里以“东风”比喻母怒,怨责中保留体面。
随之连声称“错”,不知是母错、子错、妻错,或一概皆铸成人生大错?总之,词人感受到一种不可挽回的社会人生悖谬感。
《钗头凤·红酥手》教案

《钗头凤·红酥手》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钗头凤·红酥手》的词牌背景及特点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1.2 诗人陆游简介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陆游的情感世界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2.2 词语解析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红酥手”、“东风恶”等探讨词语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2.3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春水”、“断桥”等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传达第三章:诗歌情感分析3.1 情感主题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情感主题,如爱情、离愁等3.2 情感变化探讨诗歌中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如从喜悦到忧伤等3.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美感创造4.2 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探讨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情感传达和意境创造4.3 风格特点分析陆游《钗头凤·红酥手》的艺术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陆游的词风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钗头凤·红酥手》的美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5.2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作品分析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运用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诗歌与生活的关联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歌的素材和灵感6.2 诗歌的实用性分析诗歌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引导学生利用诗歌表达情感和生活体验第七章:诗歌与文化7.1 诗歌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探讨诗歌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分析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诗歌与文化传承探讨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第八章:诗歌与审美8.1 诗歌与审美的关联分析诗歌与审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眼光8.2 诗歌的审美特点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引导学生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美感第九章:诗歌与人生哲理9.1 诗歌与人生哲理的关联探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经验和启示9.2 诗歌的人生感悟分析诗歌中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第十章:综合实践与评价10.1 诗歌朗诵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10.2 诗歌创作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进行展示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10.3 诗歌鉴赏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二、诗歌内容解析三、诗歌情感分析四、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五、诗歌鉴赏与创作六、诗歌与生活七、诗歌与文化八、诗歌与审美九、诗歌与人生哲理十、综合实践与评价《钗头凤·红酥手》教案的设计涵盖了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艺术特色、与生活的关联、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人生哲理以及实践评价等多个方面。
钗头凤教案

《钗头凤》(红酥手)导学案教学目标1、注重文言实虚词。
2、逐字逐句地翻译3、分析人物形象。
设置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三、诵读文本(个人读,集体读,点名读,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
)《钗头凤·红酥手》(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四、解读文本(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
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
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
错,错,错!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
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
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
莫,莫,莫!五、心得交流,分组讨论,每个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
钗头凤教案文档

钗头凤教案文档教案标题:《钗头凤》教案文档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钗头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分析文本,学生将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此外,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学生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钗头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并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钗头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课本或文本《钗头凤》。
2.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 学生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钗头凤》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或复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如古代文学特点、古代女性形象等。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钗头凤》的文本,可以分段或整篇阅读。
2.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以确保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文化内涵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钗头凤》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封建礼教、女性地位等。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思辨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思辨性讨论,如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否符合现代价值观。
2. 学生撰写个人观点或小组合作写作,如书评、作品改编等。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类似的学习和分析。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评论或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钗头凤》及其作者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表现。
2.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个人观点陈述、书评等。
钗头凤 教案

钗头凤教案教案标题:钗头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别是钗头凤的形象和故事情节;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钗头凤的形象和故事情节;2. 钗头凤与其他人物的关系;3. 钗头凤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4. 钗头凤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红楼梦》中的钗头凤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学生对钗头凤的印象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红楼梦》中钗头凤相关的文本段落或章节,让学生进行阅读;2.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捕捉关键信息;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钗头凤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钗头凤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原因;2. 探讨钗头凤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分析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 引导学生对钗头凤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第四步:写作训练(20分钟)1. 提供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钗头凤为主题进行写作;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描述钗头凤的形象、心理变化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对钗头凤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5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3.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教学评估:1.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环节的表现;2.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钗头凤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钗头凤的人物形象;2. 鼓励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其他与钗头凤相关的章节,拓展对她的理解;3.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绘画、写诗等,表达对钗头凤的想法和感受。
陆游 钗头凤 教案

陆游钗头凤教案教案标题:《陆游钗头凤》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陆游的《钗头凤》,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并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陆游的《钗头凤》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钗头凤》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针对《钗头凤》的文学鉴赏和分析方法的教学材料。
4.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钗头凤》的背景和作者陆游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开展小组讨论。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钗头凤》的原文或翻译版本。
- 学生回答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讨论陆游通过《钗头凤》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4. 文学鉴赏(15分钟)- 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例如对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对《钗头凤》进行鉴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生对《钗头凤》的认识和理解。
-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陆游的其他作品,拓展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要求他们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质量。
2.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评估他们对《钗头凤》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钗头凤——陆游导入新课大家可知道,有一位生活在宋代的诗人也集豪放与婉约于一身,他不仅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豪壮理想,也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凄婉低回。
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陆游的婉约之词《钗头凤》。
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
背景介绍:据史料记载,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
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
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天,他们在沈园偶然重逢,唐琬为陆游送去酒菜,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相传,唐琬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伤感,回家后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去世了。
朗读该词,整体感知钗头凤红酥手,黄藤(tén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yì)鲛(jiāo)绡(xiāo)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注:浥:音(yì),沾湿。
鲛绡:传说鲛人织绡,极薄,后以泛指薄纱;鲛音(jiāo),传说居海之人,坠泪成珠。
黄藤(téng)酒:宋时官酒上以黄纸封口,又称黄封酒。
㈠:题解《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有何用意呢?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的倏然而逝,未能共手偕老。
㈡:该词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对比:例“红酥手”与“人空瘦”;“满城春色宫墙柳”与“桃花落,闲池阁”等。
㈢:分析诗词的意境、语言、形象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红酥”就是红梅的蓓蕾。
大家想象一下红梅,再想象一下蓓蕾,花骨朵,有什么特点?(小)“红酥”指细腻而红润,手最能表现女性的仪态,以“红酥”形容肤色,寓有“爱怜”之意。
“宫墙柳”它其中暗含着一种比喻,就是把现在的唐琬比作宫墙里的柳树。
相似之处在于可望而不可即。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空”字出现,写出了他们互相思念的一种无奈,《陌上桑》里有“使君自有妇,罗敷亦有夫”,表达陆游对唐婉的“怜惜、抚慰、痛伤之情”。
不一定是形容上的瘦了,而是精神上的瘦,那种空,就叫思念。
“透”字,没有大声呼号,没有一声半语,却显出泪之多,伤心之甚。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东风”用借代的手法,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长,欢情难再。
对“错、错、错”的几种理解:一是陆游责备自己当年休了唐婉,悔恨当初;二是他与唐婉的再次相见是个错误;三是错在人生,那种变化无常。
(各抒己见)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桃花因何而落?池阁因何而闲?以桃花的凋零和池阁的闲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唐婉已走,诗人内心孤独,无心赏花和登临池阁。
“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表达诗人的无奈之情,只有将这段感情藏于心底。
㈣:全词的思想感情用味觉形容这种感情:酸涩。
第一重,“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这个大家在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第二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之苦,你看三个“错”,说尽了吗?说不尽。
还有三个“莫”,抽刀断水水更流,罢得了吗?罢不了。
第三重,“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我们俩就隔着一层花阴呢,但是这个距离比天涯的距离还要远。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二: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注释】:注:唐琬,原是陆游的妻子,后因陆母反对而分开。
陆游独游沈园,无意中遇到唐琬和她的丈夫赵士程,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
唐琬看后,失声痛哭,回家后也写下了这一首《钗头凤》,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他们二人大概是“有缘无分”最典型的例子了。
【译文】:【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世情轻薄,人情可恶,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 晨风干燥,吹拂面庞,泪痕却犹残留。
我喃喃自语地独倚斜栏,想用笺纸写下心事寄给你。
却是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今时不同往日,人事皆非,身染重病的我常觉得自己像秋千的绳索那般晃荡无凭。
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生起寒意,夜已经快过去了。
怕人询问, 我忍住泪水, 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
幸苦伤心地瞒!瞒!瞒!世事炎凉, 黄昏中下着雨, 打落片片桃花, 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 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 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 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 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 希望你也能够听到. 你能听到吗? 想忘记以前的美好时光, 难; 能和远方的你互通音信, 倾诉心事, 难; 在这个世情薄,人情恶的境遇中生存, 更是难上加难!今时不同往日, 咫尺天涯, 我现在身染重病, 就像秋千索. 夜风刺骨, 彻体生寒, 听着远方的角声, 心中再生一层寒意, 夜尽了, 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 我忍住泪水, 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 我想在别人面前隐瞒我的病情; 隐瞒我的悲伤; 隐瞒这种种悲伤都是来自对你的思念! 可是, 又能瞒得过谁呢?词的上片交织着十分复杂的感情内容。
“世情薄,人情恶”两句,抒写了对于在封建礼教支配下的世故人情的愤恨之情。
“世情”所以“薄”,“人情”所以“恶”,皆因“情”受到封建礼教的腐蚀。
《礼记。
内则》云:“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陆母就是根据这一条礼法,把一对好端端的恩爱夫妻拆散了。
用“恶”、“薄”两字来抨击封建礼教的害人本质,极为准确有力,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之情,也借此两字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雨送黄昏花易落”,采用象征的手法,暗喻自己备受摧残的悲惨处境。
阴雨黄昏时的花,原是陆游词中爱用的意象。
其《卜算子曾借以自况。
唐琬把这一意象吸入己作,不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还说明了她与陆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晓风干,泪痕残”,写内心的痛苦,极为深切动人。
被黄昏时分的雨水打湿的了花花草草,经晓风一吹,已经干了,而自己流淌了一夜的泪水,至天明时分,犹擦而未干,残痕仍在。
这是多么的痛心啊!以雨水喻泪水,在古代诗词中不乏其例,但以晓风吹得干雨水来反衬手帕擦不干泪水,借以表达出内心的永无休止的悲痛,这无疑是唐琬的独创。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两句是说,她想把自己内心的别离相思之情用信笺写下来寄给对方,要不要这样做呢?她在倚栏沉思独语。
“难、难、难!”均为独语之词。
由此可见,她终于没有这样做。
只因封建礼教的残酷不仁。
这一叠声的“难”字,由千种愁恨,万种委屈合并而成,因此似简实繁,以少总多,既上承开篇两句而来,以表现出处此衰薄之世做人之难,做女人之更难;又开启下文,以表现出做一个被休以后再嫁的女人之尤其难。
过片“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这三句艺术概括力极强。
“人成各”是就空间角度而言的。
作者从陆游与自己两方面设想:自己在横遭离异之后固然感到孤独,而深深爱着自己的陆游不也感到形单影只吗?“今非昨”是就时间角度而言的。
其间包含着多重不幸。
从昨日的美满婚烟到今天的两地相思,从昨日的被迫离异到今天的被迫改嫁,这是多么不幸!但不幸的事儿还在继续:“病魂常似秋千索。
”说“病魂”而不说“梦魂”,显然是经过考虑的。
梦魂夜驰,积劳成疾,终于成了“病魂”。
昨日方有梦魂,至今日却只剩“病魂”。
这也是“今非昨”的不幸。
更为不幸的是,改嫁以后,竟连悲哀和流泪的自由也丧失殆尽,只能在晚上暗自伤心。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四句,具体倾诉出了这种苦境。
“寒”字状角声之凄凉怨慕,“阑珊”状长夜之将尽。
这是彻夜难眠的人方能感受得如此之真切。
大凡长夜失眠,愈近天明,心情愈感烦躁,而本词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无暇烦躁,反而还要咽下泪水,强颜欢笑。
其心境之苦痛可想而知。
结句以三个“瞒”字作结,再次与开头相呼应。
既然可恶的封建礼教不允许纯洁高尚的爱情存在,那就把它珍藏在心底吧!因此愈瞒,愈能见出她对陆游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诚。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
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