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合集下载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摘要: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一拖集团5#-3综合楼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提炼与发挥,在创造高效、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人文特色,并最终使的建筑与环境、文脉协调共生。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办公建筑0、引言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经济、使用美观”的原则下,从环境出发,做到尊重环境、协调环境、利用环境、美化环境,用发展的观点给周围的环境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引导周围环境的重塑、发展。

1. 项目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环境氛围一拖集团5#-3综合楼基地位于洛阳市中州西路和长安路十字路口西南侧,一拖集团厂前广场的南侧,属于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保护范围内。

洛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现代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在保留下了大批的苏联时期的历史建筑及广场。

本项目基地就位于一拖集团广场南侧,是涧西区工业遗产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本项目的建筑风格定下了一个庄重的基调。

也就是体现了本项目周围环境的文脉。

2. 规划理念文脉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指的是从民族性、地域性及基地环境的角度考虑新旧建筑环境相互依赖及关联。

如何继承原有广场的文脉并根据时代特点发展它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文化既是一种设计上的特征,同时也是发挥设计创意构思的激发点。

设计不仅应具备现代办公建筑的一切特征,同时更应注重周边的环境与气氛,以群体的观念,城市文化的观念入手,追求与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与自然人文的结合,力求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实现整体均衡和协调的同时,用建筑空间语言书写一拖乃至整个涧西区工业遗址街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

3. 规划结构基于对广场和周围建筑与环境的理解,想方设法使较大尺度的高层办公楼融入城市中去,而不是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所以采用了打破传统的总体布局:大楼尽可能多退红线,以免外部空间被挤压,从而形成总体互融的双赢结局。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氛围。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建筑既受制于环境的限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建筑需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筑的形态、朝向、材料和采光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个合理设计的建筑可以改善环境气候,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

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指通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筑设计的绿色化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建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

另外,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空气流通、采光和排污等方面,努力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 建筑材料的环保化选择环保材料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

环保材料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保护人类健康。

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筑的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

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土地开垦、水土流失和生物灭绝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在建筑周围的景观规划中,应注重保留和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宜居环境。

4.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愈发明显。

建筑不仅是人类活动的物理载体,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追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应当是和谐共生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在讨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治理、生态破坏等方面,具体如下:1. 资源消耗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据统计,建筑行业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比如,采取节能技术和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运营成本。

2. 污染排放建筑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废水及空气污染物。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选择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清洁能源尤为重要。

3. 生态破坏在城市扩张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砍伐、湿地填埋等。

随着栖息地的破坏,许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设计时应考虑生态恢复与保护,例如通过绿化设计来改善现有生态环境。

二、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面对上述影响,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施工与使用中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同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隔热材料来降低空调使用,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来降低照明及空调能耗。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减轻对环境负担。

2. 绿色建筑认证绿色建筑认证是一种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我们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欣赏着城市的繁华和灿烂时,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应当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非与之隔绝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选择颜色与材质与周围的植被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物应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建筑选择中,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再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之外,居民和使用者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和谐的建筑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自然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为保护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认识与意识。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不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建筑不仅仅是静静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1.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不仅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举例一些典型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摩天大楼的阻挡阳光和空气流通等)
2.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

(可以举例一些不同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如热带地区的遮阳设计和冷地区的保温设计等)
3. 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筑可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可以改变环境。

(可以举例一些能够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建筑,如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阳光能利用等)
4.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要考虑能源利用、材料选择、废物处理等环境因素。

(可以介绍一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如太阳能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等)
结论: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上仅是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些简单论述,仅供参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建议根据题目和文章需求进行具体细化和扩展,以满足1500字的要求。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类的居住环境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同交织而成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对于人类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环保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低碳环保是指在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以达到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建筑设计的方案中应该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城市规划也应该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使用带来的环境负担。

二、建筑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

建筑的布局应该充分利用地形、气候和自然光线等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同时,建筑应该采用可持续建材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建筑外观的设计也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城市规划要营造宜居的环境城市规划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绿地的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也应该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合作。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建筑和城市规划从业者积极参与低碳环保的实践。

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五、公众参与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应该被充分考虑。

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和社区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实现。

六、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效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相处的理念。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注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还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

一、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会优先考虑自然风水、地势和地理条件。

例如,皇宫和寺庙通常选址在山脚下或水的旁边,以取得丰富的水源和山的防护,同时也能够构建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建筑布局中,通常采用“天人合一”的原则,即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例如,庭院式建筑的院落布局多以中轴线为主,利用对称和重复的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元素相呼应。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例如通过设置窗户和天井,使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充分进入室内。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

古代中国人选择材料时,往往会考虑到其来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例如,木材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但古代中国人会选择不需要砍伐整棵树的方法来获取木材,以确保森林的生态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使用符合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的材料。

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会选用能够保温的材料,如土坯和青砖。

而在南方湿热地区,会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木和石材。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舒适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三、陶瓷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陶瓷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陶瓷来装饰建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在屋顶上使用琉璃瓦,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在阳光下产生美丽的光影效果,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

同时,陶瓷的质地和颜色也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的外墙和室内装饰中,常常使用陶瓷砖来进行装饰,这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还能够通过选择色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既可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可能是相互制约与冲突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某些情况下,建筑与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提供灵感和素材,而建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自然中多样的形状、色彩和材质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

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和生物的结构来启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使建筑作品更加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另外,建筑也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并为人们提供美丽的休闲空间。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冲突然而,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的发展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各种问题。

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可能破坏自然风景,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区的建设经常伴随着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建筑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环境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融入自然环境。

首先,建筑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材料选择应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契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摘要】场地是建筑得以存在并展现魅力的舞台,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群体而孤立地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关键词】建筑;场地环境;建筑与场所共生
环境即以建筑场地为中心的区域的总体情况,诸如: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区域建筑情况等等,是建筑赖以存在及表现自己的场所及依托,是建筑得以存在并展现魅力的舞台,建筑与周围环境既有各种功能联系,又共同组成地段上的景观。

不同的环境对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不管是文化传统,还是地形地貌,周围建筑情况,都会对建筑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甚至使建筑更加凸显完美。

如果说功能从内部制约形式的话,那环境则从外部影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环境就是建筑的一部分,任何建筑都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才能充分的显示出他的价值及表现力,一旦脱离了环境,建筑就会因失去烘托而大为减色。

以下分别就风景中的建筑和城市中的建筑两种情况浅析建筑与
环境的关系及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及升华作用:
一)城市中的建筑
对于城市中的建筑来说,限制条件很多,除功能因素外,地段的
大小、形状、交通状况、相邻建筑情况等等都会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如果巧妙的利用这些制约条件,一样会产生出出色的建筑方案来。

例如贝聿铭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城市中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的非常好,巧妙利用地形取得成功的优秀典范。

美术馆地段为一梯形,位于老馆——一座严谨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东面,作为老馆的扩建部分,东馆必须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大门必须面向老馆,同时,东馆不能置老馆的轴线于不顾,如何把一个不对称的新建筑配置在恰当的配置在老的对称的建筑旁边,创作难度很大,但设计师贝聿铭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在梯形地段上画了一条对角线,有如一道神来之笔,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较瘦的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左右对称,他的中线正好与老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与旧馆之间形成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精妙的对称关系,使你走出西馆的时候,一下就能看到整个等腰三角形建筑。

这个等腰三角形是东馆的主体,旁边的直角三角形与主体既分又和,用作艺术研究中心,最大程度的创造出空间的趣味性,天桥和通道使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自由出入,而这种趣味性是矩形设计所无法实现的。

为了让东西两馆更加和谐统一,贝聿铭甚至找到了四十年前为老馆选定材料的建筑师,让他再去石矿为东馆选定材料,因此老馆与新馆的“皮肤”材质是一致的。

而所有这些都基于贝聿铭对这块操作难度极大的,具有许多约束条件的,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块的巧妙设计。

不能不说,建筑存在的区域环境对于建筑的艺
术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地形的甚至会诱发独特的建筑形式,甚至可大大提高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景中的建筑
而对于风景中的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则更明显。

对于在风景中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观点,现举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赖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的,应该像天然生长在自然中的生物一样蔓延、攀附在大地上,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应通过“调和”达到统一;马瑟.布劳亚则认为:建筑是人造的东西,晶体般的构筑物,应该与自然形成对比,建筑就是建筑,他有权按其本身存在,并与自然共存。

但他并不认为建筑只是孤立的组合,而是与环境通过“对比”达到统一。

对于以上两种在风景中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观点,均有不少经典代表之作,例如响应建筑与环境通过“调和”达到统一的赖特的流水别墅和响应建筑应与环境应在对比中达到统一的伦佐·皮亚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

流水别墅设计的重点显然在于对地形及环境的考虑上,完全自然并与环境互相辉映。

房子齐着石壁建造,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房子坐落于瀑布的上方,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理生长出来,根植于植物从生的峡谷。

在各部分空间的处理上,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无不响应着环境,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筑,室内地面采用石材作为铺地,把环境引入室内,对于环境的利用,流水别
墅扩大到听觉,即利用瀑布的流水声产生出美妙的气氛。

不得不承认是周围美妙的环境赋予建筑师以灵感,进而产生出如此一个与环境梦幻般谐和,浪漫的建筑。

伦佐·皮亚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则是对布劳亚观点的响应,基地依着山势变化,荫庇着一块已经已经存在的梯田,建筑包围于弥漫着整个建筑的草木之间。

建筑四周用整面的玻璃墙面,天窗和百叶随季节的变化而自然开合,使人有置身与大自然永远变幻的感觉,在材料的使用上,汲取了当地的一些表面处理方法,如粉红色陶土及墙角散石的使用。

可以说,建筑是应场地而生,从整片的玻璃墙面,自动开启的天窗,到粉红色陶土的使用,无不响应着环境,尽管迥然不同,却又如此融合。

他的玻璃屋顶、玻璃墙面与支撑屋顶的细长钢柱,无不体现着这个晶体般的构筑物与环境的对比与融合。

综上所述,建筑师充分的利用环境进行建筑创作,创造了让人悠然忘返的建筑与场所,这三个建筑之所以如此成功,一个共同的原因——充分的结合地形与环境情况来设计建筑,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周密考虑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并力图使建筑与场地环境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及必需的,只有与环境充分结合的建筑才是完美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9~71
[2]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3~218
[3](美)彼得·布坎南《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戴维·拉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7
作者简介:
李慧敏,1984.06,女,汉,安徽,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教育。

王晓改,女,汉族,籍贯河南,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园林工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