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溶解度(讲义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知识点睛溶解度(讲义)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温度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转化对大多数固体(除 Ca(OH)2 外)来说,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①定义: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
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溶解度(S)的关系:ω=SS +100 g×100%(2)气体的溶解度①定义:该气体的为101 kPa 和一定时,在水里溶解达到状态时的气体。
②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
3.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均可表示固体物质的随的变化情况。
(1)溶解度曲线中的点①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对应的溶液必然是溶液。
②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液(有剩余的溶质)。
③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中的线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如K 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比较平,如N 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曲线坡度下降,如C a(OH)2。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减小)的物质,(或)温度,可将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④确定结晶方法a.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物质。
b.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的物质。
二、精讲精练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温度一定时,在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肯定不再溶解2.一定温度下,检验某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五、溶解度公式溶解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C 20溶解度/g大于10g大于1g小于1g小于0.1g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 ,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而饱和溶液是指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已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溶解度是衡量溶剂对溶质溶解能力的指标。
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越大,说明溶剂具有更强的溶解能力。
而饱和溶液则反映了溶剂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溶解度的值也就确定下来了。
其次,温度对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能够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使其具有更大的分子间间隔,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插入其中。
因此,高温下溶质的溶解度较高,更容易形成饱和溶液。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此外,溶解度还受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越大,溶解度也就越大。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大,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此外,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浓度也会影响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形成。
一般来说,当溶剂中溶质的浓度接近其溶解度时,饱和溶液会形成。
然而,如果溶质的浓度远低于其溶解度,那么饱和溶液的形成速度会很慢,甚至无法形成饱和溶液。
综上所述,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是紧密相关的。
溶解度是溶剂对溶质溶解能力的指标,而饱和溶液则表示溶剂已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相互作用力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对溶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高三化学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计算

高三化学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计算溶液是由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可见混合物。
在化学中,饱和度和溶解度是描述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何计算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
一、溶液的饱和度的计算1. 饱和度的概念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当溶液中的溶质量达到饱和度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2.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饱和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分数或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分数来表示。
下面将以质量分数为例进行计算。
饱和溶解度(g/100g溶剂)=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3. 实例分析以NaCl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例进行计算。
假设在25摄氏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2g NaCl。
饱和溶解度(g/100g水)= (36.2g/100g)× 100% = 36.2%二、溶解度的计算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体积内溶解的溶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可以是g/L或mol/L,具体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溶解度的计算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在固定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图线。
通常,溶解度曲线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逐渐加入溶质并观察其溶解状况,可以得到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摩尔分数的变化情况,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3. 实例分析以K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知在25摄氏度下KCl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34.7g/100g水。
三、饱和溶解度与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解度体现了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到达最大限度的情况,而溶解度体现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饱和溶解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理解。
饱和溶解度曲线可以显示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最大值。
在溶解度曲线上,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分数超过饱和溶解度时,溶液会出现过饱和,可能会发生结晶现象。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物质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物质的质量来表示。
而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形成的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就越高。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与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有关,而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也就越大。
举个例子,以氯化钠为例,当温度为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0g/100mL。
也就是说,在20℃下,100mL的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的氯化钠。
当溶解了36.0g的氯化钠后,再往水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就不会再溶解了,此时形成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36.0g/100mL,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6.0%。
需要注意的是,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并不是线性关系。
在溶解度较小的情况下,溶解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看作线性关系。
但是当溶解度较大时,溶解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线性关系了。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就越高。
这对于化学实验
和工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和生产中,需要根据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来确定溶液的浓度,以保证实验和生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原理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原理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而饱和溶液则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已经达到溶解度的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原理和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本文将探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原理及其相关因素。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具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在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是随着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得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吸引力增强,有利于溶质的溶解。
然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气体溶解过程中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减弱有关。
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压力对溶解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亨利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
增加气体的压力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气体的溶解。
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决定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质分子更容易被溶剂分子吸引和包围,从而溶解度越大。
4. 溶质与溶剂的化学性质溶质与溶剂的化学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
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其溶解度取决于化合物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指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它与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有机化合物而言,极性溶剂更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原理饱和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稳定分散,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
当溶质分子溶解在溶剂中时,其遵循分子间相互作用原理,如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
这些相互作用力使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结合,逐渐稳定在溶剂中。
当溶质分子的溶解度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时,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再变化,形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有关。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强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入的溶质无法再继续溶解的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饱和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的变化能影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溶解过程。
2. 压强: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压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呈正比关系。
增加压强会使气体更容易溶解到溶液中。
3. 溶质和溶剂性质: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更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当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时,溶质开始溶解。
最初加入的溶质数量较少,因此大部分会与溶媒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合适溶解度的溶液。
随着继续加入溶质,达到一定溶质量时,溶质的溶解速率与析出速率达到平衡,此时形成了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可以通过以下条件之一得到:1. 在特定温度下,加入溶质直到不能再溶解。
2. 将溶质逐渐加入,直到达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最大相互作用。
三、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当溶质为离子时,它会与溶剂中的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离子形成电离平衡。
这种电离平衡决定了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四、溶液中的浓度单位溶解度可以用各种浓度单位来表示,如质量分数、摩尔分数、摩尔浓度等。
其中质量分数指的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总质量的比例,摩尔分数则指的是溶质的摩尔数与总摩尔数的比值,摩尔浓度则是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五、应用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在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溶解度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的给药方式,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在工业中,溶解度的研究可以用来改进化学反应的条件;在环境科学中,了解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溶解度与饱和度

溶解度与饱和度溶解度和饱和度是两个物理化学概念,在化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所达到的最大浓度。
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来表示溶解度。
当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超过溶解度时,就会发生过饱和。
二、饱和度的概念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所占的体积或质量与溶剂所占的体积或质量之比。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最大值,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饱和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当饱和度为100%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饱和度为0%时,溶液为无饱和状态。
三、影响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因素1.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的极性、分子大小、晶格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和饱和度。
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2.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促使溶质分子更容易逃离晶体、进入溶液中。
3. 压强: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而言,压强对溶解度有影响。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四、测量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方法1. 饱和溶液浓度法:将溶质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溶剂中,逐渐加热并搅拌,直到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记录最后溶解的溶质质量或体积,即可得到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和饱和度。
2. 电导率法:根据溶液中的电离种类和浓度,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溶解度和饱和度。
3. 理论计算:可以通过各种方程和公式来估算溶解度和饱和度,如溶解度平衡常数计算等。
五、应用领域1. 化学工程:溶解度和饱和度对于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非常重要。
在石油化工、医药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中,溶解度的控制是生产工艺的关键之一。
2. 环境科学:溶解度和饱和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水体中的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如环境监测中对水体中污染物的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够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继续加入相同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结晶的分类及运用 1.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硝酸钠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海水晒盐)。
3.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熟石灰从其水溶液中析出)。
考点三、练习题 1.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3.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B.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t℃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60 ℃时,100 g水中加入1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1) (2)
4.上图(2)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 ℃~t3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 ℃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 ℃降至t2 ℃时,有晶体析出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乳化作用的结果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氧气的溶解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降低温度能使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均可以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C.将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200 g D.在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和蒸发溶液中的水分这两种方法,都能把8%的KNO3溶液变成15%的KNO3溶液7.图①是物质M和N的溶解度曲线。
图②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N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
有未溶解的M、N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减少,乙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浓硫酸B.硝酸铵固体C.氧化钙D.氢氧化钠固体
8.3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 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 g 甲和3 g 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将30 g氯化钠放入50 g 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 g溶液D.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都是H+
10.下列变化中,溶液中原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
A.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硝酸钾稀溶液升温10 ℃B.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硫酸锌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D.稀释硫酸钠溶液
1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从表中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温度(℃) 使用的溶质使用的溶剂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20 碘2 g 酒精10 g 全部溶解
20 碘2 g 水10 g 部分溶解
1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的温度/℃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1)65 ℃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 ℃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3)20 ℃时,用固体粉末M和水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M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___、___、__、__。
13.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 g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
1.D
2.D
3.C
4.C
5.A
6.CD
7.B
8.A
9.D
10.B
11.B
12.(1)无法判断(2)②③⑥(3)药匙量筒(100 mL) 胶头滴管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