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 溶解度
考点饱和溶液溶解度

考点11 饱和溶液、溶解度知识点25. 饱和溶液、溶解度1. 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固体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NaCl在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溶解36克NaCl达到饱和)。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①温度:一定温度下②溶剂的量:100克溶剂中③状态:饱和状态④单位:克2. 溶解度曲线(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意义: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 气体溶解度定义(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称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如0℃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1,表示二氧化碳在压强为101kPa和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②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1.(2012年江苏盐城,13题,2分)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D.t2℃时,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克2. (2012年四川广安,18题,2分)右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C.t2℃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甲、乙两种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丙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D..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均为40%3.(2012年湖北黄冈,12题,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是31.6g,则lOOg 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C.在鱼池中设立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D 冷却或蒸发溶剂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4.(2012年四川德阳,14题,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W:100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乙先析出晶体5.(2012年广东,9题,2分)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D.40℃时,50g水中加入5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6.(2012年甘肃兰州,15题、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减小C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D 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7.(2012年江苏扬州,18题,2分)右图是NaCl、MgSO4、KCl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60℃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KCl溶液B 将80℃不饱和的MgSO4降温至40℃,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C 40℃时MgSO4溶解度比NaCl小D 将80℃含有少量NaCl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得到KCl晶体8.(2012年湖南株洲,19题,2错误的是 A .t 1oC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将t 1o C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o C ,两溶液仍然都是饱和溶液C .温度小于t 1o C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D .将t 2o C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3o C ,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9.(2012年贵州铜仁,9题,2分) t ℃,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下图中斜线.下列说法正确是 A .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C .G 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 .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m <w=z10.(2012年四川眉山,12题,2分)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NaCl ,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NaCl 晶体没有溶解。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制备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制备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的能力。
溶解度与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溶解度的确定对于制备饱和溶液以及理解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摩尔/升或克/升。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当相互作用力强大时,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相互吸引,溶解度相对较高;反之,当相互作用力较弱时,溶质的溶解度也相对较低。
除了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压力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因为温度升高会提供更多能量,有利于溶质分子克服相互作用力而溶解于溶剂中。
对于气体溶解度而言,温度升高会降低溶解度,这是因为气体在低温下更容易被溶剂吸附。
此外,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体溶解度方面。
根据亨利定律,当温度不变时,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因此,增加气体的压力将增加其溶解度。
二、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加热法:将溶剂加热至较高温度,然后逐渐加入溶质,搅拌至溶质完全溶解。
随后冷却至设定的制备温度,即可得到饱和溶液。
2. 过饱和溶液复结晶法:首先在高温下制备过饱和溶液,然后迅速冷却,使溶质无法充分结晶。
接着,加入少量的晶体溶质(种子晶体),通过晶核生长使溶质结晶,最终得到饱和溶液。
3. 逐渐加入法:将溶剂注入容器,逐渐加入溶质,同时搅拌溶液,直到无法继续溶解为止,即得到饱和溶液。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饱和溶液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添加溶质的量,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溶解度数据。
结论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制备对于理解溶液的特性以及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受到相互作用力、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溶解度的改变。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是溶液中溶质的重要性质,对于理解溶解过程以及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的概念、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溶液的饱和度概念溶液的饱和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当继续加入溶质时,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超过了饱和度限制,会出现溶质不溶解、析出现象。
饱和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表示,也可以用溶质溶解的物质的量与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表示。
二、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指的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是一种特定条件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与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表示。
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压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固定的。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溶解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大多数固体在溶液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对于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温度升高会导致溶解度的降低。
2. 压力: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压力升高会导致溶解度的增加。
3.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还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相互作用力较强的物质倾向于更容易溶解。
比如,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
四、溶液饱和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溶液是饱和状态。
换句话说,溶液的饱和度等于溶解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溶剂或溶质的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时,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也会相应变化。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以调节溶液的饱和度和溶解度。
结论溶液的饱和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溶解度指的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与温度关系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与温度关系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达到一定条件后,溶质与溶剂之间会达到一个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下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与温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有着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加快,固体溶质的晶格结构被打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有利于溶质的溶解。
例如,我们常见的食盐在常温下可以很好地溶解在水中,但当温度降低时,食盐的溶解度就会明显减小。
然而,并非所有的溶质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溶解度。
对于少数固体溶质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反而会减小。
这是因为某些反应在较高温度下会发生逆反应,导致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比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溶质浓度与温度的关系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与温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也会增大。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同等量的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更大,因此溶質浓度也相应地增大。
例如,糖水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溶质来说,溶质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可能会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这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是否为放热或吸热过程。
如果是放热过程,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会减小,溶质浓度也会随之减小;如果是吸热过程,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会增大,溶质浓度也会随之增大。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解度的实际应用溶解度与饱和溶解度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和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调控一些物质的溶解度,实现一些实际应用。
1. 煮饭和溶剂用量:在烹饪中,我们经常需要将食材溶解于水或其他溶液中。
知道溶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所需食材的溶解度,从而更好地烹饪。
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度

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度溶解度和饱和度是涉及溶液中溶质溶解性质的两个重要概念。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质量或体积中可以溶解的溶质最大量,而饱和度则是溶液中已经溶解的溶质与其溶解度之比。
本文将对溶解度和饱和度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说明。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质量或体积中溶质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g/100g(质量比溶解度)或g/100 mL(体积比溶解度)表示。
溶解度与溶液内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力有关,包括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溶解度的测定通常可以通过添加溶质至溶剂中,逐渐增加溶质的量,直到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为止。
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此时所添加的溶质量即为溶解度。
一般来说,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能,从而克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溶质更容易溶解。
二、饱和度的定义和计算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已经溶解的溶质与其溶解度之比,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饱和度可以分为相对饱和度和绝对饱和度两种。
相对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实际溶质溶解度与其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之比,而绝对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实际溶质溶解度与其在该温度下的最大溶解度之比。
计算饱和度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溶质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出现溶质的结晶沉淀。
若出现结晶沉淀,则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若无结晶沉淀,则需要通过比重计、折射计等仪器测定溶质的浓度,进而计算饱和度。
三、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能,使溶质分子更易克服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加溶质的溶解度。
但也存在一些溶质在升温过程中溶解度反而下降的情况。
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关系。
而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则较为不受压力的影响。
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

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是化学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概念。
它们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有密切关系,并对溶液的性质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的量,常用于描述固体溶解于溶液中的情况。
它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分数或体积分数等形式表示。
溶解度的数值与温度、压力以及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对于固体溶解于溶液中的情况,溶解过程可被视为一个固体溶解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该反应通常是放热的。
因此,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溶解过程的平衡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会使溶解过程向正向方向偏移,提高溶解度。
2. 压力:对于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因为固体溶解过程与气体的压力关系不大,而溶液的体积变化通常忽略不计。
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
Henry定律描述了气体溶解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即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3. 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溶质的极性对溶解度有明显影响。
通常,极性溶剂对极性溶质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溶质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
此外,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溶解度。
三、溶液的饱和度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溶解度极限,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状态。
当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多余的溶质无法溶解并沉淀出来。
因此,饱和度与溶解度有紧密的关系。
饱和度可以通过加热或者降低温度来改变。
当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进而提高饱和度。
相反,降低温度会导致溶解度的下降,进而使饱和度下降。
四、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测定方法1. 直接观察法:通过加入溶质并充分搅拌溶液,观察溶质是否溶解。
当溶质无法溶解且出现沉淀时,可判定溶液为饱和状态。
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的关系

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而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则形成了溶液。
在化学和物理学中,溶液的饱和度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浓度与其溶解度的比值。
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溶解度可以用温度或浓度来表示。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相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往往会增加;反之,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少。
原因是在高温下,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更加剧烈,有利于克服溶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加溶解度。
此外,溶剂的性质、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液的饱和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溶液的饱和度是指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之间的比值。
即饱和度=(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质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表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经达到了溶质的溶解度。
测定溶液的饱和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进行。
常见的测定饱和度的方法有过饱和溶液法和晶体生长法。
过饱和溶液法是将溶质连续加入溶剂中,直到有少量溶质未溶解,此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晶体生长法则是通过晶体生长的速率来判断饱和度,当晶体不再增大时即表示溶液达到了饱和。
三、溶解度和饱和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而溶液的饱和度是溶质在溶液中实际的浓度与其溶解度的比值。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饱和度 =(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质的溶解度。
在实际情况下,溶液的饱和度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溶质的溶解度,这取决于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
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小于溶质的溶解度时,溶液为亚饱和溶液;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等于溶质的溶解度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大于溶质的溶解度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
总之,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密切相关,溶解度的增加往往导致溶液饱和度的增加。
了解和研究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关系对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溶解和结晶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

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而溶液的饱和度则表示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的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溶解度和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一般来说,溶解度与溶质的属性、溶剂的属性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种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溶解度的单位可以是摩尔溶质/升溶剂,也可以是克溶质/毫升溶剂,具体取决于实验条件。
实际上,溶解度对于溶液来说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数值,它随着温度、压力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固体溶解物的溶解度会增加,而气体溶解物的溶解度则相反,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在液体溶解物方面,溶解度对温度的依赖性较小。
二、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的关系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溶质以最大比例溶解的状态,而溶液的饱和度是指溶质在此溶解度状态下达到平衡的情况。
换句话说,只有当溶质达到溶解度时,才能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无法再溶解的溶质将会沉淀出来,而如果从饱和溶液中去除溶质,溶液就会变得亚饱和。
溶解度和饱和度相互影响,溶解度决定了溶质在溶液中的最大溶解量,而饱和度则表示溶液中已经达到的溶质溶解比例。
在相同温度下,若溶质的溶解度较高,则相应的饱和度也会较高。
因此,溶解度和饱和度是密切相关的概念,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溶液中溶质的溶解状态。
三、影响溶解度和溶液饱和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度和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液体溶质对温度的依赖性较小。
2. 压力:只有气体溶质受到压力的影响。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质的溶解度与其分压正相关。
增加气体溶质的压力可以增加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 度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g
170
160 150
. .
硝 酸 钾
1克氯化钠 1克硝酸钾
20克水
不行
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2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 溶解1克,这可以说明氯化钠、硝 酸钾的溶解限量相同吗?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 在100g溶剂中(通常为水), 某固体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所能溶解的质量。
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
100克溶剂 标准:
(一般指水)
80 90 100
60
70
温度/℃
观察右图填空 a (1)A点的意义是
3
A 1 2
(2)t2时,1,2,3,4四种物质溶解 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最大, 物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物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4
t1 t2
1.要使KNO3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D)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振荡搅拌 D升高温度
2.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60 ℃时,将70g硝 酸钾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 (A) A105g B120g C65g D110g
溶解限量:
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溶剂里, 固体物质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
【实验探究】
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达饱和状态)
1、溶质种类
2、温度
3、水的质量 4、溶剂种类
这样行吗?
氯化钠 硝酸钾 不行
10 ℃
40 ℃
应该在同一温度下
这样行吗?
不行
氯化钠 硝酸钾
应该溶剂的量相同
这样行吗?
20 10
.
0
. .
10 20
.
30
.
.
.
40
50
60
70
80
温度/℃
90
100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g
硝 酸 铵
两条以上溶解度曲线:
/
A.
硝 酸 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硝 酸 钠
(5)可以比较同温时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6)可以知道交点表示 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 相同
0.05
硝 酸 钠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硝 酸 钾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硼酸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例如熟石灰。
/
0
10
20
30
40
50
℃ 溶 解 度 / g
6 0
7 0
80
9 0
10 0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
140 130 120 110 100
(2)溶解度曲线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
0
. .
10 20
.
30
.
.
.
40
50
60
70
80
温度/℃
90
100
思考:根据溶解度曲线,我 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g
170
160 150
. .
硝 酸 钾
/
⑴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 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 下的溶解度。
⑵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情况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硼酸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硝 酸 铵 溶 0.20 解 度
/ g
/ g
0.15 0.10
溶液状态: 饱和状态 单位: 溶质的质量(克)
固体物质溶解度数据的含义:
例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30g。 从这句话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 (达饱和状态) 的质量是30g。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A .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5g,则食 盐的溶解度为36.5g。 B.20℃时,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3g, 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