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2.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典型事例,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教材。

3.学习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如文章、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有与阿拉伯、印度等远隔重洋的国家的交流。

本课将介绍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讲解引导:教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唐朝时期的图片,如长安城、鉴真东渡等,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查,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方案【选用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

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

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 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鉴真、玄奘、阿倍仲麻吕等。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玄奘西行。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 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2.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科举制, 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 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材料三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唐服日本和服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析材料, 回答问题。

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鉴真东渡主要目的是(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教精义2.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鉴真B. 吉备真备C. 玄奘D. 阿倍仲麻吕3.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 《大唐西域记》B. 《西游记》C. 《马可·波罗行纪》D. 《史记》4.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重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史实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图片、地图、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本节课的主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故事。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2、这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2、通过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2、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1、归纳比较法2、自主探究法3、史料展示法课时安排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展示晁衡的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首日文诗,大家试试能不能看懂,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内容呢?中文就是: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是一位在唐朝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侣,思念家乡而做的诗,日本诗里为什么会有汉字呢?日本人为什么会在唐朝为官呢?唐朝与日本有着怎样的交流呢,除了日本,唐朝与其他国家还有往来吗?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课题,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感知理解】中国和日本从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的日本,对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

因此,它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

(一)遣唐使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注意几个问题: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来唐朝?这些遣唐使回国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画师、工匠、乐师等很齐全。

都是饱学之士,专家里手。

特点:官方使团,人才多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设计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目标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遣唐使的含义√√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的史实及影响√√玄奘西行的史实√√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重点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难点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核心问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1.概述唐朝初期经济繁荣的表现;2.讲述唐前期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民族交往政策的影响;3.概述唐朝的社会风气,总结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

4.列举唐朝文学艺术的表现,分析唐前期出现盛唐现象的原因。

课前复习知识点课中回答问题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强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1.概述遣唐使的含义,分析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叙述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探究鉴真东渡的影响。

3.概述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分析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展示材料: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当时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这批使者称为什么?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2.展示中日交往的见证:1970年西安南郊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其中有5枚日本银币。

郭沫若考证,此币铸于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和同元年),然后由遣唐使团作为礼物带到中国。

这是中日交往的见证。

3.探究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

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

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

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

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


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
竺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 110 国、
传闻的28 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
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

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

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

比较
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

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
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

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
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

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三、课堂小结
(1)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
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
了条件。

(2)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
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
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