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
白垩纪著名恐龙有哪些

白垩纪著名恐龙有哪些白垩纪时代简介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而得名。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在白垩纪灭绝了。
而鸭嘴龙、甲龙、角鼻龙在白垩纪晚期发展迅速,尤其是角鼻龙。
虽然在白垩纪晚期就出现在地球上,但在短时间内就进化成了丰富的品种。
恐龙的种类在白垩纪达到顶峰,其中最著名的霸王龙是陆地上见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
早白垩世,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依然繁盛,被子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有了白垩纪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迅速繁盛,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类群,如玉兰、柳树、枫树、杨树、桦树、棕榈等。
,遍布表面。
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巨大变化,也对动物产生了巨大影响。
被子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大量的食物,如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以便它们繁殖;另一方面,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的作用也有助于被子植物的繁荣和发展。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
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
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又经历了一次大灭绝事件:主宰地球表面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彻底灭绝;超过一半的植物和其他陆地动物也同时消失了。
是什么导致了恐龙和大量生物的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在地质史上一直是个谜。
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值得注意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挺过了这次危机,在随后的新生代,占据了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成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白垩纪有哪些著名的恐龙?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白垩纪温度

白垩纪温度
(原创版)
目录
1.白垩纪时期的气候特点
2.白垩纪时期的温度变化
3.白垩纪时期的生物多样性
4.白垩纪时期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距今大约 1.45 亿年至 6500 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的气候和温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时的生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垩纪时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暖潮湿。
全球平均气温较高,尤其是在赤道地区,气温更是高于现代。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生长,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白垩纪也因此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黄金时期,许多大型动物如恐龙、翼龙和海洋生物在这个时期繁衍生息。
然而,白垩纪时期的温度并非一成不变。
科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地球曾多次经历温度的剧烈变化。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约 6500 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导致恐龙等大量生物灭绝。
这次灭绝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与当时地球的温度变化有关。
白垩纪时期的温度对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温暖的气候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许多现代植物和动物的祖先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并开始繁衍。
其次,温度的变化也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一些生物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温度的变化而灭绝,从而让位于其他更能适应环境
的生物。
总的来说,白垩纪时期的温度对当时的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这个时期已经过去了数千万年,但我们仍能从地层和化石中感受到那时地球的温度变化,以及它对生物的影响。
白垩纪的简单介绍

白垩纪的岩石
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 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白垩纪 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 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暖的浅海 环境形成。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 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的钙 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 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在 白垩纪中期,海洋低层的流动滞缓, 造成海洋的缺氧环境。全球各地的 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 的缺氧环境形成。这些页岩层是重 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北海便是 如此。
鱼龙 蛇颈龙 杆菊石 海 胆
海 星 黄昏鸟目 苍龙
谢谢观看!
英格兰南岸的多佛白色峭壁
黑色贝岩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 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 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 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 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 “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 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 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 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引人注目 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 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 球上新的统治者。中国辽宁省的炒米店子组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早期小型恐 龙、鸟类、以及哺乳类。这里发现的多种手盗龙类,被视为恐龙与鸟类间的 连结,其中包含数种有羽毛恐龙。 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 蛾)。芽虫、草蜢、瘿蜂也开始出现。
神秘的白垩纪恐龙

神秘的白垩纪恐龙白垩纪是地质时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它的存在时间跨越了约7500万年,从1.45亿年前一直延续到6500万年前。
而在这个时期,一批令人着迷的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它们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之为恐龙的生物群体。
白垩纪恐龙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动物群之一。
本文将带你探索这个神秘时期的白垩纪恐龙世界。
一、白垩纪恐龙的起源和进化白垩纪是恐龙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白垩纪早期,恐龙演化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的特点。
同时,白垩纪也是恐龙最后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特殊适应性和变异的恐龙种群。
1. 早期白垩纪的恐龙早期白垩纪主要是一些早期恐龙和原始恐龙的出现阶段。
其中,来自白垩纪早期的一些代表性恐龙有原角龙、霸王龙、鸟脚类恐龙等。
这些恐龙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一些与早期恐龙不同的独特特征。
2. 白垩纪中晚期的恐龙白垩纪中晚期是恐龙多样性达到高峰的时期。
此时,出现了一些极为著名的恐龙种类,如著名的霸王龙、剑龙、角龙等。
这些恐龙身形巨大,种类繁多,占据了白垩纪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分。
二、白垩纪恐龙的生态系统白垩纪恐龙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它们适应了各种环境和生态条件。
这些恐龙栖息在陆地、湖泊和河流附近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1. 白垩纪的陆地恐龙白垩纪的陆地恐龙是恐龙世界中最著名的一部分。
在陆地上,恐龙分为食肉龙类和植食龙类两大类。
食肉龙类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如霸王龙,它是白垩纪最为著名的食肉恐龙之一。
植食龙类主要以植物为食,如剑龙、角龙等,它们身材高大,如同白垩纪的“巨人”。
2. 白垩纪的水生恐龙除了陆地恐龙之外,白垩纪还存在一些水生恐龙,如镰刀龙、蛇颈龙等。
这些恐龙生活在水域中,通过适应水生环境的方式来满足其生活需求。
镰刀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它拥有类似鲸鱼的外形和游泳姿势。
三、白垩纪恐龙的灭绝尽管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繁衍了几千万年,但它们最终都经历了一场灭绝事件。
这个事件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之一。
白垩纪环境特征

白垩纪环境特征
白垩纪时期是坦洛尔纪的一个子期,主要分布在距今145亿年到65亿年之间,是史前恐龙大量出现和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白垩纪与恐龙相关的生态环境特征尤为重要,这是人们认识和研究恐龙的一大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白垩纪的气候特征非常复杂。
当时的气候存在明显的温暖、湿润和干旱三种类型,整个白垩纪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ptian
期中温暖、湿润,Albian期中温暖、湿潮以及Cenomanian期中干旱。
其次,白垩纪的地形特征要比温度变化更加复杂,当时有丰富的大陆、半大陆和海洋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和湖盆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系统。
同时,地质变化也十分明显,当时有许多高山、山谷和断层,特别是非洲的地形变化更加明显,建立了晚期恐龙的重要栖息地。
最后,白垩纪的植被特征也比较多样化,植被种类多样,盆地地区有大面积的森林,而丘陵地区则具有复杂的矮灌丛植被。
此外,当时有大量的野生植物和动物,其中以奥陶纪和白垩纪晚期的植物和动物群落特征最为明显。
总之,白垩纪的环境特征非常复杂,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这些特征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生物和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白垩纪时期气候多变,温暖、湿润和干旱的不同情况都有可能存在,地形复杂,有大陆、半大陆和海洋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和湖盆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系统,植被也十分多样化,包括森林、灌丛植物和草原,这些特征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因此,
白垩纪的环境特征是研究史前恐龙的一个重要条件。
白垩纪1

23
24
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在这一 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 了,与此同时,许多新地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 样地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地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 地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地翼龙类, 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地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 统治着浅海。但最早地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地小型哺乳动 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8
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 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 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 根据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表面温度约为摄 氏42°,高于现今约摄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 面温度为摄氏37°。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目前的温度 约摄氏15到20°。
4
白垩系的分统主要是从阿尔布阶与赛诺曼阶 之间划分上、下白垩纪:
上白垩纪
• 马斯特里赫特阶: 70.6 ± 0.6 – 65.8 ± 0.3 百万年 • 坎帕阶: 83.5 ± 0.7 – 70.6 ± 0.6 百万年 • 桑托阶: 85.8 ± 0.7 – 83.5 ± 0.7 百万年 • 科尼亚克阶: 89.3 ± 1.0 – 85.8 ± 0.7 百万年 • 土仑阶: 93.5 ± 0.8 – 89.3 ± 1.0 百万年 • 森诺曼阶: 99.6 ± 0.9 – 93.5 ± 0.8 百万年
7
白垩纪时期的气候状况
巴列姆阶时期的气候出现寒冷的趋势,这个变化自侏罗 纪最 后一期就已开始。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增加,而热带地区比三叠纪、 侏罗纪更为潮湿。但是,冰河仅出现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而较低纬 度仍可见季节性的降雪。在巴列姆阶末期,气温开始上升,持续到 白垩纪末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大量的二氧 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中洋脊沿线形成许多热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 大陆地壳的许多地区由浅海覆盖着。位在赤道地区的特提斯洋,有 助于全球暖化。在阿拉斯加州与格陵兰发现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 垩纪南纬15度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证明白垩纪的气温相当温暖。
白垩纪温度

白垩纪温度
白垩纪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阶段,大约发生在1.45亿年前至
6,600万年前,是侏罗纪末期和古近纪初期的一个时期。
在白
垩纪期间,地球的气候和温度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在白垩纪早期,全球气候较为温暖,但热带地区可能相对较热,温度可能高达30摄氏度左右。
随着白垩纪的进行,全球温度
逐渐下降,气候变得更加寒冷。
该时期的温度变化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海洋循环、大陆运动、火山活动和大气成分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了白垩纪期间的气候变化和温度波动。
总体来说,白垩纪的温度取决于具体地点和时间段。
因此,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可能有所不同。
白垩纪怎么读

白垩纪怎么读白b ái 垩è纪j ì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Period )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1],历经7900万年。
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如果说到恐龙电影,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恐龙时代景象。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观众会认为侏罗纪是恐龙的王朝,暴龙、三角龙等恐龙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恐龙的真实存在时期其实是白垩纪,很多人都被电影的夸张手法“欺骗”了!非鸟恐龙类在地球上生活超过了1.6亿年之久,跨越了三个地质历史上的“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它们最繁盛的时段应该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
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罗世的庞然大物,大部分侏罗纪的恐龙都不为大众所知,而大众最为熟悉的霸王龙、三角龙等恐龙大多来自晚白垩世。
这样看来,整个《侏罗纪公园》系列,其实就是一个打着“侏罗纪”旗号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白垩纪是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现今地球的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的雏形也是在白垩纪形成的。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这一时期,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且种类达到了极盛。
“白垩纪”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白垩纪是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最长的纪元。
“白垩”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沉积矿石,因该地层富含白垩而得名。
“白垩”实际上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形成的钙质的超微体化石组成一类沉积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 垩纪开始出现、散布,但直到 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 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 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 化的实例。榕树、悬铃木、木 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 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 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 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 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白垩纪时间的划分
白垩纪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 初以菊花石为标准分6-7个阶,后来将某些 亚阶升级,增加到现在的12个阶,但仍有 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 欧可木阶。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 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 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近年来又
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为白垩 纪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 据。
白垩纪的岩层结构
白垩纪的海平面变化大、气候温暖,显示有大面积的陆地由温暖的 浅海覆盖。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 白垩纪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 暖的浅海环境形成。高的海平面会造成大范围的沈降作用,因此形成 厚的沉积层。由于白垩纪的地层厚、时代较近,全球各地常发现白垩 纪地层的露头。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 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 白垩的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 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 动物(例如沧龙)的化石。
陆栖动物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 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 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最典型的是翼龙,翼龙 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 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 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 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 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 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5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 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并与鸟类恒定的生 活习性,使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 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 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 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在这一 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 了,与此同时,许多新地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 样地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地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 地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地翼龙类, 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地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 统治着浅海。但最早地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地小型哺乳动 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课件的构成
一、白垩纪的简介
二、白垩纪生物界的概况
三、白垩纪生物灭绝事件
四、白垩纪的一些相关知识细节
白垩纪的名称及由来
白垩纪,源于德文中 (Kreidezeit )的缩写,“白 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 家达洛瓦于1822年创用, 位于侏罗纪和第三纪之间, 约1亿6550万年前。白垩 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 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白 垩纪的灭绝事件,是中生 代和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系的分统主要是从阿尔布阶与赛诺曼阶 之间划分上、下白垩纪:
上白垩纪
• 马斯特里赫特阶: 70.6 ± 0.6 – 65.8 ± 0.3 百万年 • 坎帕阶: 83.5 ± 0.7 – 70.6 ± 0.6 百万年 • 桑托阶: 85.8 ± 0.7 – 83.5 ± 0.7 百万年 • 科尼亚克阶: 89.3 ± 1.0 – 85.8 ± 0.7 百万年 • 土仑阶: 93.5 ± 0.8 – 89.3 ± 1.0 百万年 • 森诺曼阶: 99.6 ± 0.9 – 93.5 ± 0.8 百万年
植物状况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 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 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 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 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 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 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 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 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 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 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 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 动物以极大的影响。被子植物 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 哺乳类,提供了大量的食料, 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 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 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 物的繁茂和发展。
下白垩纪
• 阿尔布阶: 112.0 ± 1.0 – 99.6 ± 0.9 百万年 • 阿普第阶: 125.0 ± 1.0 – 112.0 ± 1.0 百万年 • 巴列姆阶: 130.0 ± 1.5 – 125.0 ± 1.0 百万年 • 豪特里维阶: 136.4 ± 2.0 – 130.0 ± 1.5 百万年 • 凡蓝今阶: 140.2 ± 3.0 – 136.4 ± 2.0 百万年 • 贝里亚阶: 145.5 ± 4.0 – 140.2 ± 3.0 百万年
蛇颈龙在海洋中主要以鱼、鱿鱼和其他游水动物作为食物,其实 不然,在化石中竟发现蛇颈龙肠胃中残留着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 贝类动物,这证明蛇颈龙的食谱要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猎食游 水鱼类,还可以利用长长的脖颈伸到海底寻觅各种贝壳类、软体类 动物。
杆菊石具有笔直的甲壳, 属于菊石亚纲,与造礁生 物厚壳蛤同为海洋的繁盛 动物。黄昏鸟目是群无法 飞行的原始鸟类,nidae)与 棘皮动物(例如海胆、海 星)继续存活。在白垩纪, 海洋中的最早硅藻(应为 硅质硅藻,而非钙质硅藻) 出现;生存于淡水的硅藻 直到中新世才出现。对于 造成生物侵蚀的海洋物种, 白垩纪是这些物种的演化 重要阶段。
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 多样化,并发现最古 老的蚂蚁、白蚁、鳞 翅目(蝴蝶与蛾)。 芽虫、草蜢、瘿蜂也 开始出现。鸟类是脊 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 得最大成功的类群。 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 分化,并且飞行能力 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 大大提高。我国古生 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 “孔子鸟”就是早白 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 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 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究竟是什么 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质 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 石撞击说。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 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 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 球上新的统治者。中国辽宁省的炒米店子组发现了大量的 白垩纪早期小型恐龙、鸟类、以及哺乳类。这里发现的多 种手盗龙类,被视为恐龙与鸟类间的连结,其中包含数种 有羽毛恐龙。
孔子鸟(Confuciusornis)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 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 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 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 短。 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 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不过孔子鸟的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研究员当初认为,孔子鸟的形态与上 中农近似,它们的时代也大致相当,即都是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 期。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头骨各骨块不愈合,尚具有其爬行类祖先遗 留下来的眶后骨,牙齿退化,出现了最早的角质喙。前肢仍有三个 发育的指爪,胸骨无龙骨突,肱骨有一大气囊孔等等。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 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 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 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 代的来临。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 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 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 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白垩纪时 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 化明显。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 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 新兴的动物类群。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 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 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 蜗牛…等动物为食。
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 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 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 根据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表面温度约为摄 氏42°,高于现今约摄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 面温度为摄氏37°。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目前的温度 约摄氏15到20°。
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 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海洋也有类似 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 床的动物还大。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 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 为食。 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 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 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 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