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中老年朋友患高血压者越来越多,其来势凶猛,谈压色变。

以往称高血压为“富贵病”,就是说有钱人吃得好,大酒大肉,甘露肥腻,久之血管硬化,血管压力增高而致病。

现代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对饮食养生大都不懂,自然是得此病者有增无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中医辨证后认为,高血压可以分为四型:即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阴阳俱虚型。

中老年朋友一般情况下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者居多,痰湿阻络和阴阳俱虚的少一点;另外还有家族性遗传的,所占比例也不怎么大。

我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研究多年,确有一些心得体会。

斯举病例几则,以嗜读者。

一肝阳上亢型王某,男,49岁,沽源县人,干部,于2009年4月8日来诊。

自述因为近来工作繁忙,再加上和领导有些分歧,心情抑郁,无处发泄。

感觉眩晕头痛,头胀头重,面色比平时红而热,并且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舌红苔黄。

我给他诊脉后得知其脉弦数有力,测量血压105/160mmhg,证属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治疗以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为是。

处方如下:天麻20g、钩藤20g、石决明30g、赤芍15g、龙胆草30g、山栀子12g、黄芩20g、川牛膝2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20g、夜交藤15g、朱茯神15g、白芍20g、甘草6g。

上方加减服药60付后,症状基本消失。

继把上方研磨成细末后装胶囊口服三个月,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二痰湿阻络型肖某,男,62岁,农民,2008年12月28日来诊。

患者头痛头晕,头脑混沌不清,胸闷气短,心慌而乏力,饮食减少,形体虚胖,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190mmhg,诊断为痰湿阻络型高血压。

治则是祛湿化痰,醒脑开窍。

方用:半夏20g、白术20g、天麻20g、丝瓜络15g、木通10g、泽泻15g、佩兰10g、藿香8g、川牛膝30g、甘草10g。

上方加减服药30付后症状缓解,血压稳定。

把上方做成散剂调理善后。

三肝肾阴虚型毛某,女,51岁,某厂工人,于2010年4月13日来诊。

中医药调理高血压

中医药调理高血压

中医药调理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药在调理高血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调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科学方法。

一、中医药基本理论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基本理论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将高血压视为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疾病。

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关键是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1. 气血调理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等,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正常流动,达到平衡气血的目的。

2. 阴阳调和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阴阳失衡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滋阴降阳、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二、中医药调理方法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配合使用中药汤剂,如石菖蒲汤、天麻钩藤饮等,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是中医药调理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建议高血压患者少食高盐、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通过调节饮食结构,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3. 运动调理中医药调理高血压还强调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三、中医药预防措施除了调理方法,中医药还提供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帮助人们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1. 定期体检中医药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血压检测,及时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2. 注意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紧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归脾汤加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波动的价值体会

归脾汤加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波动的价值体会

归脾汤加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波动的价值体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给社会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若不及时有效地控制,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高血压以控制血压的目标为主,但药物治疗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头痛、乏力等,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寻求中医药疗法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成为了重要课题之一。

归脾汤加减是一种由归尾、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的经典中医方剂,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和阴的功效,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波动的价值体会,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归脾汤加减的药物成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作用机制归脾汤加减方中的归尾、白术、茯苓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和中止血的作用,能够调节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及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平稳血压的效果。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归脾汤加减的临床治疗观察,发现该方剂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降压的效果。

归脾汤加减是由中药成分组成的方剂,相比西药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安全。

在长期服用过程中,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器官功能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1. 传统中医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独特的治疗优势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治疗理念值得借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念是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平稳血压的效果。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养,因此治疗周期较长,注重防患于未然,值得西医药治疗的借鉴和补充。

3. 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归脾汤加减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备受。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期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一、中医药对高血压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高血压可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内阻、瘀血内阻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对不同的证型,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医生会开具平肝潜阳的中药方剂;对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医生会开具滋补肝肾的中药方剂。

2、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具有方便、快捷、易于携带等优点。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丸等。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证型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3、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高血压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等。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4、中药浴治疗中药浴是一种利用中药煎汤洗浴的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血压。

常用的中药浴配方包括川芎、丹参、钩藤等。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浴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注意事项1、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对老年人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对老年人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对老年人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老年人常见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在对老年人常见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病,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中较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为“眩晕”、“头痛”、“失眠”等症状的范畴。

常见的辨证有:肾精不足、肝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辨证施治方面,可以采用中药调理脾胃、清泄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等方法,如用黄连、龙胆草、丹参等中药进行调理治疗。

二、糖尿病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将其归为“消渴”、“食欲不振”、“尿频”等症状的范畴。

常见的辨证有:虚火上炎、脾虚湿困、阴虚火旺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滋阴清热、养胃健脾、活血祛瘀等,例如采用黄芪、当归、参术等中药进行治疗。

三、心脏病心脏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将其归为“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的范畴。

常见的辨证有:气滞血瘀、阳气不足、阴阳失调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包括疏通气机、调节心脏功能、活血通络等,可以采用丹参、川芎、蒲公英等中药进行治疗。

四、关节炎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中医将其归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等症状的范畴。

常见的辨证有:湿邪阻滞、气血不畅、肝肾不足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主要包括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养肝肾等,例如可以采用桂枝、羌活、熟地等中药进行治疗。

五、失眠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中医将其归为“难入眠”、“易醒”、“时寐不安”等症状的范畴。

常见的辨证有:心火旺盛、肾精亏损、脾胃失调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包括安神益气、养心安神、调理脾胃等,例如可以使用酸枣仁、五味子、黄精等中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在老年人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以及失眠等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通过调理虚实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在调理整体、平衡阴阳、改善体质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并对不同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一、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对高血压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改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的效果。

针灸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交感神经活动和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从而调节心脏功能和心脑血管张力。

2. 促进外周组织氧供:针灸对血液的循环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微循环,改善外周组织氧供。

3. 调整心脑血管张力:针灸可以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紊乱情况,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改善体质,调节阴阳平衡以及清除体内湿气等途径发挥功效。

不同的中药方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1. 降压方剂:秘制颗粒、黄连素片等方剂可通过降低外周阻力,减弱心脏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等途径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 调理体质方剂:益气养阴、清肝明目滋肾等方剂可通过调理人体气虚、阴虚、阳虚等体质,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从而增强抵抗力,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3. 祛湿利水方剂:五苓散、茯苓丸等方剂可以清除体内湿气,并促进尿液排出,帮助患者消除浮肿等症状。

三、配伍中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选择中药方剂和药物,并在监测下进行调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中药加味降压药:将现代降压药与中草药相结合,对高血压患者同时起到降低血压和改善体质的作用。

相比于单一使用现代降压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缓解降压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并发症有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头痛”、“眩晕”、“痰饮”、“气滞”、“肝火”等范畴。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多种方式。

首先,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石菖蒲、天麻、丹参、山楂等。

这些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等功效,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冲、内关、太溪等,针灸治疗高血压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中药治疗高血压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中药治疗高血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优点是疗效温和,不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对于一些轻度和初期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

最后,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捏揉、推拿、拨罐、刮痧等,这些方法对于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进行针灸推拿。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广大高血压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方法,科学治疗,早日康复。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状态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而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也使得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在增高,这也成为了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由于高血压疾病临床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只能要药物控制,因此日常的护理与保健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一旦控制不佳,就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还会危及病患生命安全。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知,高血压发病机制是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对症下药使用中药内服外敷的措施进行治疗老年高血压,具有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

因此本文对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旨在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以人体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疾病,这种疾病与糖尿病、高血脂并称为“三高”的,是目前危害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病。

虽说高血压前期只是有血压升高的症状,但是随着病程的推进,长时间的血压升高,会对患者的心血管、脑组织、肾脏等主要脏器造成较大的负担,最终会有发展成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可能[1]。

一、高血压疾病的研究现状虽然高血压疾病的出现和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的相关专家也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研究,但是目前只是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比较清晰,但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仍然停留在使用一些降压药物来人为降低血压水平,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具体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缬沙坦、替米沙坦、螺内酯、噻嗪类等。

但与此同时药物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也会根据作用机制的差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病患,这个需要根据临床医嘱合理使用,才能更好的控制血压。

二、中医关于高血压病因病机的研究情况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命名与确诊标准最开始是由西医提出的,而查阅我国中医相关典籍与理论,并未有明确的提及到“高血压”这个病名,但中医辨证理论中确有与之临床症状一致的病情描述,如最早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眩晕”之症;《黄帝内经》与《灵枢·口问》中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再如《伤寒明理论》中称高血压为“眩晕”;孙思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中提到了“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鼓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摘要】老年性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体质阴阳盛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对老年性高血压病治疗缺乏统一观念。

而中医理论在其治疗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确定其辨证分型,采用辨证论治原则,可以取得独特效果。

将辨证论治作为老年性高血压病理论思想,可以开拓其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使治疗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老年性高血压病一般指年龄6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收缩压>90mmHg,舒张压>140mmHg。

发病特点为血压波动性大,收缩压升高明显,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严重地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

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老年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和发展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本病提供一定参考。

1. 病因病机高血压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中医学“眩晕”、“头痛”、“心悸”、“中风”、“肝风”等范畴,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或因年老体衰、肾精亏损等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风火内生,痰瘀交阻,气血逆乱所致。

一、历代医家对该病均有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治”;《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出“治痰为先”。

二、现代医家对该病认识:刘福水[2]提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痰浊、血瘀、水湿等病理产物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因。

王洁[3]认为本病乃心气亏虚,肝血瘀阻,肝风内动而致。

文辉[4]提出老年性高血压病早期多表现为上实下虚,中期是以肝肾阴虚为主,后期是以阴阳两虚为主。

赵洪庆[5]提出老年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痰瘀为病治标。

王林玉[6]认为其病位在心、肝、肾三脏,以肝肾为主,证属阴虚阳亢,本虚标实。

聂东然[7]提出本病乃痰浊壅阻中焦,肝气郁遏,肝风内动而致。

各大医家都持有自己的理念,尚有统一的观点。

2.辨证分析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

蔡明科等[8]认为高血压病证型可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等4个证型。

李忠业等[9]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上炎、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冲任不调、瘀血阻滞、痰湿郁阻、阴阳两虚等7个证型。

时梅莉[10]提出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等4型。

黄志英等[11]将老年性高血压病分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肾阳虚、痰湿闭阻、瘀血闭阻5型。

刘福明等[12]提出分为无症状、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证型不明确等6型。

赵家勇[13]提出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4型。

李常度等[14]以心理学测量法研究本病, 得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性格内向或外向, 是两极分化, 伴情绪不稳的特点, 临床证型不同, 性格特征也尽不相同, 在肝火旺盛及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 54例有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

由此可知,高血压病的证型多种多样。

但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分型是无法摆脱气血阴阳等方面,老年性高血压是以肝肾亏虚为本,阴阳失衡,导致风、火、痰、瘀、虚的复杂病理改变而发病。

3.临床治疗3.1中药治疗李应琼[15]将78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9 例。

治疗组在服用药物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血府逐瘀汤加减为基础方。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白芍、生、熟地黄、柴胡、枳壳、牛膝、半夏、葛根、白菊花、决明子、鸡内金、生山楂、丹参、夏枯草。

每天 1 剂,水煎 2 碗,早晚分 2 次服。

两组均治疗4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药物,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并观察症状、体征及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李兴华等[16]人将60 例老年性高血压病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真武汤,每日3次。

真武汤药物组成:茯苓20g、芍药20g、白术15g、生姜9g、附子15g,药物使用免煎颗粒。

两组均以14d 为1 个疗程,观察1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中西医结合治疗邓立兵[17]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降压方: 葛根、山楂、牛膝、枸杞子、钩藤、夏枯草、川芎、石决明、丹参、黄精、黄芪、草决明。

每日1剂, 水煎服, 分2次服。

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2~3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覃裕旺[18]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基本方药组成:桑寄生、淫羊藿、丹参、女贞子、泽泻、川芎、葛根、茯苓、三七粉。

偏肾阳虚者加附子、肉苁蓉、肉桂;偏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兼阴虚阳亢者加白芍、天麻;痰湿重者加薏苡仁。

水煎服,每日服1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8.0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3.3针灸治疗贾雪梅等[19]将9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采用针灸疗法。

取穴: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

方法:留针 30分钟,留针15min时行针。

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配穴:肝阳上亢型配风池、侠溪、行间、肝俞、肾俞;气血不足型配脾俞、气海、百会;痰湿中阻型配丰隆、中脘、解溪;肝肾阴虚型配太冲、关元、太溪;瘀血内阻型配血海、阳陵泉、太冲、行间、关元、三阴交;脾肾阳虚型配关元加温灸;心肾不交型配神门;冲任不调型配关元、三阴交。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67.39%,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4针药治疗张雁冰[20]将80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 风池、侠溪、肝俞、肾俞、曲池、行间穴,伴有耳鸣者加翳风穴,伴有头胀痛者加太阳穴。

均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施以中等量刺激,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为止,留针20min,每隔10min 行针1次,持续30秒,1次/天.2组均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降压效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

岑万玲[21]将55例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4型:肝火亢盛型治以平肝潜阳,淸热息风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阳亢型治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拟镇肝熄风汤加减,阴阳两虚型治以温肾育阴,方拟地黄饮子加减,痰湿壅盛型治以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方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针灸治疗,处方: 曲池足三里,风池太冲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者只针不灸,用泻法; 痰湿壅盛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阴阳两虚针灸并用,用补法; 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 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 痰湿壅盛加丰隆,合谷; 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 头晕,头重加太阳,印堂; 心悸怔冲加内关,神门。

结果本组55例中,显效42例(76%) ,有效11例(20% ) ,无效2例(4% ) ,总有效率为96%。

4.讨论老年性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则为正气虚, 责尤以肝、脾、肾功能亏虚, 水不涵木;心脾两虚、气血不充; 肾精不足、髓海失荣。

标实则为邪气实, 责之于肝阳上亢。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功能。

若肝血不足,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肝血不能正常地向外周输布而肝血瘀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久之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或痰浊中阻, 阻塞脉道, 上蒙清窍, 或瘀血内生, 涩滞血脉, 气滞血瘀, 遏伤脏腑。

肝藏血,肾藏精,脾主运化。

血的生成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化生、脾气运输精微物质;肾中精气的充盛,亦赖血液和精微物质的滋养;脾气运输也有赖于肝肾同源,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所以,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可以根据四诊合参,治病求本,调整肝、脾、肾,调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扶正祛邪,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从而达到维持血压正常水平、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控制或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随着肾中精气的亏虚,日渐涉及于肝,符合中医学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疾病发展规律,治疗以平补阴阳为主,因老年人五脏皆亏,体质虚弱,切忌强补、大补,忌投人参鹿茸及附子等峻补之剂,据病情及体质随症加减。

采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点,在改善病情的同时,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章丽安,吴春福.现代老年药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85-89.[2]刘福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 中国民间疗法,2011,8(19):6-7.[3]王洁.银丹心绞痛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0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68.[4]文辉.中医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9,27(4):106.[5]赵洪庆.补虚化瘀法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1,(01): 139-140.[6]王林玉.高血压病从干辨治[J].光明中医,2009,24(12):2335-2336.[7]聂东然.震眩汤治疗眩晕2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4):29.[8]蔡明科.马彩梅.高血压病的中医辩治体会[J].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2010,4(2):1005-1006.[9]李忠业,彭中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 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5, 15( 4): 46- 48.[10]时梅莉.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探讨[ 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8( 2): 45-46.[11]黄志英.肖宝兰.杜彩兰.中医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70例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5,11(11)14-15.[12]刘福明.陈晓虎.杜午奇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10):33-34.[13]赵家勇.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5,18(11):1572-1573.[14]李常度.李培丽.黄冰等.高血压不同证型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 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5(10): 5-7.[15]李应琼.加味血府逐瘀汤在老年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2009,7(7):89-90.[16]李兴华, 沈宏春. 真武汤治疗60例老年性高血压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6):76-77..[17]邓立兵.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7(13):25-26. .[18]覃裕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6(10):158-159.[19贾雪梅.陈敬欢.郑梅兰.针灸治疗高血压46例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472-1473.[20]张雁冰.针药联用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6(11):1397-1398.[21]岑万玲.中医辨证用药、针、灸合治高血压病5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7(13):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