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土地信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空间信息查询: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土地信息系统所描述的空间实体及其空间信息进行访问,从众多的空间实体中挑选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应的属性。 叠加分析:就是将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多个空间要素对象的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数据层面,该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 缓冲区查询:不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只是根据用户需要给定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缓冲区的多边形,再根据多边形检索的原理,检索出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土地信息的构成: ①地理空间信息——土地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首先是描述地块的地理空间位置、形状及其面积大小的信息。 ②自然属性信息——它是反映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地块的自然属性状况,包括地形、岩石、基础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属性的特点。 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这是反映某地理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交通运输能力、公共设施状况、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商业与服务业网点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人文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特点等。 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指国家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政策、机构设置、管理的方法及实施的技术规程、规范、土地法律与法规和每宗地的权利状况等。 答案二:(1)土地本身所客观反映的信息:土地空间定位信息(位置、大小、形状);土地质量信息(陆地、水域、土壤、岩石、沙滩、海洋);自然资源信息(植被、矿石、地形、地貌、水源);环境信息(阳光、温度、降水、风力、大气压) (2)土地关系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地面、地下的各处建筑物信息、工、农、林、牧、渔等各种产业的土地利用及人口、文化、交通等等);社会法律信息(行政管辖、权属、有关政令、文书、契约、法规及转让交易)LIS的特征: (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土地空间信息的能力; (2)以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为目的, 以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 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土地信息; (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 LIS在土地管理中的服务领域: 1. 地籍管理:对土地确权、登记造册、发放使 用证书 2. 土地定级估价:评定土地级别及基准地价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 测、制图、统计、分析与管理 4. 耕地保护:对农用土地进行分类, 划分基本 农田保护区5.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部署6. 建设用地管理: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征收、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 7. 土地监察:调解土地纠纷, 监察土地政策的 执行情况 8. 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集 约度 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4)查询、统计、计算 (5)空间分析 (6)显示 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与土地信息技术更加融合;(2)时空LIS;(3)LIS应用模型; (4)Internet与LIS的结合;(5)LIS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的结合; (6)更多地服务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7)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化(8)网络化要成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一种发展趋势(9)土地信息面向人民大众。 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规划设计工作总结

项目基本流程 一、项目立项及踏勘准备 1、立项材料 1)近期更新的年度二调图和数据库,1:1万地形图,影像图,确定项目面积,对于范围线应该确认调整(林地、坡度大于25度的不能做,特别不能涉及到林业数据库中的林地范围,国土数据库中是林地的,林业数据库有可能不是,一定要确认清楚) 2)立项文中的人文资料需要提供 3)红头标题 (备注:立项材料一般不是我们做,但可以做,不轻易答应免费做,视情况而定)2、设计委托函和立项文应该拿到手,如果是口头通知我们去设计,应该在这过程中拿到这些资料(设计报告中要用到这些依据文件) 3、收到测量图应及时备份存档(标注日期),检查测量精度、测量范围面积,如果所测范围面积比立项规模小,应予以了解,让国土局反映情况(我们与测量单位是平行单位,不直接向他反映情况,应分清责任) 4、处理测量底图:水系、道路、电线杆可以保留颜色,其他应改为灰色;对于周边测量不清楚的可以参照谷歌地图来标注村名、主要道路设施等,便于出差踏勘时确定位置 5、踏勘前应该与业主单位沟通联系好,最好各生产队队长也在,需要他们的配合,确定好出差时间、告知可能要看多久,询问有没有车可以到达乡镇 6、带上测距仪、卷尺、GPS、名片(背面写上项目名称)、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列出当地工程(渠道、道路、拦河坝等)大致单价 7、拍照:拦河坝拍上下游(若已有设施,要在上下游拍出现状情况;若没有,也要拍清楚拟建位置情况),改建的道路应拍清楚现有路面、是否有路肩等,桥涵跨度、溪底到岸边高差,拍到陪同看现场的人员,所有照片拍得越多越好 8、出差踏勘不仅是看现场,更要沟通好以下内容: 1)该项目区是否有其他项目在做或者将要做(农发、烟草、国土等) 2)告知权属调整没有赔偿(砍树、青苗补偿是有拆迁补偿费、但整个项目赔偿资金很少,分摊到各个村更是少之又少) 3)告知项目的不确定性(资金投资有限、灌排工程与道路工程投资有一定比重、专家意见有可能不认同一些工程的布置或者设计) 4)告知项目具有可调整性,设计初稿出来之后还会再来征求意见修改,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看太久,因为漏掉的工程可以再补充,多余的工程可以取消不做5)根据携带的单价表(当地渠道、道路、拦河坝等)来估算大概投资,当场即

项目的的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学习资料

项目的的信息管理系 统规划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就是确定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需求,确定谁需要信息、需要什么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将信息分发给他们。 虽然每个项目都需要沟通项目信息,但信息需求和传播方式差别很大。确认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决定满足需求的适当方式是项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内容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项目组织相适应的信息流通系统。 (2)信息中心的建立规划。 (3)项目管理软件的选择与使用规划。 (4)信息管理实施规划。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的依据 (1)组织信息管理基础与环境。组织现有的信息管理基础与环境包括:组织人员整体素质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水平;现有的信息管理规定与程序;现有的信息管理基础设施(计算机、存储体系、网络、通信方式等)。 (2)沟通需求。 (3)沟通技术。

(4)制约因素和假设前提。 项目信息管理规划的方法与过程 (1)项目信息管理方法与工具 1)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信息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通过分析各项目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形成一个对他们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的逻辑的看法,并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找到来源。该分析应考虑适于项目需求的方法和技术,为项目的成功提供所必需的信息,并且应避免将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信息或不恰当的信息技术上。 2)项目管理软件。 3)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技术(PIP)。 (2)项目信息管理规划过程 1)根据项目信息管理战略确定项目信息管理的目标与方针。 2)信息需求分析。通过项目信息需求分析得出项目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总和。确定项目信息需求的依据是:■组织机构图; ■项目组织与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关系; ■项目中涉及的学科、部门与专业; ■何时、何地及何人参与项目某一部分等计划及物流因素:

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衔接

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衔接(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面对越来越尖锐的土地矛盾,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两个规划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谈谈如何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 、两个规划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地方政府以及相当多的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单一强调目标导向,有些目标过高过远。 2、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扩大地盘,致使土地管理失控。而土地利用规划也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太单一,在保护耕地的单一目标和发展经济的综合目标之间,地方政府往往更偏向于发展;信息不对称,用地指标一刀切,致使真正需要耕地用来发展的地区因为远远不够只有犯规,发展机会较少的地区因地多而浪费。 3、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科学性不够、实施不好、规划之间不衔接等,是各种规划共同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不好,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土地规划是5级规划,有一个指标控制,所以地方规划首先要反映中央的意图。 但是就城市规划而言,由各个城市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编制,不排除很多地方单位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意图去编制规划。 二、两个规划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是编制历史不同。城市规划在我国产生较早,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土地利用规划20世纪80年代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编制工作,规划中主要用地指标由上至下分解,对实际发展用地的需求考虑不充分,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 二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城市规划是综合研究分析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从城市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重在解决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从土地供给出发, | 考试 以上级下达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前提,切块用于城市建设,重在“控制” 大| ,在 各方面都对城市建设用地给予严格限制,不得突破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是规划范围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的范围大,它要对规划区内包括城市用地)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包括城镇体系的用地布局)做出安排,而城市总体规划则着重对城市建设用地做出安排。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点和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四是规划统计口径不同。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是两个规划最基本的规划依据和指标。两项最基本指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 内容摘要:随着成都东站的正式通车,东站已成为西部最大,全国第六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城市交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成华区正抓住东站的新建的机遇将把成华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环保,经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成都东站;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1.东站简介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现系成都铁路局直属客运特等站。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在设计上,成都东站引入大量文化元素,东广场进站口以及西广场进站口均采用了青铜面具元素,屋顶引入金沙太阳神鸟火焰造型。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在竣工仪式上介绍,成都东站近期设计日均发送旅客200000人次,远期可达376000人次。 2.整体系统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图1),东邻三环路,西接驿都大道,距火车北站10公里,飞机场18公里.车站以两环十射的方式连接国内多条干线.,分为达成车场和城际车场两部分.车站至东向西分为东广场,车场,西广场. 地铁2号线,7 号线引入车站.旁边设有城市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东,西广场下设有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站,是一座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系枢纽.

图1成都东站区位 车站总体分为五层(如图2),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地下第三层为地铁7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一层位旅客出站厅及换乘区,结合站厅设计出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东西广场及公共交通站,去往城市的旅客可便捷的乘坐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现零距离换乘。车站地面为站台层,主要是乘坐旅客出发和到达的场所,站台分为达成和城际两个车场。东站房负责通向东广场的旅客出站通道,西站房为旅客通道和基本的候车区,两侧布置售票厅,贵宾室,设备及办公用房等。整个站台层高大开阔,大跨度无柱雨棚轻巧通透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架层为建筑六万平方米的旅客候车室,站场两侧通过高架桥的连接使旅客更为轻松快捷的到达宽阔整洁的候车大厅。同时,在高架层里,设有齐全的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综合的服务设施,全面的满足了广大旅客的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 概述 我们针对当前国土行业信息化特点,以全国试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为基础,提供地、市、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实现计算机辅助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出图打印、规划成果管理和规划实施等。系统基于工作流及Internet环境Web技术的集成和C/S模式下地图处理的办公服务,旨在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 2.体系结构 2.1 技术架构设计 随着WEB技术的成熟,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采用Browse/Server网络结构建立GIS信息系统完全成为可能。采用这种胖服务器,瘦客户端的运行模式,主要的命令执行、数据计算都在服务器完成,应用程序在服务器安装,客户机不用安装应用程序,所有日常办公操作可通过免费的浏览器来完成。 采用这种B/S结构,大大的减轻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另外,C/S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B/S方式相比对图形数据具有很强的编辑处理能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效率较高。B/S方式和C/S方式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因此将规划编工作中各种图形、图象、文档、等案卷的各种信息自动处理;而规划实施管理属性数据编辑、浏览的和空间数据浏览为主的模块采用先进的三层B/S结构,以方便用户用户操作。 所以,本系统采取以Browse/Server为主,Client/Server为辅的技术架构模式。(如果用户需要,也可提供纯粹的单机系统) 2.2系统软件平台架构 系统分为三大个部分功能:规划辅助编制系统、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系统辅助子系统,其中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为Client/Server结构,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和系统辅助子系统为Browse/Server结构,地图有关应用采用

城市设计-导则

石家庄北部新区经开园金山片区城市设计 导则 附件一: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附件一: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第三章城市设计要素 第四章控制规定 第五章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则 附件一:城市设计报告书 附件二:设计缩图 附件三:城市设计图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搞好金山片区作为城市窗口的开发和城市形象的有序建设,各项设施的配套,特编制本导则。 第二条城市设计依据 1.2.1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1.2.2 《石家庄北部城区分区规划》 1.2.3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2.4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金山片区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文本》 1.2.5 《石家庄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8年) 第三条设计目标 1.3.1 金山片区是以高科技产生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应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区,体现生活环境高村准、城市建设高起点、工业企业高效益、生态环境高质量。 1.3.2 在形象上创造能够代表直辖市地位的窗口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直辖市新形象的追求。 1.3.3 在管理上满足对该地区整体形象控制的要求,为土地开发利用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1.3.4 在功能上保证配套设施的合理布置和用地规模,满足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 第四条设计原则 1.4.1 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保证城市的整体性是城市设计的第一原则。 1.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创造符合人的尺度的空间环境,以丰富、细致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体现人是空间活动的主角这一基本原则。 1.4.3 弹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够为管理提供充分的余地来调整以适应规划范围内发生的新情况,从而使整体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真正为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 1.4.4 先进性原则 必须体现最先进的建设技术和开发经济,整体的发展模式应具有超前性,保证在设计的时效内不落后。 1.4.5 远近期结合原则 保证在较短的时期内实施与整体控制之间的合理衔接,并逐步实现和达到

城市规划分类

城市规划分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六个层次组成,即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的规模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

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任务 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通运输系统,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最终使城市工业、居住、交通和游憇四大功能活动相互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阶段性规划。具体内容 ⑴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⑵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生活居住、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绿化等用地。 ⑶布置域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运输枢纽的位置。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分区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精选文档

分区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分区城市设计的编制? 分区城市设计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针对特定区域,进一步提炼城市空间景观要素,深化完善片区的空间景观、形态结构,组织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分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 1. 确定片区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规划用地布局和总体城市设计,结合片区的区位条件、空间特色和功能结构,研究提出片区在特定区域中的空间形态格局和景观特色定位,制定片区的城市设计目标。? 2. 明确片区空间景观格局。 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确定片区内主要空间轴线、景观节点、特色区域,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对景、借景等空间关系,构建完整的空间景观格局。? 3. 分析片区景观要素。 根据片区的空间景观资源特色和片区整体形象塑造的要求,挖掘片区独特的城市景观要素。提出各景观要素尤其是绿化、广场、风貌建筑等,在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上的建设要求和实施建议。? 4. 组织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对城市重要环境设施(街道小品、市政环卫设施、标识系统、雕塑、广告等)、城市夜景、绿化景观(街道景观绿化、公园绿地等)进行整体设计构思。? 5. 布置人文活动空间。 根据城市游憩交往、娱乐健身、集会庆典、民俗文化等各类人文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对游憩广场、滨水岸线、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分布、完善,分析并提出城市道路、绿化及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以及与人行系统关系。? 6. 组织道路景观设计。 对城市景观性道路、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街道景观、对景节点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和设计要求。? 7. 根据需要,提出重点地段及节点的规划设计立意和群体空间意向设计。? 8. 以图则、表格和条文的形式,对城市设计研究报告中设计控制内容提出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 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 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实例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案例】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实例 【学时安排】 3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系统设计的流程; 2、理解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内容、作用; 3、掌握对土地信息系统进行评价的几个方面; 4、了解系统设计的目的。 【重点难点】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系统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 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目的 土地信息系统,按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工具型土地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所谓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是指在工具型或基础型土地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建成满足专门用户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土地信息系统。因此,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用户和应用目的,具有为满足用户专门需求而开发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库和应用模型,它继承工具型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平台提供的大部分功能和软件,以及具有专门开发的用户应用界面等。 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根据其应用层次的高低,又可分为空间事务处理系统(STPS)、空间管理信息系统(SMIS)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STPS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应用GIS的数据库技术,实现由传统的事务处理向计算机处理的转换,例如在房产、地籍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SMIS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空间信息管理的高效率、模型开发和空间数据的动态更新,其功能不但表现为数据的查询和统计,还具有专业模型的分析应用等功能,它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管理、管网规划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SDSS主要用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除了需要利用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技术,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它在宏观决策、行业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 建立这些应用型的土地信息系统,要求功能能满足需求,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系统应用能达到高效益,实现业务操作的手工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根本转变,以便提高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和科学化。 二、土地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 应用型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及维护。系统分析阶段的需求功能分析、数据结构分析和数据流分析是系统设计的依据。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它的核心是对土地信息系统进行逻辑分析,解决需求功能的逻辑关系及数据支持系统的结构,以及数据与需求功能之间

城市设计要求

城市设计编制要求 (一)规划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转变都市产业发展方式为目标,立足规划区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规划重点为: 1、突出产城融合,三位一体。重点研究片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 2、突出城乡统筹,生态田园。 3、突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 4、突出风貌特色。利用交通优势及自然环境资源,塑造规划区特有的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特色,强调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增强规划区的活力。 5、突出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 (二)规划设计要求 通过对规划区城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反映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设想。采用策划加规划的思路,对片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行重点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应基本遵从,但不应在保证基本定位和基本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可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为指导下一层面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具体要求为: 1、功能定位深化 应征设计单位可根据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对规划区的发展趋势研究和相关分析,结合先进理念和国际实例,论证分析并细化该片区功能定位。 要求对区域人口规模与人口社会结构进行分析。 2、用地布局规划 注重均衡的土地使用方式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该片区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研究重大公建设施的布局以带动规划区的建设,对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作适当优化调整,并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布局和范围。鼓励商业、居住、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用地的混合使用,确保城市中心区活动的多样化及活力的持久性。 3、城市空间景观塑造 规划要充分结合区域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等优势,注重人居环境的塑

土地信息系统

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 1.土地信息系统: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土地信息为决策机构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2.数据标准化的几种方法 3.数据模型, 数据结构矢量型,栅格型,矢栅混合型(线目标数字化在栅格内获取样点) 4.1962年,在加拿大政府土地资源调查机构中开始了地图数字化的试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LIS。 5.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 分布式处理是将不同地点的,或具有不同功能的,或拥有不同数据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在控制系统的统一管理控制下,协调地完成大规模信息处理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6.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选择题) 地籍管理、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土地整理、土地电子政务等 第一章土地信息数据输入输出 1.土地数据的地理基础 地理基础是土地数据表示格式与规范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 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 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 统一的分类及编码系统 各种来源的土地信息和数据在共同的地理基础上反映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关系特征。 2.地图空间数据的输入方法 输入方法:数字化仪、扫描仪、摄影测量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 3.数字化定标器的工作方式 点式:按一下定标器的某个键,可将定标器在数字化板上标识的点位,以x, y坐标的形式送入微机。 开关流式:按住定标器的一个键并移动定标器,可将定标器在数字化板上标定的位置,以x, y坐标串的形式连续送入微机。放松按键,鼠标器便停止工作。 连续流式:送入一条连续流式指令,只要定标器接触数字化板,便可将定标器在数字化板上标识的位置,以x, y坐标串的形式连续送入主机。只有当定标器离开数字化板时,它才停止工作。 步进式:送入一条步进式指令,按住定标器的一个键并移动定标器,数字化仪便按一定的距离间隔向微机送入x,y 坐标串。 增量式:送入一条增量式指令,可将鼠标器在数字化板上标识的位置,以当前位置相对于上一点位置的坐标增量形式送入微机(记录增量值)。 4.数据输出方式硬拷贝:打印在介质上,永久显示; 软拷贝:屏幕显示; 电子输出:输出到数据文件。 5.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专题特征和时间要素时,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 6.数据质量评价的标准及内容: 数据情况说明:说明数据的来源、内容及其处理过程等。 位置精度或称定位精度:包括数学基础精度、平面精度、高程精度、接边精度、形状再现精度(形状保真度)、像元定位精度(图像分辨率)等。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赵晨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二、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地段级建筑构成可以看作是城市形态的最小体现单位,是城市片断在某种结构关系中的组合单位。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筑师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建筑师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建筑师以工程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8:04:42.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罗宇[导读] 摘要: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来源复杂、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NE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对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组网环境设计进行了阐述。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15 摘要: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来源复杂、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NE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对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组网环境设计进行了阐述。完成后的系统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自动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GIS 1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合理、高效的手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现有的一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功能不够完善,数据共享性差,部门之间使用不同格式的数据,数据转换存在问题,另外,很多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能力不足,与其他土地管理系统集成困难,难以满足现代规划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优势,以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GIS技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NE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日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效率。 2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是应用型GIS系统,采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原理,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存储、动态更新和各种查询以及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中心的管理功能,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工作业管理向计算机管理的转换。系统具体目标如下: 1.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利用现有资料,自动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监测。 2.实现多种类型规划数据的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图,规划表格,文本说明等。 3.实现较完善的系统功能。充分调查国土管理部门需求,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业务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 4.面向多用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的管理、应用越来越向着多部门、多地域、同步性协作式发展,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复杂、数据量大、同一数据用户比较多,建立拥有数据共享机制的系统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划可分为两个子系统:辅助规划编制子系统和规划管理子系统。辅助规划编制子系统包括地图基本操作模块、土地利用变更模块、土地利用优化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规划编制子系统包括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以及查询统计分析模块。 3系统数据库设计 3.1空间数据库设计 系统空间数据库用于存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的图形数据。为了方便数据的组织和使用,系统采用分层的方式管理空间数据,将性质相同的要素放在同一图层。本系统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是地理背景数据,包括行政区边界图层、道路图层、河流图层以及地图边框等;专题数据存储在土地利用图层,用于查询分析土地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绿地、广场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供水用地、消防设施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3.2属性数据库设计 系统属性数据库用于存储描述空间数据特征的数据。本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存储在SQLSever2005中,主要包括土地用途分区面积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指标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指标表等。此外,根据系统安全性需求,数据库中还建立了用户权限表、用户基本信息表、数据维护日志浏览表用于管理系统用户和数据维护信息,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 4系统组网环境设计 本系统采用基于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其结构在逻辑上可分为前端(客户机部分)和后端(服务器部分)。应用程序在前台的客户机上运行,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后台的服务器上运行,客户端通过网络向服务器传送数据请求,服务器处理该数据请求,最后把结果返回到客户端。运行过程中Server端仅传回Client端需要的数据,而不是将整个空间数据库返回给Client端,从而大大减少了网络的数据传输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 5系统主要功能 5.1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本系统利用ArcGISEngine组件包,采用C#.NET二次开发语言,结合SQLSever2005数据库,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交互查询。图查属性提供通过选择地图要素,显示要素对应属性信息的功能;属性查图功能实现了被查信息的地图快速定位,查询到的图形要素能够以高亮的形式在背景地图中放大显示。 5.2土地利用变更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