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介绍
平型关战役的简介

平型关战役的简介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根据此次战役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
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平型关战役的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平型关战役的简介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
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
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
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
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
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
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
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
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
平型关大捷ppt

战斗详情
2、乔沟伏击战: 25日清晨7时,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伏击战打响。日军第5师团 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 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 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 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毫无戒备的敌人顿时 人仰车翻,一片混乱。战斗打响后,除了686团居高临下占据一定 的地利优势外,685团和687团的战斗都是在开阔的河谷地带展开的。 3、争夺老爷庙: 老爷庙梁位于乔沟的东北侧,25日清晨乔沟伏击战打响后,这里的 争夺最为激烈。为夺取制高点,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当敌人 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后,686团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 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居高临下,把 敌人消灭在沟里!
战斗部署
937年9月23日,林彪、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作出初步计划。24 日,友军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 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 缘。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 ,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 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 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 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战斗经过
1937年9月中下旬,沿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分别占领 河北沧州、保定等地。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 天镇、广灵、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 进驻五台的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20师从西面驰援雁门关;第115师从东 面配合友军作战,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之敌实施攻击。
“平型关大捷”告诉人们,勇气和毅力是抗日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平型关大捷”告诉人们,勇气和毅力是抗日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正是依靠了士兵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在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敌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最终赢得了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平型关大捷始于1933年9月25日,日本关东军3万人沿着河上万里,站在渭北的平型关北侧,与即将由八路军1100人组成的冀察警备区军的主力会师。
中国军队面临着不可想象的艰难局面:兵力不足、武器装备相差甚远、敌人人数众多且武力强大。
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准备着那场即将到来的战役。
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士兵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他们使用着旧兵器,拼命地抗击敌人,甚至以身作则。
这时候,当士兵们看到自己的无畏勇气时,即便是最勇猛的敌人也会感到心慌意乱。
毅力同样是打赢了这场战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
在战役的最初阶段,中国军队处于明显劣势,在虽然受到敌人撤退的影响,中国军队开始有强烈的反击意图。
然而,战役愈加危急,双方的武器装备出现了死局,中国的武器装备没有被摧毁,但也无法再出动了。
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使用各种方法维持着军火供应。
士兵们用尽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并在前线做好了补给和修补工作。
最终,中国军队以敌我比亚一的惊人差距,击败了日军,获得了胜利,以自己的壮举成为了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座丰碑。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军队的最好典范。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军队极其坚韧的意志,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之间的互助互爱。
在长期的抗战中,勇气和毅力成为了中国军队战胜敌人的必备品质。
只有在勇气和毅力面前,“硝烟中的玫瑰”,“荣誉的力量”才能真正被释放出来。
平型关大捷告诉我们,在凡事的过程中,勇气和毅力都是必须要有的品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堪称是不朽的传说,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胜利无不凝聚着中国军队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真正令人敬佩的军民关系。
平型关大捷

战斗背景
全局背景
战前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但在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之后,仍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 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速 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企图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迫使中国在3个月之 内投降。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01 战斗背景03 战前准备 05 双方交战
目录
02 战斗序列 04 战斗部署 06 交战结果
07 英雄事迹
09 战斗影响
目录
08 历史评价 010 后世纪念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 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 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平型关大捷(油画) 为了国共两党更好的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 下达了抗日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 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 国民革命军军服。 9月(八路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此时,侵华 日军攻占了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20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侵占灵丘,21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长三浦敏事 率步炮6个大队分两路向平型关一线进犯,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 省。22日,日军开始向平型关、东跑池、团城口等内长城各主要阵地发动进攻,并派战车、飞机助战,受到第二 战区守军第七十三师、独立第八旅、第八十四师的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使日军连续三 天的进攻并无进展。在东跑池指挥作战的三浦敏事,急电师团长坂垣征四郎派兵增援。为阻止日军突破平型关防 线,阎锡山命傅作义率两个旅增援,并致电朱德(总司令)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 于此,八路军115师根据中共 中央的指示,在平型关一带设伏,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1]是指在抗战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这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
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1战前形势2部署计划9月中旬,一一五师到达五台山、繁峙、灵丘等晋东北地区及冀西阜平地区。
林彪根据当前态势,拟发了给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作战电报,报告了当前形势下一一五师的行动计划。
说在广灵失守、灵丘附近有敌人的情况下,原定一一五师经灵丘到涞源的计划已不能执行。
现拟将三四三旅及师直集中大营、准备待敌侧攻大营东的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敌人的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
三四四旅应经忻县、定襄在河边村下车,经五台、恒山以南向沫源前进,到徕源后再依当时情况向敌人侧后活动。
毛泽东收到林彪电报后,于1937年9月16日回电,指出日军某军自天镇向广灵、关东军自蔚县急进。
晋阎拟集中14个团与敌决战,希望我一一五师参加作战。
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
林彪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敌情和地形,于1937年9月17日致电毛泽东,提出一一五师当前应以全师兵力打运动战的行动原则。
林彪说:“我目前采取的行动原则是在敌人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
”关于一一五师行动方针,不只三四三旅应在现地域协同友军作战,师直及三四四旅亦应以同样任务而靠近三四三旅,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任务而进驻阜平。
毛泽东认为林彪的主张也有道理,就根据华北战局的发展,在接到林彪电报的当天,发出改变八路军战略部署的长电,征求前方各将领的意见。
[2]1937年9月19日,彭德怀和彭雪枫面见阎锡山。
阎锡山要求八路军和晋绥军高桂滋部共同防守平型关。
在日军未到沙河前,即在灵丘、平型关、大营镇之线对日军进行抵抗;在日军进至沙河后,集中24个团的兵力与敌决战。
战争与和平的现实问题: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与后果

战争与和平的现实问题: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与后果平型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在和平思想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一、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3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军方试图通过迅速占领北平等城市,迫使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抗战的抗议。
然而,在中国军队的坚持抵抗下,日军前往平型关的进攻受到了挫败。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堵塞敌人进攻路线的战术。
通过在平型关要道上不停地修建路障、炸毁桥梁等手段,中国军队成功地阻拦了日军的推进。
而在素有“小平津”之称的平型关地区,中国军队的防御则采取秘密围剿、夜袭敌军的战术,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尽管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当时众多的中国军官都认为,这种抵抗式的战斗并非是治本之策。
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战争思想——“外线堵塞、内线反攻”。
也就是在国防的外线上采取固守行动,同时在内线通过秘密行动进行反攻。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将国防线推到敌人侵略的前沿,通过秘密行动,让其陷入绝境。
这种反攻的行动不仅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还可以避免对本土的侵略。
二、平型关大捷和平思想的后果平型关大捷不仅在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在和平思想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采取的“外线堵塞、内线反攻”的战斗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思想给中国军队带来的益处是巨大的,从此以后中国军队面对敌人的时候可以在外线进行固守,同时在内线随时准备反击。
这种作战思想成为日后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此外,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中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采取的固守策略,不仅让敌人陷入了动弹不得的境地,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
由于这种外交手段的高效性,中国政府之后在处理国际问题的时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态度,摆脱了之前沉闷的外交局面。
最终,平型关大捷的和平思想成为了中国抗战保卫国土的重要武器,对于中国的抗战胜利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历史上的平型关战役大捷到底歼灭了多少日军?

历史上的平型关战役⼤捷到底歼灭了多少⽇军?1937年9⽉25⽇,⼋路军第115师在⼭西东北部内长城平型关地区设伏,⼀举消灭⽇军第五师团⼀部,史称平型关⼤捷,名扬中外,极⼤振奋了全国⼈民的抗战⼠⽓。
第五师团是⽇军⽼牌部队,机械化程度⾼,装备精良,官兵训练有素,被冠之以“钢军”的称号。
抗战爆发后,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打南⼝,占⼴灵,克涞源,下灵丘,⼀路势如破⽵,直逼平型关⼝。
中国第⼆战区组织了10万⼤军,从南北两翼向平型关集结,准备迎头歼击板垣师团,打个歼灭战。
为配合国军在正⾯作战,根据⼋路军总部命令,第115师进⾄平型关东南地区,利⽤关前公路和⼭地有利地形设伏,预备消灭由此经过的⽇军,并向平型关⼝发展攻击。
9⽉25⽇上午本来是要配合国军向平型关东跑池⼀线的⽇军主⼒出击,不料突然有两路相向⽽⾏的⽇军进⼊了第115师的伏击圈,结果⼀下⼦就打出了平型关⼤捷。
关于这场战⽃,在半个多世纪中⼀直有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就是究竟歼灭了多少⽇军。
根据通常的史书描述,平型关战⽃中歼灭⽇军第五师团1000余⼈,⽽且没有抓到⼀个俘虏。
⾄于这些⽇军所属的单位,有说正规部队,有说辎重部队,长期概念⽐较模糊。
考察⽇军⽅⾯的史料,记载就⽐较清晰了。
进⼊第115师伏击圈的是两⽀部队,其中⼀⽀是⾪属于第五师团的辎重队,有100多匹马和70多辆⼤车,约200余⼈随⾏;另⼀⽀是师团汽车队,有80余辆卡车和⼀辆⼩汽车,约300余⼈随⾏。
战⽃打起来后,平型关前的⽇军闻讯派出将近⼀个⼤队兵⼒前来⽀援,也与第115师发⽣战⽃。
同样根据⽇军史料,这次战⽃中辎重队和汽车队的总伤亡是219⼈,其中阵亡166⼈,负伤53⼈。
另外前来⽀援的⽇军⼀个⼤队伤亡约80⼈。
加在⼀起,⽇军在这次战⽃中总伤亡约300⼈左右。
同时损失马车77辆、汽车75辆、步机枪100余⽀(挺)、步兵炮1门和百余匹马,以及⼀批弹药、粮⾷、⼤⾐等物资。
考察⼀次战⽃的战果和损失,通常的研究⽅法是遵循⾃情⾃报原则。
以“平型关大捷”为傲,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信心

以“平型关大捷”为傲,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信心平型关大捷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重要的一次胜利,它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人民的抗争信心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型关大捷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同时分析其对于中国人民抗争信心的影响。
一、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平型关是一座牢固的边防要塞,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地区之一。
1933年5月,日本侵略者有了进攻平型关的计划,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一条铁路,便于运输兵力和物资。
中国军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抗议,但是日本侵略者毫不理会。
1933年6月28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对平型关进行进攻,中国军队决定坚守到底,不让一个日本侵略者通过。
战斗开始了,双方你来我往,你死我活,炮火连绵不断,硝烟弥漫整个平型关。
战斗一开始就非常激烈,敌人凭借装备先进、火力猛烈的优势,不断发起攻击,但是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援助不断,展开了一次英勇的坚守之战。
二、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持久战,双方在战斗中既有波澜壮阔的大拨战,也有生死时速的小股战斗,而中国军队最终凭借着英勇的坚守和有力的援助,捍卫了这个关键的边防要塞。
在战斗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如火如荼的进行反击,有效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特别是他们巧妙地采用了“片面支援、全面压制、重点反击”的抗战三步走战法,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第一阶段,中国军队从周围的山丘上向日军阵地进行片面支援,采用火力压制的方式欺骗敌人,使其误以为中国军队的兵力极大。
然后,在第二阶段,中国军队全面出击,密集地放射火力,牢牢包围了整个日军军阵。
最后,在第三阶段,中国军队集中力量,绕过敌方包围圈,对日军总指挥部展开重点反击,并迅速占领了关键的高地。
三、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平型关大捷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日的重要里程碑,而且也是中外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势的一个转折点。
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肆意妄为的气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斗争的精神,给中国抗战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团大战
“
功
” 建立奇
历史意义
有利
有弊
•沉重打击了日寇和伪 军,达达振奋和坚定 了我军抗战信心。
•对于克服投降危机和 加强抗战团结起了很 大作用。
战斗经过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 心,把行营设于雁门关下的 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 人员及八路军周恩来会商, 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 役计划》。其“作战方针” 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 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 天镇、阳高、广灵、灵丘、 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 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 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 移攻势。
•主要指挥官:林彪, 板恒征四郎
•参战方兵力:第18集 团军115师3个团,日 军大约一个联队
•伤亡情况:第18集团 军115师约500人,日 军死1000余人
•结果:歼灭日军 10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战前形势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 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军虽然全力 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 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日军士气 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百团大战
• 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 荡”阶段。
• 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 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 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 定计划全部完成。
• 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 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 据地的敌伪据点。
• 发起时间稍早
• 战役规模大, 参战兵力过多
批评和非议
肯定:“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 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 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
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
批评: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 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 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
很难想象。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 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 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 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历史不可 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 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 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 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 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评价
• 中国国民党认为: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仅战 一日,未依中央指挥切断日军运输线,并 未确实达成支援、配合国军一线作战的辅 助角色,使敌人援军随后又加入战场。 中国共产党认为并没有得到国军的有效配 合,根据战场形势判断,不得不撤离。并 因此导致敌人援军随后加入战场。
百团大战作战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在华北的发展日渐 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 散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 托,对华北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 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 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 北地区30余万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 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 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 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
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全民族抗战 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粉碎 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
•名称:平型关大捷
•地点:中国晋东北
•时间:1937年9月25 日
•参战方:八路军115师, 日本第5师团21旅团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