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本科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本科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学习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性状、有效成分和药效的影响。

4. 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和饮片制备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三、实验地点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验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姓名]五、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炮制方法:1. 炒法:炒黄、炒焦、炒炭2. 炙法:清炙、蜜炙、酒炙3. 煎煮法:煮制、蒸制、漂制六、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辅料:蜜、酒、水等。

3. 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七、实验步骤1. 炒法(1)炒黄: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炒焦: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并嗅到焦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炒炭: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炭,并嗅到炭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炙法(1)清炙: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内部微焦,并嗅到药香气时,取出晾干。

(2)蜜炙:将蜜加热至沸,将药材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使药材表面均匀裹上蜜汁,出锅晾干。

(3)酒炙:将酒加热至沸,将药材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使药材表面均匀裹上酒汁,出锅晾干。

3. 煎煮法(1)煮制: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用文火煎煮1小时,过滤取汁。

(2)蒸制:将药材放入蒸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用文火蒸煮1小时,过滤取汁。

(3)漂制:将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时,不断换水,取出晾干。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炒法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炮制方法对药材性状、有效成分和药效的影响如下:(1)炒黄:药材鼓起,颜色微变深,药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药效增强。

(2)炒焦:药材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焦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药效减弱。

中药学炮制实习报告

中药学炮制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中药学炮制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中药学炮制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饮片炮制的工艺流程,理解中药饮片炮制的理论基础,提高中药学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实习内容1. 中药学基础知识: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分类、性能、功效、应用等。

2. 中药炮制工艺:学习中药饮片的传统炮制方法和现代炮制技术,包括炮制工艺流程、炮制操作技巧、炮制参数控制等。

3. 中药质量评价:学习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包括性状评价、显微评价、含量测定等。

4. 中药饮片应用:学习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包括中药配伍、中药复方、中药剂型等。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与实习的各项活动。

在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流程,参与了中药饮片的实际操作,对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

四、实习收获通过中药学炮制实习,我对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流程,提高了中药学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对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中药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习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中药学理论知识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某些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评价还不够熟练。

此外,我在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六、实习总结通过中药学炮制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药学知识。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中药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实习时间:2023年2月24日至2023年3月24日实习单位:XXX中药学实习基地实习生:XXX2023年3月25日。

中药炮制学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实验报告

1. 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学习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药性、药效的影响。

4. 了解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针对以下炮制方法进行操作和观察:1. 清炒法2. 炙法3. 蒸法4. 煅法三、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当归、白芍、丹参、大黄、黄芪、白术、党参、麻黄、陈皮、瓜蒌皮、阿胶等。

2. 器具: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切药机、压板、切药刀、切药板、搪瓷盘等。

四、实验方法1. 清炒法:将药材置于热锅中,用文火或中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2. 炙法:将药材置于锅中,加入适量辅料(如酒、醋、蜜等),用文火炒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3. 蒸法:将药材置于蒸锅中,用蒸汽蒸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4. 煅法:将药材置于炉中,用武火煅至特定程度,取出放凉,称重,观察性状变化。

1. 清炒法:- 酸枣仁: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炒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2. 炙法:- 酸枣仁: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王不留行: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山楂: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槟榔: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麦芽: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 核桃:炒至微黄色,具酒香味。

3. 蒸法:- 酸枣仁:蒸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具香气。

- 王不留行:蒸至大部分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 山楂: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槟榔: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麦芽: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 核桃:蒸至焦黄色,具焦香味。

4. 煅法:- 酸枣仁: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 王不留行:煅至黑色,具焦香味。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合集4篇)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合集4篇)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第1篇20xx年x月x日xx学院药学开始了本学期的毕业实习,上午9:30我们5名同学来到了xx 第一人民医院开始我们为期半年的实习。

我认为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好。

初到医院工作,老师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经营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非药及一部分器械,让我们对医院的实习任务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药调剂室,张老师将我们交给任主任后,我的实习正式开始了。

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草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

中药房很小,成药和草药被一条走道隔在两边。

通常草药的调配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不面向患者。

划价,收费集中在前房。

实习在记草药名和位置的要求下开始。

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

没有人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而我有,车前子要布包另煎,而我头次取药却与别的饮片混到一起,一次很大的麻烦。

我想告诉人们其实调剂不是简单的取药,从划价,缴费,到称取,核对,发药,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调剂室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在这工作的两周,我开始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

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从拿戥子的手势,姿态开始,到撑开药袋并将药倒入时两手的配合,都需要认真用心去学。

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医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药学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习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心得,由于我的主动积极,勤快认真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各科室给予的好评。

中药炮制实习报告

中药炮制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

为了深入了解中药炮制的过程和原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在实习期间选择了中药炮制作为实习内容。

二、实习目的1. 熟悉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中药炮制过程中常见药材的炮制技术。

3. 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去杂质、去非药用部位、提高药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这些原理在实际炮制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中药炮制操作方法实习期间,我学习了以下几种中药炮制操作方法:(1)清炒法:通过文火炒制,使药材表面微黄,提高药效。

(2)炙法:将药材与辅料(如甘草、生姜等)一起炒制,以增强药效或降低毒性。

(3)蒸制法: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制,以达到灭菌、去杂质的目的。

(4)浸泡法:将药材浸泡在水中,去除杂质和部分毒性。

3. 常见药材的炮制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以下药材的炮制:(1)酸枣仁:采用清炒法,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

(2)王不留行:采用清炒法,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

(3)牵牛子:采用清炒法,炒至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4)山楂、槟榔、麦芽、栀子:采用炒焦法,炒至表面焦黑,内部微黄。

(5)蒲黄、槐米、荆芥:采用炒炭法,炒至药材表面焦黑,内部呈炭状。

四、实习收获1.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在实习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习总结中药炮制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药炮制实习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2. 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3. 掌握常见中药的炮制过程及注意事项;4. 通过实验,提高中药炮制水平,为今后从事中药炮制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验指导老师XXX五、实验内容1. 清炒法:炒黄、炒焦、炒炭2. 炙法:酒炙、醋炙、蜜炙3. 煎煮法:水煮、酒煮、醋煮4. 蒸制法:清蒸、酒蒸、醋蒸六、实验步骤1. 清炒法(1)炒黄: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炒焦: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并有焦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炒炭: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并有焦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炙法(1)酒炙: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黄酒,拌匀,闷润30分钟,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取出晾干。

(2)醋炙: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醋,拌匀,闷润30分钟,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取出晾干。

(3)蜜炙:取净药材,加入适量蜂蜜,拌匀,闷润30分钟,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取出晾干。

3. 煎煮法(1)水煮:取净药材,加水煎煮,煎煮时间根据药材性质而定,煎煮完毕后去渣取汁。

(2)酒煮: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黄酒,煎煮,煎煮完毕后去渣取汁。

(3)醋煮: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醋,煎煮,煎煮完毕后去渣取汁。

4. 蒸制法(1)清蒸:取净药材,放入蒸锅内,蒸煮至熟,取出晾干。

(2)酒蒸: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黄酒,放入蒸锅内,蒸煮至熟,取出晾干。

(3)醋蒸:取净药材,加入适量醋,放入蒸锅内,蒸煮至熟,取出晾干。

七、实验结果1. 清炒法:实验中,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均能改变药材的药性和药效,提高药材的疗效。

2. 炙法:实验中,酒炙、醋炙、蜜炙三种方法均能增强药材的药效,降低毒性,改善口感。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篇一: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一)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常用中药实验报告总结(3篇)

常用中药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药效成分的提取以及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中药的基本炮制技术和制剂工艺,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药炮制:包括清炒、炙法、蒸制等传统炮制方法,以及现代的微波炮制技术。

2. 药效成分提取:采用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包括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

三、实验步骤1. 中药炮制实验(1)清炒法:将药材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色泽加深,内部熟透。

(2)炙法:将药材与辅料(如蜜、姜汁等)混合,炒至辅料完全吸收,药材表面呈黄色。

(3)蒸制法:将药材放入蒸锅中,用蒸汽蒸至药材内部熟透。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1)溶剂萃取:将药材粉碎后,用适当溶剂(如乙醇、甲醇等)浸泡,过滤、浓缩得到药效成分。

(2)超声波辅助提取:将药材粉碎后,加入溶剂,在超声波辅助下提取药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1)散剂制备:将药效成分干燥、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分装。

(2)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辅料(如蜂蜜、糯米粉等)混合,制成丸剂。

(3)滴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基质混合,滴入冷凝剂中,形成滴丸。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中药炮制实验通过清炒、炙法、蒸制等方法,使药材内部熟透,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如清炒法可提高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炙法可降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蒸制法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通过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有效提取了中药中的药效成分。

如溶剂萃取法提取的药效成分含量较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通过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使药效成分易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散剂便于服用,丸剂可延长药效,滴丸剂可提高药物稳定性。

五、实验总结1. 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药材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实习课目:
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
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
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
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
(一)炒黄
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
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
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
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
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
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
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

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槟榔取净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黄色,
焦斑,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

有香气。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先用文火后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
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焦褐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4.栀子取碎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具焦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或红棕色。

有香气,味苦微涩。

(三)炒炭
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

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深褐色,质地轻松。

味涩,存性。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发现火星,可喷淋适量清水熄灭,炒干,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黑色,保留原药外形,存性。

3.荆芥取净荆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
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实验二炙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各种炙法的目的意义。

(2) 掌握各种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规格、辅料选择和一般用量。

二、实验原理
药物吸收辅料经加工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均能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初,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三、实验器材
炉子、锅铲、铁锅、瓷盆、瓷盘、量筒、台秤、纱布,酒、醋、姜、食盐、蜂蜜、羊脂油等。

四、实验内容
1 .酒炙川芎
2 .醋炙香附、钩藤(下节课实验内容之一)
3 .盐炙车前子
4 .蜜炙甘草、百合
5 .姜炙厚朴
6 .油脂炙淫羊藿。

五、实验方法
( 一 ) 酒炙
川芎取净川芎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后,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
凉。

筛去碎屑。

川芎每 100kg ,用黄酒 10kg 。

成品性状:本品呈棕黄色,微有酒气。

( 二 ) 醋炙
1、香附取净香附粒块或片,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香附微挂火色,取出晾干。

筛去碎屑。

香附每 100kg ,用米醋 20k9 。

成品性状:本品制后颜色加深,微挂火色,具醋气。

2、钩藤取净制钩藤,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阴干或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干燥,取出放凉。

钩藤每 100kg ,用米醋 20kg 。

成品性状:本品呈褐色,略具醋气,
( 三 ) 盐炙
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裂声,微鼓起时,喷入盐水,炒干后取出放凉。

车前子每 100kg ,用食盐 2kg 。

成品性状:本品鼓起,部分存裂隙。

味微咸。

( 四 ) 蜜炙
1. 甘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甘草片内拌匀,闷润,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棕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甘草每 100kg ,用炼蜜 25kg 。

成品性状:本品呈棕黄色,微有光泽。

味甜,具焦香气。

2. 百合取净百合,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用少量开水稀释过的炼蜜,迅速翻动,拌炒均匀,继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百合每 100kg ,用炼蜜 5kg 。

成品性状:本品呈金黄色,光泽明显。

味甘微苦。

( 五 ) 姜炙
厚朴取净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完全吸尽,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

厚朴每 100kg ,用生姜 10kg ( 干姜用 1 / 3) 。

成品性状:本品色泽加深,具姜的辛辣气味。

( 六 ) 油脂炙
淫羊藿先将羊脂油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全部溶化时,倒入净淫羊藿丝,炒至微黄色,油脂被吸尽,取出放凉。

淫羊藿每 lOOkg ,用炼羊脂油 20kg 。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微黄色,润泽光亮,质脆。

具油香气。

大纲完成情况:熟悉饮片的炒法、炙法的炮制方法,了解中药炮制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习收获体会及不足:
(1)依据各法炮制程度及各药特点控制适宜的温度、时间,并注意药材外观变化。

炒黄温度一般控制在160℃-170℃,炒焦一般控制在190℃—200℃,炒炭一般控制在220℃—300℃。

(2)酸枣仁炒黄时火力不宜过强,且炒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油枯失效。

蒲黄如已结块,炒时应搓散团块。

王不留行翻炒不宜过快,否则影响其爆花率及爆花程度。

(3) 各炙法中采用先拌辅料后炒方法炒制的药,一定要闷润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或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后,才可进行炒制。

酒炙药物闷润时,容器要加盖密闭,以防酒迅速挥发。

后加辅料炙的药物,辅料要均匀喷洒在药物上,不要沿锅壁加入,以免辅料迅速蒸发。

(4) 若液体辅料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