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_姚敏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一、居民消费需求研究进展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 究,采用的方法恰当、合理,得出的部分结论及其政策建议具有 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居民消费需求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 发现: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分别研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 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而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 费需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既有规范分 析也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中数据多来源于近十几年的统计年 鉴数据,而基于较长时间序列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三,在研究结论上,关于居民消费需求及其 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既存在共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 些共识和分歧为深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变化规律 和演变趋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分析 方法和研究视角。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城 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仍在不断发展变化,居民消 费研究领域尚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绝对值
比重 教育文化 娱乐服务
绝对值
比重
其他商品
与服务
绝对值
比重
鲨墨羔置羔翌兰墨等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1)数据计算 注:(1)由于从1992年开始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为8个消费项目,表中时间区间为 1992--2010年;(2)绝对值是指按照当年物价水平的居民消费支出实际金额;比重是指各项 消费支出在人均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178
8I
47 03
一——
198
一——一——一
53——一24 62 43 2l 65 92
52.22——一——一——一
5l
一——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
刘文旭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2(24)6
【摘要】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差异也相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并验证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模型,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指标,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区域经济差异整体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而非单纯的阶段性收敛或扩散特征;(2)经济差异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内化动力与外部政策作用的耦合结果,但是后者作用力在逐渐减弱;(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整体长期趋势为经济差异减速递增,区域经济差异的走向还是在扩张阶段,而且还没有达到拐点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扩大.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刘文旭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 [J], 刘效梅
2.中国流通效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与周期波动性 [J], 丁宁;刘旭
3.文化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J], 严哲文
4.非寿险业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波动性及结构性差异分析 [J], 吴杰;粟芳
5.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 [J], 吴亮;张兴敏;康文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期性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速度波动。

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经常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几年一周期,所以我们常听到“经济周期”的说法。

2.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由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也通常会相应升高或降低。

3.就业问题。

由于周期性问题的影响,就业也经常出现“周期性失衡”现象,即某个时期失业率增加。

4.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周期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这两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周期性问题的原因了解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经济周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储蓄率的变化。

当储蓄率上升时,资金供给相对较多。

如果经济主体的消费不增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就会增大,产生“金融过剩”或“信用紧缩”的问题。

(2)投资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当投资需求变化时,会导致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技创新的变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新品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纷争。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例如,国际贸易战、跨国公司的裁员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摘要】文章通过H-P滤波分离出实际GDP的趋势项和波动项,计算实际GDP的波动率,并依据波动率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如下特征:一是高位平稳运行,波动幅度减小、周期加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是稳定且衰减的阶梯波动;三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来源于内部传导。

【关键词】H-P 滤波经济周期波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大部分是基于增长率分析的,然而基于增长率分析经济波动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增长率变换对原数据中的周期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相对较长的周期波动的波幅,同时加大了数据中随机或不规则成分的波幅。

二是无法分离出经济指标中所包含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因而,不能反映经济变量围绕其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一、潜在产出的估计及波动率的测量1、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若以y为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yvar为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

则有:y=y*+yvar。

其中,yvar就是我们要最终得到的波动分量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对潜在产出的定义是:在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中期的总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

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认为潜在产出近似为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

本文中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H- P滤波法。

H- P滤波法把样本点的趋势值当作潜在产出,通过最小化实际产出和样本点的趋势值,来估算出潜在产出。

H- P滤波法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t是t期的总产出,Xt是Yt序列中的趋势成分,λ是对趋势成分Xt波动的惩罚因子。

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成分Xt等于Yt;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

H- P滤波方法实际存在着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一)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一)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一)内容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

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

关键词:经济周期,总需求分析,总供给分析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总需求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次较为完整的经济波动:第1轮波动,1978-1981年,历时4年;第2轮波动,1982-1986年,历时5年;第3轮波动,1987-1990年,历时4年;第4轮波动,1991-1999年,历时8年。

2000年中国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原因众多,其中总需求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1.投资需求原因分析投资波动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投资波动是指投资总量增长率的上升或下降,即不同年份投资总量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

在我国,虽然在各个时期,投资波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各有其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投资波动始终是决定总体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投资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据测算,1979-1997年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的相关系数高达79.5%。

名义投资与名义GNP的相关系数达到99%,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的投资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首先,在我国,投资波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与收缩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从而对总体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

在我国的历次经济周期当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涨的重要力量,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上升,生产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部门首先快速增长,由于产业关联性作用,它会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水平的上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缩,也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回落。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内容摘要: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现代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的市场经济更是出现了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波动情况(以GDP实际增长率代表)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长度规则、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振幅减小”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特征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得到初步完善,但同时在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必须尊重经济波动周期性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第三个经济周期学习和借鉴宏观调控经验。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周期朱格拉周期实证研究问题的提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取得了之前任何一个阶段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方面。

但早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人们就发现,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而是普遍存在着经济扩张和收缩交替运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

后来人们一般将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运行所表现出的重复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上下起伏变化谓之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

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更大发展,它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增长理论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近一二十年来,两个研究领域又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我国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我国现有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如“对我国经济周期长度研究和类型的研究虽已开始,但众说不一”之类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具体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既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难题”。

而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需要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指导实践的理论。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自经 济运 行进 入 新 常 态 以来 , 经 济 波 动 率 出现 了
急剧 下 降态势 , 截至 目前 , 本轮 周期 中经 济 波动 率
仅为0 . 4个 基 点 , 这 与 以往 的经 济 周 期 形 成 鲜 明
对比, 说明新常 态下 , 经济 周期运 行 模式较 以往 发 生 了重大转 变 。其 中 , 一个 最 突出 的特点 是 , 伴 随 着增 长率均 值 过 程 的趋 势 性 下 移 , 经 济 波 动 水 平
经济运行过程 中存在着许多“ 典型化事实 ” , 有些形成 了具 有代表性 和延 续性 的特定 发展方
式 ; 有 些具 有其 时代 特殊 性 , 有 些具 有 时 间或 区 域 内 的共 性② ; 有些 是持续 时 间很长 的常 态现 象 , 有些 是 由政府 干 预和经 济政 策调 控所 形成 的阶段 性特 征 ; 有些具有显著 的“ 溢 出效 应 ” 和“ 传 染
中 国增 长 型周期 的划 分及 其数 值特 征

效应” , 而有些则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 。这些经 济发展过程 中的“ 典型化事实” 是宏观经济管理
的对 象 和 目标 , 推 动 了经济 理论 研究 的进 步 , 对研 究 现代宏 观 经济学 和经 济政 策理 论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经济 新 常态就 是 目前我 国经济发 展 过程 中出
新 常 态 下 中 国 经 济 周 期 波 动 的
趋 势 性 特 征 及 其 驱 动 因素 研 究
刘 达 禹 刘金 全 于 洋
内容提要 自我 国经济发展步入新 常态 以来 , 经 济运行过 程 中出现 了一些新 的“ 典 型化事 实” 。新 常态 下, 我 国经济周期 的形 态特 征较 以往发生 了重大改变 , 具体表 现为 : 峰位下 降, 谷位上升 , 整个 收缩过程具 有 明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
摘要
随着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愈来愈密切,一国经济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还会影 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 一轮的经济低迷期,事态如何发展还在继续。2008年中国经历了寒潮、雪灾、 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加之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困难与挑 战,中国如何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新问题。而通过对我 国经济周期运行波动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地把握,将有助于科学准确地判断我国 经济运行态势,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所起 作用的日趋强大,而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无论是世界 经济对于中国的影响,还是中国经济的运行对于世界的影响都更加扩大。2007 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随之引起国际金融界的一阵恐慌,从 贝尔斯登、美林到雷曼兄弟,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半年倒了三家,也把世界经济 带入了一轮新的经济低迷期,事态如何发展还在进行的过程中,世界对中国的 经济影响与中国如何携手世界走出这场经济危机也还没有定论,但是正如2008 年10月斯洛文尼亚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在北京亚欧首脑会议上所说,中国是解 决当前金融危机不可缺少的力量,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有利于全世界。 可见,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周期如何运行在此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 要,而从外部环境的角度上讲,此时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研究也就显得 更有意义。
1.2基本概念
在对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具体研究分析之前,我们先对经济周期的有关基 本概念做一概述,以方便下文的讨论。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概念,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经济术语。随着经济理论的 发展,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基本认识也有着不断深入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的周期长度较改革前增加了 1. 8 年,由短周期向朱 应,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
格拉中周期转变。
济周期的 “内生性” 和经济周期的自我推动。外生
( 六) 中国经济周期扩张阶段有所延长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外的因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的扩张长度和收缩长 素,即经济系统外在的冲击通过系统内部传导而发生
使用最为常见的 “环比法”,即 “谷—谷” 法来确定
表 1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与特征参数 ( 1953 - 2011)
周期序号
起止时间
1
1953 - 1957
2
1958 - 1961
3
1962 - 1968
4
1969 - 1972
5
1973 - 1976
6
1977 - 1981
7
1982 - 1986
平均位势 周期长度 扩张长度 收缩长度
9. 4
5
3
2
0. 6
4
1
3
5. 8
7
4
3
11. 8
4
2
2
4. 3
4
2
2
8. 0
5
3
2
11. 5
5
3
2
7. 7
4
1
3
10. 7
9
3
6
10. 3
10
7
3




8. 5
5. 7
2. 9
2. 8
6. 5
4. 8
2. 4
2. 4
10. 0
6. 6
3. 4
3. 2
3. 5
济行为增长率的波动状况。增长周期和增长率周期一 时,经济周期考察的重点是相对指标即经济增长速
作者简介: 姚敏 ( 1980 - ) ,女,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 模式与政策、农村金融; 周潮 ( 1971 - ) ,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经济师,研究方向: 计量经济学与农村金融。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波动呈现出微波化特征, 关研究文献,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
宏观经济更趋于平缓增长,经济周期波动整体上呈收 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既要强调内部
敛态势 ( 见图 1) 。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 传导机制对经济周期的决定作用,又要突出外部冲击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般都用 来 研 究 不 存 在 绝 对 水 平 下 降 情 况 的 周 期 波
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 动。[2]
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许多年令人
兴奋的经济繁荣,而接下来的也许就是一场经济衰
退,甚至是一场 经 济 危 机。[1] 因 此, 宏 观 经 济 运 行 是
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分别从内生和 年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 2000 - 2012) 。
外生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主要有国民收入变化、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
失业率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在分析经济周
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考察通常包括古典周期、增长 期波动时,一般可使用经济增长率变动、投资变动或
图 1 中国 GDP 增长率波动曲线 ( 1953 - 2011)
来的损失,从 而 促 进 经 济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本 文 采 用
资料来源: 1953 - 1998 年中国 GDP 增长率数据
“谷—谷” 法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重点分析改 来源于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 - 2011
6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峰位和谷位分 现了快速增长阶段的持续增强,即中国经济呈现出
别为 21. 3 和 - 27. 3。改革开放后,峰位和谷位分别 “又好又快” 的增长态势。
为 15. 2 和 3. 8,峰位下降了 6. 1 百分点,谷位上升了
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1 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减少了盲目扩张
于典型的短扩张型周期,表明扩张在经济周期中占主 动机制,但系统外的冲击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导地位。尽管影响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在 如果这种外在冲击的力量达到改变系统结构的关键参
增加,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在 数时,经济系统的运行将会改变原有的路径,甚至出
扩张期具有更强的持续性。
西方经济 学 家 很 早 就 注 意 到 宏 观 经 济 运 行 中 繁
性,同时经济抗衰退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荣、衰退、萧条、复 苏 交 替 出 现 的 经 济 周 期 波 动 现
( 四)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有所提高
象,形成了众多的经济学流派,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用
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受到峰位和谷位高低以 于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假说,如马克思经济危机
度均为 2. 4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的扩张长 的波动,来源于外生变量的自发性变化,可以是随机
度为 3. 4 年,收缩长度为 3. 2 年。总体来看,中国经 的或周期的。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表明,经济周
济周期的平均扩张长度大于平均收缩长度 0. 1 年,属 期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系统内在的缓冲机制与自我推
一种周期性的循环波动,经济变量在连续过程中会出
现普遍性、重复性地涨落,体现为经济繁荣与经济衰
退的交替出现,且每一周期大致都经历繁荣、衰退、
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历来受到中
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科学地划分中
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轨迹,深刻剖析其形成机理,有助
于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周期规律,减少经济波动带
放后平均位势为 10,上升了 3. 5 个百分点,表明中 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 ( 新古典主义) 、实际
国经济增长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高位增长态势。 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上述经济学流派
( 五) 中国经济周期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不同
中国经济周期长度参差不齐,长的 达 到 10 年, 的政策主张。
式,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GDP 绝对下降,出现 负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率正负交替。改革开放后,中 国大多数经济指标在绝对量上都是增长的,经济周期 波动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属于增长型经济周
起伏的剧烈程度,波动幅度越大,说明经济增长越不 稳定。改 革 开 放 前,中 国 经 济 周 期 的 波 动 幅 度 为 48. 6,波动标准差为 10. 48,经济波动较为剧烈,表 现为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 为 11. 4,波 动 标 准 差 仅 为 2. 73,波 动 幅 度 下 降 了 37. 2 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在逐步 增强。
调整,1953 年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开始 革开放后经历了 6 轮周期,目前正处于第 11 轮周期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状 中。根据 1953 - 2011 年 GDP 增长率,中国经济周期
况,GDP 增长率的样本区间为 1953—2011 年。本文 的划分和特征参数见表 1。
5
度,因此本文选择 GDP 增长率周期考察中国经济周 中国经 济 周 期 波 动 的 转 折 点 时 间。1953—2011 年,
期波动特征。
中国经济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共经历了 11 个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 3 年的恢复 期 ( 见图 1) ,其中改革开放前经历了 5 轮周期,改
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
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
( 二) 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呈下降趋势
根据图 1 和表 1,中国经济周期呈现以下主要特
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反映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高低
征: ( 一) 中国经济周期由古典型为主导向增长型为
主导转变 改革开放 前,中 国 经 济 周 期 是 古 典 增 长 周 期 模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 能决定经济周期的性质。[3]
为: 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提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因素
高、扩 张 长 度 延 长,即 “高 位———平 缓 波 动 ” 型。 的分析也可分为内部传导机制说与外部冲击机制说。
从整个波形来看,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更加平缓, 结合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和大量相
及整个周期 振 幅 大 小 的 影 响。周 期 的 “大 起 大 落” 理论、太阳黑子 理 论、消 费 不 足 理 论、投 资 过 度 理
往往会使整个周期平均的经济增长水平降低。改革开 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理论、心理理论、政治周
放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为 6. 5 ,改革开 期理论、信心波动理论和后期的古典主义、凯恩斯主
期波动。①
( 三)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峰位下降和谷位上升
① 增长型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产出增长过程中存在一个趋势上限,偶发的负向冲击可能引致产出增长率出现短暂的下降 或经济的短暂衰退,促使实际产出增长率与其趋势水平产生一定的偏离。由于负向冲击作用时间较短,并不能够对产出增长率带来持久 性影响,于是短暂负向冲击结束后,产出增长率会以高于冲击发生前的增长速度反弹,并逐渐向其均衡增长率接近。
1. 8
1. 0
0. 8
注: 1. 波动幅度也称为峰谷落差或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即计算每个周期
内经济增长率波峰与波谷的落差。2. 波动的峰位也称为高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