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设计_12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智能仪器是指具有自动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功能的仪器。
它们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内部的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和学习,最终实现自主决策和执行。
智能仪器的设计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传感技术、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
本文将从智能仪器的原理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智能仪器的原理包括传感技术、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
传感技术是智能仪器的基础,通过传感器可以获取到各种环境参数的数据,比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传感器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经过数据处理器进行数字信号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是智能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它可以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比如环境的变化趋势、异常情况等。
人工智能算法是智能仪器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最终实现智能决策和执行。
其次,智能仪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传感器的选择和布局,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并且需要合理布局传感器以获取全面的环境数据。
其次是数据处理器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设计,数据处理器需要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算法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并且需要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
最后是执行器的设计,执行器需要根据智能仪器的具体功能进行设计,比如控制执行器、执行动作等。
在实际的智能仪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
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智能仪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家庭环境的变化,通过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控制,比如智能照明、智能空调等。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智能仪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生产环境的变化,通过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监控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之,智能仪器的原理和设计涉及到传感技术、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介绍智能仪器的基本组成部分、采集系统的原理、信号处理算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如下:•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部分;•熟悉采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信号处理的基本算法;•熟悉智能仪器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案例;•能够独立开展智能仪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介绍仪器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等。
2.采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介绍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传感器的选型、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和调试、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等。
3.信号处理的基本算法:介绍常用的信号处理算法,包括滤波算法、离散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4.智能仪器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案例:介绍智能仪器在生产、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包括温度测量、湿度测量、光学测量等实际案例。
5.智能仪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通过实践案例,培养学生对智能仪器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包括原型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测试等。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验演示以及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2.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仪器的应用领域和案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深入了解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独立开展智能仪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设计项目。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讨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报告:学生需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描述;3.设计项目:学生需独立完成智能仪器设计项目,并提交设计和测试报告,对设计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描述。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1000字本文旨在介绍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安排。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编程、信号处理等。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进行阐述。
一、课程设计报告的基本要素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课程设计目的:说明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设计内容:列出本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
3.设计方案:介绍设计方案的整体构思,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要点。
4.电路设计:详细介绍电路的设计,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和元器件选型等。
5.嵌入式系统设计: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包括单片机的选型、编程以及接口设计等。
6.信号处理:介绍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显示等。
7.成果展示:展示成果,包括实物展示和软件演示等。
8.结论和展望:对课程设计的整体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未来的发展和改进提出展望和建议。
二、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安排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引言:介绍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以及本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2.课程设计思路:详细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和要点,包括设计目标、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案等。
3.电路设计:介绍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和元器件选型等内容。
4.嵌入式系统设计:介绍单片机的选型、编程和接口设计等内容。
5.信号采集和处理:介绍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显示等内容。
6.成果展示:展示成果,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际演示和操作界面等。
7.总结和展望: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展望和建议。
总之,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安排主要涵盖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目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案等方面,同时也重点强调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
希望大家对此有所启发。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号:题目:智能仪表的设计班级:学号:06姓名:摘要智能仪器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者微型处理器的测量仪器,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
它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传统仪器的应用范围。
智能仪器凭借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势,迅速地在家用电器、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工作原理为传感器拾取被测参量的信息并转换成电信号,经滤波去除干扰后送入多路模拟开关;由单片机逐路选通模拟开关将各输入通道的信号逐一送入程控增益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相应的脉冲信号后送入单片机中;单片机根据仪器所设定的初值进行相应的数据运算和处理(如非线性校正等);运算的结果被转换为相应的数据进行显示和打印;同时单片机把运算结果与存储于片内FlashROM(闪速存储器)或E2PROM(电可擦除存贮器)内的设定参数进行运算比较后,根据运算结果和控制要求,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如报警装置触发、继电器触点等)。
此外,智能仪器还可以与PC机组成分布式测控系统,由单片机作为下位机采集各种测量信号与数据,通过串行通信将信息传输给上位机——PC机,由PC机进行全局管理。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正在逐渐向工业控制和智能仪器仪表系统设计领域渗透,实现智能仪器仪表系统基于Internet的通讯能力以及对设计好的智能仪器仪表系统进行远程升级、功能重置和系统维护。
因此,智能仪表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定义智能仪器的定义:智能仪器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者微型处理器的测量仪器,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
意义智能仪器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传统仪器的应用范围。
智能仪器凭借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势,迅速地在家用电器、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拾取被测参量的信息并转换成电信号,经滤波去除干扰后送入多路模拟开关;由单片机逐路选通模拟开关将各输入通道的信号逐一送入程控增益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相应的脉冲信号后送入单片机中;单片机根据仪器所设定的初值进行相应的数据运算和处理(如非线性校正等);运算的结果被转换为相应的数据进行显示和打印;同时单片机把运算结果与存储于片内FlashROM(闪速存储器)或E?2PROM(电可擦除存贮器)内的设定参数进行运算比较后,根据运算结果和控制要求,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如报警装置触发、继电器触点等)。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Design of intelligent Instrument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没有测量就没有鉴别,科学技术就不能前进。
要测量就必须有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先进的仪器仪表。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单片微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原理、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都不得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一种完全突破传统概念的新一代测试仪器——智能仪器。
现在很多厂商、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都在研制开发各种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广大的仪表设计、生产和使用人员都不得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在测量控制仪表中的应用技术。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本课程是测控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2、知识要求:要求必须具备电路、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汇编原理及单片机原理的学习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生出去工作打下基础。
3、能力要求:系统地阐述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人机接口、过程通道接口、串行和并行通讯接口、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仪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设计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2、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基本与发展、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设计方法[重点难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教学方法]板书,以教、学相结合来进行讲解。
[作业]课后复习思考题[课时]0.5学时第二章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中专用微处理机[目的要求]让学生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教学内容]介绍了MCS-51系列单片机的特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C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工作方式、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重点难点]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C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工作方式、MCS -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教学方法]板书,以教、学相结合来进行讲解。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篇一:《智能仪器设计》复习题及答案】>答:智能仪器有以下特点:(1)自动校正零点、满度和切换量程(2)多点快速检测(3)自动修正各类测量误差(4)数字滤波(5)数据处理(6)各种控制规律(7)多种输出形式(8)数据通信(9)自诊断(10)掉电保护。
2、简述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和研制步骤。
答: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是根据仪表的功能要求和技术经济指标,自顶向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按仪表功能层次把硬件和软件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和调试,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进行总调。
智能仪表的研制步骤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确定任务、拟定设计方案阶段;硬件、软件研制及仪表结构设计阶段;仪表总调、性能测试阶段。
3、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哪几个i/o端口?答: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p0和p2口。
4、在8031扩展系统中,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为什么不会发生总线冲突?答:因为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虽然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但它们的控制信号是不同的,其中8031的为片外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而和为片外数据存储器的读和写选通信号。
5、mcs-51有哪些中断源?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是什么?答:mcs-51有5个中断源,它们分别是外部中断0、定时器0、外部中断1、定时器1和串行口。
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见下表。
6、当使用一个定时器时,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答:首先用定时器定时一个时间,然后在数据存储器中设置一个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对定时器的溢出次数的累计即可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
7、试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结构形式及其使用场合。
答:模拟量输入通道有单通道和多通道之分。
多通道的结构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1)每个通道有独自的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2)多路通道共享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数据采集系统。
第12章_智能测量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1

国际标准
§12-5 数据采集系统
一、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传感器 ….. 传感器 多 路 开 关 放 大 隔 离 采 样 保 持 计 算 机
A/D
1. 模拟开关 通道数 泄漏电流——通道断路,电阻不为无穷大 通道断路, 泄漏电流 通道断路 导通电阻——通道短路电阻不为零 导通电阻 通道短路电阻不为零 切换速度 电压范围 光电隔离 2. 隔离运放 隔离运放 电磁隔离
§12-1 概述
一、智能仪器 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 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 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和自动化操作等功能, 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和自动化操作等功能,因 而称之为智能仪器 智能仪器。 而称之为智能仪器。 经典的 测量理论 现代的 测量理论 计算机 + 技术 测量 技术 测量的三要素 标准量,被测量, 标准量,被测量,比较仪器 • 提取被测量的信息特征; 提取被测量的信息特征; • 作为测控系统的一部分; 作为测控系统的一部分; 现代测量 理论与技术 智能仪器
二、智能仪器的特点 1. 测量过程的软件控制 自动量程切换; 自动量程切换; •用软件实现早期由硬件实现的功能 自动极性判断; 用软件实现早期由硬件实现的功能 自动极性判断; 自动巡回检测; 自动巡回检测;... • 人机对话;自检;自诊;显示及打印;... 人机对话;自检;自诊;显示及打印; 2. 数据处理 •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 • 数据处理——误差处理;数字滤波;时域/频域分析;... 误差处理; 数据处理 误差处理 数字滤波;时域/频域分析; 3. 多功能化 有功、 例:智能化电力分析仪——有功、无功、电压、电流、… 智能化电力分析仪 有功 无功、电压、电流、 峰谷记录、打印报警、 峰谷记录、打印报警、...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教学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教学设计前言在当今社会,智能仪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涉及到机械、电气、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方向。
因此,需要对智能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智能仪器设计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智能仪器的构成原理,并学会如何进行智能仪器的设计。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理解智能仪器的原理,并掌握其设计基础;•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控制等基本组成部分;•能够进行基本的电路图设计和编程。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以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将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
主要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控制等基本概念的介绍,以及智能仪器的构成原理和设计要素的讲解。
这部分理论讲解主要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实践操作在理论讲解之后,我们将进行相关实践操作。
主要包括编写电路图设计和程序代码等实践内容。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智能仪器的设计过程,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实践操作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教学和实际调试演示等方式进行。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传感器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传感器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信号处理1.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3.常见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控制1.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3.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
实践操作1.利用电路设计工具进行电路图设计;2.利用编程工具进行程序设计;3.利用实际仪器进行调试和调整。
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中,需要进行教学评估。
具体方式如下:考试评估学期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智能仪器设计的掌握程度。
作业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相应的作业,考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作业形式包括课堂作业、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等。
实验评估学期结束后,进行实验成绩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采样保持器S/H的选择
1.原理
A/D转换过程中,输入信号应保持不变。 采样/保持器可以取出输入信号某一瞬间的值并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不变。 采样/保持器有两种工作方式,即采样方式和保持方式。 在采样方式下,其输出跟随模拟输入电压;在保持方式下, 其输出将保持采样命令发出时刻的输入电压值,直到保持命 令撤销为止。
对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要求: 1. 系统的采样速率 2. 系统的分辨率
3. 系统的精度
接口特性 : 1. 主机(PC、MCU、DSP) 2. 并行、串行、总线 3. 数据的编码格式
二.A/D转换器的选择要点 1.A/D转换位数
2.转换速度
3.环境条件
4.接口
三.模拟多路转换器MUX
1. 介绍: 一种可控制的开关。举例:AD7501, AD7502
选择元器件精度的一般规则是:每一个元器件的 精度指标应该优于系统规定的某一最严格性能指标的 10倍左右。例如,要构成一个要求0.1%级精度性能 的数据采集系统,所选择的A/D转换器、采样保持器 和模拟多路转换器组件的精度都应该不大于0.01%。
初步选定各个元器件之后,还要根据各个元器件 的技术特性和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核算实际误差, 并且按绝对值和的形式或方均根形式综合各类误差, 检查总误差是否满足给定 的指标。如果不合格,应 该分析误差,重新选择元器件及进行误差的分析综合, 直至达到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2)常温(25℃)下误差估算:
常温下误差估算包括多路转换器误差、采集器误差 和A/D转换器误差的估算。 ①多路转换器误差估算:设信号源内阻为100,则8 个开关截止漏电流在信号源内阻上的压降为 10×10-9×8V=0.08uV(可以忽略) 开关导通电阻和采样保持器输入电阻的比值,决定 了开关导通电阻上输入信号压降所占比例,即 300/1011 = 3*10-9 (可以忽略) ②采样保持器的误差估算。 线性误差为±0.01%。 输入偏置电流(0.5nA)在开关导通电阻和信号源 内阻上所产生的压降为 (300+10)×0.5×10-9V=1.6×10-7V=0.16uV(忽略)
AD7501(AD7503) 和 AD7502的功能框图
AD7501(AD7503) 和AD7502通道选择真值
2.多路测量通道的串音问题
模拟开关的断开电阻Roff 不是无穷大和多路模
拟开关中存在寄生电容的缘故。
多路切换系统的低频等效电路
为减小串音干扰,应采用如下措施:
(1)为减少漏电流影响,减小信号源内阻Ri,为 此前级应采用电压跟随器; (2) 选用Ron极小、Roff极大的开关管; (3) 减少输出端并联的开关数N。 (4)模拟开关不用的输入端接地。 (5)减小串音应选用寄生电容小的MUX。
(3)A/D转换器、采样保持器和多路转换器的误差估算
因为分配给该部分的总误差不能大于0.1%,所以A/D转换 器、采样保持器、多路转换器的线性误差应小于0.01%。为了能 正确地做出误差估算,需要了解这部分器件的技术特性。 1)技术特性:设初选的A/D转换器、采样保持器、多路转换 器的技术特性如下: ①A/D转换器为MAXl240,其有关技术特性如下: 线性误差为0.012%(FSR)。 微分线性误差为±1LSB。
例:设计一个远距离测量室内温度的模拟输 入通道。要求:
已知满量程为100℃,共有8路信号,要求模 拟输入通道的总误差为±1.0℃(即相对误差±1 %),环境温度为25℃±15℃,电源波动为±1%。 模拟输入通道的设计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方案选择
鉴于温度的变化一般很缓慢,故可以选择多通道共 享采样保持器和A/D转换器的通道的结构方案,温度 传感器及放大电路如下页图。
按绝对值和方式综合误差的表达式为:
MUX AMP SH ADC
式中,εMUX为多路模拟转换器的误差; εAMP为 放大器的误差; εSH为采样保持器的误差;
εADC为A/D转换器的误差。
数据采集系统的误差分配举例
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系统,一般首先给定精度 要求、工作温度、通道数目和信号特征等条件, 然后根据条件,初步确定通道的结构方案和选择 元器件。 之后,应根据通道的总精度要求,给各个环 节分配误差,以便选择元器件。通常传感器和信 号放大电路所占的误差比例最大,其他各环节如 采样保持器和A/D转换器等误差,可以按选择元 器件精度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情况而定。
计算数据采集系统误差时,必须对各部 分电路进行仔细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忽略 次要的因素,分别计算各部分的相对误差, 然后进行误差综合。
如果误差项在5项以上,按方均根形式 综合为宜;
若误差项在5项以下,按绝对值和的方 式综合为宜。
按方均根形式综合误差的表达式为:
2 2 2 2 MUX AMP SH ADC
第八章 数据采集系统
一、系统设计考虑的因素
二、A/D转换器的选择要点
三、模拟多路转换器MUX 四、采样保持器S/H 五、数据采集系统举例 六、数据采集系统误差的计算
一.采集系统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输入信号的特性
对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要求
接口特性
输入信号的特性: 1. 信号的数量 2. 信号的输入方式(单端、差动、单极性、 双极性,接地、浮地) 3. 信号的强弱及动态范围 4. 信号的频带宽度 5. 信号是周期还是瞬态 6. 信号中的噪声 7. 共模电压大小 8. 信号源的阻抗
采样保持器原理示意图
孔径误差产生原理
2.孔径时间:控制器发出保持命令后,保持开关需 要延时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断开,保持电容才开始起 作用,这段时间为孔径时间。
3.最大孔径误差
U i U m cost
dVi Vo, max ( ) max t AP dt
U o,max 2fU m t AP
dV I D dt CH
电流的代数和:模拟开关 断开时的漏电流、保持电 容本身的介质漏电和介质 吸附效应引起的电荷变化。
5. 常用采样保持器芯片
LF198/LF298/LF398
LF198/LF298/LF398原理图
LF398的典型应用电路
五.数据采集系统举例
16路数据采集系统
六.数据采集系统误差的计算
f max
1 m 1 tc 2
1 f max m1 t AP 2
tAP=10ns fmax=3750Hz
一个12位ADC,tc=25μ s 信号频率不能超过1.5Hz。
4.输出电压的跌落 A/D转换时间tC 内S/H理想情况下应保持不变, 但存在输出电压的跌落。
ID 为流过保持电容 CH 的漏
2.误差分配
由于传感器和信号放大电路是整个通道总误差的 主要部分,故将总误差的90%(即±0.9℃的误差)分配 至该部分。该部分的相对误差为0.9%,数据采集、 转换部分和其他环节的相对误差为0.1%。
3.初选元器件与误差估算
(1)传感器选择与误差估算 由于是远距离测量,且测量范围不大,故选择电流输出型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K。由技术手册可查出: 1)AD590K的线性误差为0.20℃。 2)AD590K的电源抑制误差:当5V≤VS≤15V时,AD590K的电 源抑制系数为0.2℃/V。现设供电电压为10V,Vs变化为1%,则 由此引起的误差为0.02℃。 3)电流电压变换电阻的温度系数引入误差:AD590K的电流 输出远传至采集系统的信号放大电路,需先经电阻变为电压信 号。电阻值为1kΩ,该电阻误差选为0.1%,电阻温度系数为 10×10-6/℃。AD590K灵敏度为1μA/℃。在0℃时输出电流为 273.2μA。所以,当环境温度变化15℃时,它所产生的最大误差 电压(当所测量温度为100℃时)为 (273.2×10-6)×(10×10-6)×15×103V =4.0×10-5V=0.04mV (相当于0.04℃)
增益温度系数(max)为±0.25×10-6/℃。 失调温度系数(max)为±0.68×10-6/℃。 电压灵敏度为3.6V±0.0008%。 输入模拟电压范围为1.0V~3.6V。 转换时间为5.5us~7.5us。
②采样保持器为ADSHC-85,其有关技术特性如下: 增益非线性为±0.01%。 增益误差为±0.01%。 增益温度系数为±10×10-6/℃。 输入失调温度系数为±100uV/℃。 输入电阻为1011Ω。 电源抑制为200uA/V。 输入偏置电流为0.5nA。 捕获时间(10V阶跃输入、输出为输入值的0.01%)为4.5us。 保持状态稳定时间为0.5us。 衰变速率(max)为0.5mV/ms。 衰变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为温度每升高10℃,衰变数值加倍。 ③多路开关为AD7501或AD7503,其主要技术特性如下: 导通电阻为300Ω。 输出截止漏电流为10nA(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不超过 250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