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传说原来观音菩萨是四川人

观音传说原来观音菩萨是四川人
观音传说原来观音菩萨是四川人

观音传说,原来观音菩萨是四川人

推荐:咏梅绝唱——读唱姜夔的《暗香》《疏影》文/钟维领(南海观音)【作者简介】钟维领,出生于1979年,四川省简阳市人,常住龙泉驿区。文学爱好者,龙泉驿区作协会员。曾多次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文章。【本文由作

者授权发布】“观音故里,四川遂宁。”走进遂宁,你随处可

以看到这样的牌子。遂宁怎么会是观音故里呢?原来和观音的传说有关……“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同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姐修行远修在南海普陀山。”遂宁卧龙山上的广德寺和遥遥相对的灵泉寺,就与这首千年民谣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遂宁三大文化品牌之一的——观音文化。观音菩萨又叫观世音或观自在菩萨简称观音。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智慧与慈悲你化身,西方三圣之一。如今已成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代名词。观音据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痛苦能至诚念观音菩萨,就会得到观菩萨的救护。观音菩萨能帮众生解除一切苦厄,是国内信仰、供奉得最多的菩萨,比佛祖还要普遍。观音菩萨眉目清晰秀美,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锦裙,臂绕彩带,手持杨柳净瓶,脚踏千叶宝连,这是观音菩萨在民间的基本形象。由此见得观音是一位美神。据说观音菩萨是化妆业的开山鼻祖。观音菩萨在中国宋朝以前多为

男性,宋朝以后多为侍女形象。而在印度观音菩萨多有男士形象。观音菩萨善变,可变天神地鬼,可变女人相貌,有三十三种化身。根据民间传说观音原是男性仙人,“法号慈航大师”。因化身一道姑救一产妇染污秽无法复原。有观音来至印度之说,中国观音广为流传的是观音故里在四川遂宁。(观

音文化城遂宁)相传很早以前西域有个劫国,劫王叫庄严。他们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后来南迁到四川遂宁定居,建立城帮国,劫王改名妙庄。遂宁便是妙庄王建立在涪江边的城垣。妙庄王先后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妙书,次女妙音,三女妙善。据说妙善农历二月十九出生,出生时大地震动,室内异香天华,空中响起天籁之音。身体洁静,相貌端庄,五色云覆盖身体。世人皆言圣人出世。妙善自幼聪慧,喜爱佛法,不慕荣华。年少时便博览群佛经。世人尊称为“三皇姑”。待

妙书、妙音长大成人相继出阁后及妙善却违背庄王为其招驸马的意志,决心修行。庄王大发雷霆,送妙善公主到白雀寺,令寺中僧尼给她最苦最累的活做,希望她受尽磨难改变决心,以遂王心。这样妙善于九月十九在白雀寺出家,然而妙善每日里挑水、劈柴、扫地、洗衣、煮饭,干起活来无怨无悔豪无难色,稍有空闲还是把佛来念。(观音文化城遂宁)白雀

寺的师傅见公主聪慧,不忍心耽误她的前程,便善待妙善,为她修行提供方便。半年后庄王派“巡查宫儿”来白雀寺明查

暗访,庄王获知实情后大怒,于是他下令火烧白雀寺,顿时

间火光冲天,寺中僧伲避而不及,于是烧死僧伲500人。妙善见状十分悲伤,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上天,于是太白金星化着一只神虎将妙善叼在嘴上,救出后弃于荒野之中。恰巧在荒岭中有一座破旧山神庙,妙善结庐为庵苦心修炼。在此妙善偿尽人世间的种种凄苦,如饥饿、寒冷、病痛、孤寂、亲人离别等。有一次她饿晕了,还是上山打猎的老叟将她救起。那老叟劝他赶快下山去,因为此处几乎没人往来,而且山中常有毒蛇猛兽出没,然而妙善一心修行决意不肯下山。既然妙善不肯下山,那老叟临走时送妙善一净瓶。老叟道:“此净瓶能助你于危难之中,倘若你有什么困难,手持净瓶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解除危困。”说罢老叟化着一阵清风而去。一次妙善在山林中觅食,偶遇一只老虎,只见那老虎面目狰狞相面而来。妙善手持净瓶诚心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老虎掉头便走了。(观音文化城遂宁)妙善在山中备受折磨,有一次被一条毒蛇咬伤,很快伤处臃肿,正当生命垂危之际遇见一采药老翁。那老翁道:“蛇毒已入你体内,我家在城中,家里有秘方可以救你,你随我到山下,晚了可能就来不及了。”妙善道:“我已决心修行,倘若我随你到城中,虽然是把我治好了,城中之人皆认得我,他们一定把我抓到父皇那里。父皇哪肯善罢甘休,一定逼我婚嫁,倘若不能修行与死又有何异处?今生无缘修行,只待来生。”妙善死也不肯下山。见她诚心修行,意志坚定。老翁便问道:“你在此山已有一段时间

了吧,那你有何领悟?”妙善回答:“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种种

悲苦。”老翁点头道:“既然你如此坚定,你应该前往南海普

陀山紫竹洞中修行”。妙善哀苦,我现在命将不保,何况此去南海千里之遥。这时老翁指尖变出一药丸,叫妙善吃下。妙善吃后蛇伤倾刻间痊愈。那老翁又化着一道五彩云,将妙善腾往南海普陀山。据说那人正是释迦牟尼佛来考验点化妙善。(观音文化城遂宁)普陀山真乃仙境宝地。正是:佛卧南海之状,俯瞰天下之势。云蒸霞蔚聚仙气,茂林修竹集佛缘。普陀山上净身性,紫竹洞中化灵根。妙善在普陀山上每日净手焚香,跟随师傅阿弥陀佛潜心禅悟修炼。妙庄王下令火烧白雀后,国母以为妙善葬身于火海,因而被气疯了,此时庄王也得了一种怪病,其身上长了五百个肿毒痈疮。正当庄王病情严重性命危在旦夕之时,一和尚为庄王开了一副药,说能治好庄王的病。那药要用亲人的一手一眼作药引子,于是庄王写下公文诏告天下。大女、二女皆不愿为庄王献出手眼,而请求原谅。这时妙善却得知此事,她不记前嫌愿意为父皇治病……并差人前去转告。于是有人告诉庄王,三公主尚在人间,愿献出手眼。庄王即刻派人前往普陀山,妙善见使者到来,已知来由。妙善指出:“今父王疮痛,龙体现五百菠萝疮惨烈,乃为烧白雀寺五百僧伲罪,果报自受刺报心肝。”

之后妙善割手挖眼为父治病……(观音文化城遂宁)庄王食药后果然病愈,便亲自前往普陀山探望妙善。见妙善没有了

一只手、眼悲痛万分,便劝妙善下山要侍奉妙善,妙善决意不肯。庄王回去后重建白雀寺,又对庙宇广施财物。庄王命工匠在庙中塑妙善佛像,要全手全眼。因庄王言词激动工匠只听为千手千眼。佛像建成庄王不忍拆毁,又觉得喻意不错,便依此造型。不久国母疯病不治而愈。妙善割手挖眼后,孝义感动上天,佛祖赐她千手千眼。妙善在普陀山苦苦修行,常持壶中甘露拯救万民,修行九载于同年六月十九日方成正果。妙善前往佛祖听封时,她不愿成佛,愿为菩萨,用佛祖赐她的千眼遍观天下疾苦,用千手庇护天下苦难。观音菩萨终为四大菩萨之一,西方阿弥陀佛胁侍,掌管人间果位的正神。(观音文化城遂宁)其实观音菩萨生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的出生、得道、出家之日。据说妙善得道后,又劝大姐、二姐也出家,大姐修行灵泉寺,二姐修行广德寺,也就是今天遂宁的灵泉寺和广德寺,她们便是广为流传的能观音三娣妹。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最终讲的都是她意志坚定,大慈大悲,大公无私的精神。或许也如释迦牟尼所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时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观音菩萨跟随千光王静往如来处修行。听如来宣说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于是立誓要利益一切众生并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起放射超日月大光明。当然,目前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观音文化之乡,一个是四川

遂宁,一个是河南平顶山。(观音文化城遂宁)推荐:宋朝(2):一声叹息,那些逃不脱的纠结和宿命

摄影:图说丨《种菜》之美,蔬菜之美,田园之乐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投稿邮箱:

499020910@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632360.html,125926681@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632360.html,顾问:朱鹰、邹开歧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10则)

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一): 关于月老、月下老人的传说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必须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此刻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但是,你怎样会明白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民间故事传说(二): “观音”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

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

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 一、慈航大士转世 早在2500年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奇故事,自今都家喻户晓。 观世音菩萨原本是天界的一位仙子,名叫慈航大士。有一天,慈航大士在天界莲花池边同众佛谈经并观看人间。他们看到人间有许多苦难众生,同时也见到有许多愚钝之人贪图酒色、欺压百姓、仗势欺人。慈航大士十分感叹!并说道:人间这样下去,如何能脱离苦海。这时,一条黑鱼偷走了慈航大士的经书,被慈航大士训斥,被贬到人间。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国家,名叫妙庄国,妙庄王为人忠厚,也十分爱戴百姓,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妙庄王夫人名叫郄宝英,是南和县郄庄村人,妙庄王同郄娘娘十分恩爱。郄娘娘为妙庄王生下两女,名叫妙音、妙缘。妙庄王期盼着皇后娘娘能为他生个龙子。可是,郄娘娘怀胎18个月,也未能生娩。妙庄王和老太后都十分着急! 慈航大士来到佛祖面前请示下凡到人间度化众生。佛祖告知慈航:你到人间后要经历数劫后方可修成正果。并问慈航:你到人间后将转化为什么肉身?慈航大士回答道:人间女子苦难众多,愿转化女身,佛祖应允。 老太后找来御医给郄娘娘诊脉,想知道郄娘娘什么时候能生产,老太后急着抱龙孙心情十分焦虑! 郄娘娘诊脉结束后,让侍女换来尹妈。尹妈是郄娘娘从娘家带来侍候她的侍妈,妙音、妙缘都是由尹妈带大,郄娘娘对尹妈也十分信任。郄娘娘让尹妈准备炉案到后花园上香,祈求上天能送给她一位龙子来继承妙庄江山。 尹妈把香案排好,郄娘娘正准备上香之时。突然天空出现美妙的音乐声和五彩缤纷的祥云。大家正在向天空瞭望时,郄娘娘突然感到肚子疼痛,尹妈换来侍女赶紧把娘娘送回宫中并告示侍女说:娘娘可能是快生产了。 郄娘娘回到宫中,立即找来接生的产婆,宫中一片忙乱。妙庄王和老太后也赶到宫里,突然,他们听到空中传来美妙的音乐声。老太后对妙庄王说:“我生你的时候,天空中也出现这样的声音和美妙的祥云,大臣们对你父王说:老天给送龙子了,当时,我果真生下了你!” 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直入宫中,观看的百姓突然乱成一团,这时,丞相霍羽和军师秦旺也在观望天空。他们深感事态变化,认为天空在为妙庄王作美,因此,他们借用乌云之说来到宫中。表面上是来祝贺妙庄王,实际上是来对郄娘娘刚才所产生的公主来加以陷害。因为霍羽知道,他们观看天空中出现的这种迹象,深知这个孩子不是一般来历,霍羽怕将来这个孩子长大后对他获得妙庄江山不利。所以,他匆匆赶到宫中。 郄娘娘生产后,尹妈把孩子抱过来问产婆:“男孩还是女孩?”产婆告诉尹妈是女孩时,尹妈先是一愣!然后抱着孩子来到妙庄王和老太后身边禀告。老太后一听说又剩下一位女婴,顿时大怒!在加上霍羽和秦旺百般挑拨,老太后立即下令,:“让妙庄王把郄娘娘刚生下的婴儿抛入大海!”妙庄王一气之下昏了过去。 就在妙庄王为难之时,尹妈走过来禀告妙庄王。自己愿意带三公主回老家去扶养,并告诉妙庄王,等三公主长大后再来与妙庄王和王后相认。妙庄王一听十

有关观音的哲理故事

有关观音的哲理故事 观音的哲理故事大家听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音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观音的哲理故事:观音菩萨显灵前些日子,在一次佛友聚会上, 听一位师兄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自已身上的事情, 由此感到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真实不虚, 故写下来: 这位师兄还在实验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走在一座只有半截的大桥上,一不小心,就从桥上掉了下来…… 梦醒以后,就全身瘫痪了,一动也动不了…… 不知去了多少医院,找了多少医生,都治不好。 这个时候, 有人对这位师兄的家人说,“这是业障病,最好能请一尊观音菩萨像回家来忏悔礼拜”。 于是,他就开始反思自己,并让他的家人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回来,每日忏悔礼拜。 过了不久, 有一位医生来到他家,用一根针,把他身上的一根筋挑了一下。这位久治不愈的师兄竟然能动了!不久就下地行走了,而挑筋的费用只是两元钱……! 南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有关观音的哲理故事:慈航大士转世早在2500年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奇故事,自今都家喻户晓。

观世音菩萨原本是天界的一位仙子,名叫慈航大士。有一天,慈航大士在天界莲花池边同众佛谈经并观看人间。他们看到人间有许多苦难众生,同时也见到有许多愚钝之人贪图酒色、逼迫百姓、仗势欺人。慈航大士十分感慨!并说道:人间这样下去,如何能脱离苦海。这时,一条黑鱼偷走了慈航大士的经书,被慈航大士怒斥,被贬到人间。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国家,名叫妙庄国,妙庄王为人忠厚,也十分爱戴百姓,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妙庄王夫人名叫郄宝英,是南和县郄庄村人,妙庄王同郄娘娘十分恩爱。郄娘娘为妙庄王生下两女,名叫妙音、妙缘。妙庄王期盼着皇后娘娘能为他生个龙子。可是,郄娘娘怀胎18个月,也未能生娩。妙庄王和老太后都十分着急!慈航大士来到佛祖面前请示下凡到人间度化众生。佛祖告知慈航:你到人间后要经历数劫后方可修成正果。并问慈航:你到人间后将转化为什么肉身? 慈航大士答复道:人间女子苦难众多,愿转化女身,佛祖应允。 老太后找来御医给郄娘娘诊脉,想知道郄娘娘什么时候能生产,老太后急着抱龙孙心情十分焦虑! 郄娘娘诊脉结束后,让侍女换来尹妈。尹妈是郄娘娘从娘家带来侍候她的侍妈,妙音、妙缘都是由尹妈带大,郄娘娘对尹妈也十分信任。郄娘娘让尹妈准备炉案到后花园上香,祈求上天能送给她一位龙子来继承妙庄江山。 尹妈把香案排好,郄娘娘正准备上香之时。突然天空出现美好的

铁观音的历史故事

铁观音的历史故事 关于铁观音的由来,一种传说是,古时有一位诚心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人,他每天清晨 必在观音菩萨像前敬奉一盏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时,观音菩萨显灵,指点他某处山岩有 一株神茶,可以采撷。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岩上,果然找到了这株神茶,只见茶树的叶片 闪烁着铁色幽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维护,插枝繁衍,这就是 铁观音茶树之祖。另一种传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安溪松林头乡有一位叫魏欣的樵夫,有 一次,魏欣砍柴时,在观音庙旁山岩间隙,偶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叶片在阳光下闪 烁着乌润砂绿铁色之光。于是他便将这株茶树挖出,取回家中,用插枝法在自己的院内培 植起来,采摘其叶制作茶,称此茶为铁观音。 乌龙茶,也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一个神 奇的传说。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名字叫做苏龙,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 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 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 经是晚上了,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当第二天清晨 全家人才想起此事,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已镶上了红边了,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制成的茶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 于是,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 通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 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冲泡此种茶叶,会发现叶底的边 缘因发酵呈红褐色,而当中部分仍保持天然嫩绿本色,形成奇特的“绿叶底红镶边”,还 有一种诱人的兰花香气。乌龙茶的特点是回味悠长,耐冲泡,具有解脂肪,助消化之功效,被誉为健美减肥的佳品。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 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安溪西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 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 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 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安溪铁观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 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 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特征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 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是指一种以铁观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10则)

《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精选(一): 关于月老、月下老人的传说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必须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此刻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但是,你怎样会明白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佛教观音信仰的渊源

佛教观音信仰的渊源 一、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 观音是舶来品,并不产生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而在古代印度中观音到底来之于何处,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之子,也有人认为观音为莲花所化生,更有甚者说观音是由人转化而来的。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观音是婆罗门教的“双马童神”的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 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罗门教约成教于公元前7世纪,以《吠陀》为经典,后因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衰落。《吠陀》以古梵文写成,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共有四部,以《梨俱吠陀》产生最早。《梨俱吠陀》中涉及许多神,其中一位即双马童神。传说大梵天创造了世界之后,感到自己很孤独,便从他的心灵、眼睛、嘴巴、左耳、右耳、鼻孔等处生出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苏里耶,他由于天生一副怪相而被哥哥们改造成为凡人,他由此成为人类的始祖。苏里耶的妻子萨拉尼尤不愿意同凡人过在一起,宁愿变成一头母马,消失在北方的茫茫草原上。后来,苏里耶为了寻找自己的妻子而毅然变成一匹公马。萨拉尼尤深受感动,两人便又以马的形象过在一起,开始了真正有爱的生活,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名叫阿湿波,双马童就是阿湿波(梵文Asvin)的意译。双马童其后成为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的神明,其主要的功德就是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他俩能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能使无奶的牛产奶,阉人的妻子生子,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双马童神的神通,传说其行动比思想还快,无论哪里有灾难困苦,只要呼唤其名字,他就立即奔赴救援。显然,

双马童神是古印度人民,特别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下层百姓的一种美好寄托与慰藉。后来,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继承了双马童神的全部功德。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双马童神有许多特征都和后来的观音信仰一致,如美丽、慈悲善良、助人为乐、闻声而来、神力无边和称其名号则可获得感应与救度等。密教著名的马头观音,也为观音来源于印度双马童神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二)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发展 观音信仰在其产生之后的发展盘根错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观音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而盛行的。在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双马童”的词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形象。” 观音信仰为何随大乘佛教而盛行?这就要从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的观念——菩萨说起。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它是以菩萨信仰为其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核心的。何谓“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唾”的简称,在大乘佛教里,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对菩萨的含义,《翻译名义集》卷131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唾,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唾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菩萨的职责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菩萨是佛教的高级职称,在大乘佛教中为第二等果位,高于罗汉,却次于佛。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救度在水生火热中的芸芸众生。大乘佛教致力于普度众生,以菩萨作为理想的修行对象,认为如果一下子不能达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 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 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 特撰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联语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锻炼,要有信心。 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忘我的人。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侄媳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民间小故事篇2:傲秀才气煞县令从前,有个秀才善知诗书,能出口成章,为人刚正,平生喜交结劳苦贫民。 一般百姓请他写文办事,都有求必应,对达官贵人则拒之千里,很有几分傲骨。 这一年,县城新到一个县令,听说傲秀才看不起富户豪门,便骂道:“一个穷酸秀才竟敢放肆,待本官羞辱他一番。 新县令遍请城中乡绅文士,并傲秀才一起叫来赴宴。 酒过三巡,菜上六味,县令开言道:“本官虽初来乍到,却闻傲秀才才思敏捷,深为佩服。 现试拟几句,向傲秀才请教下联。 客人中有几个知底细的,便悄悄劝傲秀才赶紧谢罪,甘拜下风,以免遭不测之祸。 谁知傲秀才竟毫无惧色,起身施礼道:“愿闻上联。 县令一面拿筷子比划,一面阴阳怪气地说:北燕南飞,东西比翼有上下;众人听罢,尽皆哗然。 这上联不仅道出了“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而且暗示了他跟傲秀才的身份、文才有上下之分,何以对答?不料傲秀才略一沉吟,便响亮地吟出下联:前车后辙,左右对轮无高低。 联语一出,大家齐声叫绝。 这下联不仅同样对出了“前、后、左、右、高、低六个方位,而且蕴含了傲秀才不甘服弱的倔劲。

写文章要注意“观世音菩萨”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写文章要注意“观世音菩萨” 联大八年,成就了一番气象,有国外西南联大研究者问沈从文先生,何以使然?沈先生想了一下,说了两个字“自由”。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联大人的共识。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也才会得到充分的尊重,难怪联大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教授,他们鲜活的人生所演绎的种种风雅之事,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这之中传闻、轶事最多的非刘文典莫属了。和老蒋干仗、替庄子跑警报、只吃鲜桃一口、月光下讲《月赋》、磨黑风波这些就不说了,现只说说老先生和文学、写作有关的故事。 刘文典恃才傲物,联大只陈寅恪、唐兰、冯友兰等几位国学功底深厚的教授能入他的法眼,搞新文学的“才子”出身的教授们,他是很看不上眼的。刘文典看不起文学创作,认为“文学创作能力不能代替真正学问”。一次有人问他是否知道当时正在走红的巴金,他喃喃自语:“我没听说过他,我没听说过他。”在西南联大,教中文系大一《各体文习作》的是沈从文,学校要给沈提级,刘愤愤不平:“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元,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角钱的。” 刘文典喜发惊人之语,一次,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写好文章,他信口说:“只需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学生不明白。

他解:“观,就是要多观察;世,是要懂得世故;音,是要讲究音韵;菩萨,即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菩萨心肠。”刘文典虽看不起文学创作,但整天在与文章打交道之中,竟也参透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写文章的诀窍。 写作只需注意“观世音菩萨”,真的是老僧只说家常话。现容我狗尾续貂,穿凿附会一下。 观:就是要多观察,多观察,写清楚,这相当于先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组装机器。多观察,才能有细节,有细节,形象才活得起,文章才有质感。多观察,才能见别人所未见,发别人所未能发之言。 世:《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文章便是阅世,古人早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言,文章往往都是“话到沧桑语便工”,难怪“庾信文章老更成”了。 音:古诗是讲音韵,而在文章的写作上,这就是一个语言问题,文学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很多时候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怎样说。好的文学语言是饱满的、有色彩、有温度的,它超越时空地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体温和心跳,看看司马迁、曹雪芹、张岱、汪曾祺等人的文字就知道了。 菩萨:搞文学创作,就得有一颗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之心,就得有一颗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落一叶而悲秋,以一颗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