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教案主题:了解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学习民间风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介绍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分析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如剪纸、春联、京剧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风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间风俗,如家乡的特色节日、习俗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
2.分析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民间风俗的重要性。
三、欣赏民间艺术(10分钟)1.教师展示剪纸、春联、京剧等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剪纸、做春联、学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传承文化精髓。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对民间风俗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风俗资料,了解家乡的特色节日和习俗。
2.结合课堂所学,创作一幅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春联等。
教学评价:1.学生对民间风俗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传承文化精髓的表现。
注意事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民间风俗的魅力。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民风民俗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民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1、感知欣赏:(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3、情感迁移: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民风民俗教案2活动目标1、理解的情节和内容,了解中国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2、认读字、词“年,春节”。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难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大多数孩子只知道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长辈们会给自己压岁钱,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准备自制小对联、年兽的挂图、汉字卡活动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寒假我们在家过年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呀?(出示小对联)幼:……师:这个就叫做“对联”,过年的时候我们除了在家门前贴这个对联,还会放鞭炮、烟花。
快!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家门前贴对联,放鞭炮。
幼:……2、听故事:师: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专门靠吃人填饱肚子,而且特别喜欢吃不听话的小朋友。
幼:哇!那怪兽长什么样子?(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有关怪兽的故事)师:这只怪兽长得跟狮子很像(出示年兽的挂图),但是它比大象还要大,爪子也长得很长很长。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分享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探讨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民俗的魅力。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俗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俗为例,让学生感受民俗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如家庭、社区、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教学场地布置,设置展示区,方便学生展示和分享。
【章节一:民俗的概念与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
2. 讲解:详细介绍民俗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群体性等。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民俗为例,分析民俗的特点。
【章节二: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 讲解:详细介绍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春节、端午节、藏历新年等。
3.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民俗风情,讨论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
【章节三: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阐述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章节四:民俗的传承与保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2. 讲解:介绍民俗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俗的魅力。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文化也被各地的教师们融入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可以使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增强他们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以下是几个民族民俗的教案,希望能对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一、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
结合历史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
同时,在语文课程中可以教授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们感受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二、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压神龙、闹新春等。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年》等相关春节文化经典。
在数学课程中,可以教授填年画、猜谜语等与春节有关的益智游戏。
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春节的相关工艺品来体验春节的氛围和传统文化。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品尝各式佳肴。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中秋节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在数学课程中,可以教授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数学题目和脑筋急转弯。
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有关中秋节的主题作品,加深他们对这个节日的认识。
四、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它的早期名称为“腊会”,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庆祝的。
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会吃腊八粥、炖菜、喝腊八酒。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有关腊八节的民间传说和各种与腊八节相关的诗词歌赋。
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有关腊八节的主题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五、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活动而设立的节日。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人们会纪念李大钊、陈独秀等伟大的爱国者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先烈。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民间习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民间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第三章:民间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民间艺术作品。
第四章:民间传说与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讲述法:讲述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
第五章:民间游戏与娱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5.2 教学内容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游戏。
第六章:民族服饰与配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6.2 教学内容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及象征意义。
民族配饰的种类及其文化背景。
6.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和配饰。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服饰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第七章:民族饮食文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民俗风情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家乡、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和特点。
2. 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 学会欣赏民俗风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
2. 如何让学生在欣赏民俗风情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家乡的民俗风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国的民俗风情,它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自主学习1. 教师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问:“大家了解了哪些民俗风情?它们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点评。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家乡的民俗风情进行研究。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
3.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四、欣赏民俗风情1. 教师播放一段民俗风情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2. 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段视频中的民俗风情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俗风情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民俗风情过程中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民俗风情内涵和特点的理解。
3. 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在欣赏民俗风情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
引读:
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妈说:“要到夜里!”
(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
(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与祝福的。
(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
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
(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火把节是大凉山彝家人的习俗,火把节历时三天三夜,人们穿上
节日的盛装,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斗牛、摔跤、篝火晚会等活动。
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读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火把节”是怎么来的,说给同桌听。
是的,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五、阅读提升
我的发现:
孩子们,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结语: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
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了解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七、作业布置
读《随文增量阅读1+1》第四单元课文《走月亮》。
一、导入
(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
与祝福的。
(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
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
(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读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火把节”是怎么来的,说给同桌听。
通过一个传说,让我们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其实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五、阅读提升
六、结语: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
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了解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七、作业布置读《随文增量阅读1+1》第四单元课文《走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