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礼传家——北海客家人的寻根坐标——北海历史人文纪事《北海客家人》之二

合集下载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研究吕余生王戈北海市盛产珍珠,人称南珠的故乡或珠乡。

北海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融和的发展过程。

北海文化的形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如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址,精神形态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

精神形态的文化,是由科学、伦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因素构成的。

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是进行文化开发的前提。

这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海文化历史底蕴如何呢?一、历史文化悠久丰厚1、珠乡历代遗存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海市历史文化的悠久丰厚。

文物,是某一地域历史文明的结晶及其历史演进的文化载体。

文物遗存物的数量多少、品位高低,反映着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风貌。

据2001年秋统计,北海共有文物保护单位94处(因英国领事馆旧址等6处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天主教主教府楼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6月均被合并划为一个国家级的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故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108处改为94处),其中省(区)级5处,市级6处,县级80处。

合浦汉墓群、大士阁以及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等三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品位较高。

在考古文物方面,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5处,其中有些遗址发现有石斧、砺石和青铜碎片等遗物;有些遗址出土有夹沙陶片、陶网坠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这充分说明,在几千年前,北海地区已有先民繁养生息,从事农耕或渔猎等生产活动。

同时,在考古调查中,也发现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古窑址数十处,有些窑址生产的陶瓷器,还是对外贸易用的。

此外,还有古城址、古墓葬、古炮台、烽火台、寺庙亭塔以及近现代主要史迹等数十处文物保护单位。

有些文物保护单位还与施政廉明的孟尝太守、大文豪苏东坡、爱国将领陈铭枢等历史名人的人生际遇有着历史的关联。

合浦汉墓群,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曾发掘数百座汉墓,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愈万件。

客来何方,客何时来

客来何方,客何时来

客来何方,客来何时——北海历史人文纪事之《北海客家人》开篇北海的客家人超过50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万里迁徙,他们落脚蛮荒,开创了山地农耕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人与当地人融合交汇,和谐相处,又逐步融入了海洋文化。

就在这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客家人坚韧顽强、开拓进取、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的独特精神内核和文化因子。

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将于明年10月或11月间在北海择日举办。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作为全球华人盛会之一,影响力越来越大,承办这次盛会关系到北海和广西的形象,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将这一华人盛会真正办成一届开放、团结、融合、发展的盛会。

在距离举办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一年有余之际,本报副刊特设《北海客家》专栏,定期刊登研究北海客家的文章,充分展示客家风情,弘扬客家精神,以客家文化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北海知名度,增加美誉度,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促进人民之间的团结,促进北海的开放和发展。

敬请读者垂注,并请不吝赐稿。

“你从哪里来,你是哪里人。

走过千年迁徙的坎坷,一生岁月沧桑的风尘。

曾经一无所有,曾经苦辣辛酸。

漂泊天涯为创业,四海为家求生存。

山转水转心不转,我是客家人。

你往哪里去,乡音识亲人。

一生为了古老的梦想,捧出炎黄子孙的真诚。

大业继往开来,全凭双手苦拼。

风吹浮云走万里,树高千丈不离根。

天变地变情不变,我是客家人。

”这是十年前,由香港金利来集团曾宪梓等客家乡贤资助,由广东梅州市政府、广东深圳大学、广东梅州市电视台联合为2000年11月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专门制作的六集电视系列片《客家人》的主题歌“我是客家人”。

十年来,这首“我是客家人”广泛地在全世界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传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产生了巨大感召力。

十年后,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即将在北海举办,北海客家人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北海客来何方,客来何时?翻开北海客家人的谱牒,里面记载有许多关于北海客家先民从中原故土经过千年迁徙,万里流离,来到北部湾畔的海角名区——南珠故郡创业的传奇故事。

广西北海风俗礼仪(精选9篇)

广西北海风俗礼仪(精选9篇)

广西北海风俗礼仪(精选9篇)篇1:广西北海风俗礼仪广西北海的风俗北海位于广西的最南端,那里生活着叫做“疍家”的渔民。

疍家人少文化,普遍迷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

每年的农历年正月十六是疍家渔民一年一度向龙母庙祈福的日子。

当地的居民都会举办一次很隆重的祈福仪式。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坪摆设案桌,焚香点烛,摆上茶果牲醴,虔诚地向上苍祷告,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添福增寿。

同时他们扛着龙母神像,抬着烧猪,拉着水果,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最后来到龙母庙前舞狮舞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丰收。

等到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现场分到的烧猪肉和水果与全家人分享这些祭拜后的贡品,预示能带来好运,庆丰收,保平安。

这一民俗,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通过“祈福”、“惜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祈福还福是北海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的历史是从一八二三年始建至今。

拜过龙母,一整年都必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人们通过年初的祈福,年终再还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劳动的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特色美食家乡家常菜北海地的家常菜以海鲜为主,很有特色,很容易做,便宜实惠也很好吃。

各种海鲜,各具特色,各有充分发挥其优势长处的做法吃法。

如:石斑鱼以鱼头煮汤为最好。

龙利鱼、狗利仔(鱼)以蒸法为佳。

沙挤鱼以盐水煲为习惯做法。

沙箭鱼则较全面,既可以盐花香煎,亦可煮汤,又可焖黄榄。

榄钱则宜焖车螺。

沙虫既可用干货,又可以吃新鲜的。

而泥虫只适宜鲜食,并无晒干的做法。

做鱼丸是马鲛鱼的专利,家乡人极少直接用它的肉做汤,只有马鲛鱼丸汤。

鲨鱼酸笋汤则是天然组合,很少以其他鱼煮酸笋汤的。

花蟹以不加水干煮为上品。

青蟹多煮汤,清热、滋补。

鰡鱼煲酸菜,墨鱼炒酸菜,大眼鸡鱼焖菜头仔等,都是经典组合。

泥丁炒菜头(萝卜),沙螺炒葱头,车螺焖芋蒙,红螺炒黄瓜皮,蚝蛎芥菜汤等都是传统最佳搭配。

北海历史地情记

北海历史地情记

北海历史地情记(公元7l4——1984年)黄家蕃辑北海独立成市,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事,而历史上它只是合浦县的一个组成部份,所以在编撰北海建国前的历史情况时,我们只能根据合浦志乘上的有关记载。

这份“地情记”是按年代先后顺序,逐一记录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天文、地理方面各种自然现象的异变,供研究这方面情况的同志参考。

限于资料来源,我们只能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编起;它还是很不完备的,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有识之士赐教,补充完善。

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合浦北海竹林开花结子,天旱饥荒(《县志》,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同)。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33年)九月(夏历,以下同),飓风拔木,廉北一带毁坏房屋千余间。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乙未(初二),彗星出现。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夏,钦廉地方饥荒(《文献通考》)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六月,地震(《元史、五行志》)。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天空出现“长星竞天”。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飓风。

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九月,地震有声,连震十六日(《明史五行志》)。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六月,地震有声。

十一年(公元1498年)七月初傍晚,有星从东南流向西北,声震如雷。

十四年(公元1501年)春,彗星出现于东南方。

七日,廉北大风雨,“发屋拔木,官民廨舍尽坏”。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饥荒,簕竹结子如麦,人民采食充饥。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大雨雪,水结冰,草木枯死,民多冻毙。

五年(公元1526@)-t一二月,大雨雪,地水结冰,树木枯折民多冻毙。

八年(公元1529年)大饥荒,十二月,地震。

九年(公元1530年)九月,地震。

十三年(公元1534年)八月,彗星出现。

十六年(公元1537年)六月,大雨雹。

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冬,簕竹结实,可食,俗传若与蒜同食中毒。

据老人说,簕竹约50年左右结子一次,查丙戌(公元1466年)、甲戌(公元1514年)、壬戌(公兀1562年)、庚戌(公元1610年)戊戌(公元1658年)等年推算则可验证。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客家寻根】什么是客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林开钦文)

【客家寻根】什么是客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林开钦文)

【客家寻根】什么是客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林开钦文)第一节什么是客家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民系,即汉族客家民系。

这是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1首次提出和论述的。

第二节什么是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中国历史上移民潮此起彼伏。

唐宋时期一部分南迁汉人进入赣闽粤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先民。

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由于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原住民,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的客家文化以及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

上述就是界定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主要依据。

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是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群体指客家民系,个体指客家人。

这个界定,回答了为什么形成的是汉族客家民系,为什么南迁汉人能融合原住民,客家文化为什么是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等问题。

明确指出了形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了优势。

第三节南迁汉人何时何地进入赣闽粤边秦汉时期就有少量中原人进入赣闽粤边,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等战乱引起的移民潮都有一些汉人迁移到赣闽粤边,但数量很少。

大批的汉人进入赣闽粤边是在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时期,大约300年,主要是黄巢起义和靖康之乱等战祸引起的移民潮,使居住在鄱阳湖流域的赣中、赣北的南迁汉人,再次大批南迁进入赣南、闽西。

第四节南迁汉人主要经过四条路线进入赣南、闽西赣中、赣北与赣南、闽西地缘相近,是毗邻地区,居住在赣中、赣北的南迁汉人,进入赣南、闽西,加上进入福建的南迁汉人,从闽江上游支流进入闽西北,主要有四条路线。

第一条:出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

第二条:出鄱阳湖溯抚河、盱江进入赣南宁都、石城,或经过石壁站岭隘进入闽西的宁化等县。

第三条:江西和浙江交界地带,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地区。

第四条:南迁汉人进入福建后,沿闽江上游支流,进入将乐、泰宁、建宁、沙县、三元、梅列、归化(明溪)、永安等县。

闽西与赣南之间隘口不少,石城与宁化之间的站岭隘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北海历史文化名城

北海历史文化名城

1、北海银滩北海银滩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北海银滩西起侨港镇渔港,东至大冠沙,由西区、东区和海域沙滩区组成,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宽度在30--3000米之间,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

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而平均坡度仅为0.05。

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广西北海银滩,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1997年1月4日视察北海时挥毫提名"天下第一滩"。

2、海滩公园海滩公园是银滩国家旅游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海市中心以南十公里的北海银滩中部。

公园由三部份组成,东区设有琴、棋、书、画院:中间是海滩、海上活动区;西区是海洋生物馆、儿童戏水池、大型露天舞池等组成的游乐区,可同时容纳游客6万多人。

被誉为…亚洲之最‟的巨型不锈钢雕塑——“潮” 在直径23米的巨大钢球上,7个仙女手执橄榄枝,亦飞亦舞,充满动感。

环绕“潮”的是由5250个喷嘴组成的人工音乐喷泉。

每当夜幕降临,彩色激光狂舞,五彩水花激扬。

与回荡在公园上空音乐组成一幅壮美无比的图景。

公园内长1.5公里,宽200米的海水浴场是国内少有的天然海滨浴场,人们休闲嬉戏的天堂。

公园还设有快餐店、大型烧烤场、沙滩排球场、沙滩足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露天舞会广场、游人休闲广场以及儿童戏水乐园,水上摩托、快艇、溜冰等娱乐项目。

3、海底彩带海底彩带是指岛的东、北、西南面由带状的珊瑚岸礁形成的水下奇观。

透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看见活着的珊瑚,五颜六色,灿烂夺目。

还看见水母、海螺、海星等水生动物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鱼类在其间川流不息。

斜阳、涠洲二岛相距只有9海里,一路的海水底下,有一条海底彩带。

这一带的海底下暗礁发育得最好,礁体短的数百米,长的一千多两千米,礁体生长着大量的群体珊瑚。

走进古海冠岭,探索北海起源

走进古海冠岭,探索北海起源

走进古海冠岭,探索北海起源作者:刘平农桂荧陈宁宁来源:《学苑创造·C版》2023年第11期北海市的地理位置是在廣西南部、北部湾东海岸,那为什么要叫“北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北海市华侨中学科技活动小组成员的兴趣。

他们采访了很多北海人,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原因,于是他们从“北海”这一地名入手,研究北海的历史文化,探究北海的起源。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北海的历史起源,激发大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究、不断探索的良好品质,我们决定走出校门,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古海冠岭的历史遗迹等方式,对北海的起源、历史变迁做研究。

探究活动一:科普讲座、绘画比赛为了让同学们对北海的起源有基本的认知,学校科技教师农桂荧给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北海起源探讨与冠头岭文化调研》的科普知识讲座。

农老师从北海的起源、南北港盛世构想图、冠头岭文化传说、冠头岭历史遗迹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带领同学们走进北海的历史。

这一堂有趣的科普讲座唤起了同学们对北海历史起源的种种想象,调动了同学们求知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科普知识讲座结束后,学校开展了“我想象中旧时南的繁荣景象”绘画比赛。

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纷纷投入绘画的创作中,让想象中的“北海第一村”南村旧时的繁荣景象跃然纸上。

探究活动二:“探索北海起源”科学调查科普讲座结束后,带着对北海起源的好奇心,同学们开启了为期2周的“探索北海起源”科学调查活动。

此次调查采取资料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资料研究法: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们在科技老师的带领下,查阅科普书籍,还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完善各种与调查内容相关的信息。

接着,同学们还需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找到与“北海起源和冠岭史迹”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整理出有用的资料。

问卷调查法:科技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份“北海起源之冠岭文化”的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礼传家——北海客家人的寻根坐标
大廉山下,大廉垌中,有一座西洋近代建筑楼静静挺立在绿阴掩映之中的南山小学校园内,这就是建于1930年的南山学校旧址。

这座披沥了80年岁月风尘,承载了几代人悲欢离合的旧楼房,见证了南山人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

当年,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把祖祠的铜锣变卖了,换钱送子弟外出求学。

为了报答乡亲的恩情,这位学有所成的子弟当了国民革命军团长后,和陈铭枢将军出资联名发起捐建了合浦五中(公馆中学),这位团长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捐资建了这座西洋近代楼房,创办了合浦八区第二小学。

来到珠乡客家居住的地方,走进村场寻访客家人兴学重教的事迹,你会听到许多诸如此类的动人故事。

秉承中原客家人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珠乡合浦客家的兴学重教风尚在北部湾地区独领风骚,自成一景,成为珠乡客家历史文化沉淀积累中最有凝聚力的元素。

翻开珠乡客家人的族谱,里面除了记述先辈迁移创业的艰辛和英雄人物事迹之外,其中很重要的记述内容就是告诫后辈要“勤俭持家,诗书课子”。

为了鼓励后辈勤学上进,珠乡客家人还把奖学规例写进族谱中去,形成常态化的共识遵行。

如某姓族谱中规定:凡族人从庠生到科举入围者,均由族中给予奖励,奖金从拾千至五拾千不等。

一些大的姓氏还专门划出一定数量的“学田”作为奖学之用。

从这一客家族谱记述中可知,只要族中子弟能到县一级的学校去读书,就能得到奖学金资助。

而在珠乡客家聚居的村场中,民间私塾多是由族中兴办的,因此,以现在的学制而言,客家子弟是最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

珠乡客家人重视子弟读书教化,是为了让子弟明礼数,于家,尽子孙孝义;于国,尽忠勇之心;于众,行德仁之义。

因为,客家人从自身的流离迁徙中深刻地认识到,要维系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姓氏宗族的血脉精神,就必须要有一种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就是道德品行。

这种道德品行的共识范围越广,认同程度越深,其影响规范力和凝聚力就越大。

要使这种道德品行成为群体遵行的标准,除了世代相传的行为相授之外,读书就是最好的教化方式。

珠乡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雄彦才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通过读书教化,能让子弟更多更广泛地接受社会各方面优秀的道德品行精华,从而更好促使子弟明礼数,孝悌,敬祖、勤业、礼教、守法、仁爱、勤俭、敦教,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因此,对子弟的教化训示,往往也是珠乡客家族谱中“既定规章”,具有较强的
约束力。

如某族谱的“家训”中就列有“子弟当教”条:“语云:养不教,父之过。

故凡为士农工商之子,皆当随其职业已教之,切不可令其游荡无业,流入非为也。

教之为学者,八岁便入乡塾,学字学书,随其资质,渐长有知识,须择端懿师友,将正经书史,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熔德性,他日若做秀才做官,固为良士,就是位农为工商,亦不失醇谨君子。

”从以上这些朴素而又殷切的期望中,人们不难体会到,客家人对读书教化的倚重。

这种倚重体现在兴学重教方面,尤为明显。

如,有珠乡客家三大书院之称的廉湖书院,在发起募捐建学时,也开宗明义申明:“夫学莫大于立身,莫先于有耻。

古人立身扬名可为我法于天下后世。

而我未免为乡人是则可耻之大者也。

故士之读书,非仅谨记诵文辞以钓名声干利禄而已,要在举圣贤所言皆通于心,而有之于身耳。

”《新建廉湖社学碑》)从民国十九陈铭枢所撰的《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校募捐启》中,更能使人感到珠乡客家人重视子弟读书教育的急切情怀。

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校募捐启陈铭枢吾乡公馆圩,为合浦县东四区之中心,其西四十里至闸口,东六十里迄山口,为省道所经之干线(已完成)。

北四十里为新渡,滨廉州江,过江又通省道贯合灵两县之干线。

南十里为铁山,则渔盐之所凑集,而濒海矣。

往年余有建筑新铁(即新渡通铁山)公路之计划,工既鸠,以款中辍。

地区之辽阔,与交通之孔要如此,而居民贫芗悍朴,文风不开,封守如故,余常心焉伤之。

溯自清之末叶,罢科举,兴学校,圩之文治书院,首改为文治高等小学。

余与范团长德星君,初入学校受业,即自此始,尔来二十有余年矣。

至于今,环该圩四区继起之小学,不下十数,而以民贫苦,距县治既远,生活过昂之故,毕业学童,无力升学。

计县治省立中学,及北海县立中学两校,为各区人文所聚,而吾东四区之就学于兹者,盖百不一二睹也。

各乡儿童以无由上进,放学风更形衰落,是诚大可哀矣!今年夏,范君驻军本土,目睹斯状,慨然邀集昔日同学,各姓绅董与彭校长乃裎君等,议决请改文治小学校为县立第五中学,就四区增筹校款,以充经常费,再拟扩辟校址,改造旧观,充实校费图籍,重聘良师,革新学制,以备四区小学升校之需求,图挽衰弊锢塞之学风。

而经费浩大,地方力穷,无以为应,因为募捐之议,嘱余为之倡,余既旧游之沦寂,子弟之无教,而感范君嘉惠四区宏造青年之伟举也,故乐书该校之关系,及改中之需助,如此而为之发导。

伏惟吾乡人士,暨四方君子,本同共执之怀,周菽粟水火之急,欣脱手以输囊,庶厚施于里梓,此吾乡之大幸,亦余之荣藉也夫。

民国十八年八月日合浦县陈铭枢谨撰启发起人:张杖新、陈明堂、陈德轩、林国佩、赖德辅、彭雨堂、范德星、李拂尘、陈泰英、沈以甘、陈荔倦、时松年、黄质文、林翼中、廖琴材、陈铭枢、陈玉篦、彭献廷、陈鸿材、陈介卿、廖品佳、叶灌泉、邹道溪、李五云、李耀武、李崇如、赖悦堂、陈镜如、彭少舫、陈雨田、彭珩伯、时楚香、陈光甫、张敬斋在这份募捐启联署捐款名单中,除了陈铭枢领衔,众多的乡绅、教育界人士之外,还有林翼中(民国上将)、范德星(民国中将)、张枚新(民国少将)、黄质文(民国少将?)、林国佩(民国广东省参议长)、陈介卿(民国合浦县长)等。

由此可见珠乡客家人在重学兴教,教育英才方面的共识与作为。

读书是为了让子弟知礼,知礼然后崇文重教,崇先报本、建树爱国爱乡精神。

因此,书礼传家就成了珠乡客家人寻根的坐标。

这里,书,是珠乡客家人教化育才的基础,礼,则是珠乡客家人行为的准则。

在珠乡客家民居的门联中,都会体现出各家各户的中原郡望。

如范姓出高平、张姓出清河、颜姓琅琊、陈姓、赖姓出颍川,朱姓出沛国、李姓出陇西,王姓出
太原、李姓出陇西、黄姓出江夏,杨姓出弘农、廖姓出汝南等等。

虽然这些姓氏家谱的记载有牵强的成分在内,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是客家人“崇正追源”、崇先报本”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崇正追源”、“崇先报本”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中弘扬传承,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

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因此,珠乡客家人在能够在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建设新家园的漫长岁月中,坚守中华文化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形成独具珠乡客家特色的“礼节、礼义”。

珠乡客家人“书礼传家”中的礼节、礼义行为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急公好义。

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在面对艰难困险时,以同舟共济为行动准则,讲求的都是家国天下。

是以“天下为公”、精忠报国为己任,因此,近代以来,在珠乡客家人中出现了“彭元辅一函三提督”,抗英三战将”、清廉三总兵”的将领群体;以陈铭枢为代表的辛亥革命群体和十九路军抗日将领群体;以大廉山革命老区为中心的革命英烈群体;以二十名珠乡客家民国将领为代表的人才群体等等,这都是行“天下为公”之义的具体表现。

是“书礼传家”教化的丰硕成果。

珠乡客家人“书礼传家”中的礼节、礼义行为的另一个明显特色是守望相助。

珠乡客家人秉承“天下客家一家亲”的大同亲和理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方有难八方助,一人有难众手扶,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因此,才有了以上所说的变卖祖祠铜锣助学,捐建合浦五中,以至“彭元辅一函三提督”等守望相助的群体现象。

而守望相助的个体现象,古往今来更是俯拾皆是。

在大廉山下的一个山村里,住着一户祖孙三代同堂的人家,但这祖孙三代并不是直系嫡亲一家人。

爷爷辈是叔祖,当年这位叔祖倾尽全力积攒,去帮助生活艰难的侄子取到侄媳后,他却错过了婚娶的年龄,只能独身一人。

但他无怨无悔,仍然全力帮助侄子夫妇养家育儿。

至今,这位叔祖已过百岁,侄子夫妇也已作古,侄孙辈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百岁叔祖的赡养,而是将百岁叔祖接到家中生活。

像这样的守望相助的感人事例,正是珠乡客家人“书礼传家”的礼节、礼义传承弘扬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