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起源、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
本文就整合客家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
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
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
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
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
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
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
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客家文化与各民族、各民系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又融进了新时代的元素,从而具有多元性质。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点灯
游灯
灯笼挂好后,由族长点燃灯笼内的蜡烛,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接着会有人负责给每 个灯笼系上红绳,寓意吉祥如意。
点灯结束后,族长会带领族人进行游灯仪 式。族人们手持香火,绕着场地走一圈, 然后将香火插在事先准备好的香炉里。
仪式后活动
聚餐
上灯仪式结束后,族人们 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 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上灯 习俗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国际化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将上灯习俗 推向国际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轻一代的淡漠
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 逐渐减少,对上灯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上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导致这 一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1
将上灯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其保护和传承
赏灯
在挂灯期间,族人们可以 自由前来观赏这些美丽的 灯笼,感受浓厚的节日氛 围。
猜灯谜
有些地方在上灯期间还会 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 节日的趣味性。
03
上灯习俗的意义和影响
家族团结
01
强化家族凝聚力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
上灯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上灯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激发了客家人的文化创 新活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其构成要素主 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 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
●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梅州 、惠州、河源、韶关 ;福建的龙岩 ]、三明;江西的赣州,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 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 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 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 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 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 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客家人的由来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导语: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客家的起源和另外见解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引言今天,“客家”这个名字好象已经是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呼。
据罗香林先生的考证,他们的祖先由中原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华南,因为沿海的平原已经被土著占据,所以只能在广东、福建和江西间的山区落户。
由于他们保持了祖先的语言和习惯,经千年而不衰,所以他们觉得跟邻近的民族不一样。
而他们南迁时曾经被称为“客户”,所以引以为荣,自称“客”或“客家”,发音也就是Hakka。
上面是一般的经典描述。
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将近年发掘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这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现象、记载和数据并不相符。
整个理论的最大漏洞,在于假设目前讲嘉应方言的人,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都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实际上,嘉应方言使用者直至很晚近,才接受这个名字:在广东客粤杂处的地区,只有两百多年,而在“纯客家”地区,则不到两百年;在其它省份和地区就更晚,例如台湾基本上是1945年以后,在四川更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就是在今天,好些地方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也不接受、甚至不知道“客家”这个名字,来代表自己的语言文化。
就是说,“客家”不是一个自称,而是一个他称。
目前很多书本上对客家的描写,是对历史的一场误会。
嘉应方言使用者采用“客家中原说”,最初的目的是要来自辩,但后来就变成了部份人的自大与部份人的自卑。
迟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伸手拥抱这个值得自豪的名称,但最先出现“客家”这个名称的地方,后来也是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最早消失的地方。
如果我们探索历史人口的流动情形,便发现中国的南方人口,无论嘴巴讲甚么方言,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一般都符合书本中对“客家人”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南方人都称得上客家人,尤其是跟嘉应话使用者曾经有直接冲突的广府人和闽南人。
而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就算居民使用的方言跟嘉应话不能相通,却很多时候被冠上客家的称号,尽管当地居民明言拒绝。
出于整个客家历史误会的延续,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很多“本地人”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客家”或“老客家”。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f6ac11d5ee06eff9aff80749.png)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
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 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菲盗四起,社 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 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 —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
如今的赣南 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 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 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 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 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 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 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 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 留存人们的心里 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元宵节吃汤圆、灯赏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谢谢!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 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 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葬礼
客家供神
\
难和
文
者世 对节仪( 祭
;界 象日式祝 祀
万 ,,,祷 ,
物 ) , 有 祭 祖 、 祭 烈 士
祭 亡 灵 、 祭 天 地 、 祭 神
有 祭 典 、 祭 日 、 庙 会 ;
有 祭 礼 、 祭 典 ;
词 ) 、 祭 品 等 内 容 :
从 内 容 上 包 括 场 地 、 仪
、灵
式
祭(
、
死神
祭
客家婚姻
客家婚姻礼俗
说媒 看妹子 写庚帖 编红单 定亲 看家门 送日子 送菜和抬嫁妆 迎亲 拜堂 闹房 回门
迎亲
拜堂
客家节日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PPT模板

客家中原遗民说以及客家方言证据说,客家的来历和定义与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构成了黄遵宪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
他的客家源流观开启了20世纪客家研究的先河,对以后客家方言研究和客家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客家源流说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省梅州人,晚清诗人,客家诗宗,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
黄遵宪传
黄遵宪全集
人境庐
客家源流说
刘佐泉认为“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徙——侨居——再迁 徙——再侨居,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活力,创造了自 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 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即以中原汉人为主并融合当地土著而 形成的特殊民系 。
客家源流说
3、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黄遵宪提出客家中原遗民说的观点 ,他在诗中写道:
中原有旧族, 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阁, 辗转来海滨。
悭吝唐魏风,盖犹三代民 。
就中妇女劳, 尤见风俗纯。
······
······
客民多操劳, 女子多幸苦。
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汇报人:代用名
目录
CONTENTS
01 客家源流说
02 客家的迁徙
03 客家的形成
01 客家源流说
客家源流说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1、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
这种观点是客家研究的创始人罗香林在他的著作《客家研究导论》和 《客家源流考》中 首先提出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陈运栋 。 他认为,“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富有忠义思想和民族意 识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影响,才逐渐 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的 。而且自认为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 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