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精)

合集下载

广东客家文化旅游及开发策略

广东客家文化旅游及开发策略
W ih rc ndu q et u it e ou c s Gu n d ngH a kac t r sg e ta v n a e n c lu a o rs . tt t ih a ni u o rs s r e . a g o k ul eha r a d a tg si u tr l u im Bu he r u t i fa tu tr e d d f rt u it e eo m e tsil1g e i d. h o s i u n s o rs e e o m e ta dp o e — n r sr cu en e e o o rs v l p d n tl a sb h n t ec n co s e soft u itd v l p n n r tc to sp ra d t e t u itp o uc sn e h x o ai n o u t r lc n t to M e s r ss o d b a e o i n i oo n h o rs r d t e dst e e pl r to fc lu a on o ai n. a u e h ul e t k n t
即 客 家 文化 。客 家 文 化 极 具 旅 游 开 发价 值 。 随 着客 家
文 化旅 游 的不 断 升 温 , 开 发 客 家 文 化旅 游 产 晶 ,满 足 旅游 者 对 特 殊 文 化 的 感 知 和 理 解 , 体 验 客家 独 特 文 化
内涵,对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r解 和感 受 当地 传 统 文 化 。 客 家是 中华 民族 大 家 庭 中 重要的 一 员, 具 有 著 特性 的汉 民 系, 是 汉 族 中 的 一 个 地 缘 性 群 体 。 客 家 文化 是 这 个 群 体 住 其 形 成 与 发展

客家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策略

客家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策略
1 家建筑 文化与旅 游 开发 。客 家 民居 建筑 是 . 客 形式 , 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的 和不 同 的地 区有 不 同的 在
开 发普 遍处 于浅 层 次 、 放 式开 发 。客 家旅 游 中的 中国建 筑史 上 的一朵奇 葩 。客 家 民居 建筑 的风格 和 粗 有 围屋 、 马楼 、 走 四角楼 等 。但其 中最具 1 文化旅 游概念 泛化 。由于 “ 化旅游 热 ” . 文 是旅 变化 , 圆寨 、 7 1 。 游业 的一 个新 亮点 , 以有些 旅游 业 经营 者有 意无 代 表性 的是 围屋[ 围屋是 一 种 富有 中原 特色 的典 所 客家 围屋 与北 京 的 “ 四合 院 ” 陕 、 意 忽视旅 游产 品 的文化 内涵 和文 化 主题 , 辖 区内 型客 家 民 居建 筑 , 将 窑洞 ” 广 西 的 “ 栏 式 ” 云 南 的 “ 颗 印 ” 、 杆 和 一 , 各类 旅游 项 目都冠 名 以 “ 客家 文化 旅 游 ”把 客家 文 西 的“ ,
的 “ 点 ” 卖 。
2 家文化是提 升客 家旅 游 品味 、 . 客 深度 , 进行 客
地 。这 一广 袤 区域 , 不仅 山清水 秀 、 风光 旖 旎 , 有着 家旅 游开发 的重要手段 。客家 地 区固然不缺 好 山好 丰富 的物质 旅游 资源 ; 而且人 杰 地灵 、 民风 淳朴 , 有 水 、 旎风 光 , 旖 但仅 靠这 些 知名 度一 般 的 山水 、 风光 着 丰富 的文化旅 游资 源 。客家 文化更 是这 一 区域发 是不 足 以形 成核 心竞争力 的 。客家旅游 要提升 自己 展旅 游业 的一 个特 色和亮点 。本文 拟探讨 客 家地 区 的品味 , 须将 视线投 向 自己所 特有 的文化资 源 , 必 通 旅 游产业 发展 中 的文 化策 略 。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现状分析XX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古村落资源,具备开发客家古村落旅游的潜力。

然而,目前古村落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等。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总体开发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有助于推动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并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目标。

二、总体开发目标1.提升客家古村落旅游品质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2.挖掘和保护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3.推动古村落旅游与农业、手工艺等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与经济的共赢。

三、总体开发策略1.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古村落的 accessibility,并确保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保护与恢复历史遗迹:修缮和保护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古井、古道等,恢复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训和提升古村落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导游、餐饮、住宿等服务。

4.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5.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互联网平台、旅游书籍、地方特产等渠道,宣传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

四、实施方案1.建立管理机构:成立古村落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古村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编制古村落的详细规划,包括交通规划、景点布局、商业开发等。

3.修缮古建筑:成立古建筑修复小组,制定修缮计划,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恢复历史风貌。

4.开展旅游服务培训:组织培训班,提升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专业的导游、餐饮和住宿服务。

5.举办客家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推动文化传承。

6.加强宣传推广: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古村落的旅游信息和推广内容,并与旅行社合作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总结词
客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工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等。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如引入现代设计理 念、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强化客家文化保护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 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防 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加强市场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市场 推广,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
THANKS感谢观看客家文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客家文 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传承人制度
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确 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03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 客家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年 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
自豪感。
传统技艺失传
客家传统技艺如民间艺术、手工技 艺等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 且人数稀少。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 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

文化的旅游表达式——以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

文化的旅游表达式——以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

文类 的产品 ,在现 实 中体现 出来 的往 往是 ‘ 很有说
头 , 少看头 , 很 很没玩 头 。” ] 们则认 为 , 化 不但 [ 7 我 文
有说 头 , 其实 也有看头 , 有玩头 , 更 甚至 可 以说 , 较高 层次 的旅 游玩 的就是 文化 ,问题在 于我们旅 游开发
此效果 。因而 , 文化 资源的开发 , 首先要 考虑其 自身
开发要 有这 样一 种观 念 : 挥 自己文 化特 色优 势 , 发 针 对 客源 市场 需求 , 给旅 游者不 一 样 的生活方 式 。 而要
的开发却一直 是旅游开发 中的难 点 ,有人认 为 : 人 “
的优 势 ,广东 韶关 的南华 寺与丹 霞山就是很好 的例 证。 南华寺是南 禅六祖 慧能之传法 地 , 在岭南颇具 影 响 , 徒众 多 , 年 营销推 广 活动较 少 , 信 每 其游 客量却
保持在百万 以上 , 而丹 霞 山为世 界地质公 园 、 丹霞地 貌发源地 , 年有大量 的营销 活动 , 每 可游客量 也只在 20 0 3年 以后才 突破 百 万大 关 ( 关旅 游 局 统计 数 韶 据) 。正是 南华寺对 信众产 生 的精神 向心力 , 才有 如
生 活 方 式 和 给旅 游 者 文化 符 号 的感 受三 个层 面 , 文化 可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 下 。 化 可 用 体 验 、 中和 嫁 接 等 方 法进 行旅 游表 在 文 集
达 。 家文 化 可在 这 些 方 面进 行 旅 游 开发 , 过 集 中与 分 散 、 化旅 游产 品 的 生活 化 、 客 通 文 系统 与 组合 开发 和 文化 炒 作 与 民俗 节庆
游开发 中可选 择的 内容 ; 罗勇 、 周建新 提 出 了客家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
作者:刘文亮曾志凯
来源:《源流》2023年第09期
秋长街道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中南部,东邻大亚湾,南接深圳市坪山新区,S358、X225、惠南大道、惠阳环城路纵横南北西东,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

现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9.9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

秋长系由秋溪乡、长兴乡两地名字各取首字而成。

有着客家人聚居千年的历史,沉积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孕育了“北伐名将”叶挺、“长征女杰”廖似光、“吉隆坡王”叶亚来、“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員”高恬波等贤人志士。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地区第一抗日民主政权在这里诞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侨乡,素有“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的美誉。

秋长灿烂的文化历史,还体现在丰富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现存有较完整的各式客家围屋100多栋,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等6处,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会水楼、茶园老屋嗣前新居等23处。

同时,秋长的传统习俗也大放异彩,“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被确定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秋长客家山歌、舞狮和酿豆腐、黄焖猪肉、客家黄酒等民俗文化与客家饮食文化也十分著名。

一直以来,秋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保护制度,编制了秋长历史文物保护规划,努力打造融“四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

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盘活力度,赋予它们新的元素,使它们不断增色生辉,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秋长“金名片”。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广东的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和特色美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广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广东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广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广东省的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利与弊。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价值。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潘海涛惠州市地属珠江三角洲的东端,属于广东的客家地区。

目前,在惠州的三县三区中,除博罗县西部靠东莞一带的石湾、九潭、园洲和龙门的王坪、左潭等个别镇外,绝大部分的乡镇都是操客家方言或带客家方言的本地话。

在惠州,客家风情、客家文化非常浓郁和深厚。

特别是惠阳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

这里的客家人与粤东北、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语言、风俗、民居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

因此,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惠阳区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一、惠阳客家围屋的基本情况客家围屋是惠阳区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目前,在惠阳区内所保存的客家围屋和客家老屋规模之大、保护之完整、历史文化之深厚是十分少见的。

其中,较有名气的为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良井镇霞角村客家祖屋等。

据统计,仅秋长镇保留下来的清代以前的客家围屋就有近百座之多,有许多是明代甚至南宋年间建成的,最早的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而比较有特色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气势的客家围屋建筑多达48座。

这些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结构得体,屋内横梁,门窗等雕饰华丽,壁画精细,栩栩如生。

这些客家民居,不仅仅是一种文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有着雕凤画龙的古建筑,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清康熙以来,考取进士的有3人,举人有10多人,国子监有20人,秀才则更多。

建国以来,秋长籍地师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30多人,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有40多人。

秋长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英雄辈出,如辛亥革命时期的“七汝湖起义”的领袖叶匡,北伐名将叶挺,长征中的女杰,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廖似光等。

目前,惠阳区正加紧制定保护这批客家古建筑的方案,并设法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民居重放光彩,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好客家围屋的旅游品牌,有关专家学者和客家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士认为,可以将现有的客家围屋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区域景点:一是以名人故居为主,主要有叶挺故居,会水楼,周田老围,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

二是以规模宏大的客家民居为主,主要有桂新居,黄竹新居,黄竹沥老屋,石苟屋,铁门扇南阳世居等。

三是以参观客家文化建筑艺术为主,主要有会龙楼,松乔楼,秀林楼,嗣前新居等。

四是以展示客家民俗为主,主要有挺秀书院,余庆楼,牛朗楼,毅诒楼等。

在惠阳众多的客家民居当中,镇隆的崇林世居和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规模比较大。

如崇林世居,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是一座宽128米,深108米,占地13824平方米大围屋。

围屋正面开三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石,四周有高9米的围墙,围墙底部65米,是厚80厘米坚硬的灰沙墙,上面2.5米为砖砌成的围墙。

正面围墙中间顶上砌有高大的船型屋脊,显得古朴而恢宏。

围墙四个角上有高12米的三层角楼,围墙上部沿屋面瓦当上筑有“走马道”,联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通讯之用。

但由于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年久失修,现围屋除四面围墙保护较为完整外,里面已十分破旧,要修复还得花较大的人力和财力。

秋长的围屋比较多,也比较集中,其中南阳世居的规模比较大,也是惠阳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围屋。

初步考证是福建迁移到秋长的叶姓祖先于南宋末年建成的,虽然年代久远,但该建筑大部分仍保留下来。

该围屋呈长方形,长68米,宽53米,占地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围屋可从三个大门进入,外部封闭,防御性强,内部是分布形状各异的院落,经巷道可达各家各户,建筑空间十分宽绰。

如果将这些客家围屋修复,形成以秋长南阳世居为龙头,镇隆、良井为两翼的客家古建筑围屋群,将会对我市的旅游发展和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与历史,积极打造富有客家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由于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惠阳区外,惠东、博罗、龙门的客家文化资源也是我市旅游开发工作的重点。

如龙门县,在注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十分注意结合当地客家文化浓厚的特点,将生态资源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

如南昆山的开发,就是根据其山高、林密、温泉丰富和当地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他们参与旅游经营的强烈愿望,在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态度假村、家庭旅馆和温泉度假区等适合现代城市人所需的旅游产品。

特别是家庭旅馆的兴起,在南昆山已成为一种时尚。

家庭旅馆是当地客家人利用自己宽余的房舍来接待外地游客,浓郁的客家风情,美味的客家饭菜,浓浓的客家乡音,使游客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深受顾客欢迎。

因为南昆山森林植被广、气候条件好,家庭旅馆不但较好地适合现代人休闲之需,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解决当地客家人就业的问题。

南昆山处于广府与客家人聚居地的边缘地带,南昆山的客家人既有客家人的坚韧、勤劳、节俭,又有广府地方人的豁达、爽朗和大方。

因此,南昆山的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合作信誉好;加上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引来众多的投资者开发南昆山的旅游资源。

南昆山在选择投资的旅游项目中,严格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关系的时候,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几年来,前后有8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因达不到生态环保的要求而坚决放弃。

现投资1.3亿元的龙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和投资1.55亿元的南昆山十字水国际森林度假村,都是环保型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已于去年相继动工兴建,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南昆山发展生态悠闲度假游增加新的亮点。

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南昆山管委会今年初专门出台了禁止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采河石、严禁贩卖野生动物等多项制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使南昆山的旅游业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龙门温泉,地处在一个偏避的客家小山村傍,长期以来自喷自流的温泉,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使龙门的旅游多样化,使当地的客家人在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摆脱贫困。

龙门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有温泉开发经验的投资商前来开发投资。

该项目于2001年10月动工,前期投资8000万元,2003年初建成,试业以来,因为其较好地结合了当地客家人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如在温泉的休息亭里放置一些客家人常吃的小食,如花生、番薯、豆浆、玉米、芋头、糖水等食品供游客免费享用,加上温泉健身的特点,很受游客的欢迎,现已成为广东省较有名气的一个温泉旅游区了。

三、积极挖掘客家文化,打造客家人文旅游品牌在开发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中,我们十分注重对近代客家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既利用客家人文资源的影响,吸引游客、为旅游的发展服务,又较好地利用开发的资金,保护好历史的遗迹,如:博罗县,利用东江纵队曾在罗浮山冲虚观设立东江纵队司令部,指挥东江一带的抗日斗争历史史实,为教育和激励后人,投资900万元建成东江纵队纪念馆,供游人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惠阳区,是叶挺将军的故乡,他们吸收和借鉴中山市政府的经验和做法,筹集200多万元,将叶挺故居进行了修缮和重新布置,并整治了周围环境,修建了故居广场,增添了故居的吸引力。

目前,已开辟了旅游定点专线,每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次以上,成为惠阳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惠东县高潭镇,过去是一个偏远的客家山区镇,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共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留下有红军井、农会旧址等历史遗迹。

近二年,市委、市政府花巨资对旧址进行修复,恢复原来的历史风貌,使这个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地方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被誉为“东江红都”、“广东的井冈山”。

龙门沙迳功武村,虽不完全属于客家,但客家风俗和风情仍是十分明显的。

过去这里的古建筑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为更好地保护这批古建筑群,2002年,在市、县两级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民间企业投资的方式,以古建筑群为卖点,以周边河流、竹林等自然环境为依托,投资1000多万元,成功开辟了一个旅游景点香溪堡。

自去年试业以来,得到游客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游客到这里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田园的风光和历史悠久的古堡,还可以领略到富有特色的客家山歌对唱,品尝到美味的客家美食,体会到浓郁的客家风情。

现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300人次,成为我市的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通过旅游开发和带动,功武村古建筑群不但焕发了生机,而且还提高了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

现在,功武村古建筑群已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认可,去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更好地弘扬我市的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我市还成立了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是专门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机构,对我市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从我市对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可以看出,惠州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很不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够在众多的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当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资源由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使得许多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镇隆的崇林世居,本来是我市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客家围屋,但由于保护不力,破坏性程度严重,现在修复的难度很大,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行。

又如惠东的黄狮古村,整个村落过去都是十分豪华很有气派的,也很有客家文化气息,要是能够开发成一个旅游点是十分理想的,但由于过去重视不够,保护不力,加大了开发的难度。

(二)、对惠州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不够惠州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地区,在广府一带生活的人,对惠州是客家地区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就象我们认为汕头地区是闽南语系的地方一样。

但我们惠州有些人至今还不认为惠州是客家地区,不敢认同自己是客家人,更有甚者,还有些人不敢讲客家话。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祖祖辈辈的客家人,却教子女讲广州话,不讲客家话。

现在,有些客家人家的小孩,只会讲普通话或白话,客家话不会讲,客家话被粤语或普通话代替,在惠州有讲客家话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

客家山歌也开始在一些客家乡村消失。

客家的民俗民风在有的客家乡村发生着急剧变化。

客家文学、客家艺术更是日益凋零,观众和听众,日益减少。

因此,认同感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转变观念,纠正偏差,要加大对惠州客家文化根源的宣传挖掘的力度,要树立惠州客家人的自主意识。

(三)、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够在目前惠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大都是注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如南昆山等,但对真正有客家影响力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却是很少投入,对现有的客家围屋的保护开发就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论规模、论文化底蕴,镇隆崇林世居围屋和秋长的客家围屋都不会比深圳大鹏所城差,但我们没有资金去投入修复和开发,以至长期搁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