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精选汇编(最新)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8则)

诚信的历史典故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8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
你知道古代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8则),欢迎阅读。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1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2烽火戏诸候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3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古代有关诚信的事例

古代有关诚信的事例1、韩信诚实守信的故事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2、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3、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诚实守信是⼀个民族的根源。
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
诚实是⼈类的财富。
⽼实做⼈,诚实待⼈。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北宋词⼈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四岁时,有⼈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千多名进⼠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
宋真宗⾮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出⾝”。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和兄弟们读写⽂章。
有⼀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读书的东宫官。
⼤⾂们惊讶异常,不明⽩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选。
”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只是家贫⽽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前树⽴起了信誉,⽽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篇⼆】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宋濂是明初政治家、⽂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之⾸”。
宋濂⼩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次,他借到⼀本书,越读越爱不释⼿,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滴⽔成冰。
他母亲说:“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家⼜不是等这书看。
” 宋濂说:“不管⼈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问题,也是尊重别⼈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失信于⼈,怎么可能得到别⼈的尊重。
” ⼜⼀次,宋濂要去远⽅向⼀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雪。
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早已⼤雪封⼭了。
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诚信的故事古代诚信的故事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语文迷小编为您分享古代诚信的故事,欢迎阅读!【1】樊迟学信礼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
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
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
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
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
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
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
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
古代关于为了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传统文学、历史记载和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几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1. 商鞅立木: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在城外立了一根木头,承诺谁能将其搬到城内,就赏赐五十金。
他成功地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民众相信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从而顺利地推行新法。
2. 季札挂剑:吴国公子季札为人守信,在朋友去世后仍将朋友的宝剑挂在墓前。
后来,宝剑长出了一片叶子,人们称之为“挂剑草”。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成为诚信的象征。
3.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为了教育孩子信守承诺,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诚信的重要性。
4. 韩信报恩:韩信在落魄时曾受到一位老人的恩惠,后来他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亲自前去致谢。
这个故事体现了诚信和感恩的美德。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诚信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古代诚信故事

古代诚信故事
1.《孟子》中的故事:孟子曾经去见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王对他说:“你的名声很好,听说你非常诚实,这是真的吗?”孟子回答:“不敢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我确实注重诚信。
”王非常满意,立即任命孟子担任官职。
2.《史记》中的故事: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匡衡和景公是好友,但景公因为误解而怀疑匡衡的忠诚。
一次,匡衡在宴会上看到鲁国的敌人燕国的军队正在窥视边境,他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景公。
景公对此非常感激,承认自己误解了匡衡,并立即任命他为重要职位。
3.《左传》中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个叫做林放的官员,他在晋国发生战乱时,非常忠诚地为国家尽力。
晋国最终胜利后,国君任命林放为宰相,以表彰他的诚信和忠诚。
4.《庄子》中的故事:有一位叫做荆轲的秦国人,他在战乱中出生并成长,但他一直坚守诚信。
他曾经答应一个朋友会帮助他消灭秦国的国君,结果他为了国家的和平而出卖了朋友,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这个故事展示了荆轲的高尚品质和对诚信的坚守。
5.《管子》中的故事: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臣,他非常重视诚信。
一次,他在其他国家的官员之间进行交谈时,一个官员问他:“你是如何在齐国取得权力的?”管仲坦诚地回答:“通过对人民的真诚和信任。
”这个故事展示了管仲对诚信的追求和坚守。
这些古代的诚信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诚信的重视和追求,它们展示了坚守诚信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些故事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晏殊诚实守信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2、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_故事大全

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
诚信像水,万物生长的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那么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
大家坐在这里听我演讲,是诚信;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篇一:季札墓前挂剑的故事季札,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国国君的小儿子。
他博学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自己在心里许下的诺言,也要竭尽全力去做。
一次,季札遵照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
他中途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
两人意气相投,谈古论今,十分投机。
几天后,季札要离开徐国继续赶路,徐国国君设宴为季札送行。
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还是优雅动听的音乐,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
酒喝到兴处,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表示对徐国国君盛情款待的感谢。
这把佩剑不是一般的剑,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
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钢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粟,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
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赞:“好剑!好剑!”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便想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
可是,这是出使前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才能被接待。
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把剑送给别人呢?徐国国君心里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十分喜欢这把宝剑,却始终没有说出,以免让季札为难。
临分手的时候,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许多礼物作为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体谅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归途。
一到徐国,他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直接去找徐国国君。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国国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徐国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对着国君的墓说:“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你喜欢这把宝剑,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将这把剑下佩剑,双手敬到墓前,然后郑重地把剑挂到了墓前的松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篇二】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
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篇三】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
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孟信不卖病牛的事很快传开了,连皇帝都听说了。
皇帝认为孟信是个诚实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进京,封他做了官。
孟信直到年老才荣归故里。
孟信不因家境贫寒而卖病牛,以其诚实守信赢得了皇帝的赏识,进宫为官,从而走出了贫穷的困境。
由此看来,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困境时获得别人的帮助。
一个人只有忠诚老实、诚信做人,才能够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只有讲信用、守信义,才会建立自己的信誉;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困境时获得别人的帮助。
【篇四】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
”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
”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
魏文侯在这件对于他来说很小的事情上都信守诺言,也正因为他这一点,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与爱戴,才得以使国家繁荣昌盛,做为一代君王均能如此诚实守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应诚信待人,诚信做事。
【篇五】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只要他答应的事,都尽量想法办到,许多人都同他交好。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当时敬仰季布为人的人们,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
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因诚实有信,季布在遇到困难时,得到了人们的帮助,也因诚实有信,季布获得了大家对他的友谊和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因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失信于
别人,在短时间内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但这毕竟不是什么长远之计,长时间的失信于人,最后总会得不偿失,也会毁了自己的信誉。
【篇六】古代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阅读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看望远方的亲戚。
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
查道说:“那怎么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
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
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
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便停了下来。
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
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