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最近我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有一些感想。

曾国藩被称为圣人,与孔子不同,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细节。

曾国藩的大量书信和日记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后人能够了解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详细交代了曾所处的环境,让读者到现场感受曾的无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事迹偶有耳闻,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没有深究。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曾国藩有了一些跟世人不同的观点。

一、要成大事必须学会妥协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天平天国运动肆虐,官场腐败、清军腐败无能。

他写信给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错误,结果差点被皇帝杀掉。

他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腐败的官场,结果使自己被排挤,事业处处受阻。

受挫之后,他大彻大悟,改变了自己。

从刚正不阿变得外圆内方,以前瞧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也开始用起来。

也不管官场的腐败了,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业,能团结的力量都尽量拉拢。

他统帅的湘军攻下城池之后,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他却不闻不问。

这种做法,对他这样的大儒,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他学会妥协之后的结果。

那时候当兵风险极大,若不是有利可图,谁会参军?腐败的朝廷解决军费很有限,且被层层克扣,不得已才放任军队自己解决军费。

要解决太平军屠杀百姓,糟蹋国家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

要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就必须保证军队的给养和高收入。

百姓参军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是想建立军功,想发财,想出人头地。

湘军的一些做法与土匪无异,但为了更宏大的目标,一些事情只能妥协。

曾国藩本人不从抢掠中获利,一生俭朴清贫。

曾国藩一生中做了很多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很奸诈、很“小人”,但大多有苦衷,为了大目标不得已而为之。

二、不当的政策会危害社会清朝官员的腐败,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朝廷的小算盘。

清代对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薄俸制”,为的是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或者说皇帝抠门,不愿意给官员高薪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晚清改革派门下的翘楚,曾经担任过太平天国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彰显出他的才华和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的正面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

从小,他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广泛涉猎文史哲学等课程。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方针。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扮演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官的角色。

他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策略,组织并领导晚清军队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动摇和崩溃奠定了基础。

他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侧面展现出他的品德高尚和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传统道德和伦理的人。

他坚持“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使得他的行为一直被他的信条和原则所规范。

他一直强调清廉和勤勉的品格,并将这些品格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他鼓励他的部下要以身作则,要求他们也要以高尚的品格为榜样。

此外,曾国藩还坚持“以治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工作。

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发展了“教育使国之国之根本”的观念,并为此付诸行动。

他创办了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和社会做贡献。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才能够得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有长足发展。

曾国藩把他的自传《跋东华录》称为“史良之教材”,鼓励青年人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既有正面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又有品德高尚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是毫无缺点的。

他的势利小人之面始终存在,这也是他的侧面之一。

他追求权力和名誉,并通过任何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以残酷和无情的手段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的人,并确信自己的理念是唯一正确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

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

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

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

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

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

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

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

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

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

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

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

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

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

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

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提要: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两次游览直隶总督署,历史上历任直隶总督的各位风云人物,本人对曾国藩最为好奇,恰逢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纪念之际,本人拜读了张宏杰作家的又一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可以说是他借助了大量的资料和引注,用细节描绘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这部书共有三个部分。

首先从正面角度讲述了曾国藩由“愤青”到“老奸巨猾”整个跌宕起伏的一生,其次是从他的左侧面描写了他一生的收入和支出;最后是从他的右侧面描写了他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

本书给本人启发最深的还是对他正面的描写。

首先,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五、江西的困顿经过在家两年的大悔大悟,曾国藩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总结曾国藩生平,挫折是他长进的动力。

在挫折之际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其次,考究一下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

左宗堂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是“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这句评价奠定了他对曾国藩一生轻视态度的基础。

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凡事只肯说三分话。

而左宗棠的性格和曾国藩可谓截然相反。

他是典型的多血质,反应迅速,做事果断,尤其善于在纷纭复杂的局面中迅速发现机会,定下策略。

缺点则是过分自信或者说自大,性情过于张扬外露。

好在曾国藩好脾气,对左宗棠俯首听命,从善如流。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从另一个人开始---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标准的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孔子,孔圣人无可厚非。

王阳明从小就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

而经常和王阳明比较的有一个人物,就是曾国藩。

他们两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没有可比性的。

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呢?这个点让我内心极度渴望的想要了解曾国藩,借着公司的借阅机会,我阅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翻开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曾国藩参加了7次考试才中了进士。

年轻时的他愤世嫉俗,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这些导致了他的仕途特别不坦荡。

40岁时开始转变,变得虚伪、麻木、圆滑、机诈,也就有了之后“老奸巨猾”的骂名。

曾国藩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建立了湘军,期间经历很多次挫败,最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在此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多次失败,终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他的用人之道也为异于常人,他用人的宗旨:“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宁可领山农,不肯用官卒。

他信奉的“拙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巧”,这一点正好推翻了后人对他“谋权”的误解。

看完曾国藩,感觉我的性格跟他很相似,既然是相似,肯定还有不同的之处。

小时候的我成绩非常好,年年是学习委员,就从那时候开始慢慢的有了内心无比强烈的优越感。

刚步入深社会工作时,这种优越感莫名的带动我看不惯身边很多的人和事,经常用现在很流行的网络词“怼”来用于和别人的沟通,可以说是“怼天、怼地、怼父母、对朋友、怼同事、怼领导”。

我不善于倾听,我喜欢别人听我说,我也不想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想法,我跟别人说这是专一,其实是自己不想接受新事物的拖辞罢了。

那时候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说不来几句就要吵架的,观念不和就互不理睬。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文/李菲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

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

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

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1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

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2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

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

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

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

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

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

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

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

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

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

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_读后感_模板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文/蛮子01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被誉为“官场第一完人”。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世人更有”为官须看《曾国藩》“的说法,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官场哲学之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对曾国藩初入官场的刚烈倔强到后期通融练达的处事风格进行了列举和分析,不难看出他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的性格转变轨迹。

02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

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

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

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

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

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

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

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

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

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

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

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

03长沙之辱,江西之困,皇帝冷落,丧父,被免,受骂,不仅江西全境骂他,而且有人骂他给皇帝要权是两面派的做法,是伪君子、真小人。

对于一个有着博大胸怀,一心想要作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闲置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曾国藩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追思自己父亲,他想念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他在苦苦反思自己一个道德高尚知耻知悔的人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在家守制的一段时间,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

几千年前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的原因。

意识到自己的挫折不仅仅是因为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

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存在诸多缺陷。

锋芒太露,自认为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和障碍!曾国藩回想自己以前的为人处事,从前跟皇帝说话直来直去,一直都是以圣人的道德高度说事,从不注意给皇帝面子。

从前给湖南省长写信,盛气凌人的态度不像是在和一个平级官员说事,简直像老子命令儿子,没有一点尊重。

对于共事的同僚,他时时处处不留情面地批判教育,盛气凌人。

他想起弟弟争吵中给他说的话:你盛气凌人的态度,弟弟们尚不能忍受,何况他人?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在近乎闭关修炼的思考中,曾国藩认识到官场和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一个人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为人处世只有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得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深思熟虑之后,曾国藩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性格,作出了柔韧的改变。

他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并以此为座右铭。

04曾国藩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时刻注意尊重他人,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以前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究虚文俗套,现在注意礼仪排场;复出到长沙,他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也亲自造访;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每信必复;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再出后不久,皇帝命他率部入四川。

他不愿奉命,但不公开抗旨,而是连上数折,或托词所部正攻打景德镇,无法分身,或者讲可以灭敌于湖南而不必入蜀,或托言江西、安徽当守,多方周旋,刚柔相济,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

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经过数十年历练,到了晚年,曾国藩已经是“老奸巨猾”了。

曾国藩虽然掌握了官场生存的秘密,有时也使用权诈手段,但其内心操守依然分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含糊。

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对朝廷最忠诚,除了涉及其家族、兄弟及其利益之外,绝大多数时候,他对上对下,都贯彻了以诚相待、以拙胜巧的原则。

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05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

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

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

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

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

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

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

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李尔王读后感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

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

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正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赞中自封为“十全老人”一样,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渲染,令这位不列颠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所以。

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颠与我国相去甚远,大概很难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话、向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

这似乎和我国的一个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众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贵”“此子长寿”“必有大才”谓之。

唯一人曰:“此子终为死焉。

”众皆愕然,鄙视之。

说了实话而惨遭厌弃,而那些虚情假意、口沫横飞、恨不得将所有溢美之词基于此子一身的人却广受欢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讲真话赶出门外。

这与考狄利亚惨遭两位姐姐的鄙视和父亲的厌弃如出一辙。

人性的弱点也正在于此:人都喜欢被赞美,都喜欢溢美之词。

但人们还希望这些话都是真诚的。

于是乎,就又形成了悖论:美言绚烂而多虚假,真话逆耳而多诚意。

正如饮料和白开水之于人,饮料尽管味美如饴,但真正解渴的还得是白开水。

李尔王最后总还是依靠着自己的小女儿,不正是如此吗?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孝义”和“贪婪”的问题了。

身为中国人,在看待子女对待父母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要从“孝”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好像在我们眼里也只有这一个角度。

当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语骗得了李尔的国土之后,对待自己的父亲就不仅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了,而是忤逆与大逆不道了。

从大女儿高纳里尔要求裁减父亲的侍卫,到二女儿里根对父亲避而不见,一直到最后李尔在暴风雨之夜冲出宫廷,终至疯狂。

这中间两个女儿的冷酷与无情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在这些情节中,还穿插着一个“小李尔王”的故事:爱德蒙为了夺取继承权,诬陷兄长,陷害父亲,终至父亲流亡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将利益世界中人的贪婪本性表露无疑,狠狠地鞭挞了利益世界中权利和利益的争夺和人性的冷漠。

正如爱德蒙为了继承权不择手段一样,两个已婚的女人为了争夺爱德蒙而自相残杀,更是给予这种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以极大的讽刺:这三个臭味相投沆瀣一气的人聚在一起,最终“恶有恶报”,这些都是后话。

作品中暴风雨的出现,恰到好处。

连天的狂风暴雨,营造出一种黑暗的、恐怖的气氛——人性泯灭了,道德沦丧了,世界成了地狱······当然,光明终究还是会到来的,考狄利亚就是光明,就是“善”与“美”的化身。

其实从一开始,考狄利亚就表现出了她真诚善良的一面。

虽然父亲对他有些无情,但当她得知父亲的悲剧,还是兴兵讨伐。

还有爱德伽对自己的父亲葛罗斯特,虽然自身惨遭诬陷,被父亲通缉,当葛罗斯特也被流放,他还是去暗中保护,这样的情节与李尔王和考狄利亚似乎是雷同的。

同前边“恶”的重复一样,这种“善”和“美”的重复也将人们心灵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还在,在考狄利亚和爱德伽身上就体现着这种“善”和“美”。

对于父亲李尔来说,考狄利亚的出现,带着“雪中送炭”的意味,让已经疯狂了的李尔内心有了一丝安慰。

但我觉得,在这种安慰的背后还应该有一层矛盾的心理。

毕竟他曾经厌弃她,他曾经剥夺了她继承国土的权利。

不论如何,父女和好如初。

有什么能比亲情更加宝贵呢?即使在那个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相戕杀的恐怖时代,亲情依然是一缕阳光。

但这种幸福感终究还是短暂的,随着考狄利亚被缢死,李尔也在这种悲痛之中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结局虽然曾遭到人们的非议,但,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现实,在那样一个人性被泯灭、良知被泯灭的黑暗邪恶的世界中,怎么能允许“美”和“善”全身而退呢?《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郑献清2012/05/11借用肖川老师的一段话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者。

”而让自己幸福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求。

“一个能感受到生活幸福的人,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和奉献社会;而相反,一个感受到生活不幸的人,就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严重的还会仇视他人、敌视社会,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