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价值观社会制度根源阐微

合集下载

消费主义与社会价值观

消费主义与社会价值观

消费主义与社会价值观在当今信息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消费主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中心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将消费视为满足个体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然而,消费主义滋生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价值观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思考。

首先,消费主义使人们重视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致使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享受。

物质的追求让人们趋于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购买到的商品,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问题。

例如,为了追求时尚品牌,许多人变得盲目消费,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这种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团结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其次,消费主义强调消费的满足感。

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寻求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可。

然而,这种通过消费来获取满足感的做法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空虚和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现有的物质享受产生麻痹感,需要不断追求更新的消费体验。

这种追求新鲜、刺激的欲望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压力,使得很多人过度负债,甚至违法犯罪。

同时,社会强加的消费价值观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让那些经济困难的人们更加边缘化。

然而,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

消费主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长。

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为公司提供了利润增长的机会。

这也间接促进了国家内外的贸易活动,增加了税收收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另外,消费主义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催生了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因此,要正确看待消费主义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消费主义的合理发展,并与社会价值观相协调。

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励理性消费,培养人们消费的专注度和品味。

在购买商品时,人们应该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盲目追求名牌和时尚,避免过度消费。

消费主义与社会经济价值观

消费主义与社会经济价值观

消费主义与社会经济价值观近年来,消费主义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是指个人或群体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与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

然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经济价值观的深思与反思。

首先,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购买力大幅提升,购物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在购物时,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多地关注心理满足和社交认同。

这就推动了商品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首先,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过度消费使得许多商品成为一种“一次性”消费品,使用一两次后就被扔弃。

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同时,为了迎合消费主义的需求,许多企业对环境持漠视态度,不顾环保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此外,消费主义也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焦虑。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追逐新的产品和时尚潮流,很难满足于现状。

这种心态让人们变得不安和不满足,长期累积下来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过度追求物质的满足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衰退,社会的凝聚力逐渐减弱。

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经济价值观。

社会经济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只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满足。

不仅要注重物质的满足,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价值观与消费主义的和谐发展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

只有通过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念,才能让人们做到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追求和过度消费。

其次,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消费主义——精选推荐

消费主义——精选推荐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任由消费主义发展下去,资源将消耗殆尽,地球将衰亡,基于这样的考虑,环保主义者提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消费主义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生产高度发达的结果,同时,消费主义又是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更为先进和生产水平更为发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动力量。

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老百姓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崇拜羡慕模仿社会上层贵族明星各级富翁,唯利是图极端自私,精神空虚颓废(社会风气败坏、毒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民心发散的诱惑剂、催化剂和加速剂,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日益复杂化的直接根本原因,消费主义是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最终自毁灭亡的癌症大爆发。

[编辑]消费主义来源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在如今这个以物质财富和物质消费为核心的社会中,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以购买商品和享受消费的方式来体现个人和社会价值。

然而,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呢?首先,消费主义使得物质需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看到人们趋之若鹜地追求名牌、奢侈品和最新的科技产品。

这种追求物质的态度也逐渐转化为一种标志和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人们常常用拥有的物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而不再关注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观念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其次,消费主义对于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增长,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许多公司以快速生产和大规模销售为目标,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的价值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人们开始忽视环保意识和个人责任感,而将消费品的购买作为显示自己的一种方式。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消费主义看作是一个消极的概念。

消费主义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不断推动物质消费,生产和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刺激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此外,消费主义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欲望的需求。

然而,面对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我们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和调整。

我们应该意识到消费主义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物质财富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需要重塑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活和个人内在的成长。

对于环境的保护,我们应该将其视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附带的任务。

同时,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盲目追求消费品。

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不可避免地发生着。

然而,我们需要认清消费主义背后的本质和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通过摒弃物质至上主义,重返真正的人生追求,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塑造社会价值观,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加健康和持久的发展。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的论文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的论文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下消费主义盛行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客观现实。

此问题之所以出现,既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因素,更有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消费主义给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发人深省,我们必须积极设法加以抵制。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立法、教育、宣传、劳动政策、产业布局等领域进行调整,是应对消费主义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理念;消费文化;应对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9-0066-03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野下的科学消费观构建研究”(11jd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文富(1972-),男,河南南阳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资本主义。

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领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其一,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国人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消费理念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社会上弥漫着消费越多越光荣、攀比摆阔的浓厚风气,“一个人越会浪费,越讲排场,越显‘慷慨大方’,就会获得越多的尊敬。

节俭和珍惜资源反而被人视为‘吝啬’,受人鄙视。

”[1]这种情况使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被卷入纯粹为了虚荣的消费漩涡之中。

其二,奢侈品消费大潮不断涌动。

价值不菲的高档日用品如名牌服饰、挎包、手表、时尚手机、豪车等都能在中国找到大量买主。

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也未扭转这一局面,以至于2011年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上面花费的资金高达155亿美元,这一数字已超过奢侈品消费大国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2]其三,物质消费过剩而精神生活贫乏的情况同时存在。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一、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异化消费的一种,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究其本质,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创造性工作的途径,因而使人们逐渐变得无法认知自我价值,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

个人认为,具体而言,人们在规则(包括潜规则)众多或长期单一、乏味的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不是自主、自由的,于是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应在劳动中获取的存在感。

在消费领域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仿佛是自由的。

消费主义导致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二、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消费主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在资本主义初期,需要节省资源、积累资本,所以这一时期提倡节俭,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出的加大,需要增加生产和消费以维持更快更多的资本流通,因此,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

消费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唯一目的,生产者的利益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

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

在政治上,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

消费者心理上,人们以追求奢侈、虚荣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感。

在文化上,消费主义否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互助互利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消费观念代表了人们对于消费活动的看法和态度,而价值观则代表了人们对于价值追求和评判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过去,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追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经济财富积累。

而如今,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已经多元化,不仅仅追求物质,还关注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社交活动等方面的消费。

这种多元化的消费观源于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

其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价值观注重家庭、责任和社区意识等方面,而现代社会价值观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多样性。

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影响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品味和个性需求的满足。

其次,现代社会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变化受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购物渠道和信息获取途径,进一步促使了消费观与价值观的改变。

最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变化也与社会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

社会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消费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例如,国际化的交流和旅游使得人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影响了自身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现代社会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在不断变化与演进。

多元化的消费观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而个人主义和多样性的价值观则促使人们在消费中追求个性发展和幸福感的实现。

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适应和理解现代社会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变化,正确对待和引导自己的消费行为,追求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消费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消费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消费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费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奢侈品,从基本的食物到高级的旅游体验,人们的需求与欲望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消费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消费文化与个体主义的价值观紧密相连。

在过去,社会的价值观常常强调共同体意识和责任感。

然而,随着消费观念的兴起,个体主义开始传达着一种更加关注自我实现和满足的价值观。

人们追求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享受和体验,个人利益逐渐成为主导。

这种转变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疏远以及个体意识的进一步加强,最终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消费文化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随着消费的不断扩大和升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忧虑。

然而,对于一些人而言,追求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比起环境保护来说更为重要。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消费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挑战了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同时,消费文化也对社会公平与平等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在一个社会中,消费品的选择和享受往往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高端品牌和奢侈品已经成为炫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社会现象强化了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让社会公平与平等的价值观面临着考验。

一些人开始质疑消费文化是否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进一步引导了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然而,消费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也为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提供了机会。

随着消费者对于品质、环境友好和公益性质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他们倾向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不同的公益活动和社区参与来回馈社会。

这种新的经营理念开始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塑造了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一致性的价值观。

此外,消费文化也为社交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

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形成了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进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主义价值观社会制度根源阐微消费主义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在当代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价值哲学,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生等方面扭曲的价值内涵。

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启示我们: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阶级特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等方面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消费主义价值观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向世界蔓延,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同时也不断集聚起加速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动因,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

标签:恩格斯;自然生态;消费主义;价值观;社会制度消费主义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其影响力非任何学院派的价值哲学所可比拟。

”[1]因而亟待我们阐明消费主义价值观中扭曲的价值内涵,探析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制度根源,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政治功能是发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内掩盖阶级矛盾的政治危机;对外保证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取向是遵循资本社会的资本逻辑,服务于资本的无限增值欲求。

它从属于经济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归根结底是经济行为,经济发展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源泉。

”[1]“它是一种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这种消费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使用价值的背离。

”[2]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导向强烈渗透着自利自私,倡导着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个人的要求与欲望处在较高的位置上,而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却被深度消解。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导向不仅危害当代人的代内公平,也因不顾子孙后代而损害了代际公平。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自然生态态度是完全与人类根本的生存利益相背离。

消费主义价值观无视地球资源以及生态净化能力的有限性,不断地推动经济体系向自然界索取、“透支”和丢弃。

似乎消费是与自然无关的人类内部的事情,人类无须考虑自然的因素,只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够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

艾伦·杜宁指出,现代“消费”实质上意味着“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与用尽。

”[3]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生价值导向是把物质消费当作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和人生根本目的,“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

”[1]“当代人类面对着各种危机,其中价值观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之一。

”[2]消费主义价值观正危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因而亟待我们去探究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

二、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制度根源对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根源探析,源于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恩格斯启迪人们研究问题,不能孤立地就问题论问题,正如他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

因而我们在探析消费主义价值观问题的根源时,亦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阶级特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等方面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制度根源。

1.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根本制度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私有制制度,表现为对生产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当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紧密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集团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产生一种异化的破坏力量。

私人利益成为被鼓励追求的目标,社会的主要阶级只代表少数人的权益,共同利益被遮蔽。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个自我扩张的价值体系,经济剩余价值的积累由于根植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进行。

”[4]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是:“资本主义和其他的社会制度所不同之处在于它顽固的执着于积累资本的渴望”[5]。

2.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唯利是图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阶级根源。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具有贪婪和唯利是图的特性。

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极大化。

在流行谋求个体或本位的利益最大化以及激烈竞争的社会氛围下,大量资产者为了获取眼前最直接、最近和最大限度的利润,囿于盲目、短视目光的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盛行。

资产阶级对于财富是如此贪婪:“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阶级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堕落,那样自私自利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那样腐朽,那样无力再前进一步。

在这里我指的首先是狭义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反对谷物法的自由资产阶级。

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6]3.资本主义只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资本邏辑根源。

相对于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统治一切。

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在资本主义时期,遵循的是“资本霸权逻辑”,生产的目的不再主要为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谋求价值,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恩格斯指出:“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

”[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有超级话语霸权的资本逻辑统治着一切,对资本价值积累的渴求是无止境的,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消费主义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完成其欲意无限扩大的趋势。

三、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源的超越消费主义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向世界蔓延,但是,面对自然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而终将难以为继。

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启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

1.消费主义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

消费主义价值观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承担着延续资本主义寿命的使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集中爆发,整个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阶级冲突的政治危机和合法性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刺激消费理论,作为解决危机的模式。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利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不断蔓延,而刺激消费、引导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推动社会再生产不断更新和扩大,如此便能推动经济循环和持续。

与此同时就有效缓解了资本社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难以调和的政治危机,“延续和繁荣”了资本主义社会。

2.消费主义价值观推动资本主义世界蔓延加速了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消费主义有效缓解资本主义内部危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把危机转移到生态领域,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危机范围的过程。

但是,不顾外部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而执着追求经济内部运行中的资本永续循环并获取超额利润,最终将因为缺乏自然生态的物质条件支撑而走向崩溃。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主义“外部不经济”问题,“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樊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的岩石呢?”[8]也正如当今出现的“生态帝国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生态难民”等问题[9]。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加速发展,以及依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不断扩张世界市场加剧资源需求,同时也肇始了人类社会对世界自然资源的大肆跨时空掠夺。

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生态环境良好,常常忽略了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将生态问题和生态责任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那里往往成了肮脏工业转移地、污染物运送处和毒废料垃圾场。

所使用的手段常常为: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渴望得到外汇、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现实工业化的迫切愿望等。

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也势必造成外部的不经济性不断集聚,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超越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制度桎梏。

恩格斯两大“提升”和两大“和解”思想以及建立起一个合理社会的理念,给予超越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義制度桎梏以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真正实现了两大“提升”和两大“和解”的社会中,即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和把人从社会关系方面“提升”出来;实现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中,人彻底转变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成为了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自由人”,人与人和谐相处。

这样的社会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私有制度以及异化劳动,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价值指归的社会。

参考文献:[1]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34—36.[2]刘福森蓝海.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61-64.[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兴、宋时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6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3-519.[8]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61.[9]解保军.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6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