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许多学生在高考中经常遇到的考点之一。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起源、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黄土的起源黄土是由风力作用和流水冲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在地质漫长的岁月中,黄土的形成经历了风蚀、流砂、冲刷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中,黄土中的矿物质颗粒逐渐被风力或水力带走,而较重的粘土颗粒则被搁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丘陵、低山和台地等。

由于黄土具有较强的侵蚀和侵蚀抬升能力,所以黄土高原的地势起伏较大。

丘陵由于地势较低而形成,而低山和台地,则是由于地势相对较高而形成。

这些地貌特征使黄土高原成为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然而,黄土高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由于黄土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黄土高原的土地容易受到水、风等自然力量的侵蚀。

同时,长时间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加剧了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土地草皮变薄、土壤疏松、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四、黄土高原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重点加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

其次是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此外,政府还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黄土高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五、黄土高原的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黄土高原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探索出更加科学可行的保护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在黄土高原的农田中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增强土壤肥力和水质条件,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黄土高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在高考中经常作为知识点出现。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地貌一、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川盆地的一个地貌单位,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东临巴蜀山地,西隔长宁河与偏南山及宜宾低山相望,南与云南陆良、石林相连,北至四川华蓥山隔屏山。

二、形成过程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是由于亿万年以来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量岩石和土壤被剥离并被冲刷到了各个地方。

同时,气候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季风的作用下,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沉积。

三、地貌特点1. 地势平缓黄土高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山地和高地。

这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导致的结果。

2. 黄土丘陵黄土高原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黄土在充分干燥的条件下,会形成坚硬的土体,在河流冲刷的作用下,会形成各种不同规模的丘陵。

3. 河谷地貌黄土高原地貌中还存在着一些河谷地貌,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河流冲刷和侵蚀形成的。

这些河谷地貌具有狭长而深刻的特点。

4. 沉积平原黄土高原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沉积平原地貌,这是由于古代大河冲积、冰川退缩、湖泊堆积等过程形成的。

四、环境问题黄土高原地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严重缺乏,土地退化严重。

同时,水土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量的黄土被冲刷到河流中,造成了河道淤积和水域富营养化。

五、保护与治理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修建防护林、植被恢复等措施。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

再次,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等技术。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六、经济利用黄土高原地域的地貌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首先,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盐等。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浓厚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汇总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沉积、压实、风积和水蚀等多个环节。

1. 沉积过程: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的沉积物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2. 压实过程:随着地壳的抬升,海底变成了陆地,并受到岩石和土壤的压实作用,沉积的物质逐渐变成了黄土。

3. 风积过程: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风力较大。

细小的黄土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翻飞和聚集,形成了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

4. 水蚀过程:在某些地区,水的冲刷和侵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黄土高原的地貌更加多样化。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貌、水文和气候三个方面。

1.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以平缓丘陵和沟壑深切的塬地为主。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波浪状的景观,被誉为“黄土马蹄”。

2. 水文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地下水属于矿泉水,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干湿季节的对比。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较少。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1. 植被覆盖:黄土高原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植被覆盖严重破坏。

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土壤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但也容易流失。

土壤保护是保障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力实施梯田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土窑洞 地坑院(陕县)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是世 界上黄土分布 最广、最厚, 黄土地形类型 最多、规模最 宏大的地区。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塬:地表平坦,塬面周边有沟谷蚕食,被流水强 烈侵蚀后成为平梁。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梁:呈长条状高地, 被平行沟谷分割,可延绵几千 米。梁边常发生崩塌、滑坡等 地质灾害。
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矿产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 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已探 明储量的三分之二,而且煤 种齐全,品质优良,被称为 “乌金高原”。
主要煤炭基地
晋北、晋中、晋东、晋西、 神府、准格尔
乌金三角——晋陕蒙接壤地区 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 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 “乌金三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采空区塌陷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严重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煤矿复垦
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有效防止自然灾 害发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综合治理的方法
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种草、 种树,建设水土保 持防护林体系;退 耕还林、还草,改 善生态环境和农业 生产条件。
工程措施:修建水 库、灌溉渠等水利 工程;坡耕地修梯 田、沟壑区打坝淤 地。
农业措施:改变牲 畜放养方式;改变 耕作方式。
沟坡披绿装
坡地变梯田
放养变圈养
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峁:被沟谷分割成穹状或馒头状的孤立黄土丘, 顶部浑圆,斜坡处较陡。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形容黄土高原的优美句子
1. 那黄土高原啊,就像一片被时间遗忘的古老画卷,难道不是吗?你看那千沟万壑,像不像岁月雕刻的痕迹!比如站在高处眺望,那一道道沟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2. 黄土高原,简直是大地的杰作,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连绵起伏的山丘,不就如同波澜壮阔的海洋吗?就像人们在其间穿梭,犹如在海浪中起伏。

3. 嘿,黄土高原的天空那叫一个湛蓝啊,这是多么令人陶醉啊!那澄澈的蓝和黄土的质朴相互映衬,不正像质朴的农民与广阔的天地吗?仿佛在告诉你生活的纯粹。

4. 你瞧那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多有特色呀,难道不是吗?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窝,给人们带来家的感觉,就如同小时候在奶奶家一样亲切。

5. 黄土高原的夜晚啊,宁静而神秘,可不是嘛!那点点繁星好似镶嵌在天幕上的宝石,这不就像我们心中那些珍贵的梦想吗?仿佛能让人沉醉其中。

6. 哇塞,黄土高原的风啊,带着一种别样的气息,真的呢!它吹过脸庞,就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好比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时的感觉。

7. 黄土高原的景色,那是独一无二的呀,这还用说吗?那雄浑壮阔的气势,不正像英勇的战士吗?仿佛在展示着它的坚韧与力量。

8. 嘿呀,黄土高原的四季变换,那可真是精彩极了,可不是嘛!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烈、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静谧,这不就像人生的不同阶段吗?仿佛每一季都有独特的故事。

9. 黄土高原的人们啊,是那么的热情好客,真的呀!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天遇到了一团火。

10. 看看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是多么震撼人心啊,难道不是吗?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好比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1. 简介黄土高原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地貌单位,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等六个省份,总面积约在400万平方公里左右。

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2. 地理特征黄土高原地处内陆,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由于年降水量少、蒸发较大以及地表极度裸露,黄土高原表面土壤干燥并且贫瘠,其名称正是由于土壤呈现黄色而得名。

黄土高原以其壮丽的沟壑、奇特的峡谷和丘陵著称,它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黄土地带。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的峪道沟、宁夏固原市的河曲峡谷等是著名的地理景点。

3. 地质构造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由于长时间的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黄土层主要由黄色或黄褐色的粘土和一些亲黏土矿物组成。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层可分为上新世黄土、中新世黄土和下新统沟谷砂砾层。

其中,上新世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上覆层,地层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0至20米,广泛分布于这一地区。

4. 资源与环境资源黄土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尽管其土壤贫瘠,但在合理管理下也能够充分发挥其农业生产潜力。

环境黄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面临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等。

5. 文化与旅游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秦始皇的兵马俑和著名的兰州拉面等传统文化。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黄河壶口瀑布、峪道沟、峡谷等。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游览和探索。

6.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土地管理和培育生态旅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上的中国灿烂文明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总结报告
小组成员庞思雅11073033
程婷婷11073046
周梵11073031
陈皖君11073030
佟彤11073017
张琦11073023
沈久雅11073027
丁彤11073001
赵天揚11073038
罗棒11073034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纪录片,我们小组的成员在看过纪录片后有了很多观点与想法,下面我们罗列一二。

黄土地文化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角度来分析黄土地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和由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在生产力工具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地理位置十分适合开垦,另外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被保存的很好,虽没有像南方那样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但小片森林还不在少数,基本为草原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还不算严重。

因此,这里便成为先民们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而黄河中下游地段便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这里还有不少的游牧民族,但是秦汉以后,牧业已经毫无地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还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由于中国的疆域辽阔,气候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这就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而这片农业区也成为了文化聚集之处。

在人类社会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就很有限,因此出现了狩猎、养殖、捕捞、采矿等谋生活动。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农业民族重视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安土重迁的观念。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流域却因为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比较适宜运用和粟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而这里也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和物质资源。

黄土高原孕育中国古代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开篇有这样的一句话:“古代文明是从中亚沙漠吹来的。

”而中国的古代文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由黄土高原孕育而来,黑头发黄皮肤的黄种人由这块伟大的土地养育。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文明是中国的灿烂文明,这灿烂的文明来自河南安阳的殷王朝来自黄土高原。

殷商王朝时期的黄土高原,草原丛生鸟语花香,野生象生活在曾经的黄土高原也意味着这里是质量好的生态环境肥美的地方。

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古代中国勤劳智慧的人
民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和这块黄土地也密切有关。

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死后在黄土地下修建的庞大地下军队兵马俑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秦始皇独特的价值观,其实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黄土地下有黄泉,黄泉是另一个有等级制度的封建世界,死后的古代中国人都想入土为安。

所以往生的秦始皇同样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掌握极大的权利。

总而言之,黄土高原优良地理环境孕育了古代中国人,中原黄土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性格养成独特的价值观,造就了殷商文明乃至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气候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代表,它的外形、内室等等都与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有关。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

经过几辈人,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这种设计也十分符合当地的气候——冬暖夏凉,雨水集中。

青铜器和黄土高原
几百万年前的黄土高原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而如今黄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高原黄秃秃一片。

其地层内有大火烧焦的土层,说明也曾遭过大火的浩劫。

但由于黄土的特性,高原未变成沙漠,黄河与黄土高原又塑造出华北平原,平原又成为草原牧场、农耕良田,同时高原已可发展农耕、牧业,这一特性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

黄河地区出现的青铜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青铜器的出现表明煤的发现与利用,使燃料从地上发展到地下。

虽然会人工取火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但黄河地区的火却一直未灭,且越烧越旺。

“火”又象征着光明,没有火产生的明,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文,“文明”是以明为前提、为基础。

文明之一的明在黄河地区,历史十分悠久。

人类进化史上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人工取火,再一次是青铜器出现。

其各自的重要作用,上面已做了简要论述。

探寻现代人类起源地,应首先着眼这两个源地。

但黄河河谷古代青铜冶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以及保存至今的青铜器,几乎近万年,这都证明黄河河谷是全球冶炼技术最早的源地。

其烧制土陶,冶炼青铜年代,可推定为三万年前或更早。

铜器用于狩猎、游牧年代,可推定为两万年。

大规模使用铜器至少在一万年前之所以在这一地区最早产生铜器,是因为此区域有许多全球唯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

是优越的环境使此区域人类迅速从旧石器时代跨入铜器时代。

秦始皇兵马俑
统一各国后,秦始皇宣称自己是皇帝。

皇帝的意思是璀璨的光明的天。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把自己当做与神同等的位置,兵马俑的建成就是最大的见证。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秦始皇时期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

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因为这些方方面面的地理及人文信息,让我们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