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合集下载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6 富贵不能淫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6   富贵不能淫

第16篇富贵不能淫《孟子》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__大丈夫: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__(6)往.之女家往[F]:____________(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 (9)以顺.为正.者顺[F]: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 (10)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__ (11)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戒.之曰必敬必戒.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不可久居.[F](《小石潭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三、重点句子翻译1.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得志,与民由之。

4. 不得志,独行其道。

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1.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答案】敬仰、崇拜、羨慕。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2.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两个层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部编人教版《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1、解释:富贵:淫:居天之下广居: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安居:熄:是:焉得:威武:无违夫子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大丈夫的做法: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大丈夫的操守: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四、习题练习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1.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知识点1、注音: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2、通假字:往之女家3、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3)行天下之大道:妾妇之道也:(4)必敬必戒:戒之曰:5、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6、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一怒而诸侯惧惧:(3)安居而天下熄.熄:(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命:(6)以顺为正者顺:(7)立天下之正位.正位:(8)与民由之由:(9)无违夫子违:(10)独行其道行:8、文言虚词之:居天下之广居:与民由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人恒过.⑤而后作.⑥而后喻.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②入.则无法家拂士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上《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八上《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文题解读《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文学常识【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字音字形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女(rǔ)家妾(qiè)妇之道朗读节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基础储备练 富贵不能淫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基础储备练 富贵不能淫

(3)父命.之 (4)无违夫.子.
命:教教导导,训,诲训 夫子:诲指指丈丈夫夫
(5)以顺为正.者 (6)居天下之பைடு நூலகம்.居. (7)立天下之正.位. (8)行天下之大.道.
正:准准则则,,标准标 广居:最准最宽宽广的广住的宅住,喻宅指,“喻仁”指 正位:最“最仁正正确” 的确位的置位,喻置指,“喻礼”指 大道:最“最礼正正确”的确道的路道,喻路指,“喻义”指
16.富贵不能淫(课标篇目) 《孟子》
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女 ”同“汝汝 ”,你你
2.古今异义 (1)安居而天下熄. (2)与民由.之
熄:(古义)停停息息 由:(古义)遵遵从从
3.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淫:(使动)使使…………惑惑乱乱,,迷惑 移:(使动)使迷使…惑………改改变变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内 容理解)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 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之道” 其本质是对“仁、礼、义”的坚守,任何情况下都不违 背自己的原则。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试从文中举 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 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 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4.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拓 展探究)
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现实生活中,在面对 金钱利益的诱惑时,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 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满分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满分精练(含答案解析)

5富贵不能淫【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____(3)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只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

D.孟子的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有醒世作用。

4.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节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24年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梳理与迁移训练《富贵不能淫》

2024年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梳理与迁移训练《富贵不能淫》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5.重点实词
(诚1:)_公_真孙__正衍__,、_确_张_实_仪__岂__不__诚. 大. 丈大. 夫丈. 哉夫:__指__有__大__志_、__有__作__为__、__有__气__节__的__男__子__
(2)安居而天下熄. (3)丈夫之冠. 也 (4)父命. 之
熄:_战__争__停__息_________ 冠:_行__冠__礼___________ 命:_教__导__、__训__诲_______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5)往. 之女家
往:__去__,_到___________
(6)无违夫. 子.
夫子:_这__里__指__丈__夫_______
(顺7:)_以顺_顺 _从._为__正_._者________
正:_准__则__,_标__准________
(8)与民由. 之
由:__遵__从____________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课外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洪耆燮①少贫甚。无料一日早,婢儿②踊跃③献七两钱,曰:“此在鼎中,米可
数石,柴可数驮。天赐!天赐!”公惊曰:“是何金?”即书失金人推去④等字,付⑤ 之门楣而待。俄而姓刘者来问书意,公悉言之。刘曰:“理无失金于人之鼎内,果 天赐也。盍⑥取之?”公曰:“非吾物何?”刘俯伏⑦曰:“小的昨夜为窃鼎来,还怜 家势萧条而施之。今感公之廉价⑧,良心自发,誓不更⑨盗,愿欲常侍,勿虑取之。” 公即还金曰:“汝之为良则善矣。金不可取。”终不受。后公为判书,其子在龙⑩ 为宪宗国舅。刘亦见信,身家大昌。
(选自《明心宝鉴》,有删改)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注释】①洪耆燮(qí xiè):人名。②婢儿:指婢女。③踊跃:跳跃。④ 失金人推去:这里指找丢失金钱的人。⑤付:同“附”,依附。⑥盍:何不。 ⑦俯伏:屈身趴着。⑧廉价:清廉的名声。⑨更:再。⑩在龙:洪耆燮的儿子。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雁门太守行》《富贵不能淫》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雁门太守行》《富贵不能淫》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雁门太守行》《富贵不能淫》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学习优秀诗文·体悟人生哲思”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7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他认为①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赞叹,孟子认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他用“②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否定了其看法。

(根据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填空)79.孟子认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意思是①。

而把“人和”发挥到极致,则会天下归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的意思是②,可见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鄙夷。

80.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

请摘抄《雁门太守行》中代表将士们大丈夫行为的诗句,并加批注。

81.“大丈夫”是孟子学说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学说中的理想人格。

请你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否依旧适用于当代社会。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82.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良工不示人以朴”中“朴”的意思是右图中的第_____________个义项。

83.马援能否被称作“大丈夫”?请联系《富贵不能淫》,结合他的言行作简要分析。

【答案】78.施行仁政这79.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法则。

80.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这种精神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第16篇 富贵不能淫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第16篇富贵不能淫一、默写。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大丈夫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在景春眼中。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的人被称为“大丈夫”。

3.文中表明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句子是: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4~7题。

(共11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二)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①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②、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注】①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②傅介子:西汉将领,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冠{丈夫之冠也朝服衣冠D.志{得志,与民由之寻向所志【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辨析。

A项,均是“确实”的意思。

B项,怎么,哪里/于此,意思是在其中;C项,行冠礼/帽子;D项,志向/做记号。

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戒3.诚第16篇富贵不能淫《孟子》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__大丈夫: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__________ (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__ (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 (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__ (6)往.之女家往[F]:____________ (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9)以顺.为正.者顺[F]: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 (10)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__ (11)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戒.之曰必敬必戒.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不可久居.[F](《小石潭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愚公移山》)1.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居3. 得志,与民由之。

4. 不得志,独行其道。

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1.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答案】敬仰、崇拜、羨慕。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2.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两个层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3.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 分析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

5. 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答案】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6. 孟子举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从论证方法看,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顺从丈夫意志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对君王意志的顺从,其实是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没有任何原则。

7.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答案】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8.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请结合文章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案】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写○作○技○巧《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示例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示例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金题演练主旨相关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④食不至,掘野鼠去⑤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ī):公羊。

④廪:储藏的米。

⑤去(jǔ):储藏。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道⎩⎪⎨⎪⎧行天下之大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B. 居⎩⎪⎨⎪⎧居天下之广居. 不可久居.C. 往⎩⎪⎨⎪⎧往.之女家 独往.湖心亭看雪D. 屈⎩⎪⎨⎪⎧威武不能屈.手指不可屈.伸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 语段(一)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4. 语段(一)中的哪句话写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语段(二)中的苏武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4分)人物相关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注: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②游:游说。

③嚣嚣:安然自得的样子。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父命.之 _______________ (2)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语段(一)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2分)4. 语段(一)(二)中都提到“道”,请简要概括孟子理想中“道”的内涵。

(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6篇富贵不能淫知识盘点一、1. 女汝你2. (1)使……惑乱,使……迷惑(2)使……改变,使……动摇(3)使……屈服3. (1)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2)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行冠礼(4)教导、训诲(5)告诫(6)去,到(7)谨慎(8)这里指丈夫(9)顺从准则,标准(10)遵从(11)独自二、1. 告诫谨慎 2. 住进,居住住宅停留 3. 真正,确实诚心三、1.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

2.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3.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

4.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金题演练一、1. C(2分)【解析】A项两个“道”的意思分别是“道路”“说”;B项两个“居”的意思分别是“住宅”“停留”;C项两个“往”的意思都是“去,到”;D项两个“屈”的意思分别是“使……屈服”“弯曲”。

2.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分)3. 类比;(1分)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分)示例: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语段(二)中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语段(一)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因此他是大丈夫。

(意思对即可。

3分)(共4分)【参考译文】(二)卫律知道终究不可胁迫苏武(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

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和吃的。

天下着大雪。

苏武躺着,把雪和毡毛一起咬着吞下肚,几天不死。

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于是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和头发全都白了。

二、1. (1)教导、训诲(2)恭敬(一小题1分,共2分)2.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淫”“移”“屈”2分,大意1分。

共3分)3.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因此不能称为大丈夫。

(意思对即可。

2分)4. ①摒弃武力;②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③尊德乐义,求善求美。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二)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安然自得。

因此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发达时不离开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发达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

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

穷困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发达时则拯救天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