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 包科领导: 年级组长: 使用时间:

2.2分析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已学过的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方法——分析法,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通过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学习,体会两种方法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法。

难点:分析法的应用。

【学法指导】

1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2用红笔勾出疑难点,提交小组讨论;

3预习p9-p11

【自主探究】不看不讲

1.分析法:从求证的——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前一个结论成立的————,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或者归结为——、——、——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

2. 分析法的特点:⑴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看——,执果索因,逐步靠拢——,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条件。⑵由于分析法是逆推证明,故在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应注意逻辑性与规范性,即分析法有独特的表述。

3、分析法又叫执果索因法,若使用分析法证明“设a ﹥b ﹥c,a+b+c=0.求证:ac b -2﹤3a ”,索的因应是( )(A)a-b ﹥0 (B)a-c ﹥0 (C )(2a+c)(a-c )﹥0 (D )(a-b )(a-c )﹥0

4、求证:3+7﹤25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例1、已知a ﹥0,b ﹥0,且a+b=1,求证:(a+

a 1)2+(b+

b 1)2 ≧225

例2、已知a>0,求证:

2

21a a + -2≥a+a 1-2

例3、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巩固提高】不练不讲

1、已知0

11ab bc ca a b c abc +++≥+++

2、在某两个正数x ,y 之间,若插入一个数a ,使x 、a 、y 成等差数列,若插入两个数b 、c ,使x 、b 、c 、y 成等比数列。求证:(a+1)2≥(b+1)(c+1).

3、已知a 、b 、c ∈R +,且a+b+c=1,求证:(

a 1-1)(

b 1-1)(

c 1-1)≥8

4、课本12页1、4、

5、8、9题

【方法小结】:1、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证明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分析法是执果索因。

2、用分析法证明时,需要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证题不知从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决,特别是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是行之有效。另外对于恒等式的证明,也同样可以运用。

3、综合法的优点是条理清楚,易于表达;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目标明确。因而在证明问题时,常先用分析法,然后用综合法加以书写。

学案 第4讲 综合--分析法

第四讲综合--分析法学案 A综合法 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数量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一直到解出应用题所求解的未知数量。 运用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应明确通过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能从已知逐步推到未知,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考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比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问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析: ☆例2 一个服装厂计划加工2480套服装,每天加工100套,工作20天后,每天多加工20套。提高工作效率后,还要加工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 刚开始学习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一定要画思路图,当对综合法的解题方法已经很熟悉时,就可以不再画思路图,而直接解答应用题了。 巩固与拓展 ☆☆☆有三桶油,第一桶重50千克,第二桶比第一桶重1/10,第三桶比第一桶轻1/10,第三桶重多少千克?

☆☆☆在甲、乙、丙三块地种高粱,乙块地比甲块地多产高粱2/13,丙块地产高粱450千克,比乙块地少产高粱2/7,甲块地产高粱多少千克? B 分析法 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的解题方法叫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应用题时,如果解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或其中的一个条件)是未知的,就要分别求解找出这两个(或一个)条件,一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 分析法适于解答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 ☆例题1王明买了24本笔记本和6支铅笔,共花了9.60元钱。已知每支铅笔0.08元,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分析:要算出每本笔记本多少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5-4):①买笔记本用了多少钱;②买了多少本笔记本。从题中已知买了24本笔记本,买笔记本用的钱数未知。 先把买笔记本用的钱数作为一个问题,并找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要算出买笔记本用多少钱,必须知道的两个条件(图5-4)是:①买笔记本、铅笔共用多少钱;②买铅笔用多少钱。已知买笔记本、铅笔共用9.60元,买铅笔用去多少钱未知。 然后找出“买铅笔用多少钱”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要算出买铅笔用多少钱,必须知道的两个条件(图5-4)是:①买多少支铅笔;②每支铅笔多少钱。这两个条件在题中都是已知的:买6支铅笔,每支0.08元。 分析到此,问题就得到解决。 ☆☆例2 仓库里共有化肥2520袋,两辆车同时往外运,共运30次,每次甲车运51袋。每次甲车比乙车多运多少袋?

分析法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 包科领导: 年级组长: 使用时间: 2.2分析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已学过的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方法——分析法,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通过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学习,体会两种方法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法。 难点:分析法的应用。 【学法指导】 1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2用红笔勾出疑难点,提交小组讨论; 3预习p9-p11 【自主探究】不看不讲 1.分析法:从求证的——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前一个结论成立的————,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或者归结为——、——、——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 2. 分析法的特点:⑴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看——,执果索因,逐步靠拢——,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条件。⑵由于分析法是逆推证明,故在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应注意逻辑性与规范性,即分析法有独特的表述。 3、分析法又叫执果索因法,若使用分析法证明“设a ﹥b ﹥c,a+b+c=0.求证:ac b -2﹤3a ”,索的因应是( )(A)a-b ﹥0 (B)a-c ﹥0 (C )(2a+c)(a-c )﹥0 (D )(a-b )(a-c )﹥0 4、求证:3+7﹤25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例1、已知a ﹥0,b ﹥0,且a+b=1,求证:(a+ a 1)2+(b+ b 1)2 ≧225 例2、已知a>0,求证: 2 21a a + -2≥a+a 1-2

例3、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巩固提高】不练不讲 1、已知0

1-2-3-3综合法与分析法导学案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3综合法与分析法 基础自主预习 1.综合法: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 若P 表明命题的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以用以下的框图表示: 它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2.分析法: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 若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以用以下的框图表示: 它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 3.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①综合法证明是“由因索果”,分析法证明是“执果索因”;②分析法便于寻找解题思路,而综合法便于叙述;③分析法的缺点是表述易错(注意分析法独特的表述!)综合法缺点是探路艰难,易生枝节;④对于难题,常把二者交互使用,互补优缺,形成了分析综合法. 练习:设R b a ∈,,且b a >,则( ) A.22b a > B.1-b a D.b a ?? ? ??

tan( A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

知能达标训练 1.命题“如果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S n -=2,那么数列}{n a 一定是等差数列”是否成立( ) A.不成立 B.成立 C.不能判定 D 能判定. 【答案】B 【解析】当2≥n 时,221-=-=-n S S a n n n ,当1=n 时,011211=-==S a 也满足上式,故)1(21≥=--n a a n n ,所以}{n a 是等差数列. 2.(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中山市镇区高中高三联考文,3)已知a R ∈,则“2a >”是“22a a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a a a 222>?> ,但222 >?>a a a 或0”是“22a a >”的 充分不必要条件. 3.已知函数x x x f +-=11lg )(,若b a f =)(,则)(a f -等于( ) A.a B.b - C.b 1 D. b 1 - 【答案】B 【解析】易证x x x f +-=11lg )(为奇函数,.)()(b a f a f -=-=-∴ 4.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 ,给出条件:①m α∥;②m α⊥;③m α?;④αβ⊥;⑤αβ∥.(1)当满足条件_____时,有m β∥,(2)当满足条件_____时,有m β⊥.(填所选条件的序号) 【答案】③⑤,②⑤ 【解析】对于(1),是据面面平行来证线面平行而得出的;对于(2),是据“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其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这个结论来得的. 5.已知a b c +∈R ,,,且1a b c ++=,求证:.8)11 )(11)(11(≥---c b a 证明过程如下: ∵a b c +∈R ,,,且1a b c ++=, 110b c a a +-=>∴,110a c b b +-=>,110a b c c +-=>,

物体的受力分析

专题:《物体的受力分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析受力的依据。 2、掌握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会按着分析力的步骤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 重 点:对分析受力的依据的理解和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的掌握 难 点:按着分析力的步骤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具体的分析 知识链接: 1、重力的产生条件是: 。重力的方向是: 。 2、弹力的产生条件是:⑴ ;⑵ 。 弹力的方向是: ,压力的方向: , 支持力的方向: ,绳中拉力的方向: 。 3、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⑴ ;⑵ ;⑶ 。 静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 自主学习过程: (一) 判断力存在的三个依据: 1.“条件判断”:即根据产生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例如: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P 的受力: (画出受力示意图) 2.“效果判断” 即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例如:可根据力产生的“拉、压、支持、推动、阻碍、 吸引、排斥”等效果对它们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从该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例如:如图7所示,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 端与斜面体P 连接,P 与固定挡板MN 接触,且P 处于静止状态, 则斜面体P 此刻受力的个数有可能为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相互性判断” 利用力的相互性,从一个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来判断另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反作用力.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只要某个力存在,其反作用力必定存在. 例如: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置于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它的质量为M =3m .木板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桌面所受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图7

专题五 复数分析法

复数分析法 考纲要求:熟练掌握复数阻抗的串、并联及其计算。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用复数分析正弦交流电路。 教学重点:用复数分析正弦交流电路。 教学难点:用复数分析正弦交流电路。 课时安排:4节 课型:复习 教学过程: 【知识点回顾】 一、复阻抗的连接 1、复阻抗的串联:Z= 复数形式的分压公式:? 1U = ;? 2U = 。 2、复阻抗的并联:Z= (Z1、Z2并联) 复数形式的分流公式:? 1I = ;? 2I = 。 二、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 I = ,Z= = Z=|Z|cos Φ+j|Z|sin Φ=R+jX (其中R= ,X= 。) 【课前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AB 两点间加15V 的电压,则U AC =( ) A. 15V B .0 C .10V D .5V 2、如图所示,? I =( ) A. 0 6010-∠ A B.0 6040-∠ A C.0 6030∠ A D.0 9.363.13∠ A 第1题图 第2题图 3、电路中某元件的电压和电流u=-lOOsin314tV ,i=lOcos314tA ,则电路的复阻抗为( ) A. jl0Ω B.10Ω C.-jlO Ω D.O Ω 二、填空题 1、某负载端电压?U =120+j50v ,电流? I =8+j6A ,则电路的Z= . 电路的有功功率 P= W 。 2、如图所示,电压? UAB = ,? UBC = V 。

三、计算题 1、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 2、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 U =2∠-63.40 V ,求U L 、Uc. 【例题讲解】 例1、下图所示电路中,is(t)=52sin2tA ,电路处于稳态。试求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P ,无功功率Q ,视在功率S 和功率因数cos Φ. 【巩固练习】 1、图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u= 220 2sin314tV ,R1=10Ω,XLl =103Ω,Rz =5Ω,XL2=53Ω,求: (1)开关S 打开时,电流表的读数,电路消耗的功率; (2)S 闭合,调节电容使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866,这时电流表的读数为多大?

“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引言: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深入,上个学期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倡导的课程改革,取消了教案,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从格式到环节都做了明确要求。下面就我校的具体情况,从“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提出一些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的功效。 本学期我校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所谓“高效课堂”就是通过推行自学--讨论--展示--探究--巩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轻松、愉快、高效、主动地去学习。此模式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对“导学案”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自学、交流、展示和巩固的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终极

初中数学导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导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一直是学生们感到压力最大的一门科目之一。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难度更是直线上升。因此,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我们需要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来辅助学生。本文将从导学案例分析的角度,分析如何让数学学科更加易于学习和理解。 一、什么是导学案例 导学案例是一种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它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具有生活性的案例和实用性极强的实例,让学生们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达到锻炼思维、启发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二、导学案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导学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能会利用一些基础的、生活性质强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并一步步展开严密的推理。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知识点时,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建筑物、牌匾等进行解释,通过图像的呈现, 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想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并引导 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实用。 三、导学案例设计的要点 通过针对性强的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辅助老师完成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导学案例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1. 简洁明了:导学案例的设计需要遵循简洁明了的基本原则, 尽可能短小精悍,做到言简意赅。 2. 贴近生活:导学案例的设计需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3. 启发思维:导学案例的设计需要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 的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和理解知识。 4. 适度挑战:导学案例的设计需要适度挑战学生,在保证学生 理解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掌握和记忆。

导学案答案:第二讲短语与层次分析法

导学案答案:第二讲短语与层次分析法 第二讲短语与层次分析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短语结构类型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能够正确判断短语的结构类型;②能够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和单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该讲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短语的结构与层次,为提高学生个人母语素养以及他们日后正确传授语言知识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 1.短语结构类型。 2.层次分析法。 【学法指导】 1.课前阅读纸质教材《现代汉语》下册44页-57页,并完成后面的预习要求。 2.通过课中学习和讨论,梳理该讲内容。 3.课后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预习】 一、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住了一年(述补) 2.予以严厉批评(述宾) 3.洗刷干净(述补) 4.知道底细(述宾) 5.阳光灿烂(主谓) 6.进来歇一下(连谓) 7.文化教育(偏正/联合) 8.分析研究(联合) 9.坚强无比(述补)10.他中等身材(主谓)11.凯歌阵阵(主谓)12.他去比较适合(主谓)13.态度和蔼(主谓)14.富裕起来(述补)

15.硕果累累(主谓)16.热爱家乡(述宾)17.十分壮丽(偏正)18.喜欢清静(述宾)19.走了一个(述宾)20.通知你所认识的(述宾)21.坚持下去(述补) 22.读了三遍(述补) 23.吃得很饱(述补) 24.病虫害防治(偏正)25.我们大家(同位) 26.有人找你(兼语) 27.你们几位(同位)28.互相支援(偏正)29.船长老李(同位)30.活跃学术气氛(述宾)31.独立思考(偏正) 32.禁止大声喧哗(述宾) 33.体育运动(偏正)34.春秋两季(同位)35.研究水平(偏正)36.高兴得很(述补)37.“山”这个字(同位) 38.进京告状(连谓) 39.写文章做演说(联合)40.无比坚强(偏正) 41.伟大事业(偏正) 42.鼓励他学好功课(兼语) 43.国庆节那天(同位) 44.战斗英雄黄继光(同位) 45.叫河水让路(兼语)46.迅速发展(偏正)47.痛快极了(述补)48.非常谦虚(偏正)49.摔交这种运动(同位) 50.称她为师姐(兼语) 51.史密斯先生(同位)52.打电话报警(连谓) 53.请他做东(兼语) 54.有决心搞好工作(连谓) 55.出去闲逛(连谓) 56.使人聪明(兼语) 二、下列短语都是多义短语,试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们内部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不同。 1.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 2.热爱人民的军队 3.三个报社的记者和编辑 4.看打乒乓球的中小学生 5.对售货员的意见 6.照顾孩子的妈妈 7.反对用人唯亲的程×× 8.讨厌副酒和赌博的女人 我的困惑: 解决困惑(课中或课后解决): 【课中学习】 【课后检测】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下面将从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及价值、如何制作导学案以及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种用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说,就是在课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的一份文档。导学案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文档,也可以是电子版或者是视频版。有的导学案只有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的则包括了详细的学习步骤和考试要点,总之,导学案的制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 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及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时会感到乏味。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学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案能够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在课前就能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把握,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导学案能够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分析能力。 5. 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和使用导学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评价。 三、如何制作导学案? 制作一个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导学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导学案之前,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 2. 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设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 3. 确定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本节课的目标和要求、教学步骤、课堂讲解的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自主学习环节等。 4. 规划具体细节。根据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具体规划导学案的细节,包括字体、排版、图片、字数要求等。 5. 反复修改。制作好导学案后,要反复修改,确保导学案的准确性、通俗性和实用性。 四、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导学案的定义与特点 导学案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份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任务等内容。其主要特点有: 1. 明确目标:导学案针对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2. 自主学习: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互动交流:导学案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学反思: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 1. 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 (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 (2)针对性布置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确保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3)题目设置有针对性:合理设计题目,既能引导学生思考,又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注意语言的清晰简洁:导学案的语言要简练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2. 运用导学案时要注意: (1)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学习任务: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来完成任务。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4)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1. 增强教学效果: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 激发学习兴趣:导学案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促进教学变革:导学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动教学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导。 5.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面对各种学习任务时能够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 导学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专题四 相量图分析法

相量图分析 考纲要求:熟练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相量图法。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 教学重点: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 教学难点: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 课时安排:4节 课型:复习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一、选择题 1、图中,I=10A ,I2=10A ,U= 200V ,R=5欧,R2=3XL 则( ) A .I 1=5A B .I 1=20A C. I 1=14.4A D .I 1=10A 第1题图 2、上题中,XL=( ) 第3题图 A .7.5欧 B .15欧 C. 10欧 D .7.8欧 3、如图所示正弦交流电路中,u2的相量为2∙ U =2 ∠0O V 。已知ω=2rad/s ,则电感电压相量∙UL 超前∙ 2U 的相位角为 ( ) A. 450 B.- 450 C. 900 D. 1350 二、填空题 1、图中,Il=I2=5A ,U=50V ,∙ U 与∙ I 同相位,则I= A ,R= Ω,Xc= ,XL= . 2、图中,I1=I2=5A ,U=50V ,∙U 与∙ I 同相位,则I= A,R= Ω,XL= Ω。 3、如图 所示正弦交流电路中,已知U=20V ,且电压与电流同相,电路吸收的功率P=100W ,则XL= Ω,Xc= Ω。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三、分析计算题 1、如图电路中Il=10A ,I2=102A ,U=200V .R=5Ω,R2=XL 。试求:I ,Xc ,R2和XL 。 2、图示正弦稳态电路,.已知I1=10A ,I2=102A ,求总电流 I 。 3、1、(2004单招考题)如图所示的交流电路中,表A1与V1的读数分别为10A 与100V ,则A0与V0的读数分别为多少? 【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I1=I2,总电压和总电流同相位,求R 和Xc 及电表的读数。

散文的结构思路分析导学案

《散文的结构思路分析》导学案 主备人:徐亚琪审核人:毛金亮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难点) 2.分析句段的作用。(重点) 【命题分析】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命题趋势】 1.掌握散文的基本结构类型和句段作用,特别是句段作用的分析是考查 重点。 2.要加强审题和审题规范方向的训练,不仅要从常规方向思考,还要从 线索、思路、选材、表达特点这些命题方向来思考。 题型一分析整体行文思路 【题型解读】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安排

2.材料组织 材料组织的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 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 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 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2.文章主要写了xx,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4.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典例剖析】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陈忠实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 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 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 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 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 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 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 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 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 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 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 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 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 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 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对韵歌》教材分析及导学案

《对韵歌》教材解析 本课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对韵歌》共3句。第一、二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三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整篇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对韵歌》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 识字。 本课7 个生字中6 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花”是第一次出现的上下结构的字。“虫”是翘舌音,需重点正音。南方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的发音影响,容易把“风”读错, 教师需要重点示范。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主要靠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来正音。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趣味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示范朗读,跟读正音。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着读,再模仿边拍手边读韵文,在诵读中掌握字音。 (2)合作对读,认读生字。7 个生字都出现在前两句的单字对中,特别是6 个生字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名称。教师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与一位学生示范边对对子边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对子。通过师生、生生找生字对对子,既认读生字,又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图文对照,理解字义。“鸟”字可回顾前一课的连线练习感受象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象形字“云、雨、风、虫”的图片及古今汉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对应的图片和字。再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2)抓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如,“雨”的四个点好像雨点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风”中间的撇和点就像刮风的情景;“鸟”中间的一点好像它的眼睛,促进字形识记,字义理解。 (3)组词拓展。如“花”,可以列举“玫瑰花、荷花、桂花、牡丹花、菊花、梨花”等词语,还可以列举生活中样子像花的词语“浪花、雪花、棉花、火花、礼花”等,在拓

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专题:三种受力分析方法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高一上物理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专题及3种受力分析方法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物体受两个力平衡(即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如果物体受三个力平衡: (1)其中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则平衡。 (合成法)(分解法) (2)也可以分解第三个力,让被分解的这两个力与其余两个力分别抵消,则三个力就平衡。 (3)如果三个力首位依次相连可以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则这三个力也是合力为零,即平衡。这个方法称为三角形法,这个方法是最优的求静态平衡和动 态平衡的方法。 (正交分解) (4)如果物体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平衡,一般用正交分解法,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尽量使更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让后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 上,如果最后x轴,y轴合力都分别为零,则物体整体合力为零,即平衡。正

交分解不用按力的效果分解。 三、静态平衡: 1.(多选)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相连,P与斜放在其上固定的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刻受到的外力的个数有可能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2.(斜面上的物体所受摩擦力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多解性)如图,斜面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放在斜面上,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时,A、B均保持静止.A受到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f1,B受到A的静摩擦力为f2,现使F逐渐增大,但仍使A、B处于静止状态,则() A.f1一定增大B.f1、f2都不一定增大 C.f1、f2均增大D.f2一定增大 3.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4.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于P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F=mgsinθB.F=mgcosθC.F N=D.F N=mgtanθ 5.如图,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已知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与B的质量之比为()

第9课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导学案

田湖一中九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执笔:秦志杰 审核: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 课题: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1) 课型:讲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y =ax 2 的关系式。 2. 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让学生体验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学习重点: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或三个点的坐标,分别求二次函数y =ax 2、 y =ax 2 +bx +c 的关系式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难点:已知图象上三个点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教学的难点。 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特殊形式有哪些? 2、 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自主学习: 如图,某建筑的屋顶设计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型(曲线AOB)的薄壳屋顶。它的拱高AB 为4m ,拱高CO 为0.8m 。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 分析:为了画出符合要求的模板,通常要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再写出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计算,放样画图。 如图所示,以AB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以过点O 的y 轴的垂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时,屋顶的横截面所成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 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为: y =ax 2 (a <0) (1) 因为y 轴垂直平分AB ,并交AB 于点C ,所以CB =AB 2 =2(cm),又CO =0.8m ,所以点B 的坐标为(2,-0.8)。 因为点B 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人(1),得-0.8=a×22 所以a =-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是y =-0.2x 2。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画出模板的轮廓线。 组内合作: 问题1:能不能以A 点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过点A 的x 轴的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以A 点为原点,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过点A 的x 轴的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也是可行的。 问题2,若以A 点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过点A 的x 轴的垂直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求出其函数关系式吗? 分析:按此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 点坐标为(0,0),B 点坐标为(4,0),OC 所在直线为抛物

人教A版数学高二选修2-2学案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预习课本P85~89,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综合法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综合法的推证过程是什么? (3)分析法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4)分析法与综合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新知初探] 1.综合法 定义推证过程特点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 方法叫做综合法 P⇒Q1→Q1⇒Q2→Q2⇒Q3 →…→Q n⇒Q(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 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 结论). 顺推 证法 或由 因导 果法 定义框图表示特点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Q⇐P1→P1⇐P2 逆推 证法

→P 2⇐P 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3.综合法、分析法的区别 [点睛] 一般来说,分析法解题方向明确,利于寻求解题思路;而综合法解题条理清晰,宜于表述.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 [小试身手]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综合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 (2)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 (3)所有证明的题目均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 答案:(1)× (2)× (3)× 2.若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 2>ab B .ab >b 2 C.1a >1 b D .a 2>b 2 答案:C 3.欲证2-3<6-7成立,只需证( ) A .(2-3)2<(6-7)2 B .(2-6)2<(3-7)2 C .(2+7)2<(3+6)2 D .(2-3-6)2<(-7)2 答案:C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6.1 平均数(1)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P136-138 页 活动1:认识平均数生活中常常会对某些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丙三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哪个更稳定?类似地,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 1. 问题:(1)北京金隅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平均年龄为。 (2)广东东莞银行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平均年龄为。 (3)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交流?反思大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地,对于n 个数x1,x2,x n,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记为,读作“ x 拔”。 活动2:认识加权平均数 例题?示范

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 B 的平均成绩为: C 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72 4 50 3 88 165.75 (分);B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31 C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候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录用。 3. 用某种彩票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它的平均收益时,你认为合理吗? 归纳?概括知识点: 上面两个例子中,同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 ”不一定相同。因而,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 个“ ”。例如,在例题中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 4 50 3 88 1为A 4 3 1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运用?巩固 4.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 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活动3:反思小结 在求平均数时,若n个数中x1出现f 1次,x2出现f 2次,⋯xk出现f k次,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怎样表示? 学习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 即,平均年龄 方法2:观察到有些球员的年龄相同,先求出这些相同球员的年龄,再求和,除以球员人数。 即,平均年龄= 方法3:观察到球员年龄都在20 岁左右,写出每个球员年龄与20 岁的偏差:-1,2,2,2,2,3,3,6,6,7,8,8,9,9,15 ,求出这组新数的平均值,然后再加上每个数字均剩下的部分20, 即平均年龄= 总结:数据较小,且较分散时常用方法1。出现很多重复数据时,常常运用方法2. 数据相对比较集中,都较为接近某一个数据时,常用方法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