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

合集下载

钉棒内固定(A—F)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钉棒内固定(A—F)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度, 并确定钉棒系统连接稳固。以冷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创腔 内的 碎骨屑及软组织片 , 特别注意避免遗留黄韧带碎块 , 腔有渗血 骨 者可置入明胶海绵止血【 1 】 。
以骨折节段为 中心行后正中切 口显露拟切 除椎板 的棘 突 ,分 离
1 手 术方 法 . 2
拧紧压紧螺母 。选择合适长度 的横 向连接装置 , 拧紧中置连接螺 母 。根据需要给予 自体骨移植 , 行椎板上 、 关节 突或横 突间植骨
融合。在 x线严密监视下固定 ,影像增强确定椎体恢复正常高
1. 麻醉 .1 2
患者气管内麻或硬外麻醉 , 留置导尿管。俯卧位 ,
1 一 般 资料 . 1
X线片估计 , 以克 氏针置入钉 道内 , c臂透视确定进钉深度 , 探测
钉道周壁 , 确认在骨质 内, 未穿透椎 弓根 , 置钉过程中无脊髓神 且 经刺激征象 。置钉后经透视确认螺钉长度为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皮 质距离为 8%一9%, 0 0 确定椎弓根螺钉打入的方向满意曲 。 1 . 减压 .3 2 行全椎 板切除术 ,去除黄韧带并扩大侧隐窝及神
高处坠落或落入深沟 内 2 例 。脊椎损伤类 型为屈 曲型骨折 3 1 2
例, 爆裂骨折 7 。腰 1 面以上 2 中全瘫 7例 , 例 平 6例 不全瘫 1 9
例。按 A I SA脊髓神经功能 障碍分级标准 : A级 7 , 例 B级 3例 ,
C级 3例 , D级 5 , 例 E级 2 例 。 1
经功能 由 A级恢 复至 C级 , 由 A级恢 复至 D级 。结论 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 2例 并有骨块 突入椎管 内压
迫脊髓 , 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不全瘫病人有稳定的 固定 作用 , 后期康复好 , 对合并完全性瘫痪的患者后期护理 、 复及减 恢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王文山;谭泽健;陆运江;谭贵德;邱光慧【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时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FVHR)的术后即时矫正度和末次随访时丢失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42±3.14)个月.术前与术后即时、术后即时与末次随访之间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与术后即时之间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的伤椎Cobb角比术后即时略微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可.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术式,能够增加伤椎内固定的稳定性和较好地预防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内固定失效等远期并发症的产生.【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15)003【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胸腰段骨折;骨折内固定;伤椎椎弓根置钉【作者】王文山;谭泽健;陆运江;谭贵德;邱光慧【作者单位】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天峨 547300;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天峨547300;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天峨 547300;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天峨 547300;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天峨 547300【正文语种】中文First-author’s address:Tian’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Tian’e 547300,China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其中以胸腰段(T11~L2节段)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

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暴裂性骨折

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暴裂性骨折

钉棒 内固定 系统治疗胸腰椎暴裂性 骨折
袁初 平
江西省都昌县中医院 , 江西九江,3 6 0 3 20
我院 自 20 0 7年 6月 以来 , 始 应 用 钉 棒 系 统 治 疗 胸 腰 开
体高度全部恢复 3 0例 , 基本恢 复 l 2例 , 过度撑开 6例 , 椎 体侧方移位 改善 , 所有病例后 突畸形纠正 , 术后 C T复查 : 其中 3 6例突出椎 管的骨折块全部 复位 ,4例基本复位 , 1 突 出椎管小于 3 M。其中 4 M 6例随访 6个月 ~ 4年 ,恢复 良
好, 无严 重 并 发 症 。
5 讨 论
椎暴裂性骨折 , 总共 5 例 , 效满意 。钉棒系统结 构简单 , O 疗
操作方便 , 内固定牢 固 , 尤其 对恢 复脊柱 生理 弯曲和椎 管
有效减压有独特 的优点 。
1 临 床 资料 本组共 5 0例 , 性 4 男 0例 , 性 1 女 O例 , 龄 2 — 7岁 , 年 35
两周 内手 术 4例 。 2 影 像 学检 查 1、 )X线 检 查 :后 弓角 ,正 常 1一 0度 6例 ,1 2 5l 1- 0度
l 例 , 13 0 2 — 0度 l , 1 4 0例 3 ~ 0度 4例 ,椎体矢状面移位程 度: 小于 05 M1 ,. 1 M1 ,.- C . C 5例 05 C 2例 112 M8例。本 组所 ~ 有病例均有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马尾神经。椎体前缘压缩 率 2 — 0 2例 ,0 4 %1 0 3 %1 3 — 0 6例 ,0 5 %1 4 — 0 4例 ,0 6 %8 5—0
例。
的 目的是 阻止继 发性 损伤 , 保护 残存 脊髓 功能 。本组病例 的间接减压在伤后 3天内进行效果 良好 , 手术推迟可能 由 于血肿机化及疤痕形 成 , 响复位效果 。本组一周后手术 影 的复位减压效果稍差 。由于手术 时间超过一周间接 复位效 果差 , 因此 , 我们认 为 , 内固定 的同时进行 侧前方减压是 在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疗效观察赵义荣,俞春生,李继川(浙江省永康市骨科医院,浙江永康321300)[关键词] 钉棒系统;多节段骨折;胸腰椎[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07-0931-01 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21例,经随访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例,重物压砸伤2例,车祸伤2例;合并四肢及骨盆骨折6例,胸腰椎相邻多节段骨折15例,非相邻多节段骨折5例(共43处椎体受损),1例为T 6和L 1—2骨折;损伤平面最高T 4,最低L 4,其中胸椎骨折5例,胸腰椎同时骨折10例,腰椎骨折6例。

所有患者均存在至少1个节段脊柱不稳,或伴有轻度脊髓神经功能受损。

112 治疗方法 有脊髓神经功能受压者均行急诊手术。

其余均在1~5d 内手术,合并四肢骨折者同期进行手术。

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T 8以上骨折采用枢法模脊柱内固定。

有神经脊髓损伤者,均行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单侧神经受伤者行半椎板减压,对侧椎板植骨。

术后卧硬板床,24~48h 拔除引流管,术后3~4周在支具保护下离床,开始功能锻炼。

2 结 果本组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4个月。

X 线示生理曲度恢复,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无手术损伤神经脊髓,无神经症状加重和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10~14个月取出内固定,经摄片未见有脊柱不稳定现象。

3 讨 论311 多节段脊柱骨折分类及受伤机制 目前一般将多节段脊柱骨折分为相邻型和非相邻型2大类。

相邻型多指相邻2个节段以上脊柱骨折,而非相邻型指2个骨折椎体间存在有1个以上正常椎体[1]。

Calneoff 等[2]提出原发ϖ继发损伤理论,不论高处坠落、压伤或交通事故,暴力造成第1处骨折为原发损伤,往往较重,其基本力学机制分析为:患者多处受伤时,脊柱往往处于屈曲位,另一个分力则直接压向脊柱,产生原发脊柱骨折,导致脊柱屈曲分力向下传导过程中,若因某种原因不能使脊柱屈曲时暴力停留,致使继发骨折发生在邻近椎体或间隔1个或几个椎体后。

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 拧紧固定螺帽。用特 制植骨漏 斗经伤 椎 椎 弓 根植 入 咬 除 的椎 板 骨 质 , 病 椎 及 将
上 下椎 体 的椎 板 、 节 突 及 左 右 横 突 用 刮 关
匙或骨刀修成粗糙 面 , 髂骨制成骨 条或用
同种异 体 骨 条 植 骨 , 引 流管 , 层 缝 合 。 置 逐 术 后 措 施 : 后 3~5天 常 规 预 防 感 术
6 缩 小至 16 0 4 , 。 .。± . 。 平均 骨折 愈 合 时 间
3个 月。 脊 髓 神 经 功 能 均 获 得 明 显 改 善 , 按 Fa k1 级 ( A 级 1例 无 改 善 外 ) rn e 分 除 均有 1 ~3级 的 神 经 功 能 恢 复 。 结 论 : 后 路 椎 弓根 系 统 具 有 疗 效 确 切 、 术 创 伤 手
2 】0 0. 5
胸腰椎爆裂性 骨折 约 占脊柱 骨折 的 5 % 以上 , 0 在创伤骨折 中 3 ~5 , % % 目前手术通常是在骨折椎相邻上 、 下椎 弓 根置入螺钉复 位 、 固定 J 其 中椎 弓根 内 ,
染, 脱水 , 营养 神经纤 维 , 压 吸引 ,0~ 负 1
1 后进行腰 背肌 功能 锻炼 , 4天 4—6周 后
钉可 以提供 足够 坚 强 的固定 , 随访 未
出 现 内固 定 失 败 和 后 凸 加 重 。 临 床 体 会 是 : 路 椎 弓根 钉 系统 治 疗 胸 腰 椎 骨 折 是 后
结 果
联合经伤椎椎 弓根及椎 体后 外侧两 种植
骨 融 合 术 , 同 达 到 坚 强 固 定 的 目标 , 共 这 样 可 以 在恢 复 椎 体 高 度 , 止 椎 体 “ 壳 防 蛋 样” 形成 及椎 体 高度 的 丢失 及 内 固定产 生松动、 裂 。 断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3例临床观察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3例临床观察

者行椎 弓根钉内固定 , 突间或小关节 间隙植 骨、 横 椎板 间植骨 , 中 1 其 O例行全 椎板切 除减压 、 探查脊 髓 、 椎管 内骨 块复位 。术后对所有病 例行胸腰 椎正侧位 X线检查 , X线侧位 片判 断螺钉与椎 体骺板的成角 、 从 进针 的位置与深
度, 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以及有无后 凸。结果 复 。结论
例, 部分 损伤 者 1 2例 , 完全损 伤者 4例 。 1 2 手术 方法 . 患 者俯 卧 , 膜外 麻 醉或全麻 。术 硬 区消 毒前 在胸 腰椎 后 凸顶 点 用 手 掌 向腹 侧 加 压 , 对
脱 水 、 素 及 营 养 神 经药 物 治 疗 ,4~ 8h拔 除 引 激 2 4 流管。
血 , 明胶 海 绵覆 于硬膜 外 。于关 节突 间隙 、 用 横突 间 将 骨皮质 打毛 糙 , 人 准备 好 的碎 骨 块 。创 口置 引 置
1 资 料与 方法
1 1 临床 资料 .
胸 腰 椎 骨 折患 者 2 3例 , 1 男 4例 ,
流 管 。术 后 常规预 防 感 染 , 有脊 髓 神经 损 伤 者 给 予
山东医药 2 1 年第 5 00 0卷第 2 期 6
椎 弓根 钉棒 系 统 治疗 胸 腰 椎 不 稳定 骨折 2 3例 临床 观察
齐志 亭
( 胜利 油 田中心 医院 , 东东 营 27 3 ) 山 弓根钉棒 系统治疗胸腰椎不 稳定骨 折的临床 疗效。方 法
对2 3例胸腰 椎不稳 定骨折 患
量伤椎前缘高度 , 计算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 比 值 , 了解 椎体楔 形 变 、 凸畸形 及压 缩情 况 。 以 后
2 结果
本 组共植 入椎 弓根 钉 1 8枚 ( 9 0 T 、 6枚 、 2枚 T。

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

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组 ( 钉棒系统 固定并前 路减 压植 骨融合 术组 )O例和 6
对照组 ( F系统 内 固定 组 ) O例 , A 6 观察 组 的 6 0例患 者 中, 男 性3 6例 , 女性 2 , 4例 年龄 1 4~6 6岁 , 损伤原 因有重 物砸 伤 6 例, 高空坠落 2 8例 , 交通事故 2 6例。对 照组的 6 O例患 者中 男性 3 9例 , 女性 2 1例 , 年龄 1 6 5~ 5岁 , 中高空坠落 2 其 6例 , 交通事故 2 , 9例 重物砸伤 5例 。两组患者在 年龄、 性别 、 损伤 程度及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 比较 , 均为 尸值 > .5 均无统计 00 ,
充分的利用椎 弓根钉 , 只能在 台下牵 引, 出现 2个或 2个 以 若 上椎体发生骨折时 , 椎体复位 的高度欠妥 , 治疗后维持能力 使 不太理想 J 。为了更有 效 的改 善手术 后患者 的生活 质量 , 骨 伤科 医学者采用钉棒系统固定并前 路减压植 骨融合术治疗胸 腰 段脊柱骨折 , 在钉棒 固定满意后 , 在前路 采用减压 方法 , 并
腰椎爆裂性骨 折 4 3例[ ] J.中国实用医刊,0 0 3 ( ) 9 . 2 1 ,7 3 :0
[] 刘 凯 , 呜 。 2 张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 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 ,4 3 :3 . 0 9 2 ( )24
采用 A 系统 内固定法进行治疗 , F 使用此法在术 中复位时不 能
顿疝不进入本研究 。2 4例患者 经本人 同意 , 6 采用数字表 法随 机分为试验组 ( 术后 切 口浸 润组) 和对 照组各 12例 , 中试 3 其 验组男 9 7例 , 3 女 5例 , 年龄 8— 0岁 , 7 平均 ( 3±1; ) ; 3 5 1 岁 对 照组男 10例 , 3 0 女 2例 , 年龄 7— 8岁 , 6 平均 ( 1±1. ) 。 3 61 岁

脊柱矫型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

脊柱矫型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

骨 咬碎 成 小 骨 块 ,在 柞 问小 关 节 问 隙 中填
于 术 时 机 的 选 择 :我 们 认 为 ,刈 于 伴
塞植骨 ,再将 长的骨块做 成骨 条 ,作 横突 有重要脏器损伤 的患者 ,应 当首先救治 危
问 植 骨 。术 后 常 规 负 压 引 流 48小 时 ,卧 及生命 的损伤 ,在此基础 上尽 早治疗脊髓
型器 的纵棒 ,在每个 自锁螺 帽上方扭紧保 减 压 的 方 法 安 放 后 侧 [古1定 物 ,利 用 撑 开 器
险螺 帽。再 次用 C臂 x线机 透视检 查椎 械和完整 的后侧 韧带使 向后 突入 椎管 的
体复位情况 。安装横 连杆 ,将 咬下的棘突 骨块 复 位 ,能 达 到 接 减 的 }I的 。
脊柱 矫 型 器 (钉 棒 系统 )内 固定 治疗 严 重 胸 腰 椎 爆 裂 骨折
徐 晓 侠 滕 世 友
1 36100吉林 省 公主 岭 市 中心 医院创 伤 外 科
摘 要 目 的 :回 顾 性 分 析 脊 柱 矫 型 器 (钉棒 系统 )治疗严重 胸腰椎 爆 裂骨折 的 临床 应 用 效 果 。 方 法 :采 用 后 路 椎 板 减 压 自体 骨移植 并脊柱矫 型器 (钉棒 系统 )内 固 定 术 治 疗 。 结 果 :手 术 治 疗 16例 ,术 后 经 平 均 1年 随 访 ,椎 体 高 度 完 全 恢 复 8 例 ,>90% 的 6例 ,>80% 的 2例 ;13例 术 后 神 经 功 能 情 况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恢 复 。 结论 :脊柱矫 型 器(钉棒 系统)固定 可靠 , 操作 简单 ,能达到 良好 的复位 与减压的 目 的,是 一种治疗胸腰椎爆 裂骨折的有效 方
规行椎 板减压 术 ,行脊髓 探 查 ,如有 残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
发表时间:2016-10-31T16:57:58.1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左毕和丽琴[导读] 探究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1.怒江州人民医院外二科云南怒江 673199;
2.怒江州人民医院康复神经内科云南怒江 673199
【摘要】目的:探究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胸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方式。

结果:20例患者伤口均得到甲级愈合,且术后未出现感染、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的情况。

X线复查中,钉棒系统内固定牢靠、生理弯曲的恢复效果良好;通过术前及随访两次测量,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术前分别为(44.3±24)%、(85.1±19)%、(22.7±6.0)°,而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分别为(92.2±8)%、(96.5±7)%、(2.3±2.7)°,前后差异较大,P<0.05,前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椎骨折的发生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在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恢复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及Cobb角,且安全性高、效果好,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椎骨折;手术治疗;钉棒系统内固定
几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脊柱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

在脊柱骨折中,胸椎骨折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情况,多由于交通事故、建筑工伤等高能力暴力所引发,同时常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给患者带来较大威胁和打击。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是当前手术治疗胸椎骨折的重要方式。

本文主要就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胸椎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在16-54岁之间,平均年龄(36.3±2.5)岁;胸椎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2例;临床表现为胸椎部疼痛、翻身困难且不能站立、运动障碍等;从骨折的类型来看:骨折脱位13例,爆裂脱位3例,压缩骨折2例,爆裂骨折2例;骨折的部位:T3为2例,T4为1例,T5为2例,T6为2例,T7为4,T8为3例,T9为5例,T10为1例;20例患者中17例为新发骨折,3例为陈旧性骨折。

所有患者排除麻醉药物过敏、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症状。

1.2手术治疗
1.2.1 术前准备
对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同时完善脊柱X线、CT及MRI检查,确认脊柱损伤的数量、位置、脊髓受压及损伤程度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脊髓水肿,促进脊髓休克、震荡的恢复,在术前用10-20mg的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在全麻下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所有患者取俯卧位,在胸部及盆骨处垫枕,使腹部悬空。

切口选择伤椎中心处,向后侧正中进行,剥离椎旁肌肉组织,直至显示伤椎上下各一个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部。

咬平上位椎体关节外上方的骨嵴及软组织,开1cm深的口,用探子凭手感做旋转动作,判断椎体四壁是否完整,同时要确保锥孔在椎弓根四周骨壁之中。

拧入椎弓根螺钉,并将椎弓根矫形钉各拧入伤椎之上下椎体的两侧。

选取长度合适的钉棒,弯成脊柱在矢状面所需要的弧度,将其置入椎弓根螺钉内。

按照椎体骨折的方向,拧紧椎弓根矫形棒上的螺帽,后伸撑开整复,复位脱位的脊柱骨折,待上下方椎弓根矫形棒上的螺帽拧紧后,加置横向连接棒。

经过C 臂机透视,骨折复位的效果比较理想后,在横突、小关节突间及钉棒周围植入之前咬除的棘突与椎板的碎骨。

最后逐层缝合,并在伤口处留置引流管。

1.2.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后取半侧卧位,为防止疼痛加重、影响肺部通气,一定要避开胸侧卧位;注重切口、胸腔密闭式引流的护理;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及肌力情况,了解患者脊髓伸进功能;加强患者饮食、卫生及心理方面的护理,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1.3 指标评定
所有患者进行7-18个月的随访。

判定指标为:(1)手术并发症;(2)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使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主要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0例患者伤口均得到甲级愈合,且术后未出现感染、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的情况。

X线复查中,钉棒系统内固定牢靠、生理弯曲的恢复效果良好。

2.2 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
通过术前及随访两次测量,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术前分别为(44.3±24)%、(85.1±19)%、(22.7±6.0)°,而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分别为(92.2±8)%、(96.5±7)%、(2.3±2.7)°,前后差异较大,P<0.05,前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胸椎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加,骨折的特点和部位也各不相同,传统的减压及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受到局限,治疗效果不理想。

胸椎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建筑工伤等高能力暴力,临床表现为剧痛疼痛剧烈且不能站立,翻身困难,腰背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腹胀腹痛,运动、膀胱等出现不容程度的功能性障碍等[2]。

胸椎是指颈部至背部以下的脊柱部分,主要由12块胸椎构成,内由椎体、横突(与肋骨形成关节)、椎孔(内含脊髓)、关节小面(脊椎与肋骨结合的区域)、棘突(肌肉结合部位)等部分构成。

按照Hanley-Eskay 分型,胸椎骨折可分为压缩骨折、爆裂骨折、骨折脱位和爆裂脱位四种类型[3]。

一般来说,如果骨折没有造成脊髓损伤,没有压迫神经,且临床症状不明显,可以在进行基本的住院救治后,选择卧床静养的方式,而手术治疗胸椎骨折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纠正畸形并恢复脊柱的稳定性[4]。

在本次研究中,20例胸椎骨折患者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方式,通过严密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患者的伤口均得到甲级愈合,且术后未出现感染、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的情况。

X线复查中,钉棒系统内固定牢靠、生理弯曲的恢复效果良好,没有出现螺丝松动及材料脱落松动的情况,安全性较好。

在后期的随访中,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前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表明,在胸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恢复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及Cobb角,且安全性高、效果好,同时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勇,陈磊,费志强,李瑛,石岩,崔文岗,王大平.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02:123-125.
[2]卢斌,梁翠宏,蒋吉英.经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治疗胸椎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25:36-38.
[3]李博.不同手术入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04:176-178.
[4]赵伟峰,周焯家,李波,田家亮,罗春山,彭智,简月奎.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1:1773-17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