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

合集下载

故宫旧藏《孔颖达碑》拓本钩沉

故宫旧藏《孔颖达碑》拓本钩沉

故宫旧藏《孔颖达碑》拓本钩沉打开文本图片集孔颖达碑,又称孔祭酒碑,是著名的昭陵唐碑之一。

贞观二十二年一六四八一,于志宁一字仲谧一撰。

碑文正书,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凡二千五百余字,额篆书阳文十六字。

原立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孔颖达墓前,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自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始,历代金石学者多有著录考证。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孔颖达碑》拓本,存八百余字,为碑之上半。

第一行『右庶子』下『银』字,及后之『颖达字冲远』下『冀』字皆未损,系典型明代拓本。

此本经明徐淮、邵弥、清施何牧、杨宾、云矫一待考一诸家递藏,后入清内府,贮藏于紫禁城建福宫内延春阁,嘉庆《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属流传有序之本。

一九二〇年代初期,该本流散出宫沦落民间,或是宫内人员监守自盗所为,却因此幸免毁于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的建福宫火灾,可谓不幸之万幸。

该本后经清朝遗老宝熙从中周旋,最终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碑帖收藏家朱翼盦先生以八百五十元高价购藏。

一九五二年,朱氏哲嗣朱家济、家濂、家源、家溍兄弟四人秉承遗志,由翼盦先生夫人张慧祗女士率领,举所藏全部碑帖七百余种一千余件无偿捐赠,化私为公,泽被后人,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调拨,悉数人故宫博物院保藏,此本《孔颖达碑》亦在其中,即所谓『二进宫』者。

《孔颖达碑》的历代著录与考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黄伯思《东观余论》,陈思《宝刻丛编》,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赵崡《石墨镌华》,于奕正《天下金石志》,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李光英《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长明《西安府志》,毕沅《关中金石记》,朱枫《雍州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王昶《金石萃编》,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鲁泉《汉唐存碑跋》,洪颐煊《平津读碑续记》,王志沂《关中汉唐存碑跋》,梁章钜《过苍金石书画跋》,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郑业敩《独笑斋金石文考残稿》,罗振玉《昭陵碑录》,武树善《陕西金石志》,宋伯鲁等《续修陕西通志稿》,方若《校碑随笔》,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均著录考证。

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

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

110《圣母帖》全称《东陵圣母帖》,由盛唐时期书法大家怀素以草法书写。

根据帖后落款时间“贞元九年(793)岁在癸酉五月”,可知为怀素晚年作品。

惜《圣母帖》墨迹无存,有碑石刻于宋元祐三年(1088),现藏西安碑林。

《圣母帖》讲述了东陵圣母升仙及晋康帝修建、唐人郭氏重修圣母宫的故事。

晋康帝时,广陵人杜氏之妻得真人刘刚授以秘符,饵以珍药,身心发生巨变,超凡脱俗,不愿再过世俗生活,以致丈夫杜氏忿忿不平,初以妇礼规诫,其妻不以为意,日久生怨,杜氏到官府状告妻子,使妻子入狱。

杜氏之妻遂飞升而去。

晋康帝以为此乃中兴之兆,“诏于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

因号曰:‘东陵圣母’”。

圣母自晋至隋,崇奉不绝。

及隋炀帝东迁,圣母宫日渐衰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 黄爱民败。

唐朝时淮南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监军使太原郭氏重修圣母宫,郭氏从侄撰文颂之。

《圣母帖》被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诸家法帖收入。

北宋黄伯思的《东观余论》、明赵崡的《石墨镌华》记载了与《圣母帖》相关的书法评价,清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对《圣母帖》的刻石情况做了描述,蒋光煦的《东湖丛记》对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做了详细介绍。

一、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故宫博物院现有一册吴湖帆旧藏的《圣母帖》,其墨纸第9开中有一行篆书“元祐戊辰(1088)仲春模勒上石”,明确了其上石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三年(图1)。

据宋人黄伯思所著《东观余论》记载,元祐戊辰刻本其石在西安府学(即今西安碑林),“高二尺一寸,广四尺五分。

二截,共五十三行,草书;上石年月一行,篆书;又题名五行,正书”。

此册《圣母帖》封面由吴湖帆题签,内有吴湖帆手绘“东陵圣母”飞升像一幅,篆书题“宋拓圣母帖”(图2、图3)。

挖镶裱,蝴蝶装,浓墨拓。

墨纸11开,每半开纵29.1厘米、横13.4厘米。

草书,书法较怀素早年作品趋于平和凝练,笔法圆融入矩,乃上佳之作。

文中“遂神仪爽变”之“神”字线条流畅完整,中部石花较小(图4);“水旱札瘥”之“札”字最后一笔损泐不多(图5);是为宋拓本。

《十七帖》述略

《十七帖》述略

《十七帖》述略一赫的《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郗等人的信札,唐太宗收藏缀装成卷,因卷首有“十七”两字而得名。

《十七帖》书法雄健妍妙,成为书法史上“今草极则”。

《十七帖》真迹久佚,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共20帖。

《十七帖》唐代就有很多临摹本,以后历代辗转翻摹,传世刻本众多。

一般可归纳为两大系统:一是帖末刻有大“敕”字及“付直弘文馆解无畏勒充馆、臣褚遂良校无失”题记,称之为“敕字本”或“馆本”。

此系统现有各种版本,全本29帖,133行,1160字。

二是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载,南唐后主以唐贺知章临写《十七帖》本刻入《澄心堂帖》中,后被王著摹入《淳化阁帖》内。

现宋拓《阁帖》仅存15帖,且与“敕字本”不完全相同。

也有学者认为《淳化阁帖》是由墨迹入石,非澄心堂刻本入石。

自黄伯思“王逸少《十七帖》乃先唐石刻本”之说以来,都认为“敕字本”最早刻本始于唐代,直到现代有了新说。

容庚先生率先发现“敕字本”的“敕”(图1,上海图书馆藏本)字与唐玄宗《颂》的“敕”(图2)字十分相似,怀疑前者“敕”字是用后者的墨迹移上的。

1980年周笃文先生《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兼谈〈敕字本十七帖〉》一文,认为“敕字本”是宋人作假,托名唐代以广其传。

后来王玉池先生《〈十七帖〉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评》著文赞同其说。

二《十七帖》版本纷繁,善本、佳本各有特色。

碑帖学者因个人喜好,见诸论述时有分歧。

以下列出数本著名版本,综合各家观点,简述如下:(一)“敕字本”系统1.香港中文大学藏本(图3),原为南海孔广陶收藏,又称“孔氏雪楼藏本”。

“僧权”两字完全。

此帖一字不缺,字口清楚,锋芒锐利,晋人笔意时溢毫素间,惜个别处锋芒过甚。

有人认为是最善拓本。

2.开封市博物馆藏本(图4),原为涿州冯铨收藏,又称“冯氏快雪堂本”。

“僧权”两字偏旁不存。

此帖拓工精致,字口清晰,锋棱犀利,方笔、枯笔尽现,遒劲雄强之势跃然纸上,堪称善本。

《十七帖》笔法解析

《十七帖》笔法解析

《十七帖》笔法解析《十七帖》笔法解析一、关于王羲之与《十七帖》在学习古帖的过程中,假如对该帖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难达到实质性学习效果的。

因此,在欣赏和学习王羲之《十七帖》时,应该联系此帖的人文、历史、艺术、技术等方面内容。

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讲:“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应该说,《十七帖》基本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基本技巧及成就,以及朴素的、流美的、俊逸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的复杂状况。

当然,其间也包含着他的情感等诸多内在因素。

也就是说,在学习和研究《十七帖》时,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了解王羲之,了解王羲之与《十七帖》的关系,而并不是就字论字,就技法而论技法,对《十七帖》的解读应该是一个融通的、全面的整体性分析过程。

如此,才有可能读懂《十七帖》,才能在临习时辅之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方法。

为此,笔者将从《十七帖》的介绍、临摹、临与创的关系及创作的注意要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使大家对该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一个较为切实的临、创之法。

1.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背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讲:“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东汉王朝在经历了两次大动荡———“黄巾军起义”、“董卓之乱”后,持续四百多年的汉帝国崩溃了。

举国统一的格局不复存在,大小军阀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天下三分”的三国时代掀起了历史的新篇章,魏晋南北朝开始了。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朝代更替频繁,共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兴衰交替,社会秩序混乱。

长期的封建割据、连绵的战争,无不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掀起了巨大的变革浪潮。

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以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也对当时的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

由此,各种社会因素交相混杂,使得文艺的发展奏响了自觉的号角。

文献版本学

文献版本学
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 的一门科学。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 证、比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 利用。
二、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 略例》中说:“读书 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 注本,事半功倍。” 古人读书因不择版本,特别是选用劣本而造 成重要失误: 《颜氏家训· 勉学篇》: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 “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 书云:“捐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 后寻迹,方知如此。 (宋)朱彧《萍州可谈》卷1: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
到宋代,学者普遍有了善本的概念。如叶 梦得《石林燕语》卷8说: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 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 往往皆有善本。 朱弁《曲洧旧闻》卷4说: 宋次道(敏求)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 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 可见,“善本”最初就是通过精校细勘, 无讹文脱字的古籍版本。因此,张之洞认为: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 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 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 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 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 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 本、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 版本的起 源和发展》)
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
周易集解纂疏10卷唐李鼎祚集解清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清孙星衍撰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清陈奂撰wwwdocincom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清王先谦撰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清孙诒让撰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翬撰礼记集解六十一卷清孙希旦撰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公羊义疏七十六卷清陈立撰穀梁补注二十四卷清钟文烝撰论语正义二十卷清刘宝楠撰孟子正义三十卷清焦循撰孝经郑注疏二卷清皮锡瑞撰尔雅正义二十卷清邵晋涵撰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宋朱熹 郭)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5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5

【原文】临摹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

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

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一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

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

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

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

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

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译文】临摹书法是‎最容易的事‎,唐太宗说:“我能使王濛‎睡在我的纸‎上,徐偃坐到我‎的笔下”,借此来取笑‎萧子云。

(邓注:唐太宗的意‎思是说,我用双钩廓‎填,就可使王濛‎、徐偃供我使‎唤,像萧子云那‎样的书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初学书法,必从临摹入‎手,临摹能使手‎有节制,易于成功。

其方法是将‎古人名迹,放在案头,或挂在座边‎,朝晚细看,体味它的运‎笔奥理后,才开始着手‎临摹。

其次是双钩‎蜡本,必须细心摹‎仿,方不致失却‎原迹的精神‎。

临写易失却‎古人的精神‎,但能得到古‎人的笔意;摹写易得到‎古人的精神‎,大多失去了‎古人的笔意‎;临写易于进‎步,摹写易于忘‎记,则是经意与‎不经意的关‎系。

总之,临摹时只要‎有丝毫的失‎真,就会面目全‎非,所以必须仔‎细、谨慎。

《清河书画舫》版本考述

《清河书画舫》版本考述

《清河书画舫》版本考述①刘 义 孔庆茂(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摘 要]《清河书画舫》版本有抄本、刻本、节录本、点校本。

经研究可知,《清河书画舫》原本当有“人物传”,或散见各章,或单独成册。

另池北草堂本所用参校诸本并不包括佩文斋藏本。

徐德明点校本虽名属“点校”,但基本“一仍其旧”。

[关键词]张丑;清河书画舫;书画著录;版本[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6-0090-06收稿日期:2020-06-23作者简介:刘 义(1978-),男,安徽泗县人,南京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文献和艺术教育。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ZD25)。

张丑(1577-1643)书画著录丰富,鉴赏书画“百无一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存最早书法名迹陆机《平复帖》就曾经其鉴定、收藏。

“著录声名远,鉴藏永传家”是张丑毕生追求,《清河书画舫》可谓“毕其功于一役”,奠定了他在晚明书画界“真赏者”和收藏家的地位。

该书以时代为序、以人为纲、以作品为目,记载书画名家数百人,书画作品近千件,遍引诸书,以成己见,内容丰富,体量巨大。

是编更是以“史家之体”“评家之口”“鉴家之眼”“藏家之目”,集画史、画品、著录、鉴赏、鉴定、收藏为一体,实属创格。

《清河书画舫》初成于1616年,世称“初稿本”。

其后,张丑一直不断进行增补和完善,直到去世,世称“修订本”。

明末清初,是书首以抄本流传。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有三,有系“初稿本”,有系“修订本”,有二者兼之者。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吴长元与鲍廷博对其进行整理编辑,刊印了首个完整刻本,即池北草堂本。

后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扫叶山房丛钞本、孙溪朱氏家塾刻本、锦文堂书局石印本等皆属池北草堂一系。

《佩文斋书画谱》和《古今图书集成》节录有《清河书画舫》部分内容。

今人徐德明曾点校该书。

《楚辞章句》语词训释理据及据文释义方法考

《楚辞章句》语词训释理据及据文释义方法考

《楚辞章句》语词训释理据及据文释义方法考邓声国【摘要】in the study history of "The Songs of Chu", "The Chapters of the Songs of Chu" by WangYi is valu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its history and influence. The book is highlighted for its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The Songs of Chu",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later scholars. This achievement and glory of the acquisition h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WangYi's grasp of the words interpretation reasons and methods.%在《楚辞》学史上,王逸《楚辞章句》以其流传最古、影响至深而为学界重视。

该书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对于《楚辞》大量语词准确到位的训释,为后世学者所肯定。

这一成就及其荣耀的获得,与王逸自身对语词训释理据的把握。

以及据文训释方法的采用等治学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楚辞章句》;王逸;训释理据;据文释义法【作者】邓声国【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研究《楚辞》,离不开阅读历代的注释之作;而论其旧注,尤以成书于东汉的王逸《楚辞章句》(以下行文一般简称《章句》)为最古,该书已成为历代《楚辞》学者必资借鉴的重要读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书。 ”
所藏貘图后》 , 作于政和七年( %%%4 ) 十二月, 在黄伯思卒前两 月。 目前所见《 东观余论》 的最早版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南 宋宁宗嘉定三年( %!%" ) 温陵庄夏$ 所刊二卷本。迨至明代, 尚有万历十二年( %5#3 ) 秀水项笃寿万卷堂翻刻本、 万历间建 宁李春熙校刊四卷本、 《 津逮秘书》 本( 毛晋汲古阁刻本) 、 五 砚楼袁氏所藏抄本、 《 王氏书画苑》 本等, 后又有《 学津讨原》 本、 《 古逸丛书》 本、 《 邵武徐氏丛书》 本、 《 四库全书》 本、 《 中国 书画全书》 本等。 %、 “ 庄夏本”
于绍兴十七年丁卯( %%34 ) 春在原《 法帖刊误》
一书的基础上, 广录长睿生前审证金石、 考核艺文之作二百余 篇, 或辩伪、 或为论、 或为说、 或为序跋、 鉴别精审, 意辞方雅, 遂辑成《 余论》 一书。因黄氏终于秘书郎, 有《 东观文集》 一百 卷, 此在《 东观文集》 之外, 故又称之为《 东观余论》 。 二、 《 东观余论》 的版本流传 《 东观余论》 初刻于建安漕司, 据黄 又有十卷、 三卷、 不分卷、 二卷之异。 《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一八《 东观余论》 提要云: “ 跋黄 称共十卷, 今本仅二卷, 或后来传写所合并。 ” 据陈振孙《 直斋 书录解题》 卷一七录《 东观余论》 作二卷, 《 宋史・艺文志》 亦 作二卷, 而《 宋史・黄伯思传》 及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二三八 皆作三卷, 或许加之附录一卷, 只有明建宁李春熙校刻本作四 卷, 把题跋文章又分为两卷, 不知所据何本。今《 古逸丛书》 本、 《 四库全书》 本作二卷, 《 学津讨原》 本、 《 津逮秘书》 本、 《 王 氏书画苑》 本皆作二卷、 附录一卷, 《 中国书画全书》 本不分 卷, 均未有作十卷者。盖如《 四库全书总目》 所言, 黄 为十卷, 南宋之时就己合并为二卷。 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 卷七《 东观余论》 解题云: 初编 所跋原书当为十
$ 正如其自述云: 重要著作。 “ 仆自幼观古帖至多, 虽豪墨积
淹通, 自六经及 ) 代史书、 诸子百家、 天官地理、 律 ) 卜筮之 说, 无不精诣。纵观册府藏书, 尤好古文奇字, 对洛下公卿家 商、 周、 秦、 汉彝器款识多有研究。其勤学警悟, 又精于考证书 画碑帖与书学研究, 凡所见所思俱能引经据典, 考证详审, 为 北宋晚期颇为重要的文字学家、 书法家、 书学理论家。黄氏学 问慕扬雄、 诗慕李白、 文慕柳宗元, 著有《 东观文集》 一百卷、 《 博古图说》 十一卷、 《 翼骚》 一卷、 《 石渠录》 十一卷、 《 洛阳九 咏》 一卷, 校订《 楚辞》 十卷、 《 杜工部集》 二十二卷, 惜多有散
的考证上更见功力, 公开纠正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官刻法帖《 淳
!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国家“ 4#6 二期工程” “ 科技伦理与艺术”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彦国( %4@6 3 7 ) , 男, 汉, 山东肥城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
卷, 但南宋时几经翻刻, 既有建本、 蜀本、 三刘本、 庄夏本之别,
图一6 上海图书馆藏宋本《 东观余论》 书影 “ 此书首为《 法帖刊误》 , 其余论说序跋辨记等凡
" 百零五篇, 其中以涉于书法碑帖者为最多。 ”
南宋温陵庄夏本为今见存世最早版本, 其版框高二二、 六 厘米, 广一五、 四厘米, 半页九行十八字, 左右双边, 白口, 单鱼 尾。卷首 钤盖诸多藏书印, 如明代文征明“ 玉兰堂” 、 “ 梅溪精 舍” 白文印、 “ 辛夷馆印” 朱文印, 王宠“ 铁研斋” 白文印, “ 项元 汴印” , 项笃寿“ 项氏万卷堂图籍印” 及清代诸藏家印鉴。卷
" 黄伯思学问 参军、 右军巡院, 擢秘书省校书郎, 几迁秘书郎。
化阁帖》 的诸多疏误, 对米元章等人的著作亦多有补益之功, 堪称最早从科学实证角度研究法书的扛鼎之作, 因而倍受后 世书学家推重。 一、 《 东观余论》 之成书 淳化三年, 宋太宗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 遂集成《 淳化阁 帖》 十卷。黄伯思病其乖伪, 遂作《 法帖刊误》 两卷, 辨析《 淳 化阁帖》 录书之真伪, 庞杂考引, 考证详审, 为后世帖学研究的
第 $44 页。
于其未Leabharlann "定之说有所去取, 较务矜繁富, 不辨美恶, 徒夸祖父之
%7$! 年排印本影印, !""$ 年版, 第 # —7 页。
#
年版。
$
四库馆臣认为, 黄
于黄伯思《 古器说》 有所去取, 未将
熙八年进士。历知兴国县、 漳州, 为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 权直学 士院兼太子侍读, 试中书舍人兼太子右庶子、 左喻德。屡上疏言事, 多 切时政。官至兵部侍郎、 焕章阁待制。以显谟阁待制奉祠。有《 礼记 解》 、 《 典故备记》 、 《 国史大事记》 等。
余绍宋所述《 东观余论》 于《 法帖刊误》 外收录论辨题跋 %"5 篇, 然《 王氏书画苑》 本、 《 津逮秘书》 本、 《 学津讨原》 本、 《 古逸丛书》 本、 《 四库全书》 本、 《 中国书画全书》 本等各本所 录皆为 !"! 篇, 其中, 题跋 %5% 篇, 校定序文 3 篇, 论 %% 篇, 辨 %% 篇, 说 !$ 篇, 记 ! 篇, 尚不知余绍宋先生如何计算出 %"5 篇 的数目。 《 四库全书总目》 又云: “ 所载古器亦不足四百二十六条, 则疑
# 其中尤以《 佚。 东观余论》 对后世影响最广, 此作在学术性
习未至而心悟神解, 时有所得, 故作《 法帖刊误》 。凡论真伪皆 有据依, 使锺王复生, 不易此评矣。元章今已物故, 恨不示之,
%, 后有高识, 赏予知言。 ”
关于《 东观余论》 的成书过程, 乃是在黄伯思卒后, 由其 次子黄 辑而成。 取《 法帖刊误》 、 《 古器说》 二书, 并平日议论题跋所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 ,-&../, 0( 1*2
《 东观余论》 后跋黄 云: 其他题跋皆署有时间, 且以先后为序排列。其中最早者为《 跋 干禄字碑后》 , 作于崇宁元年( %%"! ) 九月, 最晚为《 跋滕子济 “ 今任复以先人所著《 法帖刊误》 、 《 秘阁古器说》 、 论辨题跋共十卷, 总目之曰《 东观余论》 。及校定汲 冢师春刻版于建安漕司, 先世遗书遂行于右, 文之旦 为时而出, 岂特为家世之幸。绍兴丁卯春正月初三 日, 右宣教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黄 据此, 黄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文章编号: %""$ 3 4%"5 ( !""# ) "$ 3 "%"$ 3 "6
黄伯思《东观余论》 成书及其版本考
赵彦国
(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江苏 南京 !%"""6 )
全文四百二十六条全部收入《 东观余论》 , 而是有所筛选, 以 防暴露其其不足, 所论甚确。 除《 法帖刊误》 及《 古器说》 诸跋以外, 《 东观余论》 中所录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末另有嘉定三年攻媿斋楼钥! 序四页, 半页七行, 又有楼氏跋 语五行。此书原有庄夏跋一则, 现只残存一行, 幸于上海图书 馆所藏五砚楼袁氏所藏抄本中保留了庄跋全貌。现录出如 下: 夏丁卯之冬, 涉笔著廷, 公犹以天官兼史院。月 中一再至, 因获侍闲燕於道山堂。语及《 东观余论》 , 夏恨建本讹阂不可读。公曰家有手校善本, 惜不曾携 来。其时未敢率而有请也。明年, 蒙恩假庾节江左, 与公之宅相卢广文申之同官池阳, 乃嘱以书致恳。公 许诺。又逾年, 夏就易漕, 寄申之沿檄中都, 嘱申前 请。公念其请之勤也, 机务余暇, 以录本手校寄示, 疑 即阂之, 或旁质於它书而两存之。既又得蜀本参校, 而删其重出者。夏於金陵汪氏得三刘本, 亦因以是正 一二。繇是向之讹阂者什去七八矣。公每谓书自锺、 王以来, 以意行笔, 率多破体, 後学沿袭, 漫不合於古。 今所校本, 一点一画, 悉考正於众《 说文解字》 , 如次 弟之“ 弟” , 从韦束, 失逸之“ 逸” , 从走兔, “ 奇” 字从大 从可, “ 皆” 字 从 比 从 白, 士卒之“ 卒” 从 衣, 秀彦之 “ 彦” 从文。若此之类, 订改者众, 不惟文义了然, 而 字体悉正, 信可以传后矣。遂录本於计台, 以成公志, 且贺兹书之遭也。 嘉定庚午秋七月温陵庄夏敬书于筹思堂 另外, 嘉定三年楼钥在跋黄长睿《 东观余论》 中亦对此书 刊刻原由有所叙及: 云林子妙于考古, 是书久行于世。余尤所笃好, 惜其讹舛尚多, 每欲手写以传好事者, 未暇也。著作 庄子礼, 欲得善本传后, 再为详校而寄之。 由以上两篇跋语可知, 庄夏欲觅《 东观余论》 善本而传后 世, 苦于建本讹阂, 遂请楼钥手校善本寄示。于是, 庄夏于宋 嘉定庚午( %!%" ) , 以建安漕司初刻本为底本, 以楼钥手校善本 补校, 同时参校蜀本、 金陵汪氏所藏三刘本, 集众本之长增删 而成, 遂为精确完备之本。此书中楼钥、 庄夏跋语均以手书上 版, 字大悦目、 皮纸精印, 刻工多为浙中名匠, 故审为浙江刻 本。卷尾亦有明代南禺外史丰坊题记, 清代季振宜" 题记, 真 可谓源流有自, 洵可宝也。 !、 项氏“ 翻宋本” 迨至明代万历十二年( %3#4 ) 嘉禾项笃寿# 万卷堂则以南 宋嘉定庄夏校勘本《 东观余论》 为底本直接翻刻, 遂成万卷堂 翻宋本, ( 如图上海图书馆藏本) 。此书版框高 !$5 % 厘米, 广 %65 $ 厘米, 半页九行十八字, 左右双边, 细黑口, 单鱼尾。卷首 有“ 奎藻堂陶氏收藏” 、 “ 云间陶氏藏书之印” 朱文印等, 卷尾 则有“ 景炎私印” 白文印、 “ 别号云岫” 朱文印以及“ 嘉禾项氏 万卷堂梓” 戳记等。 项氏在《 重校东观余论引》 中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