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奶牛繁殖率的几项措施

提高奶牛繁殖率的几项措施要想提高奶牛繁殖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下面列举几项措施:一、合理的饲养管理1.提供适宜的饲料:奶牛的饲料应该是有机、均衡配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特别是粗纤维素含量要足够,以促进奶牛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营养素的利用率。
2.合理的饮水管理:牛只的饮水需求量大,水质的清洁、新鲜程度会影响到奶牛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要保证水源无污染、常换常洗,并注意水的温度、硬度、PH值和含氧量等参数,以便奶牛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3.环境舒适:牛舍的环境应该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太潮湿不太燥热;并且有良好的通风和保暖设施。
这能减轻奶牛的压力,增加它们的生产性能。
4. 疾病预防:奶牛疾病的预防、防治也是保证其繁殖率的重要措施。
时刻观察奶牛的健康状况,预防和及时清除相关的疾病,可减少疾病对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繁殖节律和技术1.繁殖节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情检测和配种计划,对奶牛的繁殖节律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发情状态,提高繁殖效率。
2.体外受精(IVF):近年来,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技术能够从超级优秀的奶牛身上提取出优质的精子和卵子,制备成精液后,在实验室内进行体外受精,实现优质牛种的快速繁殖。
3.超声波诊断技术:通过对奶牛性器官进行超声检查,可随时获取奶牛的性成熟状态,了解牛只的发情时期,判断是否有胚胎并诊断繁殖系统是否有病变等情况,从而减少错误的配种,提高繁殖效率。
4.良种选配:要选用身体高大、功能良好、母体优秀的奶牛为母畜,从中挑选出表现出色、质量优异和营养丰富的后代,以此不断提高繁殖品质。
总之,提高奶牛的繁殖率并不是单纯的一项措施,而是需要涉及到饲养管理、技术创新、健康防控等众多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目标。
奶牛育种规划方案

奶牛育种规划方案一、引言奶牛育种是提高乳制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的育种方案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遗传改良、繁殖管理、饲养管理和健康监测等方面,提出一份奶牛育种规划方案。
二、遗传改良1. 选择合适的父母种通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和优良基因的公母牛,能够有效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我们需要根据乳制品产量、健康状况、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指标,选择合适的父母牛进行配种。
2. 引入新的优良基因为了进一步改善奶牛的遗传素质,可以考虑引入新的优良基因。
通过购买具有优秀遗传背景的牛种,或者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引入其他地区的种牛,可以为奶牛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3. 基因检测与筛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奶牛的基因进行检测与筛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奶牛的遗传价值,从而为繁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奶牛的遗传疾病风险,并排除携带有害突变基因的牛只。
三、繁殖管理1. 配种管理选用适当的配种方法和配种时间,确保牛只受胎率和产仔率的提高。
结合人工授精和自然配种等方式,合理安排配种的频次和时机,提高配种的成功率。
2. 孕检和产后护理定期进行孕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怀孕异常的母牛,保障胎儿的安全发育。
在产后提供良好的饲养和护理,为产奶期的母牛提供营养和舒适的环境。
四、饲养管理1. 营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的需求,提供适当的能量和营养素。
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饲喂量,确保奶牛的营养均衡和饲料利用效率。
2. 环境管理提供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奶牛受到热应激或者寒冷引起的疾病。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和优质饲料供应,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五、健康监测1. 疾病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确保奶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每头奶牛的生长发育、疾病史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营养调控措施

1  ̄1 2 5
生产者为增 加产奶量 和养殖 的经 济效
益 ,经 常饲 喂 高 蛋 白 日粮 ,特 别 是 在
产 后 阶段 .当 日粮 干 物 质 中粗 蛋 白质
期 子宫 分泌 物 的镁 、钾和 磷 的浓 度 ,
B t r 为高 蛋 白 日粮 由 于提 高 ul 认 e
了B UN 浓 度 。 使 子 宫 分 泌 物 中 尿 素 含 量 增 加 .改 变 了 发 情 周 期 中 的 黄 体
[ 6 】李 吕木 ,吴 东 , 夏 伦 志 等 . 泌 乳 奶 牛 饲 喂 包 被 赖 氨 酸 对 生 产 性 能 及
[ 杨 为 荣 ,姚 迪 欣 ,章 金 宝 . 4 】 奶
牛 饲 喂 棉 籽 对 生 奶 含 脂 率 及 饲 料 成 本
Hale Waihona Puke 的影 响. 上海 奶 牛 。1 9 ( ) 12 9 6 1 :2  ̄ 2 [] 韩 继 福 ,吴 其 宏 . 瘤 胃氨 基 5 过 酸 对 乳 牛 瘤 胃发 酵 、产 乳 量 及 乳 成 分
繁殖力的营 养调控措施
李 振 山 东 临沂 师 范 学 院 山 东 临 沂 2 60 703 在 生 产 中 .奶 牛 的 繁 殖 力 与 生 产 指 出 ,由 于 蛋 白质 采 食 量 的 增 加 , 提
其 应注重 烟 酸 、维 生素 B、B、胆碱 2
和生物素等 。
主要 参 考 文 献 ・
降 低 了 子 宫 内 的 p 值 。 尿 素 浓 度 和 H
子 宫 p 的 变 化 使 子 宫 内 膜 细 胞 分 泌 H
超 过 1%,会 增 加 空 怀 天 数 ,延 长 产 9
针对病因采取措施提高奶牛繁殖受胎率

23饲 养 管理 不 当 : 产 母 牛 产 后 泌 乳 早 期处 于 能 量 负 . 高
和 减 少 母 牛 的 不 孕 。 短 产 犊 间 隔 , 高 繁 殖 受胎 率 , 须 缩 提 必
全 面 分 析 不 孕 症 发 生的 原 因 。
的机 会 。 有 子 宫 内膜 炎 的 母 牛 通常 是 子 宫 内 膜受 损 , 患 上皮
是提高奶牛养殖生产效益的基础 。 目前 , 随着育种水平的提
高, 牛群 单 产 水 平 星大 幅 提 高 的趋 势 。但 是 , 牛 的 繁 殖 力 母
也 随 着 发生 了变 化 。特别 是 高 产 奶 牛 产后 的泌 乳 高 峰 期 由
产后体况差及初产体重 小的头胎牛表现更为普遍 ,使母牛
产 后 不能 及 时 配 种 , 大 延 长 了首 次配 种 前平 均 空 怀 天 数 。 大
使产 犊 间隔 延 长 。
24没 有 高 度 重视 对 青 年 母 牛 的培 育 管理 : 备 母 牛 初 . 后 配 时 体 尺 、 重 生 长 指标 未 达 标 , 年 牛 投 产 体 重 偏 小 。 初 体 青
低 及胚 胎 死 亡 等 。 而 造 成繁 殖 受 胎 率 下降 。 高 奶 牛繁 殖 从 提 受胎 率 是 发 挥奶 牛 生 产 性 能 和增 加 经 济 效 益 的关 键 。现 根
据实 践 经验 。 一 下 目前奶 牛 繁 殖 现状 、 谈 繁殖 障 碍 的 病 因 和
提高奶牛繁殖受胎率的有效措施 。
25营养 不 平衡 或 缺 乏 : 生 素 、 物 质 和 微 量 元 素 不 . 维 矿 平衡 或 缺乏 时 , 牛 会产 生 发 情 周 期 紊 乱或 长 期 不 发 情 , 奶 尤
奶牛繁殖期间的各项管理措施

奶 牛因繁殖原 因造成 的经济损失高 于其他疾 病。因此 , 搞好奶 牛繁殖管理 , 对提高奶 牛产奶量和增加饲养奶牛 的经
济效益有重要 意义。 1 繁 殖管理 繁殖管理是奶 牛生产 的关健环节 ,奶 牛只有 经配种 、 怀 间一 般 为 1 8 — 2 1 d , 一 般 来说 , 奶牛 发情开始 后 1 8 2 4 h配 种 效 果 最 好。 春秋两季母牛发情较旺 , 发情时 间一般为 1 ~ 3 d ,发情多在午前 , 发
、 钴1 、 锰 、 钙 、 磷等。 同时 , 可注射药物保胎 , 于妊娠后 2 个月 跨 时站立不 动 , 即所 谓站立 同时爬跨 其他母 ; 性 兴 一 黑 龙发情 江省, 拜泉 县畜 牧 水 产 技牛 术推 广 中心。铜 拜泉 6 0 0 —
奋, 即精 神不 安 , 不停走 动 , 不 时哞 叫 , 食 欲减退 , 产 奶量 下
生产奶量。
渐变 白而浓 厚 , 具有牵缕性 , 有时带 有少量 的血样分泌物流出。发情母
牛食欲下降 , 产奶量 明显减少 , 体温
升0 . 5 — 1 . 0 ℃。如出现上 以上 特征 , 应及时考虑配种 , 以免错过时机。
母牛 比平时烦躁 , 喜哞叫 , 不安
静, 愿 接近其它母牛或公牛 , 并 主动 爬跨 。有时伴有滴 尿或发 出低短 的 呻 吟。 发情 时食 欲减退 , 产奶量 明显
张 德 伟
下降 。青年母牛 比老年母 牛的性兴
奋强烈 , 但各 自不尽相 同, 必须 注意 观察 。 在外部观察 的基础上 , 还应请 技术员进一步做直检。养 牛者每天 要观察不少于 3次 ,以便发现发情 牛及接受爬跨的时间 ,及 时请人工
情周期的出现主要是 卵巢上黄体和卵泡周期活动 的结果。 母 牛在下次发情前 5 d黄体开始萎缩 ,卵泡开始发 育 ,逐渐 成 熟, 成 熟的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 , 引起母 牛发情 。 母牛的排卵
影响奶牛繁殖率的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槽 ) 消 毒 ,母 牛 发 生 细 菌 和 病 毒 感 染
困 难 。胚 胎 早 期 死 亡 等 。
12 养 殖环 境 差 .
可 引 起 一 些 生 殖 系 统 疾 病 或 发 生 流 产 现 象 ,如 生 殖 道 弯 杆 菌 病 、布 氏 杆 菌
23 适 时配 种 .提 高 受胎 率 .
以 便 使 其 适 应 产 后 采 食 大 量 精 料 缓 解 能量 负平衡 。产后 初期 由于子 宫颈 口 开 张 , 阴道 松 弛 . 子 宫 内 常 流 m 各 种 粘 液 ,奶 牛 在 躺 卧 时 , 地 面 上 的 粪 土 粘 在黏 液 上 ,极 易引 起生 殖 道 炎 症 。
就 不 需 要 冲 洗 子 宫 。 只 有 发 生 胎 衣 不
下 ,子 宫 内 膜 炎 ,子 宫 复 旧 发 生 障 碍 时 .才 能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应 用 适 量 的 抗 生 素 溶 液 子 宫 灌 住 。但 部 分 养 殖 户 往 往 在母 牛 产 犊 后 不 久 ,便 开 始 大 剂 量 ,
殖 性 能 。 在 饲 喂 过 程 中 ,有 时 能 量 过 高 。奶 牛 过 于 肥 胖 , 卵 巢 周 围 脂 肪 沉 积 ,阻 碍 卵 泡 发 育 和 排 卵 . 蛋 白 质 水 平 过 高 ,会使 尿 素或 氨 的水 平 升 高 ,
精进行 输精 ,精子 的活力 下降 。降低
了受 胎 率 。 不 进 行 早 期 妊 娠 诊 断 . 出 现 漏 配 、误 配 现 象 。
缩 短 发 情 期 , 减 弱 发 情 表 现 或 引 起 休 情 ,可 干 扰 受 精 卵 着 床 ,胚 胎 早 期 死
浅析奶牛繁殖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浅析奶牛繁殖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摘要:随着奶牛采取人工受精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奶牛的群体结构,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但是随之而来的奶牛繁殖率问题日益严重,母牛系列性能有所下降,对养牛的效益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改善奶牛繁殖能力下降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畜牧工作的一大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奶牛;繁殖能力;原因;应对方法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3-11 奶牛繁殖能力下降原因1.1 饲养管理手段滞后如果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供给饲料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等,如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缺乏微量元素、矿物质,都可能对奶牛正常繁殖造成影响;尤其对于高产奶牛来说,如果能够保障饲料的影响,可有效改善不孕问题。
因此,在农户选择喂养奶牛时,必须保障饲料质量,结合奶牛所处的不同时期,对饲料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常年以玉米梗作为粗饲料,而其他饲料的数量较少,那么奶牛可能由于食用饲料过于单一,缺乏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量不足,对其正常机能造成影响,引发母牛的卵巢变硬、卵巢囊肿等,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发情或者异常发情。
1.2 疾病性问题影响影响奶牛孕育的疾病类型很多,如常见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病、颗粒性尿道炎等传染病;还有各种寄生虫病、非传染性疾病等,如滴虫病、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卵巢萎缩、内分泌失调、子宫颈炎、难产等;其中小母牛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阴道炎,由于过早配种,可能对阴道造成创伤,最终引发炎症;而经产牛则时常发生子宫炎问题,造成死胎、胎衣不下或难产;如果经产牛的身体较为肥胖,则可能引发卵巢囊肿;小母牛、体质偏瘦的老牛,也可能发生延迟排卵问题,而小母牛则多发生不排卵、生理性子宫颈口闭锁等问题;各种疾病的发生,都将引发母牛不孕不育,对繁殖率产生严重制约。
1.3 繁殖技术不规范在进行人工授精、移植胚胎或者助产接产过程中,既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水平,也要注重创设无菌操作环境,避免母牛的生殖道发生感染;一些出现繁殖障碍问题的高产牛,可能由于误诊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加重了不孕症症状,甚至不能治愈;另外,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些母牛的不孕不育问题还集中表现为遗传繁殖障碍,例如,生殖器官畸形、由于遗传性问题而引发致死因子。
浅析户养奶牛繁殖饲养技术与高产管理方法

浅析户养奶牛繁殖饲养技术与高产管理方法作者:王艳丽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2期摘要:奶牛的生产性能与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繁殖力有密切的关系,而健康状况和繁殖力的下降通常是因为供给动物的营养不足和管理不善而导致动物应激的结果。
以下本文对奶牛的繁殖指标、配种计划、饲养技术及高产管理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关健词:奶牛繁殖饲养技术高产管理一、奶牛的繁殖奶牛繁殖技术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发挥的关健因素之一,为提高本地区的奶牛繁殖技术的整体水平,应做好如下准备:1、制定牛群的繁殖指标繁殖计划的编制,最先要确定繁殖指标。
最理想的繁殖率应达100%,产犊间隔为12个月,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所以,实际生产中繁殖率不得低于85%,产犊间隔不要超过13个月。
常用的衡量繁殖力的指标有:年总受胎率≥85%,计算公式:年总受胎率=年受胎母牛头数/年配种母牛头数×100%年情期受胎率≥50%,计算公式:年情期受胎率=年受胎母牛头数/年输精总情期数×100%年平均胎间距≤400天,计算公式:年平均胎间跑=∑胎间距/头数年繁殖率≤85%,计算公式:年繁殖率=年产犊母牛数/年可繁母牛数×100%。
2、制定繁殖、配种计划繁殖是奶牛生产中联系各个环节的枢纽。
繁殖与产奶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增加产奶和增殖犊牛的收入,必须做好繁殖计划。
牛群繁殖计划是按预期要求,使母牛适时配种、分娩的一项措施,又是编制牛群周转计划的重要依据。
应在全面研究牛群生产规律和经济要求的基础上,搞好选种选配,根据开始繁殖年龄、妊娠期、产犊间隔、生产方向、生产任务、饲料供应、畜舍设备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等条件,确定牛只的大批配种分娩时间和头数,才能编制配种分娩计划。
母牛的繁殖特点为全年散发性交配和分娩,季节性特点不明显。
所谓的按计划控制产犊,就是把母牛的分娩时间安排到最适宜产奶的季节,有利于提高生产性能。
二、饲养(一)良种奶牛的选购。
1、选择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2/15]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1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一般技术措施
1.1 饲料营养营养不良或营养水平过高,都会对奶牛发情、受胎率、胚胎质量、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平衡、分娩时的各种并发症(难产、胎衣不下、子宫炎、怀孕率降低)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饲养者应根据奶牛不同生理特点和生长生产阶段要求,按照常用饲料营养成分和饲养标准,配制饲粮,精青粗合理搭配,实行科学饲养,保持奶牛7-8成的种用体况,切忌掠夺
式生产,造成奶牛泌乳期间严重负平衡。
1.2 降低热应激奶牛是耐寒怕热的动物,适宜温度为0-21℃,最适温度6-8℃,而夏季气温往往高达30℃甚至更高,对奶牛采食量、产奶、繁殖等性能产生严重影响,所以降低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是夏季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1.3 实行产后监控母牛产后监控是平常科学饲养管理条件下,从分娩开始至产后60d之内,通过用观察、检测(查)、化验等方法,对产后母牛实施以生殖器为重点,以产科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系统监控,及时处理和治疗母牛生殖系统疾病或繁殖障碍,对患有子宫内膜炎的个体尽早进行子宫净化治疗,促进产后母牛生
殖机能尽快恢复。
1.4 减少高产奶牛繁殖障碍奶牛的繁殖障碍即奶牛暂时性或永久性不孕症,主要有慢性子宫炎、隐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颈炎、卵巢机能不全、持久黄体、卵巢囊肿、排卵延迟、繁殖免疫障碍、营养负平衡引起生殖系统机能复旧延迟等,高产奶牛更为普遍。
造成奶牛繁殖障碍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饲养管理不当,二是生殖器官疾病,三是繁殖技术失误。
主要对策是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严格繁殖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母牛产后重点监控和提高奶牛不孕症防
治效果。
2 提高奶牛发情检测率和配种率的技术措施
2.1 发情检测发情检测是奶牛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发情观察,可显著提高母牛发情检测率。
提高奶牛发情检测率的方法主要有人工观察法、尾部涂漆法(群养)、直肠检查法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检测率更高更准确。
2.2 及时查出和治疗不发情或乏发情母牛奶牛出现不发情或乏发情多数与营养有关,应及时调整母牛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措施。
对因繁殖障碍引起的不发情或乏发情母牛,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可采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氯前列烯醇(1c1)、三合激素等激素进行催情,能收到良好效果,但不同药物、不同使用剂量与处理方式效果各异。
3 提高奶牛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3.1 采用优质冻精精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受胎率。
引进冻精时,除要求所选公牛具有很高的tpi性能指数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繁殖性能。
确定引进的冻精应在当时抽取一定比例的冷冻精液进行包括精子活力、密度、顶体完整率等指标在内的精液品质检查。
引进后冻精也应定期进行精液品质检查,保证配种所用冻精的安全性和优质性。
3.2 输精技术直肠把握输精是奶牛配种常用的方法,必须严格输精操作技术规程,适时而准确地把一定量的精液输到发情母牛子宫内的适当部位,避免生殖道损伤,是提高奶牛受胎率的
根本保证。
3.3 适时配种奶牛发情后0-6h内输精,受胎率可达到最高,也可通过母牛以下表现判断最佳输精时间:母牛发情开始减弱即由不安转向平静;外阴肿胀开始消失,黏膜颜色由潮红变成粉红或带有紫青色;黏膜由多到少,呈黏稠微浑浊状,拇指和食指间蘸起的黏液可牵拉7-8
次不断;直肠检查卵泡直径在1.5mm以上。
3.4 输精部位奶牛排卵以单侧为主,单侧排卵在90%以上,其中右侧排卵明显高于左侧,右侧排卵占54%,左侧排卵约37%,两侧同时排卵约10%。
为此输精前应直肠检查排卵部位,然后将镜检合格的精液输送到子宫颈深部5-8cm处偏排卵一侧。
实行两次输精,间隔8-12h
输第二次。
3.5 治疗屡配不孕症治疗不孕症的方法很多,效果取决于对不孕症种类的正确诊断。
4 提高奶牛产犊率和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4.1 加强保胎,做到全产奶牛配种受孕后,受精卵或胚胎在子宫内游离时间长,一般在受孕后2个月左右才逐渐完成着床过程,而在妊娠最初18d又是胚胎死亡的高峰期,所以妊娠早期胚胎易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造成胚胎死亡或流产,所以,加强保胎,做到全产成为提高产犊率的主要措施。
首先应注重饲养管理,实行科学饲养,保证母体及胎儿的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避免因营养不良或过高,以及热应激等环境因素造成母体内分泌失调和体内生理环境的变化;不喂腐烂变质、有强烈刺激性、霜冻等料草和冰冷饮水;防止妊娠牛受惊吓、鞭打、滑跌、拥挤和过度运动,对有流产历史的牛更要加强保护措施,必要时可服用安胎药或注射黄体酮保
胎。
4.2 加强培育,做到全活加强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尤其是怀孕后期,有助于提高犊牛的初生重。
初生犊牛在产后2h内吃上初乳,以增强犊牛对疾病的抵抗力。
生后7d进行早期诱饲,尽快促进牛胃发育。
制定合理的犊牛培育方案,保证犊牛生长发育良好。
避免犊牛卧在冷湿地
面,采食不洁食物,防止拉稀等疾病的发生。
4.3 缩短产犊间隔缩短产犊间隔不仅可以提高繁殖率,而且可以提高产奶量。
在母牛分娩后进行药物处理,促进子宫复原和卵巢生殖机能恢复,在配种后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及时诱导空怀牛发情配种等,是缩短产犊间隔,提高产犊率的重要措施。
5 现代繁殖技术的应用
现代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周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性别控制、核移植等技术,在此就胚胎移植、性别控制、早孕诊断技术作一简述。
5.1 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已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在奶牛生产中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奶量,而且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牛群遗传性能,可使高产奶牛的繁殖速度提高3-6倍。
胚移分冻胚和鲜胚移植两种途径,冻胚移植是引进购买冷冻胚胎,借助胚移器械,在发情第7d通过直肠输精方法把解冻的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子宫内;鲜胚移植是通过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处
理、收集鉴定胚胎,将可用胚胎移植给经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母牛。
胚胎移植效果取决于供体、胚胎和受体的质量,目前冻胚移植妊娠率50%,鲜胚移植妊娠率60%。
5.2 性别控制奶牛自然繁殖产母犊率一般为48%,采用性别控制使奶牛多生奶用母牛,对提高牛的繁殖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牛的性别控制包括胚胎性别鉴定和精子分型两种途径。
胚胎性别鉴定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对胚胎进行组织学检查,对样本细胞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pcr技术)进行dna分析,通过y染色体或pcr扩增产物进行判断。
精子分裂目前多采用电泳法、沉淀法、离心法、免疫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等物理方法,对x和y精子进行分离,再生产冻精或直接配种,也有采用化学药品处理生殖道,改变其酸碱性环境,使适合酸性(x精子)或适合碱性(y精子)精子的活力更强,来实现性别控制,目前性别控制成功率一般
在60%-70%。
5.3 早期妊娠诊断奶牛的早期妊娠诊断是养牛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妊诊断主要有人工观察法、直肠检查法、超声波仪器检查法、测定血液或乳汁中孕酮含量或采用试剂盒检测等方法,不同方法判断准确性各不同,但多数方法都在85%-90%以上。
阅读(11)
分享(0)
评论(0)
分类:奶牛繁殖技术
发表于16:59
下页1/1
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