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案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2.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并具体了解一些基本概念;3.能够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人类所需的能源、物质和生命等各种自然物质和现象的总和。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类的物质需求,二是由自然界所提供。
2.自然资源的种类:根据它们的特点不同,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气候资源:指气温、降水、光照、风力等自然因素组成的资源。
(2)土地资源:指土地的肥力、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等因素,以及与人类耕种和养殖相关的土地资源。
(3)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山泉、地下水和海洋等自然水源资源。
(4)矿产资源:指地质和化学作用形成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资源。
(5)生物资源: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时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1)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在人类需要它的时候,它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和再生来进行恢复和利用,如阳光、风能、水能等。
(2)不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在人类需要它的时候,无法通过自我更新和再生来进行恢复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3)绿色资源:指对环境和生态友好的资源,如太阳能等。
(4)灰色资源:指对环境和生态有一定负面影响的资源,如煤炭等。
4.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紧密联系的关系。
保护是为了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价值,而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
如何在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或尽量减轻对后代能力的损害,留给后代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衡性和可再生性。
3.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内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比如水、土地、森林、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学习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
根据其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有限性: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一个承载力的问题。
比如土地资源,如果过度开垦就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地的丧失。
(2)不可再生性:大多数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一旦开采消耗,就无法再恢复。
(3)分布不均衡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都是不均衡的,这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存条件的不同。
(4)可再生性:部分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如水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国都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举例理解。
(2)能够利用相关实例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过程和方法:(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2.难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讲授: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提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的东西都来自于自然资源,你觉得它们和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分析,进一步引导。
二、新课讲授(一)自然资源的分类1.明确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哪些是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说明理由。
钢铁、煤炭、小麦、闪电、纸、水、风能、温泉、电脑、阳光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属于自然资源的是:煤炭;闪电;水;风能;温泉;阳光。
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1)提问:从字面意思理解并解释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将自主学习和教材结合,明确两类自然资源的定义。
可再生资源:短时间里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更新也不可再生。
(2)活动:探究学习——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学生活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分组讨论,学会区分哪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哪些是非可再生。
并对有争议的内容重点说明。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导学案一、导入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盘绕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展开进修,帮助同砚们深入了解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珍爱和利用认识。
二、目标1. 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更生性特征。
3. 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更生性和可持续性特征。
4. 认识到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三、导入问题1.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更生性特征分别是指什么?3. 什么是自然资源的可更生性和可持续性特征?4. 为什么我们要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四、进修过程1.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按来源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 请同砚们列举几种自然资源,并简要说明其用途和重要性。
2.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更生性特征-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量有限,无法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
- 自然资源的不可更生性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中无法更生,一旦耗尽就无法恢复。
例如煤炭、铁矿石等。
-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时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3. 自然资源的可更生性和可持续性特征- 自然资源的可更生性是指资源在一守时间内能够恢复或更生,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是指资源的利用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保障资源的长期利用。
如风能、太阳能等。
- 请同砚们讨论一下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爱环境。
4. 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会有什么后果?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稀缺性和不可更生性特征、可更生性和可持续性特征,以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能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区别判断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并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情境导入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所给材料是否有矛盾之处,并可以借机引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学习(一)能区别判断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呈现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相关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说出是什么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种类:通过呈现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种类中的代表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呈现图文资料,让学生观察图文内容,提问学生两组反映的实质信息,过渡到重难点内容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学习。
4.资源的利用:通过展示图文资料结合课本64页活动题的第2题内容,提问学生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由其引出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通过展示参照课本内容简化并增加我国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名的表格,直观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特点。
2.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的原因:提问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5页内容,让学生找出自然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及资源保障措施。
4.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为保护节约自然做些什么?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并写都作业本。
三、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及发放学习卡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课堂总结利用思维导图式练习,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学会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五、布置作业1.作为一名学生,你能为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些什么?(写到作业本)2.同步解析与测评第56-59页。
【达标检测】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空气B.阳光C.土地D.小麦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课件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共28张PPT)

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你知道原因吗?
空间分布
南丰北缺
20%
80%
时间分布 我国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思考如何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兴建水库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为什么西北地区会缺水?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并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
记住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归纳出我国的 学习目标 2 土地资源的分布,了解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熟悉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应的措施,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线 学习目标 3 路和重要意义。
气候资源
光 热
风 降水
土地资源
林地
草地
耕地
矿
产
资
煤炭
源
金刚石
铁矿石
鸡血石
淡水资源
水能资源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 为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 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为什么华北地区会缺水?
华北地区工农业集中、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的短缺问题?
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以后,对长江和黄河的防洪 以及水资源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
读图,说一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定义,东、中、西三条调水 线路,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受限于地球自然环境的条件和人类开发利用的程度。
例如,矿物资源的储量、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水资源的供给等都是有限的。
2. 不可替代性:某些自然资源是无法被替代的,比如空气、水、土壤等。
即使能够制造出类似的产品,其成本和质量也往往无法与自然资源相媲美。
3. 价值性: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被用于生产、消费和交换。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则是牧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重要来源。
4. 可持续性:自然资源必须在可持续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以保证未来世代的利益。
如果过度开采、过度利用、过度污染等,就会导致环境破坏、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问题,为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上四个特征是自然资源的重要属性,需要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充分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介绍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2. 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写成小论文。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教学目标:1. 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数量: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2. 自然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3.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3. 讲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介绍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和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总结:(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
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
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三)学以致用
1.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探究二:小组讨论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图解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识现状、找原因、想对策)
(一)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二)找原因
小组讨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三)想对策
1.探究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总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资源供给呢?
2.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
3.你还有哪些保护资源的好办法呢?
分组讨论:(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等活动)
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积极参和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展示提升,开拓视野】
一、展示提升
二、开拓视野
启发和保护珍惜自然资源有关的节日、行动,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共同行动。
巴西挽救热带雨林的“我们的大自然计划”;日本的垃圾回收和再利用;北欧的新能源开发:而且还有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近些年我国进行的“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等等。
【知识梳理】
学生整理,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达标测评】
【课后作业】
写一封关于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倡议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
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