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

合集下载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学科,包括口腔卫生、口腔保健、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口腔健康是人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1.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是口腔预防医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刷牙、使用牙线和使用漱口水等。

建议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使用牙刷和牙膏进行彻底清洁。

使用牙线可以清除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

漱口水可以帮助清洁口腔,并提供额外的口腔保护。

2. 口腔保健:口腔保健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口腔保健产品的使用。

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识,了解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和注意事项。

口腔保健产品包括牙刷、牙膏、牙线、漱口水等,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状况和需求的产品进行使用,保持口腔清洁和健康。

3. 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预防医学致力于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口腔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等。

龋齿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早期诊断可以进行及时的洁治术或补牙,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牙周病是指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早期诊断可以进行口腔清洁和牙周治疗,防止牙周组织的破坏。

口腔黏膜疾病包括口腔溃疡、口腔白斑等,早期诊断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缓解症状和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

4. 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口腔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导致全身健康问题。

例如,牙周病与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关联。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保健措施可以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减少口腔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口腔预防医学的普及和实施可以减轻口腔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

综上所述,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口腔卫生、口腔保健、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口腔预防医学包括口腔卫生、饮食指导、口腔疾病筛查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口腔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

一、口腔卫生1.1 定期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使用软毛牙刷和牙膏,正确刷牙方法是顺着牙齿方向,轻柔地刷洗。

1.2 使用牙线:刷牙后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去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

1.3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接受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二、饮食指导2.1 减少糖分摄入:过多的糖分摄入容易导致龋齿和牙周疾病,应减少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物的摄入。

2.2 多食含钙食物:牛奶、豆制品、海鲜等含钙食物有助于牙齿健康,预防牙齿松动和蛀牙。

2.3 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口腔内微生态平衡,有助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三、口腔疾病筛查3.1 龋齿筛查:定期进行龋齿筛查,及时发现龋齿病灶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3.2 牙周疾病筛查:定期检查牙龈是否出现红肿、出血等情况,及时发现牙周疾病并采取措施治疗。

3.3 口腔癌筛查:口腔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定期进行口腔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四、口腔健康教育4.1 宣传口腔健康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宣传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口腔健康意识。

4.2 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口腔健康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4.3 提倡定期复诊:口腔健康教育中应提倡人们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复诊,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治疗。

五、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5.1 降低口腔疾病发生率:口腔预防医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龋齿、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的发生率。

5.2 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口腔预防医学的推广可以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减少口腔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5.3 促进全民健康: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民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专注于口腔疾病预防和口腔健康促进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通过教育、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

口腔疾病是指影响口腔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变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口腔卫生习惯、饮食结构、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等。

口腔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优先。

通过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例如,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牙间刷清洁牙齿,避免过度进食含糖食物和饮料,戒烟限酒等都是常见的口腔健康促进措施。

除了个人的口腔卫生习惯,口腔预防医学还强调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和治疗。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口腔疾病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口腔预防医学还包括牙齿的保护和修复,如牙齿填充、根管治疗和牙齿矫正等。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的研究和口腔健康促进的策略等。

科学研究为口腔预防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

口腔预防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口腔预防医学的相关机构和专业,培养口腔预防医学的专业人才。

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还可以减轻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教育、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致力于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

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和科学研究,共同促进口腔健康事业的发展。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旨在保护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口腔预防医学涉及到口腔卫生、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健康教育等方面。

口腔卫生是口腔预防医学的基础。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日常的口腔卫生包括刷牙、使用牙线、使用漱口水等。

刷牙是最基本的口腔卫生习惯,应该每天至少刷两次,每次刷牙时间应不少于2分钟。

使用牙线可以清除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

漱口水可以清洁口腔,减少细菌的滋生。

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粘膜病等。

早期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口腔疾病的治疗包括牙齿的修复、牙周病的治疗、口腔粘膜病的治疗等。

牙齿的修复包括补牙、根管治疗、牙齿矫正等。

牙周病的治疗包括洗牙、牙周手术等。

口腔粘膜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口腔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宣传、讲座、展览等形式进行。

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口腔卫生知识、牙齿保健知识、饮食与口腔健康等。

口腔健康教育应该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应该接受口腔健康教育。

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口腔卫生产品的创新和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

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预防医学的推广可以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识,促进口腔健康教育的普及。

通过口腔预防医学的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口腔健康的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引言概述:
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领域,旨在通过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 口腔预防医学的意义
1.1 促进口腔健康:口腔预防医学通过定期检查、口腔卫生教育等手段,匡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1.2 预防全身疾病: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例如,牙周炎与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通过预防口腔疾病,可以降低全身疾病的风险。

2. 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2.1 口腔卫生教育:口腔卫生教育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漱口等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饮食指导等方面,匡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2.2 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通过定期的口腔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口腔疾病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2.3 牙齿矫正和正畸:牙齿不齐、咬合不良等问题不仅影响口腔美观,还可能导致牙齿损伤和咀嚼功能障碍。

口腔预防医学通过牙齿矫正和正畸,匡助患者改善口腔健康。

2.4 口腔疾病的治疗:口腔预防医学还包括对口腔疾病的治疗,如龋齿的修复、牙周病的治疗等,旨在恢复口腔健康。

2.5 口腔修复与种植:对于牙齿缺失或者严重损坏的患者,口腔预防医学提供了种植牙、修复牙齿等方法,匡助恢复口腔功能和美观。

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口腔卫生教育、早期诊断、牙齿矫正、口腔疾病治疗以及口腔修复与种植等手段,可以促进口腔健康,预防全身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口腔预防医学,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持口腔健康。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引言概述: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领域,致力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口腔预防医学的概念、重要性、预防方法、预防措施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口腔预防医学的概念1.1 口腔预防医学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口腔健康。

1.2 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口腔健康的基础。

1.3 口腔预防医学包括口腔卫生教育、口腔疾病筛查、口腔保健指导等内容。

二、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2.1 口腔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严重的口腔疾病会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2.2 口腔疾病的治疗费用高昂,预防口腔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2.3 口腔预防医学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口腔预防医学的预防方法3.1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进行治疗。

3.2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刷牙、漱口、使用牙线等。

3.3 饮食健康,减少甜食和酸性食物的摄入,保护牙齿。

四、口腔预防医学的预防措施4.1 注重口腔卫生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

4.2 加强口腔疾病的筛查工作,及时发现口腔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4.3 推广口腔保健产品,如牙膏、漱口水等,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五、口腔预防医学的未来发展5.1 随着科技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将更加智能化,如口腔健康检测仪器的应用。

5.2 口腔预防医学将与其他医学领域融合,形成更加综合的健康管理模式。

5.3 口腔预防医学将更加重视个性化预防策略,根据个体口腔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综上所述,口腔预防医学在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口腔预防医学,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的口腔健康。

同时,口腔预防医学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学科。

它涉及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口腔预防医学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

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来避免。

口腔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优于治疗”,通过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口腔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口腔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预防措施等方面。

口腔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主要探讨引起口腔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如细菌感染、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发病机制的研究则着重于分析口腔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理,为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措施的研究包括口腔卫生教育、口腔保健品的研发、口腔健康评估等方面,旨在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

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包括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等。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公众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口腔预防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口腔疾病,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口腔检查、正确刷牙、合理饮食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口腔预防医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

口腔预防医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还可以推动口腔健康教育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口腔卫生意识。

同时,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口腔保健品的研发和创新,为口腔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口腔预防医学说课件

口腔预防医学说课件

02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甜 饮料、糖果和糕点的摄 入。
03
控制盐分摄入,减少腌 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 入。
04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以免对口腔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定期口腔检查与洁牙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至少每年一次。
如有需要,接受牙医的建议进行牙齿 美白或漂白。
定期洁牙,根据牙医的建议进行洁牙, 以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02
口腔疾病的预防方法
刷牙与牙线使用
01
02
03
04
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两分 钟,采用巴氏刷牙法,并使用
软毛牙刷。
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特别 是后磨牙的牙缝。
定期更换牙刷,建议每三个月 更换一次。
使用漱口水或口腔冲洗器辅助 清洁口腔。
口腔健康饮食建议
01
饮食多样化,摄入足够 的蔬菜、水果、全谷类 和蛋白质食物。
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牙周病与糖尿病
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病的风险 较高。
血糖控制与口腔感染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口腔感染和炎症,增加口腔疾病的风险。
口腔卫生与糖尿病管理
保持口腔卫生和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 血糖和预防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总结词
口腔疾病预防疫苗的研究是口腔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旨在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 生。
详细描述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针对各种口腔疾病的预防疫苗,如牙周炎、口腔癌和口腔溃疡等。这些 疫苗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给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
口腔疾病预防基因工程的研究
口腔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口腔预防医学: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2.三级预防的原则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如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卫生指导,控制牙菌斑的措施等。

②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定期口腔检查,高风险人群的发现和早期龋齿充填等。

③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如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修复等。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一、口腔流行病学概念、作用及其发展(一)口腔流行病学概念: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指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二)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及疾病的分布状态。

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检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1.概念:用于描述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分布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病因假设。

2.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

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较短时间内)的情况。

3.纵向研究:疾病监测。

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4.常规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析。

对已有资料或者疾病检测记录作分析总结。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由果到因)1.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

2.群组研究(准确性高)(三)实验流行病学1.特点:有干预措施。

设立对照组。

2.不同研究目的和不同研究对象等特点:临床试验(以人体作为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

现场干预(特定现场)。

社区干预实验(社区开展的干预性试验)。

三、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1.恒牙龋、失、补指数“龋”(D)代表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齿。

“失”(M)因龋而丧失的牙齿。

“补”(F)因龋已做填充的牙齿。

2.乳牙龋、失、补指数九岁以下儿童丧失不该脱落的乳牙称为龋失。

3.龋均、龋面均龋均= 龋、失、补牙之和(牙数)/ 受检人数龋面均= 龋、失、补牙面之和/ 受检人数(虽然龋均和龋面均都反映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但龋面均较为敏感。

4.龋面均充填构成比龋面充填构成比= 受检人群已充填牙面数/ 受检人群龋、失、补牙面数之和(存在继发龋,此牙面仍算作龋面,不计为已充填牙面)5.患龋率患龋率= 患龋病人数/ 受检人数6.龋病发病率龋病发病率= 发生新龋的人数/ 受检人数(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7.无龋率无龋率= 该年龄组全口无龋的人数/ 受检人数(二)流性特征及影响因素1.WHO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12岁儿童龋面均作为衡量标准。

2.人群分布:在3岁左右患龋率上升较快,至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

12~15岁是恒牙患龋病的易感时期,35岁进入中老年以后以容易形成根面龋。

乳牙患龋率男性高于女性,恒牙患龋率女性高于男性。

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患龋率高于农村。

民族中最高的彝族,最低的是回族。

(三)影响龋病流行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2.氟摄入量(0.6~0.8mg/L)3.饮食习惯4.家族影响四、牙周病流行病学(一)牙周健康指数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检查全口28颗牙,但只检查6个牙面,【16、11、26、31的唇(颊)面,36、46的舌面】,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口腔卫生指数(OHI)需要检查全口28颗牙,评价12个牙面【每个区段选择覆盖软垢、菌斑与牙石最多的1个唇面、1个舌(腭)面】。

DI-S(软垢)0 = 牙面上无软垢1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3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下CI-S(牙石)0 = 龈上、龈下无牙石1 = 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结石3 = 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牙龈指数(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近中唇颊乳头,正中唇颊缘、远中唇颊乳头、舌侧龈缘)0 = 牙龈健康1 = 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 = 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红肿光亮,探诊出血3 =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牙龈指数牙龈炎流行程度0 无流行0.1~1.0 轻度流行1.1~2.0 中度流行2.1~3.0 重度流行社区牙周指数(临床常用,适合于大规模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方法:运用CPI亚洲探针,检查牙龈出血情况,探测龈下牙石,探测牙龈沟或牙周代的深度。

检查每个区段的指数牙,20岁以上者需检查以下10颗牙齿的牙龈出血、牙石、牙查6颗指数牙:情况,不检查牙周袋深度。

五、口腔健康状况调查(一)了解某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掌握口腔疾病的流性特征,揭示影响口腔疾病发生的因素,发现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

(二)指数与标准常用的龋病指数有DMFT、DMFS等,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指数。

(三)调查方法1.普查:特定时间内(1~2天内或1~2周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2.抽样检查: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

(优点为省时间、省劳力、省经费)。

分为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3.捷径调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群体口腔健康状况,只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的人群。

(四)样本含量调查对象变异大、患病率低、调查者对调查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所需的样本含量就大,反之则小。

(五)误差与预防方法偏倚: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属于系统误差,应该而且可以设法防止。

Kappa的大小与可靠度的关系:0.4以下可靠度不合格0.41~0.60 可靠度中等0.61~0.80 可靠度优0.81~1.0 完全可靠公式K(Kappa)= 2(ad —bc)/ p1q2 + p2q1第四章龋病的预防一、龋病的危险因素定义: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形、色、质、(变软)的改变。

(一)细菌因素1.致龋菌(公认的有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主要致病菌,于婴儿出生后19~31个月后,平均26个月,乳牙萌出及乳牙列形成时期在口腔内定值。

粘附,产酸,耐酸)乳杆菌(革兰阳性菌,ph3.8,附着作用差,产酸力强,耐酸力高,促进龋病发展的作用,与变形链球菌协同作用)放线菌(与老年人根面龋有密切关系)非变形链球菌2.危险因素唾液内形成变形链球菌比例增加。

唾液乳杆菌比例增加。

牙菌斑呈酸性。

牙表面菌斑致龋菌及产菌数量增加。

(二)宿主因素1.牙(釉质钙化不完善,菌斑滞留位置。

氟水平是釉质脱矿与再矿化速度决定的)2.唾液(物理清洁、抗附着、抑菌、缓冲)3.行为和生活方式4.危险因素(牙与口腔,局部病理因素)(特纳牙:乳牙根尖周的严重化脓性炎症,使继承恒釉质发育出现缺损,是龋病好发部位。

常好发于前磨牙)5.唾液分泌障碍(口干燥综合征)口感综合征原因:自身免疫原因(舍格伦综合征)。

X线照射导致唾液腺损害(头颈部癌放射治疗后口干患者)药物原因(长期使用神经抑制药,抗胆碱药)腺体老化(老年人衰老性变化)3.既往病史与环境状况(三)食物因素1.过多过频的糖摄取2.酸性饮料3.不良饮食习惯二、龋病的预测与早期诊断(一)龋病预测1.易感因素预测(患龋经历、致龋微生物、唾液)患龋经历:最重要的预测指标致龋微生物:唾液变形链球菌水平是低龄儿童龋的预测指标唾液:持久、略高的氟浓度有防龋的作用2.实验室预测Dentocult SM实验(变形链球菌)Dentocult LB实验(乳杆菌)Cariostat 实验(产酸菌的产酸能力/耐酸)3.龋病早期诊断白斑:釉质表面呈现白斑,诊断为早期龋,或可直接称为白斑龋X线诊断:颌翼片比根尖片准确率高,适合邻面龋和继发龋三、龋病预防方法(一)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在病理改变前,针对致龋因素所作的预防措施。

进行口腔教育,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

2.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3.三级预防:防止龋病的并发症,恢复功能。

出现临床症状尽早治疗进行预防,减少病变或破坏程度。

(二)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学龄前儿童,3~6个月定期口腔检查2.学龄儿童,每6个月检查3.成人6~12个月检查第五章氟化物与牙健康一、概述1.植物中氟多数来源于土壤,氟含量最高的是茶树2.每千克体重每天适宜的氟摄入量在0.05~0.07mg之间3.易溶解的氟化物NaF4.氟在胃肠均可被吸收,氟制剂空腹吞咽几乎全部被吸收5.血液中75%存在于血浆中,其余主要存在于红细胞6.成人体内99%氟沉积于钙化组织中。

唾液中的氟为血浆氟的2/3.7.氟化物防龋机制:降低釉质的脱矿和釉质的再矿化。

氟对微生物的作用(对糖酵解的影响,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抑制细菌产酸)8.氟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因素之一9.氟化物毒性作用:5mgF -/kg的摄入量是氟化物(氟离子)的可能中毒剂量。

专家提出明确致死量16~32mgF - /kg和15mg F - /kg。

10.急性氟中毒: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肠道出血。

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以及对症治疗。

11.慢性氟中毒:氟牙症,氟骨症3mg/L。

骨质硬化,骨旁软组织骨化。

氟地方性氟中毒(饮水性、生活燃煤污染型)12.氟牙症:牙发育矿化时期机体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特殊釉质发育不全。

(临床特点:发生在恒牙,取决于牙发育矿化时期在高氟地区生活时间的长短。

出生至出生后生活在高氟区生活多年,可使全口牙受侵害。

2岁以前生活在高氟龋,以后迁移至非高氟区,氟牙症累及前牙和第一磨牙。

如果6~7岁再迁入高氟地区,则不会出现氟牙症。

受损牙釉质出现白色斑纹,有的牙出现黄褐色色染,严重者出现牙实质性缺损以致失去整体外形,釉质和牙本质变脆、耐磨性差、对算是抵抗力强。

13.饮水氟浓度一般保持在0.7~1mg/L之内。

14.每次处方氟化钠总剂量不得超过120mg。

15.局部用氟是采用不同方法直接用于牙的表面,目的是抑制牙齿表面溶解脱矿和促进再矿化,以提高牙齿的抗龋力。

(氟化钠牙膏,ph接近中性,没有使牙齿染色的缺点)16.含氟漱口水:0.2%NaF溶液每周使用一次。

0.05%NaF每天使用一次。

5~6岁儿童每次使用5ml,6岁以上每次使用10ml,一分钟后吐掉,半小时内不进食或漱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