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乙醇保存稳定性研究_马栋
酒驾乙醇检测血液样本保存时效研究

酒驾乙醇检测血液样本保存时效研究涂国章;张显强;先德鑫【期刊名称】《刑事技术》【年(卷),期】2017(042)006【摘要】目的探讨酒驾血液样本有效保存时间,防止无效检验,确保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结果准确.方法选取EDTA-K2管、枸橼酸钠(1:9)管、肝素钠管等三种真空抗凝管存储静脉血,于-20℃冷冻,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0、3、7、14、21、30、42、49d的血液中乙醇含量并进行初筛.然后选取血液乙醇含量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好的管为储血容器,于-20℃冷冻存储静脉血,GC法测定0、3、7、14、21、30、60、90、120、150和180d的血液中乙醇含量.结果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较好的管为EDTA-K2管,枸橼酸钠(1:9)管和肝素钠管在42d后乙醇含量有明显变化.EDTA-K2管在90d以内乙醇含量稳定性好,变化量很小,90d后含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结论酒驾血液样本保存时效为90d,超出90d后,随着时间延长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与最初检测值相比将出现较大偏差.【总页数】3页(P460-462)【作者】涂国章;张显强;先德鑫【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阳 550005;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阳 550005;贵州省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 550005;贵州省开阳县公安局,贵州开阳 5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相关文献】1.研究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 [J], 石玉华2.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研究 [J], 高建忠3.不同保存方法对血液样本中乙醇浓度的影响 [J], 李萱;孟祥志4.大熊猫粪便类固醇激素的保存时效性及检测准确性研究 [J], 毕温磊;齐敦武;杨志松;陈鹏;陈超;冯菲菲;Jacob R Owens;侯蓉;张志和;李明喜5.血液样本检测中影响其质量结果的因素研究分析 [J], 俞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

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摘要:为了准确检测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有效处理各类交通事故案件,本文对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检测材料、时效性、尸体腐败、存储容器等。
之后提出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策略,通过把控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强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样本质量存储条件等措施,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仲裁依据。
关键词:血液;乙醇含量检测;影响因素;质量控制引言:近些年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人均汽车持有量持续增加,直接导致交通事故案件提高,尤其是酒精性饮料过度饮用造成的交通事故,还有其他各类因酒精饮用造成的案件,都需要对涉案人员进行血液中乙醇含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案件处理依据。
不过需要注意保证检测结果都准确性,毕竟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采样、送检时间、存储条件等,稍有疏忽便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所以要加强检测质量控制,维护好司法鉴定工作的权威性。
一、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1.样本采集在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提取、保存血液样本时,会新生出乙醇、消耗乙醇,并且血液乙醇含量与采血部位有关,在尸体血液提取中,若尸体没有发生腐败现象,血液样本采集应避免受到胃部乙醇弥散影响,所以尽量不要选择胃部与肠管周围的静脉血,大多采集股静脉血,当无法采集股静脉血或采集量较少不支持检测时,则会更改为心腔内血液。
另外需要注意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消毒方式,按照我国交通法律法规,在针对涉嫌酒驾人员的静脉采血过程中,原则上不会使用含有乙醇的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但部分地区因含酒精的消毒液效果好、干燥时间短使用较为广泛,从以往报道过的案例来看,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远超实际数值与酒精棉球消毒皮肤有关。
不过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即使采用75%的酒精消毒液进行消毒后采血,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谨慎操作,只有较小的概率造成消毒液污染。
关于酒驾乙醇检测血液样本保存时效性研究

关于酒驾乙醇检测血液样本保存时效性研究作者:叶小理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酒驾血液样本有效保存时间,防止无效检验,确保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结果准确。
关键词:真空抗凝采血管;乙醇含量;血液样本;保存时效1、材料与方法1.1样本来源选择健康成年男性30人,在酒后30 min后至实验室抽取静脉血 2 mL 各 10 管。
血样分别储存于EDTA-K2 管、枸橼酸钠(1:9)管、肝素钠管等三种真空抗凝采血管中,立即测量各管中血液的乙醇含量,选取其中乙醇浓度≥ 20 mg/100 mL 且含量数值接近的 30 份血样为研究样本(三种真空抗凝采血管各10份,分别依次标记为 1~10号),在冰柜(-20℃)中保存并进行初筛,分别在 0、3、7、14、21、30、42、49 d 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
根据初筛结果,选择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较好的采血管,在 -20℃下冷冻存储,分别在 0、3、7、14、21、30、60、90、120、150 和 180 d 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以初始乙醇浓度≥ 20 mg/100 mL且含量数值接近的10 份血样为研究样本探讨酒驾血液保存时效。
1.2仪器与材料岛津 GC-2010 plus 型气相色谱仪、岛津 HS-20型顶空自动进样器。
乙醇標准品和叔丁醇标准品均由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乙醇标准品浓度为 100 mg/100 mL,叔丁醇内标液浓度为40 μg/mL。
EDTA-K2管、枸橼酸钠(1:9)管、肝素钠管等真空抗凝采血管均采用江西南昌赣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真空储血管。
1.3色谱条件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Rtx-BAC1(30 m×0.32 mm)毛细柱,柱温 40 ℃载气为氮气(纯度≥ 99.999%),流速 8 mL/min;进样口温度 150 ℃;柱流量 5 mL/min,吹扫流量3 mL/min,分流比6.4:1;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 250 ℃。
血液中乙醇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7001——2016血液中乙醇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原理 (1)4 试剂和材料 (1)5 仪器 (1)6 测定步骤 (2)7 结果计算 (3)附录A (资料性附录)乙醇对照品和内标气相色谱图 (4)附录B (资料性附录)校准曲线 (5)前言本技术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卓先义、刘伟、向平、沈保华、卜俊、马栋、严慧。
本技术规范所代替规范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F/Z JD0107001——2010。
血液中乙醇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1 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血液中乙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血液中乙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本技术规范的方法检出限为0.01mg/mL;定量下限为0.05mg/mL。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2008,ISO 3696:1987,MOD)GA/T 122 毒物分析名词术语3 原理本法利用乙醇的易挥发性,以叔丁醇为内标,用顶空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经与平行操作的乙醇对照品比较,以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为依据,用内标法定量。
4 试剂和材料除另有说明外,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4.1 乙醇色谱纯。
4.2 乙醇标准溶液精密称取适量乙醇,用水配成10.0mg/mL乙醇标准储备溶液。
不同浓度乙醇对血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不同浓度乙醇对血细胞稳定性的影响黄雄伟;陈颖;顾瑾;高静华【摘要】目的:将乙醇与血液作用,以确定血细胞对乙醇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乙醇治疗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在正常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并保持各血液试样稀释浓度相同,放置1h后,检测各血液样品血细胞数量变化。
主要检测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结果乙醇与血液作用1h 后,乙醇浓度<10%,血细胞值基本稳定,乙醇浓度>12%,血细胞值随乙醇浓度增加变化明显,乙醇浓度达到15%时,几乎不能检测出血细胞,乙醇浓度达到20%时血液结块、沉淀,完全被破坏。
结论1 h内,<10%乙醇对血细胞影响不大。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35)0z1【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乙醇;血细胞;稳定性【作者】黄雄伟;陈颖;顾瑾;高静华【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血液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血液中的血细胞在维持机体代谢,发挥免疫功能,抵抗病害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乙醇是一种有机物质,常被用于溶媒或者皮肤消毒。
此外,还可作为药物对疾病起治疗作用。
如何充分利用乙醇的药用价值,使其在治疗疾病之时既能发挥疗效,又不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尤其对血细胞不产生危害。
为此,笔者对乙醇与血液作用进行简单实验,以确认血细胞对乙醇的稳定性。
1.1 仪器PENTRA MS60 型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法国ABX 公司)。
实验前进行空白计数及室内质控品检测,确保所有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进行标本检测。
1.2 血细胞样品健康志愿者血液。
1.3 方法分别取无水乙醇0.00,0.04,0.08,0.12,0.16,0.20,0.24,0.30 ,0.40 mL,加0.9%氯化钠溶液使成1 mL。
不同保存方法对血液样本中乙醇浓度的影响

计软件对实验数 据进行 处理 , 分 析方法 采用 随机 区组设 计 的
方差分析 , 以P <O . 0 5为有 统 计 学 意义 。
3 结 果
1 . 2 样 本制备与保存 收到血液样 品后 , 立 即抽 取 l ml 检测 乙醇 浓度 。剩 余 的
4 ml 血抽取 2 ml 转移 到 2 ml 的E P管 内 , E P管 ( 满装 ) 和原装 血液的试管( 半装 ) 均密封置于 4 " C冰箱 中冷藏保存 , 2周后 再
通 过作 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降低驾驶员 对外周信 息的接受
和感知能力 , 引起 自我控制 和定 向能力损 害 , 从而损 害人 的驾 驶能力 。 由于乙醇具有挥发 性 , 所 以检 验血 中乙醇浓 度 的最佳 时
机就是尽早进行 检验 。但在 实 际工作 中 , 由于饮 酒肇 事者 被 发现的时间 、 样 品采集 后送 检时间及保存 方法 、 实验 室检 验时 间等 因素影响使得 样 品往往 不能及 时进 行检验 , 或 样本存 放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4 - 4 3 3 7 . 2 0 1 3 . 0 5 . 0 2 1
乙醇( e t h a n o l , a l c o h o 1 ) 俗称酒精 , 分子式 C H3 CH2 O H, 为
分别检测样 品中的乙醇浓度。
J o u r n a l o f Ma t h e ma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Vo L 2 6
No .5
2 0 1 3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4 3 3 7 ( 2 0 1 3 ) 0 5 — 0 5 5 4 — 0 3
人体血液中丙酮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

人体血液中丙酮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任雁明,熊积斌,赵臣飞,李晨曦,管安琪,徐子晴,张开博,张瑞林,李树华(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 目的 研究血液样品中丙酮对乙醇定性定量结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双柱双检测器)测定600例涉嫌酒后或醉酒驾车驾驶员血液样品中的乙醇及丙酮。
结果 色谱柱1(DB-ALC1)可将内标叔丁醇和丙酮有效分离,而色谱柱2(DB-ALC2)不能将丙酮与内标叔丁醇分离,干扰乙醇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GC-MS 法对疑似含有丙酮的部分血样进行确证,均检出丙酮成分,顶空气相色谱法对113例血样中丙酮进行定量分析,血样中丙酮含量最高为6.55 mg/100mL。
结论 法医学鉴定中应关注丙酮对乙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准确判定酒驾、醉驾案(事)件性质,应采用双柱双检测器进行乙醇定性判定,在血液样品中存在丙酮干扰时,采用DB-ALC1色谱柱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定量结果。
[ 关键词 ] 顶空气相色谱法; 血液; 乙醇; 丙酮[ 中图分类号 ] N34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2095 − 610X (2021)04 − 0146 − 04Effect of Acetone in Human Blood onEthanol Detection ResultsREN Yan-ming ,XIONG Ji-bin ,ZHAO Chen-fei ,LI Chen-xi ,GUAN An-qi ,XU Zi-qing ,ZHANG Kai-bo ,ZHANG Rui-lin ,LI Shu-hua (Forensic Expertise Center/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 ,Kunming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etone in blood samples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ethanol. Methods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double column and double detector ) was used to determine ethanol and acetone in blood samples of 600 suspected drunk drivers or driving after drinking drivers.Results In column 1 (DB-ALC1),internal standard tert-butanol and acetone could be separated effectively;while in column 2 (DB-ALC2),acetone c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rnal standard tert-butanol,which interferes with the accuracy of the ethanol quantitative results. Some blood samples suspected to contain acetone tested in this study were confirmed by GC-MS, and all acetone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positive. The acetone concentration in 113 blood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GC. The highest acetone content in the blood samples was 6.55mg/100mL. Conclusion In forensic medical identific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acetone on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ethanol. In order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fact of driving after drinking and drunk driving cases,double-column dual detectors should be used for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ethanol. In the presence of acetone,the mean value of DB-ALC1 column was used as quantitative results.[Key words ]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Blood;Ethanol;Acetone[收稿日期] 2020 − 12 − 14[基金项目] 云南省创新团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2005AE160004)[作者简介] 任雁明(1990~),男,云南昆明人,理学硕士,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毒物鉴定工作。
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的影响

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的影响
张恩;徐炜烽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教育》
【年(卷),期】2006(013)0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BAC)的影响.方法:测定三种真空分离胶试管的空白BAC值.观测不同保存状态(室温密封3天、一周;4℃密封一周;室温敞开1h、2h)下的BAC变化情况.结果:三种分离胶试管空白BAC值(mg/ml)分别为:0.03±0.02,0.27±0.11,0.05±0.02.室温密封3天,一周,4℃密封一周及室温敞开1h的BAC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室温敞开2h的BAC值则明显下降.结
论:BAC测定标本保存应密封,尽量避免使用带分离胶的真空管,全血标本密封4℃或室温保存一周不影响BAC的检测.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张恩;徐炜烽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2000年级,浙江,温州,325035;宁波李惠利医院检验科,浙江,宁波,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不同种类抗凝剂及保存条件对酒精水平检测的影响 [J], 王修全;李霞;兰慧;王勇
2.人体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的影响因素 [J], 李萱;汪炜;孟祥志
3.血液标本不同保存条件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J], 陈敏;杨昕;徐利萍
4.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的影响 [J], 徐炜烽;张恩
5.Beagle 犬血液标本在不同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对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的影响 [J], 余增才;陈洁君;孙晶晶;郭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四因素三水平设计
因素 温度( t/℃) 储存容器中空气比例(%) 质 量 浓 度[ρ/(mg/mL) ] 防腐剂
1
2
- 20
4
0
50
0.2
0.8
NaF
无
3 20 25 2.0 Na2O2
·118·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April 2007,Vol.23,No.2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作者简介] 马栋( 1978- ) , 男,甘肃天水人, 研 究 实 习员 , 硕 士 研 究生, 主要从事法医毒物分析研究, ( 电话) 021- 52352955。
吉尔森 402 稀释仪、Agilent 6890 N 型顶空气相 色谱仪( 配氢火焰光度检测器) 。 1.2 材料
表 2 血液中乙醇均匀性检验结果[ρ/(mg/mL)]
样品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1 0.763 0.744 0.742 0.730 0.760 0.768 0.770 0.784 0.782 0.794 0.767
2 0.800 0.768 0.792 0.748 0.785 0.729 0.790 0.777 0.781 0.763
( 3) 误差
54次测定值标准偏差 S 总=0.776 总自由度: f 总=54- 1=53
法 医 学 杂 志 2007 年 4 月 第 23 卷 第2 期
·119·
表 4 测定结果及统计表
组别 A( 浓度) B(温度) C(体积) D(防腐剂)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1
1
1
1
0.207 0.226 0.226
2
1
2
2
2
0.208 0.224 0.246
3
1
3
3
3
0.205 0.296 0.404
4
2
1
2
3
0.800 0.764 0.754
5
2
2
3
1
0.788 0.756 0.711
6
2
3
1
2
0.783 0.900 0.959
方差来源 样品间 样品内
表 3 方差分析结果
自由度 9 10
平方和 0.004 0 0.003 7
均方
F
0.000 44 1.19
0.000 37
F0.05(9,10)=3.02。本例中 F=1.19<F0.05(9,10), 说明血液样 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即血液样品中的乙醇浓度是均 匀的。 1.7 实验样本检测 1.7.1 顶空气相色谱仪测定条件
参 照 卓 先 义 等[4]血 液 中 乙 醇 检 测 方 法 对 血 液 样 本 进行检测。 1.7.2 工作曲线
使用吉尔森 402 稀释分配仪分别取 100 μL 0.15、 0.8、1.0、2.0、3.0mg/mL 系列浓度对照品, 同时加 500 μL 叔丁醇( 40 μg/mL) 作为内标于 10 mL 顶空瓶中, 加硅 胶垫铝盖密闭。每个浓度平行测定 2 份。在每次测定 样品的同时, 绘制工作曲线, 要求工作曲线的相关系 数 γ>0.999。 1.7.3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
为了确保实验中出现的任何离群结果不能归咎 于样品之间的变异性 , 我们以 0.8 mg/mL 样本为例对 样本进行均匀性检验。检验过程和方法如下:
( 1) 从 0.8 mg/mL 样本总体中抽取 10 个样 品用 于均匀性检验;
( 2) 对抽取的每个样品, 在重复条件下测试两次; ( 3) 均匀性检验中所使用的乙醇含量测定方法与 稳定性考察中乙醇含量测定所使用的方法一致; ( 4)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检验结果进行了统 计学处理, 检验及分析结果如表 2 和表 3。
C、D 三因素最佳组合是 B2C2D1 即 4 ℃、储存容器中空 气 所 占 比 例 为 50%以 及 添 加 防 腐 剂 ( NaF) 的 情 况 下
保存血液样本稳定性结果最佳。
2.2 测定结果的方差分析
( 1) 组间变异:
! ! 2
2
2
2
2
2
S组= =S0.2 +S0.8 +S2.0 = 0.603 +1.739 +0.258 =1.859
法 医 学 杂 志 2007 年 4 月 第 23 卷 第2 期
·117·
血液中乙醇保存稳定性研究
马栋, 卓先义, 卜俊, 向平, 沈保华 (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0063)
[摘 要] 目的 确定血液中乙醇最佳保存条件, 探讨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血液 保存的温度( - 20、4、20 ℃) 、防腐剂( NaF、无防腐剂、Na2O2) 、储存容器中空气所占比例( 0%、25%、50%) 和血 醇质量浓度( 0.2、0.8、2.0 mg/mL) 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试验 L9( 34) 方法分组, 样本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测 定, 测定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进行讨论。结果 在 20 ℃保存且不加入防腐剂的两组样本中血醇浓度变化明显, 其余变化不明显。结论 血液样本在 4℃、储存容器中空气比例为 50%和加防腐剂(NaF)的条件下保存, 稳定 性最佳; 四个影响因素中温度为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血液; 乙醇; 顶空气相色谱法; 稳定性; 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 DF7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5619( 2007) 02- 0117- 03
对正交试验列表分列的九组实验样本每隔 15 天 抽取其中一小组进行一次测定, 样本配制同工作曲线 配制过程。
2 结果和讨论
2.1 九组血液样本六次测定结果及统计数据
测 定 结 果 及 统 计 见 表 4。 初 始 浓 度 值 加 和 =
1.404+4.596+12.192=18.192。
Z1、Z2、Z3 值与初始浓度加和进行比较, 可知 B、
Resear ch of on the Stability of Ethanol in Pr eser vation of Ethanol in Blood
MA Dong, ZHUO Xian- yi, BU Jun, XIANG Ping, SHEN Bao- hua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s, Ministry of Justice, P.R.China,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 act: Objective To focus on the main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ethanol in blood then try to establish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preserving ethanol in blood. Methods Four cruci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 20, 4, 20 ℃), preservative (NaF, No preservative, Na2O2), percentage of air chamber in container (0%, 25%, 50%), and ethanol concentration in blood (0.2, 0.8, 2.0 mg/mL) were investigated. Blood samples were stor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designed by orthogonal design L9 (34)method. Quantification of ethanol in blood was carried out by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FID detector.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 Significant changes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stored in 20 ℃ without any reserveative, while there were no obvious changes in the samples under other storage conditions. Conclusion The best condition for keeping ethanol in blood stable is 4 ℃ with preservative and with 50% of air chamber in container. The temperature is main effective factor in the four factors. Key wor ds blood; ethanol;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stability; orthogonal design
1.4 实验样本的配制 1.4.1 100 mg/mL 乙醇储备液配制
精 密 称 取 4.992 g 乙 醇 对 照 品 于 50 mL 容 量 瓶 中 , 使 用 超 纯 水 定 容 至 刻 度 , 得 99.84 mg/mL 乙 醇 储 备液。 1.4.2 血液样本的配制
分别在 5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1、4 和 10 mL 乙醇 储备液, 然后加全血定容至刻度, 混匀。得乙醇质量浓 度分别为 0.2、0.8 和 2.0 mg/mL 的血液样本。每个浓 度 的 血 液 样 本 按 照 正 交 试 验 列 表 要 求 分 别 加 入 1% NaF 和 Na2O2。 1.4.3 血液样本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