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过程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请坐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吧,大家看大屏幕,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说出答案

师:下面大家再看一道美食,知道它的名字吗?(松花蛋)想吃吗?(想)那怎么吃才能更美味呢?(蘸点醋)为什么?

学生思考

师:松花蛋腌制过程中产生了碱,吃起来有涩味,蘸点醋,涩味就消失了,为什么呢?(看大屏幕)

生:可能是食醋中的醋酸和腌制过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那么酸和碱之间到底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大屏幕展示:

实验一:向盛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充分振荡,观察实验现象。下面同学们开始自己动手实验。

教师巡视,并提醒同学们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师问:为什么边滴边振荡?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充分反应)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为蓝色。

师: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硫酸和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酸还有其它的酸,碱还有其它的碱,这个实验是一种酸和一种碱的反应,那么它是一个特例吗?其它的酸和碱会不会也能发生反应呢?我们再进行第二个实验。

看大屏幕:

实验二:将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倒入小烧杯,观察现象。

生:没有现象,

师:它们之间反应了吗?

生:可能没有吧。没有像像硫酸和氢氧化铜那样有明显的现象。师: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这反应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帮助我们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那是不是没有看到这些现象就意味着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师:不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而不能只从外观上作出简单的判断。那怎么判断呢?

师:如果能分析一下反应后的物质,是原来的物质呢,还是生成了新物质呢,这样就能判断了。那怎样得到反应后的物质呢?加热蒸发继续实验:取两滴混合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液体蒸发,观察实验现象(提醒学生要均匀加热)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固体。

师:那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呢?可能是盐酸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不是固体。

师:可能为氢氧化钠吗?

生:不可能,检验一下吧

师:怎么检验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与遇酚酞试液变红。

生:加入酚酞溶液

师:好,开始实验吧

继续实验:像白色固体上滴两滴蒸馏水,再滴无色酚酞试液。

师:有什么现象?

生:无现象。

师:那么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吗?

生:不是,如果是,应该变红。

师:白色固体既不是氯化氢,也不是氢氧化钠,那它是什么呢?

应该是NaOH和反应产生的新物质。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师:上述两个实验说明酸和碱一般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化学反应的呢?(模拟动画)

观看大屏幕:教师解释:HCl中的H离子与NaOH中的OH离子结合生成了水,钠和氯仍以离子形式存在,加热蒸发时,就得到了氯化钠固体。请同学们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生:爬黑板

师:回想刚才我们做的氢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其他同学写在学案上。

师:分析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看看生成物中CuSO4与NaCl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这就是化学中的盐。

大屏幕展示: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师:这里的盐是指生活中的食盐吗?

生:不是

师:解释原因。并解释学案上的铵盐。

师:再仔细观察上面两个化学方程式,有哪些共同点?

生:反应物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是盐和水

师: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大屏幕展示:中和反应的概念

并让学生思考: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生:不一定。

师:举例解释

再次强调中和反应的实质:大屏幕展示

师:再回顾前面两个反应,思考你怎么知道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什么时候恰好完成呢?

生:第一个反应,蓝色沉淀消失证明发生了反应,慢慢消失证明反应正在进行,沉淀刚好消失证明反应恰好结束。但第二个反应看不出来。师:那你们能自己想一个办法,把这个隐形的看不见的反应变成直观的便于我们观察的呢?

大屏幕:请设计实验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学生讨论,设计

哪个小组有结果了?

生:提出四种方案,见大屏幕

师:方案三视觉上仍无明显变化,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那同学们就按照其它三个方案分别进行实验吧。可按照桌上的实验用品自选方案。(注意边滴边振荡,而且注意什么时候停止加酸或碱)

师问:进行完实验的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用石蕊的,颜色变化不易观察。

师评价:你说得对,方案一:变化现象非常明显。方案二和方案四理论上可行,但是通过实验发现,最终的紫色不易观察,因此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师:在方案一中,大家看到,红色逐渐变浅,证明反应正在进行,红色恰好消失时,证明反应恰好结束,此时就应该停止加盐酸,再加就多了,溶液就呈酸性了。根据这个实验,我们看大屏幕上的题目。师:那我们知道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现在我利用我们学的知识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我借用刘谦大师的一句话: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向一朵紫色花和一朵白色花上喷洒A溶液,紫花变红,白花不变,再喷洒B溶液,红花变蓝,白花变红。

师:谁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并告诉我A、B分别是什么溶液。

生:讨论。A可能是盐酸,硫酸,B可能是NaOH,Ca(OH)2等碱性溶液。

师:写出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学案。

过渡:这些反应应用的都是中和反应原理,在实际的生活中,工农业

生产中中和反应都有广泛的用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中和反应的用途二、师:谁能解释吃松花蛋蘸醋的原因?

生:食醋中的醋酸和腌制过程中的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师: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一:正向酸性土壤中撒入熟石灰

图片二::正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废水。

图片三:用含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根据上面的用途写一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在学案上。

找学生爬黑板。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

教师用大屏幕演示:

师:还有疑问吗?没有的话,就做学案后面的当堂达标吧。

处理习题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中和反应 导学案

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育华学校----秦一玲 【学习目标】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能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 1.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习难点】 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前热身】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所以具有 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 ②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所以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变。 【新课学习】 一、新课导入:硫酸泄漏视频引入,启发学生思考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新课学习 (2)微观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 盐酸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将两者混合,哪些离子有可能发生反应?。 可以借助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2.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药品: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 ; 。 3.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的与稀盐酸的反应。 (2)H+与OH-反应生成了什么? 4.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 活动一:观察课本60页图10-14,回答问题: (1)反应前后哪些微粒发生了改变?; 哪些微粒不变?; 反应的本质是:。 (2)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二:观看Flash动画:加深对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本质的理解。 活动三:其他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 +HCl = NaCl + H2O Ca(OH)2+HCl =+. NaOH+H2SO4 =+. 总结:中和反应:; 盐:。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但因为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等探究环节,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解决提出的问题。 3、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4、、培养相互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采用了学与练结合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精选题目,设计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实验探究过程中酚酞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8、结合实际教学,例举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9、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赵 亮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彭阳县第四中学赵亮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532692970.html,]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五、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 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 Na + Cl → NaCl,猜想:H + OH → ________。 +—+—已知: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 + HCl = 。2NaOH + HSO= 。 4 2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SO,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32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请写出胃酸(HCl)与这种成分反应的化学3方程式。课内探究 【探究一】: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 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 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 _,最终呈____ 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 _性,此时溶液显_____ _性。 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 1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性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但本节课不成功的一点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致使比较重要的误差分析上太仓促,学生练的太少,掌握的还不够好,需要在下节课加强练习。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确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应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不应把学生看作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生动而有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一般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并会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大量共存,属于技能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强调在教师的诱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得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 1. 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___ 一,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 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___ 。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 T就会结合,结果会怎 样呢? 已知:Na T + Cl —T NaCI,猜想:H f + OH —宀_______________ 。 2.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______ 。 3. 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 HC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NaOH + HbSO = 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 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fSO,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 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I(OH) 3,请写出胃酸(HCI)与这种成分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课内探究 【探究一】: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____ 色,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_____________ ,最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 计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敦煌三中贾国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 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 素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对上一节课酸和碱的知识特点,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记忆。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魔术“魔杯变色”引入酸碱中和反应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小组内活动,提出对于酸和碱那个的猜想和验证实验方案。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通过指示剂的变色实验引出酸碱确实发生了反应 方案一: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不变色 振荡 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成红色→→→→→→→→→溶液红色变无色 振荡振荡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变色”,学生从不确定答案

酸碱中和反应导学案

编写:杨金艳审核:化学组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展示。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预习案 1、常见的酸有、等。 2、在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3、在酸中加入锌粒,会看到,这说明了酸跟 反应。 4、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酸,看到铁锈会,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5、常见的碱有、等。其中比较便宜的是,它可以用与水反应直接制得。 6、在碱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碱能跟反应。 7、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这说明碱能跟反应。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1、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例(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用于、、 2、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叫盐,例。 二、合作探究 1、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最终呈____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_性,此时溶液显______性。

2、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10-13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____(填离子符号)与稀盐酸中的____(同上)结合形成了____, _____(同上)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请尝试写出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学释疑: (一)讨论交流,加强理解 1.课本58页中和反应的实验 ①. 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②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从微观离子分析) 3.有盐和水生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四、学以致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处理硫酸厂生产中形成的含硫酸的污水?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写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中和反应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应用联想: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五、自主学习、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PH的范围在之间。PH 7的溶液显酸性,PH ,酸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碱性,PH ,碱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具体操作为: 。 3.正常雨水的PH ,酸雨的PH 。 提升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 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性的变化 和pH的变化及热量变化。 1.会判断中和反应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酸与碱的反应现象,得出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概念,以及酸碱性变化、能量量变化。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通过测定中和反应中 PH的变化使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及判断测试方法。 教学难点 活动方式的把握安排判断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教法与学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以胃康-U治疗胃酸过多,引出本节课(课件) /span投影: 导入新课: 提问:酸碱性质分类不同的两种物质,那么它们混合相互间能发生反应吗? 〈演示实验〉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铜固体。再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用滴管向两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盐酸,加水振荡。 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以生活场景,新课导入 观察思考 提出猜测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原因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学会一般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方法

/span提出问题:两只试管中的溶液发生了化学 反应了吗?通过现象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发生 反应了吗? 猜想假设:你的猜想是什么? 设计实验: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根据提示的药品、仪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span讨论互动:学生互评,各小组实验方案最简 便易行? 动手操作,验证试验方案: 方案一:1、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滴加 2滴酚酞试液震荡试管观察现象;并解释 2、接着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 方案二:1、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滴加两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1、接着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 方案三: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PH值。继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振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再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测PH值。 〈小结〉判断酸和碱发生反应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大地二中张清泉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盐的定义,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情境导入 1、常见的酸有:,酸溶液中都含有; 常见的碱有:,碱溶液中都含有。 2、酸和碱分别与指示剂反应 酸溶液使__________变红;碱溶液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 HCl = NaOH + H2SO4 = 以上三个反应中生成物除了水以外,另一种生成物都是由和组成,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请列举以前见过的盐(写化学式),看谁列举的多:

【归纳】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2SO3,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3和 NaHCO3等物质,请写出胃酸(HCl)与这两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 ①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②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③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原理是什么。 ④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主要药物应该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学情分析 1、往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 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 思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前两天有幸参加了县里面举行的实验优质课评选, 回来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以下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化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 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 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 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 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

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 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 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 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 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 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 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 学生去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 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现象 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导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 考纲解读: 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并迁移应用于其他滴定 学案导学: 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碱)来测定求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 的方法。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⒈原理:当酸碱恰好中和时 n(OH -)=n(H +) n 酸c 酸V 酸= n 碱c 碱V 碱 我们常把已知浓度的酸酸(或碱)称为标准溶液,将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称待测溶液, 则酸碱恰好中和时: c 测=测测标 标标n V n V c 若为一元酸与一元碱则上式可简化为:c 测=测标 标V V c ⒉中和滴定的关键问题: ⑴准确测出参加反应的酸和碱溶液的体积 ⑵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⒊指示剂的选择: ⑴研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 变化 例:用0.1mol/LNaOH 溶液滴定20mL0.1mol/L 盐酸 画出溶液PH 随后加入NaOH 溶液的变化图 我们把酸碱恰好中和的最后一滴酸或碱引起溶液PH 的突变叫酸碱中和滴定的突跃范围 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 溶液PH 0mL 1 18.00 mL 2.3 19. 80 mL 3.3 19.98 mL 4.3 20.00 mL 7 20.02 mL 9.7 20.20 mL 10.7 22.00 mL 11.7 140.00 mL 12.6

。 ⑵指示剂的选择是根据突跃范围 ①若用强碱滴定强酸突跃范围:4.3---9.7 甲基橙(3.1——4.4)从色变为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10.)从色变为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注意:酸碱中和滴定不选石蕊作指示滴定终点,因其PH变色范围宽,颜色不易觉察,误差超过了酸碱中和滴定允许的误差。 ②若用强酸滴定强碱突跃范围:9.7——4.3 甲基橙(3.1——4.4)从色变为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10.)从色变为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③若用强酸滴定弱碱: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思考:如用盐酸滴定氨水你选择甲基橙还是酚酞作指示剂,为什么? ④若用强碱滴定弱酸 思考:如用氢氧钠滴定醋酸你选择甲基橙还是酚酞作指示剂,为什么? 二、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⒈酸碱中和滴定仪器: 试剂: 滴定管 ①构造:滴定管是一种具有精确刻度、内径均匀的细长玻璃管。常有25.00mL和50.00mL 两种规格。 酸式滴定管:下端是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故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 碱式滴定管:下端是一段橡皮管,橡皮管内有一个比橡皮管的内径稍大的玻璃小球,橡皮管下端连一个尖嘴玻璃管,通过为控制液体流量。故碱式 滴定管不能用来盛。 ②刻度:零刻度在___,满刻度在____,满刻度以下无刻度。 1ml分为10格,每小格是0.1ml,故可精读到______ml,估读到______ml。 问题:若为25mL滴定管,按照装液体的正确方法将溶液装至零刻度,将溶液全部放出,体积 (填大于、小于、等于)25mL? ③用途:,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 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 产生了学习兴趣,但不能从教学 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 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 所以从教学内容本 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 理解。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NaOH 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 液pH 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可以增加视频实验加强 实验药品:

学生回忆思考回

你认为这些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并写出自己的猜测。 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猜测结果。引导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归 学生书写猜测结纳板书所有猜测。 果,并相互讨论。 板书:NaOH+l SQ NaOH+HCI CaQHb+HSQ Ca(OH)2+HCI Ba(OH)2+HSO Ba(OH)2+HCI 提问: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确发生了? 答。 学生回忆思考回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7-4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⑵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⑵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本节知识点】 1、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中和反应 3、盐的组成 4、中和反应应用于医药卫生 5、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6、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工业废水 7、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相关知识】 ⑴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⑵溶液pH的测定方法:①pH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②测量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得出溶液的pH。 【方法技巧】 ⑴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的方法:①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 ②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 ⑵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中和反应的原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思维误区】 ⑴中和反应的判断往往忽略了反应物,认为有水生成的反应即为中和反应。 ⑵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不深,中和反应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往往引起溶液密度的改变,这是易错点。 【考点分析】 1、中和反应的判断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中考命题的考点,主要考查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方面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通常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环保进行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案

中和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 能力。 2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 教学难点: 1. 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 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用肥皂洗过的衣服晒干后会留下白色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 活动与探究] 班级学生分成3 组做下面的实验,并组织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第一组 ①取一支试管,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 第二组 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 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 第三组 ①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钾溶液,滴入2 滴酚酞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 ②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指导观察图10 —12 和图10 —13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2. 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 3.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思考: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及生成物的共同点?师生共同小结:一,中和反应

九年级下册化学 中和反应(导学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漂市一中钱少锋 本课题围绕中和反应展开,分两部分探究。第一部分通过发生的探究导出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而后又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从酸碱性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入手,导出溶液的酸碱度,介绍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并通过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pH的测定方法。最后通过资料和活动探究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第1课时中和反应 课 题 中和反应课型新授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知识与 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 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 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来分析事物。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 春 夜 喜 雨》 ◆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教 学 难 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 具 准 备 氢氧化钠溶液、盐酸、酚酞溶液、烧杯、胶头滴管、多媒体课件等。 课 前 预 习 1.中和反应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规律总结: 中和反应不一定会有明显现象,特别是两种无色的酸、碱溶液中和时,不会出现颜色变化,此时只能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新课导入 我们了解酸和碱的一些相似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 进行新课 一中反应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60实验10-8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特别提醒:1.滴管滴入盐酸时要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要边滴边搅拌。 【展示交流】 各组交流实验结果:滴到一定程度红色突然消失。

化学《酸碱中和反应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设计理念 中和反应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体 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 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 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地体现化学走 向生活的理念。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 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以“情境教学、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断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调动学 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交流师生双边的情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用微观的视角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 的思想,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知识点以 实验探究为主线,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收到较好效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中和反应,并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初步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及应用。 难点:对中和反应微观实质的理解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被蜜蜂蛰过的?被蛰过的同学相信记忆深刻,

即使被一只蚊子叮咬滋味也不会好受:疼痛、肿胀、发痒。疼痛、发痒是 因为蚊虫叮咬后在人体注入一种酸--蚁酸,涂上浓的肥皂水能迅速减轻痛痒,为什么呢?那么,其它的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习活动一: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教师】演示: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教师】没有现象是不是说明二者没有反应能?提出你的猜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设计方案证明你的猜想。 【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的方案。(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教师总结】(投影展示)两个方案:一、测定PH 法:用PH 试纸或PH 计测定;二借助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 【实验探究】(1)根据设计的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2)取2 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学生】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

酸碱中和反应练习题

7.2.3酸碱中和反应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由红色变为蓝色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D.由无色变成红色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KOH+HNO3═KNO3+H2O B.CuO+H2SO4═CuSO4+H2O C.Fe+2HCl═FeCl2+H2↑D.CO2+2NaOH═Na2CO3+H2O 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盐酸除去铁锈D.用氨水(NH3?H2O)处理工厂的硫酸 4.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 性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 碳酸盐 5.如图是表示在9.8g 10%的稀H2SO4中逐滴滴入10%的Ba(OH)2溶液 的变化过程.下列说确的是() A.X是时间,Y是pH B.X是水的总质量,Y是H2SO4的质量 C.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沉淀物质的质量 D.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6.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②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7.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质;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探究中和反应的发生;学会借助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实例认识化学知识源于生活; 3.感受和体会化学物质的重要作用;保持和增强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实质。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中和反应的实质书写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一中和反应 1.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其实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生成水。2.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________和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盐。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应用广泛:①可以改变土壤的________,如农业上常用________来改良酸性土壤。②处理工厂的________,如可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于________,如食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可中和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蚊虫叮咬人体皮肤后,会分泌出________,从而使人皮肤肿痛,若涂抹一些________性物质,就可减轻痛痒。 三、溶液的酸碱度 4.溶液的酸碱度常用________表示,其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常温下,________时,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________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________时,溶液呈中性。 5.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________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__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6.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在化工生产中要控制________范围。 (2)农作物一般适宜在_________的土壤中生长,调节土壤的pH是改良土壤的方法之一。 (3)测定雨水的pH,了解空气的污染状况。正常雨水的pH约为________,pH小于________的雨水为酸雨。 答案:1.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H+OH- 2.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 3.酸碱性熟石灰废水Ca(OH)2+H2SO4===CaSO4+2H2O 医药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 蚁酸碱4.pH 0~14 pH<7 pH>7 pH=7 5.玻璃棒标准比色卡 6.(1)pH (2)pH=7或接近7 (3)5.6 5.6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