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设计(完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六国论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祜元年(1056)带领儿子轼、辙到汴京(现在),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祜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枯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阉,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轼、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祜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背景材料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国以外的齐、楚、燕、、、六个国家。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强盛起来后,积极向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楚三国都紧靠国,因此直接受到国的威胁和侵略,在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人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三、语句出处和有关史料

1.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语本《战国策·策一》:“子()为合从,说王曰:‘……夫事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列传》载说宣王曰:“大王事,必求、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3.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策·策三》载臣谓安厘王曰:“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以地事,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史记·世家》载:“安厘王元年,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来救,予温以和。三年,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破我及、,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将段干子请予以和。代谓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有名的比喻,说宣王(《战国策·策一》)、虞卿说孝成王(《战国策·策三》)也用过,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洵这段文字,明显地是师法战国游士之说,但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引申发挥,融为自己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4.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攻,围阏与,将奢大破军。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使括代廉颇,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军,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兵围,急,公

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大破军于城下,罢兵。公元前234年,王政十三年,将桓龄攻平阳,杀将扈辄,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龄复攻,以牧为大将军,击军于宜安,大破军;封牧为武安君(《世家》载牧破军事为十四年)。

5.后击者再,牧连却之。

公元前232年,王政十五年,攻,一军抵邺,一军自拔狼孟、番吾,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王政十八年,大兴兵攻,围,大将军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6.牧以谗诛,为郡……

公元前229年,“王迁七年,使王翦攻,使牧、司马尚御之。多与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问,言牧、司马尚欲反。王乃使葸及齐将颜聚代牧。牧不受命,使人微捕得牧,斩之。废司马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28年,王政十九年,将王翦击,大破之,尽定取地,获王迁。公子嘉自立为代王。王如。公元前222年,王政二十五年,将王贲击代,虏王嘉,亡。

四、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国。贿赂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国吗?回答说:不贿赂国的国家由于贿赂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国啊。

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国土地越多,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