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分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郑和下西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从语文论述类文本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可以被用来探讨多个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探索与发现:郑和船队的航行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这一事件可以引发对探索精神、冒险精神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等话题的讨论。
文化交流与融合: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与当地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讨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国家实力与外交策略:郑和下西洋展现了明朝的强大国力和开放的外交策略。
可以探讨这一事件如何反映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以及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郑和的航海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类型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可以讨论这一事件对于今天的国际关系、全球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一篇论述类文本可能以“郑和下西洋:明朝的海洋探索与文化交流”为题,从上述的多个角度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这样的文本不仅会涉及历史事件本身,还会结合现代社会的背景和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论述角度和内容会根据文本的具体要求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有所不同。
以上仅是从一般性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可能的论述方向,实际写作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发挥。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还有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在高中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郑和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他下西洋带来的历史意义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历史意义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除经济原因以外,还有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时宣扬大明威德,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怎样学习高中和历史若想对高中历史的大量知识点有整体把握,同学们必须学会归纳和总结。
与初中时期的历史学习相比,高中历史的特别之处体现在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厂度上。
教师将知识点一一讲述,学生在做题时却仍然找不到要点,这是因为高中历史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概括能力。
面对陌生的题目,学生需要将已学的知识点与之结合并迁移。
推荐使用《蝶变笔记历史》整本书就是围绕基础知识点编写而成,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使用,课上跟紧老师,课下自主复习预习。
书的内容上解析全面清晰,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能轻松学习,没有压力。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的探讨与对比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光辉的篇章之一,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与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进行探讨与对比,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伟大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史料一:明史郑和传明史中的《郑和传》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史料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路线、规模以及所达国家和地区等信息。
其中,郑和的航海目的、所携带的货物、与各国的交往情况等均有详细记载。
根据《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大明国的富强,扩大影响力,同时进行海上贸易,获取海外珍宝。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率领的船队所到达的国家与地区繁多,如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他们带去了瓷器、丝绸等商品,换回了当地的特产,如香料、宝石等。
此外,《郑和传》还记录了郑和在海外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与冲突。
三、史料二: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除了官方的历史记载外,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航海日志记录了船员们在航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船只的运行状况等细节。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航海生活与实际操作的描述。
而民间传说则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航海的故事与轶事,如他的胆识、智慧、仁爱等品质在传说中得以体现。
然而,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航海日志可能因为历史的流逝而遗失或损坏,其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民间传说则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误差或后世的艺术加工而偏离史实。
因此,在利用这些资料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其真实性。
四、史料三:外国史书与文献外国史书与文献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来源。
由于郑和的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史书与文献中,往往有关于郑和及其船队的记载。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外部观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例如,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史书记录了郑和船队到达时的盛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交往情况。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明朝的永乐年间。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永乐年间。
当时,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决定派遣一支船队前往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访问。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被任命为船队的指挥官。
郑和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包括了数百艘船和数千名官兵。
他们从南京出发,经过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进入到了印度洋。
在印度洋沿岸,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现今的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和他的官兵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的恶劣天气和海浪,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但是,郑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也与当地的国王和居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们互赠礼物,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也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文化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这个故事还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说故事。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和文化成就,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历程以其规模、影响和成就而著称。
然而,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这段传奇的暂时落幕。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终结,并分析其对中国海洋事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和意义。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以及他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事迹。
教材还重点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经过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探险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深入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面。
二、正史资料研究首先,我们从正史资料入手。
明代官修的《明史》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之一。
在《明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行路线、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外交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带领的船队经过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得以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珍奇异兽和文化艺术品。
从正史资料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三、航海日志研究其次,我们从航海日志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文献,包括航行路线、气象、海况、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和贸易活动。
在航海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非常复杂,经过了许多的海域和国家和地区。
在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如风暴、海啸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和交流。
航海日志中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情况。
四、民间传说研究最后,我们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民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非常丰富,涉及到郑和的生平事迹、航行经历、贸易活动等方面。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原因,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从宋元以来和明初的历史背景出发,宏观分析明朝出动大军下西洋的实力、条件、动力,由此得出的“外交说”[1]与“贸易说”[2],的确言之成理、信而有据。
但是,永乐时期的明朝何以在国家急需全力对付北方压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先后七次派出如此庞大的船队,前无古人地深入遥远的大洋,动辄在外游荡、滞留数年之久呢?仅仅从外交目的和贸易角度解释,尚且不够完满,所以,还存在第二种途径,即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下西洋的具体动因,由此得出了“踪迹建文说”等结论。
“踪迹建文说”种种其实不能成立,需另撰专文讨论,本文的目的,是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庞大规模这个特别引人瞩目的环节出发,从历次下西洋时的明朝政治、军事行动中,去寻觅下西洋的另一种具体动因。
永乐初年,西洋各国在明朝使节的鼓动下,纷纷前来朝贡,一派祥和盛况。
西洋使节之遣,多为文官多为行人,间有按察副使、给事中、翰林待诏,武官多为千户,唯不见派遣大队海军随行。
所以,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确是一种十分突兀的重大军事行动,船队两万七千人的规模,仅仅用护航或操作大型船只来解释[3],是远远不够的。
郑和出使不止七次,所谓下西洋,应以郑和等自述“统领舟师”的七次为准,即永乐三年至五年、五年至七年、七年至九年、十一年(或十二年)至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宣德六年(或五年)[4]。
但郑和等人或以受命、或以自南京一带出发、或以自福州等地出发时间为起始年份,或以归港、或以赴南京复命、或以赴北京复命为结束年份,故所记年份不能反应决策、受命、出发、归港等的精确时间。
郑和下西洋需要利用南海和印度洋的季风,所以一般是冬春出洋,夏秋归国。
无论官方记载受命和复命于何月,均不能用以修正这个由自然地理规律所限定的事实,而受命、复命与实际出洋、归港时间的不同,正可以展示历次下西洋与政治、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目标是古里、满剌加等已经建立往来的国家。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
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
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
在父亲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没能成为皇帝并没有改变朱棣最初的想法,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口号,将皇位从建文帝朱允炆处夺了过来,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永乐帝。
朱棣继承皇位后,为了实现初衷,推翻了朱允炆所颁布的政令,继续加强皇权统治,并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吏治改革,并将国都迁移至北京。
实现了大明朝的经济、政治发展之后,为宣扬大明之威仪,加强与邻邦的外交联系,朱棣命令郑和展开下西洋的行程,这项举措可谓是极为英明的外交政策。
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便迈出了极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虽然带来的影响不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令人震撼,但也在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 和 下 西洋
主讲教师 陈 奕 平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二、郑和出使的目的和任务 三、郑和“下西洋”概况 四、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局限 五、热点讨论 六、复习与思考 七、深入阅读 八、相关网站 九、参与制背景和时代背景 1、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 第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 ,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 第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针指 南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 第三,陆海交通比重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 时也使中外交通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六、复习与思考
目录
1、郑和为何下西洋? 2、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3、郑和下西洋有何成就与影响?它有何历史局限性? 4、你如何看待孟席斯新说——郑和发现美洲? 6、试对中国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及影响进行比较。
七、深入阅读
1、吴长春,《十五六世纪初东西航海“对比”剖析》,《世界历史》1990年第1期; 2、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版)1986年第3期; 3、黄增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之比较研究》,《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2 期; 4、陶松云、郑家红,《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研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 5、张附孙,《郑和为什么没有继续西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6、沈敏华,《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历史教学》,1994年第1期。 7、张凯:《世界市场与明季资本主义萌芽》,见《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 ,吴玉廑主编; 8、周积明,《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3、外交方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武力篡位夺朝,内心难免心虚 。所以,他一方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两种手段,努力稳定 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在对个活动中,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 书,赐予财物,争取来朝,满足了明成祖“君主天下”、“御 临万方”、“际天极地皆王臣”的虚荣心。
4、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喜爱,郑 和利用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 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 和珍奇异兽等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厚。所以下 西洋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中外两方贸易的作用,这种活动也很 能获得丰厚利润。但这仅是附带性的行为。
2、明初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 对外开放政策 明成祖在外交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睦邻友好政策——“厚 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
朝贡贸易——恢复并正式建立了市舶司制度。
二、郑和出使的目的和任务
1、皇位继承 寻找建文帝或者威吓建文帝及其遗臣是郑和下西洋的“可能目的 ”之一 2、政治方面 有人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安抚南洋和西洋诸国,以使明 王朝无后顾之忧,好全力对付北方蒙古之祸。
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
郑和船队约有大小船舶二百余艘,是一支特混联合船队,郑和船 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1、宝船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另据《明史》等有关史 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 ,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2、马船 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 ,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
(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局限性
在郑和下西洋之际,中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还是坚 如磐石,皇权政治强化到极点,郑和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 建皇帝的个人意志。明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 发展的必然结果;郑和航海事业既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则 其必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而归于消失。
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本身,也存在各种缺陷。就郑和执行 的对外方针和对外政策而言,是要与海外诸国建立名义上的藩属 关系。郑和下西洋所执行的对外方针和政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 传统上以中原作为世界中心的政治观念之上的,只能存在一时, 昙花一现而已。
三、郑和“下西洋”概况
1405~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永乐 三 年 (1405) 至 宣 德 八 年 (1433) 的 二 十 八 年 中 , 内 官 监 太 监 郑 和 (1371~1433)七次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 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 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 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3、粮船 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4、坐船 全称“战座船”,大型战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有六桅。
5、战船 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
四、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局限
(一)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
1、圆满地完成了明王朝所赋予的使命:为与西洋各国建立 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 2、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3、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4、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 5、文教的传播与中国人民海外知识的增长 6、建立亚非交通网
五、热点讨论
1、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比较 航海本身:船只的大小和船队规模 、航行时间与次数
影响比较 :郑和下西洋没有像西欧“地理大发现”那样带来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和转型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而西欧 “地理大发现”却开辟了欧洲人的海权新时代,西欧各国社会 经济发展相继出现巨大变化,欧洲人从此成为世界舞台的主 角,西方开始逐渐支配东方。
九、参与制作
目录
1、收集整理郑和下西洋相关文字、图片和影音 资料; 2、制作航海地图和FLASH动画; 3、制作郑和及其他中国航海家网页。
套用梁启超的一句话:“岂郑君之罪也?”
2、郑和比哥伦布早发现美洲?
凯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
孟席斯新说内容
曾任英国皇家潜水艇司令的凯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 2002年3月提出的新假设,即中国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 新大陆,却轰动世界,引发激烈的争论。孟席斯根据郑和航海路 线上发现的明代瓷器、石碑、中国地图和星图等资料提出如下新 说:郑和船队早在1421年至1423年已经将世界地图的雏形绘制出 来了;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中国人发现的,而不是欧洲 人;郑和下西洋的副将洪保和周满比麦哲伦早近一个世纪抵达南 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八、相关网站
目录
中国郑和 / 南京郑和网 /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郑和研究站 .tw/personal/cjh/cheng-ho/#members 孟菲斯“1421”网站 /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 /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