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并不是教师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而是指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林崇德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唐迅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
教师心理素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效能、个性品质、道德情操、职业禀赋、社会成熟水平等诸多方面,通过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组织能力、行为效能等体现出来。
根据现代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功能的价值取向范围,可以将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概括为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文化心理素质著名教育家、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
”文化心理素质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历史成果在心理结构中内化和积淀的文化素养和个体心理品质的综合。
它既是人的心理潜能素质的文化化,又是文化历史成果的素质化。
包括学习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二、社会心理素质首先是角色心理素养,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社会角色期待和角色情景判断,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并能适当处理各种角色冲突,从而提高扮演多重角色的社会心理素养。
其次是社交心理素养。
最后是管理心理素养。
三、专业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的专业性和智能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应主要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和辅导心理素质等内容。
1.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它的心理成分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心理层面上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特质,用以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压力、挑战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适应压力的能力,能够平衡个人情绪和情感,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2.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需求、价值观等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3.情绪调控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能够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和稳定,并能够有效地表达和管理情感,以促进良好的教学和师生关系。
4.社交和人际关系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并能够有效解决冲突和困扰。
5.应变和适应能力:教师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变和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变化和挑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教师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提高工作效能和满意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氛围。
首先,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名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持头脑清醒,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相比之下,一名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大的教师常常会让学生感到不安,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当教师散发出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保持学习的热情。
相反,如果教师情绪低落或焦虑不安,学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此外,教师心理素质对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教育成功,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
总之,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一】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①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
②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本精神。
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
④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积极和谐的人际意识。
(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①深厚而系统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③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④活的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知识。
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
教师的能力特征是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中国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
”今天的西方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由此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怎样心理素质呢?一、爱心,是力量的源泉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就是说,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表率;二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即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是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彼此沟通的桥梁。
热爱学生这一师德,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的爱应该公平地洒向每一个求学的孩子。
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钝”的学生,总有其个性品质中的某个弱点或优点,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适时地用爱心来引导感化他们,教师绝对不能疏远、孤立学生,而是想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经历,并努力激发他们每个人的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老师的良好愿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
爱是相互的,只有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近和信任教师。
随意的批评、肆意的挖苦、动辄打骂、撵出课堂、向家长告状等,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不仅逼出了学困生,而且还“制造”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严厉的训斥和蛮横的打骂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却不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有时甚至会造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厌学的不良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如果我们用爱心去代替教鞭、冷眼和讥笑,那么,通过这种点滴入心,润物无声的感化,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标准及其作用

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标准及其作用
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稳定性: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环境和学生行为的影响。
情绪稳定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供积极的教学环境。
2.压力抗性: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经常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压力抗性。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避免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3.适应能力: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他们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适应能力较强的教师会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提供具有创新和发展性的教学。
4.自信心: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自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健康心理素质较高,能够处理好个人情绪和学生情绪,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2.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健康心理素质较好,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通过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减少教师心理压力:教师健康心理素质较高,能够有效应对教育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减少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保持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4.维护教师健康:教师健康心理素质较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维护个人身心健康,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健康心理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个人素质,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还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工作中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需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来面对。
这包括情绪稳定、抗压能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等。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次,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要过度沉溺于工作中,要学会适当放松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乐趣。
再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种人群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满意度。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成长意识。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需要教师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提高。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教学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心理素质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素质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展现的心理品质和素养。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心理素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成长。
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情感与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情感素质和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一位心态稳定、乐观向上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而一位情绪波动大、消极沮丧的教师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抑制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自身的情感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做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其次,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再者,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应对各种教育教学挑战至关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教学困难和学生问题。
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大,应对能力不足,很容易被这些挑战击倒,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只有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教师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不被困难所吓倒。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教师是灌溉知识、培育人才的工作者,他们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
一位具有积极心态、坚韧品质和责任担当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相反,一位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消极退缩的状态,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一】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①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
②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本精神。
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
(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
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1.自我定向适应性:(1)生活适应;(2)生理适应;(3)职业适应;(4)学习适应。
2.社会定向适应性:(1)社会环境适应;(2)人际环境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
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
1.职业意识:教师职业需要按其在意识中的发展水平的明朗程度,表现为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理想。
代表性的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3)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态度、认知、行为三种成分)(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2)教师的技能结构。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师职业的活动效果有的较高的相关)3.教育能力:(1)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 ③评价型~ ④理论型~ ⑤研究型~;(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入职教育模式。
【二】教师的自我意识一、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2.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
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
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
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
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2)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6)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
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
它不但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
(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
(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他人观察是完善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
自我观察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心向、客观性、敏感性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二、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一)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1)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选择行为;②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③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④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③评价与劝说;④生理与情绪状态。
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系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二)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1)一般教育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2)个人教育效能感有两方面:一是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心和判断;二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
(三)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
一般教育效能感随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育效能感则随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
随教龄的增加,教育效能感出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十年左右教龄可能是教学效能感表现的高峰期。
(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2.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阿什顿:宏观系统水平(指社会的信念和习俗层次)、外部系统水平(指教师所在的社区环境)、中间水平(指教师所在学校的主客观因素)、微观系统水平(所教学生的特征)班杜拉: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③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④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伍尔福克、霍伊:制度的完整性、校长的影响、关心与体恤、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辛涛:制度的完整性、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教师关系和师生关系六个维度。
三、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一)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1.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①交往法(他人眼中的我)②对比法③活动法(参加活动认识不足)④反思法(自我观察与反思)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P92(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①强化法;(班杜拉)②榜样法(费斯廷格);③归因训练法(费斯廷格);两个步骤:诊断和训练。
三种方式:操作、说服、转移④教学策略训练法(张大均)【三】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种成份。
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1)谦让型,特征“朝向他人”(2)进取型;“对抗他人”(3)分离型;“疏离他人”(二)师生关系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
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三种形式。
多向交往分为:链式、轮式、环式在运用这三种不同的多向交往形式解决问题时,其结果为:①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轮式最快,环式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