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1(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2、清朝前期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A. 扬州B. 苏州C. 景德镇D. 松江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4、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周明清时期遇见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A. 苏商粤商B. 晋商微商C. 浙商苏商D. 苏商微商5、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 发展海外贸易B. 推行垦荒政策C. 招募农民屯田D. 改进生产工具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7、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8、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9、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一繁盛的景致出现在清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10、下列作物中哪一个不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A. 玉米B. 甘薯C. 水稻D. 马铃薯11、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A. 耕地面积扩大B. 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1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1(含答案)(精选)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A.3亿亩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5.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 D.①③②④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8.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9.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胡岩》《乔家大院》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 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10.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 与手工作坊相比,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B. 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D. 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3.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盛世滋生图》《乔家大院》《胡雪岩》《清明上河图》A. 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C. 古代商业的繁荣D. 古代城市的发展4.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A. 闭关锁国B. 休养生息C. 轻徭薄赋D. 自由贸易1 / 135.在清朝,一个英国商人想要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货物,必须通过下列哪个机构()A. 宣政院B. 市舶司C. 理藩院D. 广州十三行6.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A. 浙商B. 闽商C. 冀商D. 晋商7.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②人口数量较快增长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④手工工场较成熟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8.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A. 商帮的形成B. 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C.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 国际贸易的频繁9.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A. 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C. 形成一些大的商帮D.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10.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帮的活动D. 商品贸易的兴盛11.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因果关系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内在联系之一。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唐王朝的灭亡B.宋辽澶渊之盟——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C.军机处的设置——朱元璋强化皇权D.清朝人口增长——人地矛盾与开荒垦田2.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 )A.耕地面积扩大B.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3.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戏曲兴盛,许多人刊刻剧作“以娱民众”。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封建制度衰落B.海外贸易繁荣C.商品经济发展D.印刷技术提高4.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B.工商业市镇繁荣C.人地矛盾突出D.海外贸易的兴盛5.★《胡雪岩》和《乔家大院》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 )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二、材料分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速荒地的开发,朱元璋还采取了移民屯种的办法,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到人少地广的地方。
凡移民垦田的,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还免去赋税三年。
在定额之外多开垦的荒地,永不起科。
洪武三年(1370)六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四千多户到濠州种田,又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
以后朝廷多次组织太湖流域和山西无地的农民,迁到淮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垦荒。
这些措施大大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也使大量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初)顺治下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道府以责成催督之勤惰为殿最”;康熙时,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9课 [练习-能力提升]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9课 [练习-能力提升]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56102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4.png)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A.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B.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C.商业活动频繁加剧土地兼并D.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清前期,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组织机工生产。
这反映了清朝手工业的情况是()A.利用手工工场走规模化生产B.出现一批科学家,改进了生产工具C.棉纺织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行业D.商帮在纺织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
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
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筑围打坝,填塞日多”可知,清乾隆时,人们不断侵占湖泊、河道为耕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史料实证)1.下列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清朝()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思想文化的发展D.海外贸易的兴盛【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开荒执照》是清朝土地开发的重要凭证,《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美好的小农经济图景,《前门街市图》描绘了城市经济繁荣的景象,因此三幅图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繁荣发展,A项正确;民族文化交融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清代闭关自守,海外贸易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项。
(史料实证)2.票号”也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古代一种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机构,广泛开设于乾隆时期,便于货币的流通.这从侧面说明了清朝前期()A.农业发展很快B.商业很发达C.手工工场很成熟D.人口快速增长【答案】B【解析】据题干“票号”也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古代一种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机构,广泛开设于乾隆时期,便于货币的流通”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票号”,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农业发展很快,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手工工场很成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人口快速增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史料实证)3.《盛世滋生图》是研究乾隆盛世的重要史料,画中“商贾辐转百货骈阗[pián tián]”,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A.人口增长迅速B.商品经济繁荣C.地域商帮出现D.边疆治理稳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反映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贾辐转是指商人像辐条一样聚集,多用来形容市场等销售地点热闹非凡,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排除A项;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国之大计”是()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C.发展商品贸易D.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A.水稻、玉米B.玉米、甘薯C.甘薯、小麦D.小麦、水稻3、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
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农业生产恢复发展②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③手工业工场较成熟④官僚地主兼并土地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朝代年号公元人均亩数康熙二十八年1673年27.92乾隆二十八年1753年 6.89A. 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B. 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C.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5.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康乾盛世”D.“同光中兴”6.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反映了当时()A.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B.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 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D. 人口不断增加7.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8.“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表明徽商()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B.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9.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及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1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2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3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4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手工业的发展( 1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2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5.商业的繁荣( 1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2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6.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7.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8.弊端( 1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2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
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A.3亿亩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
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纺织业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5.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 D.①③②④
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
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8.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9.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胡岩》《乔家大院》
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 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
10.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能”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
(3)徽商和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DBAC DBABD
【解析】
7、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掌握,理解商品经济发展对城镇发展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较为荒凉,到清代前期就成为繁荣的市镇,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的繁荣,B项正确;小农经济发展能够推动人口增长,但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使荒凉的地方变得很快繁荣起来,A项不对;历朝政府鼓励垦荒,但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使荒凉的地方变得很快繁荣起来,C项错误;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D项错误。
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
11、(1)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进一步扩大;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③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
(3)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时期晋商和徽商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1)清朝前期,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在当时出现了两大著名的商帮,即晋商和徽商。
从材料一中所说山西商人“占良田数百亩”、“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说明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而不是用来进一步发展经济,从而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
而其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自古重农轻商,重农抑商,从而使商品经济得不到持续的发展。
(2)从材料二所说的内容可知,徽商重视学习,讲究诚信,能吃苦耐劳,同时还注意搞好与封建政府的关系,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从中学习的经验。
(3)本小题考查我们应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可从晋商和徽商的发展历程来总结,如: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