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王道——《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
活着读书心得(15篇)

活着读书心得(15篇)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
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与磨难。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让我深思。
在生活的压迫和苦难中,人们的本性往往会被放大和暴露。
有的人在逆境中变得自私冷漠,
有的人则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述,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对生活的态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何种
困境中,人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福贵虽然经历了无
数的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最后,小说中对家庭情感的描写让我感动不已。
在生活的艰难中,家庭成了人们最坚强的后盾。
福贵对妻子的深情、对女儿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这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
人,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活着》给了我很多思考和感悟。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随后逐渐转移到全身躯干骨。
在健康状况稍好的时候,她把自己患癌症前的生活写成日记,取“活着就是王道”。
4月19日凌晨3时,与癌症抗击到最后一刻的于娟离开了人世。
享年32岁。
于娟虽然走了,但她的遗著—“此生未完成”,成了最真挚的劝诫。
她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因为,活着就是王道。
于娟在书中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我曾经以为,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我的家庭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爸妈没有多少文化,勤劳质朴做个本分人是他们的终极幸福。
老公出身蒲柳,和我一个版本也是苦学改变命运的教书匠。
”“对于这种近乎平庸的平凡我已习以为常,三餐一宿,衣食无忧,想房想钱想课题,我和光头一如小说里所有的夫妻那样平淡爱世俗,我从来没有想到,碌碌庸庸的家人们深藏在无尽岁月里的,居然是如此强大的内心。
”我蛮希望很多人能够看到我的悲剧,然后去更改他们的,走向悲剧的这样一个方向,重新去审视健康,重新去正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如果是我写下来的这个东西,哪怕是让一个人看到以后有所反思,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工作习惯,从而不再受我这种罪的话,我觉得也蛮值的。
我跟很多人很像,我跟很多年轻人太像了。
我们都没有背景,然后我们都靠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然后我们读了二十几年书,十几年书,爬上来以后发现上面有四个老的要养,下面有个孩子要养。
你会要拼命地想去赚钱。
大家心里其实都蛮苦的。
我曾经试图像圆圆三年搞定两个学位一样,三年半同时搞定一个挪威硕士、一个复旦博士学位。
《活着》读后感13篇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妙,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对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彷徨,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才能,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谢,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活着就是王道”,点入于娟的生命博客,六个大字触目惊心,一个如此简单朴实的愿望,对很多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
我不敢想象,假设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仍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才能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哀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活着读后感(精选14篇)

活着读后感(精选14篇)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就是王道”,点入于娟的生命博客,六个大字触目惊心,一个如此简单朴实的愿望,对很多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
生命,似乎很漫长,眨眼又很短暂,我们哭着笑着度过一个又一个相似的晨曦和黄昏,碌碌而无果。
“只要我活着,我愿意邋遢的蜷缩在地铁过道的角落,任人践踏,只要我可以每天看见妈妈牵着土豆(于娟的儿子)的手走过。
”如此卑微的愿望,令人忍不住心酸落泪。
然而,我们可以捐助钱财,可以给予物资,却无法收买时间,死神总是无情的在那个特定的'瞬间带走每一个眷恋的灵魂,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它带走了她,不管她还是那么年轻,也不管她是那样的优秀,更不管她还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妻子。
就这样撒手人寰,舍弃一切不愿舍弃的人、情、事,远远的远去,不再回头……每每看到类似的文章,总是告诫自己从今起要善待自己,善待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让生命有所遗憾,却又往往很快的忘记所谓的淡然,不自觉的投入忙碌,投入世间翻覆的纷争,争取无谓的得失和悲欢……“活着就是王道”,这是多么简单的生命哲理,当生命存续,我们就有时间来享受人生,来实现愿望,来走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一切的一切的前提只是那么简单:活着!日本的一位哲人曾说过:“我又浪费了一天,这是无数昨日逝去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一天!”没有人可以让时间倒流,我们从出生的一天开始就离死亡越来越近,无人例外。
在这或长或短、或精彩或平庸的一生里,我们本色演出着自己的剧情,慢慢地走向终结。
活着读后感篇2我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每天将自己用看电视来麻醉自己,我也很佩服自己怎么能将一部500多集的电视剧,用几天时间就看完了。
昨天,我克制住看电视的欲望,将《活着》这本书看完了。
我想看这本书,源于某天早上起床看到微博上推送的一篇关于《活着》的观后感,文中句句透漏着《活着》的主人公的人生的悲惨,这样的悲惨人生刺激了我去想要去看这本书。
我的内心很痛苦,我期待看到更痛苦的人生让自己的内心平衡,不再认为自己是最苦的,也许这就是人性黑暗的一面吧。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和变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饥饿、苦难,但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命运几经波折,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不断地挣扎和奋斗。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也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挫折和困难,我们也要像福贵一样,勇敢地面对,坚强地活着。
同时,小说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对每个人的影响。
总的来说,读完《活着》,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活着七年级阅读体会和感想

活着七年级阅读体会和感想活着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于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人生的坎坷。
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从小失学,劳动和苦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他。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勇敢地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无论是失去了妻子和孩子,还是遭受着战乱和物质的匮乏,他始终都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
这让我深深地感叹人类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认识到生活中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并努力克服它。
福贵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境时,都没有轻易地放弃,而是选择坚持和努力。
他用自己的双手种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这种坚持和执着让我很佩服。
我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在生活中有所作为。
另外,福贵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情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失去妻子和孩子后,他最重视的就是家庭的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
他辗转寻找妻子和孩子的过程中,展现出坚定的爱和责任感,这种深情的描写触动了我的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工作、事业追求等原因而忽略了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而福贵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家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福贵的一生中还有很多不易被接受的残酷现实,比如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社会的现状和个人的命运。
活着这本书通过福贵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阶层的困境和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
这让我考虑到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重要性,也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和人生的方向产生了影响。
在个人命运面前,我们会遭遇到各种不公平和不如意,但是活着教会了我坚持和希望的重要性。
无论生活如何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困境,勇敢地活下去。
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和艺术的影响。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展现
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困境和精神挣扎。
这部小说深刻
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悲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绝望中的顽强生
存意志。
在小说中,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从家族的破灭
到亲人的离世,再到自己的身体残疾,他的命运堪称是一连串的不幸。
然而,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福贵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支撑着整个家庭,不断地挣扎和奋斗。
他的坚韧和顽强感染了周围的人,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通过《活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艰辛,也更
加珍惜了眼前的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
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时,书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让我深思。
在生活的压力下,一
些人会变得自私和冷漠,甚至背叛亲人,这让我深感人性的脆弱和
可悲。
然而,也正是在这些磨难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认
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总的来说,《活着》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
加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这部小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和思考。
活着读书心得(15篇)

活着读书心得(15篇)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这本书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艰辛生活和人性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了很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书中,福贵经历了家人的离世、土地的丧失、妻子的变故等一系列不幸,但他始终坚强地活着。
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但我们要学会接受并坚强面对,珍惜眼前的幸福。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福贵遭遇了种种不公和磨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善良和宽容的心态。
相比之下,一些人物的自私和冷漠让我感到震惊和心痛。
这让我明白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并存,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善良,不要被外界的恶意所左右。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书中描绘的农村生活,我看到了农民的辛苦和艰难,也看到了土地
改革对他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这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希望能够为他们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活出福贵一样的坚强和善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就是王道——余华《活着》阅读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
2、概括《活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利用“检视阅读”法完成对小说的情节概括及主题的归纳。
2、利用“跳读法”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富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升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透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一.初读《活着》,了解作品
二.节选摘抄,品味语言
三.完成初读笔记
1.读完作品,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2. 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通过这件事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作者通过描写这个人物,想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4.阅读完作品,你是如何看待“活着”?该怎样“活着”?
一、导入新课探究写作缘起
听美国民歌《老黑奴》
《老黑奴》这首歌里的老黑奴也经历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类惨绝人寰的悲剧...但是他依然努力地要活下去,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而作家余华正是听到了这首《老黑奴》,触动了他,开始了《活着》的写作。
二、走进作品培养阅读能力
(一)阅读序文培养“检视阅读”能力
中文版自序——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日文版自序——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我想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生存与幸存)
韩文版自序——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
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与此同时,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总结阅读方法(一)———培养“检视阅读”能力
①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书名页、如果有序言就先看序言,要很快地看过去。
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
②其次,要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许多作者花了许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就是想在读者开始阅读之前给他们一个内容索引。
既然目录页还是有价值的那么在你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还是应该先仔细阅读目录才对。
③然后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大致说来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
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
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
由此可见阅读整本书除了关注正文部分还应关注书名页,序言及副标题,目录,出版者的介绍因为每一处设计都能帮助读者快速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赏析作品培养“分析阅读”能力
1、走进作品、理清情节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爱情、亲情、荒谬、暴力……
2、简述故事梗概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
3、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记叙方式——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经典话语——
①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砍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来活去。
(p23)
②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
(p61)
③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p30)
④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p156)
⑤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p125)
4、富贵的人物形象:
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
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
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
5思考:命运一次次残忍地抛弃他,到底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
四、思考生活树正确人生观
作家极端的书写,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活着”不易我们该如何生活?
学生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阅读方法(二)———“分析阅读”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五、走进作家了解作品风格
当代作家,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作品风格:真实艰苦残忍
余华:“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