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
黑色素生成机制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黑色素生成机制及其控制方法研究黑色素是一种色素,其生成与皮肤、眼睛、头发等生物体的颜色有关。
本文将从机制以及控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黑色素的相关研究。
一、黑色素生成机制黑色素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涉及到酪氨酸的氧化聚合。
具体的过程如下:1. 酪氨酸的氧化:酪氨酸经过氧化反应,形成了DOPA和DOPA酮。
2. DHICA氧化: DHICA是二氢卟啉-2-甲酸的简称,它通过氧化反应转变成了5,6-二羟基卟啉-2-甲酸(DHICA酮)。
3. 合成: DOPA和DHICA酮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素。
这个过程中,不同种类的黑色素是由不同的酶来调节的。
其中,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和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是调节黑色素生成的两种重要激素。
二、黑色素的控制原理黑色素的生成能从基因、环境和生理三个层面受到控制。
食物成分、UV辐射和一些药物等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此外,还有一些化妆品和药物的成分可以通过调节黑色素的生成,起到调节颜色的作用。
1. 食物成分一些食物成分可以调节黑色素的生成。
例如,维他命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黑色素的生成,特别是在对抗紫外线的过程中。
此外,还有一些抗氧化剂和多酚化合物,能够提高皮肤的保护作用,从而调节黑色素的生成。
2. 环境因素紫外线是最常见的影响因子之一,经过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会变得晦暗,这就是黑色素的堆积。
UV辐射不仅可以影响黑色素的生成,还可以引起DNA的损伤,影响皮肤的健康。
3. 化学成分大多数美白化妆品的作用原理都是通过调节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去除黑斑和美白的目的。
一些成分如阿托品、孟鲁司特钠、硫酸氢氯吗啡等都可以控制Melanin、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和Tyrosine Kinase的活性,进而调整黑色素的生成。
以上是一些当前已知的黑色素生成的控制方法,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寻找更加专业的、科学的控制方法。
黑色素合成途径

黑色素合成途径
黑色素是一种色素,它赋予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
黑色素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因此,黑色素的生产和合成对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黑色素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酶的参与,其中包括酪氨酸酶、二氢- 6- 羥基头孢菌素酰辅酶A还原酶和酪氨酸酶。
黑色素的合成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酪氨酸的羟化
黑色素的初始酶是酪氨酸酶,它负责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酸。
该酶还负责将多巴酸转化为多巴醌。
这两个步骤在线粒体中发生。
接下来,多巴醌通过酸性环境,由二氢- 6- 羥基头孢菌素酰辅酶A还原酶还原为多巴醇。
2. 多巴醇的氧化
多巴醇进一步被氧化,变为多巴醛,再变为多巴。
这个过程由多巴氧化酶催化,在粒线体内发生。
多巴被转化为多巴酸。
3. 多巴酸与氨基酸的结合
多巴酸和氨基酸结合,形成黑色素。
酶进行这个过程,称为酪氨酸酶。
多巴酸和
氨基酸结合在细胞核内完成。
这个过程需要多个酶的参与。
以上三个步骤一起形成了黑色素的合成途径。
这个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紫外线和遗传因素。
当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时,黑色素合成途径会被刺激,导致更多的黑色素生成。
这是身体对皮肤受到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总之,黑色素的合成途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酶和因素的参与,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黑色素生成和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研究

黑色素生成和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研究皮肤的颜色是由色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色素是黑色素。
黑色素的生成和沉淀对于人类皮肤色素的多样性和颜色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其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未被完全阐明的问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黑色素生成和沉着的分子机制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
一、黑色素生成的分子机制黑色素生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酶催化反应和多个中间体的转化。
其中,最重要的酶是酪氨酸酶(Tyrosinase)、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1、TRP-2和酪氨酸羟化酶。
这些酶在黑色素生成的不同步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黑色素的生成经过了以下步骤:1.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酚酪氨酸酶(Tyrosinase)是黑素生物合成中唯一发现的催化酚类物质(如酪氨酸、酪氨酸乙酯等)酪氨酸酸(Tyr)的酶。
酪氨酸酸和$L-$多巴酚的产生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氧气和铜离子作为辅助因素。
此外,还需要 N-辅酶Q10和单胺氧化酶A来辅助酪氨酸酶的催化。
2.多巴酚氧化生成多巴色素多巴酚是黑色素合成的第二个关键中间体,它是通过酪氨酸酶催化氧化多巴酚生成的。
在此过程中,多巴色素和相关化合物被合成和进一步氧化。
3.多巴色素转化为黑色素黑色素的最终生成是通过多巴色素的氧化聚合而形成的。
多巴色素可以通过由TRP-1和TRP-2催化的一系列反应逐渐转化为黑色素,由此形成了色素沉着。
同时,TRP-1和TRP-2还可以增强黑色素的稳定性,从而增加色素沉着的时间。
二、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色素沉着是由于黑色素在皮肤中的沉着表现出来的。
色素沉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紫外线辐射、青光眼、口服避孕药、怀孕等。
其分子机制是一个从基因调控到细胞信号传递的过程。
1.基因表达调控许多研究表明,黑色素生成中的基因表达调控与色素沉着有关。
特别是,有研究指出,存在许多细胞外信号分子如EGF(表皮生长因子)、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些信号分子通过作用于表皮细胞或色素细胞来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黑色素是什么

黑色素是什么黑色素是存在于许多生物体中的一种天然色素。
它是由细胞中的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这种细胞被称为黑色素细胞或麦拉宁细胞。
黑色素的主要功能是给皮肤、头发和眼睛等组织赋予颜色。
但黑色素不只是让我们拥有多样的肤色,它还扮演着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
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包括酪氨酸的酪氨酸酶酶解生成3,4-二羟基苯丙氨酸,然后通过酪氨酸酪氨酸酶氧化酶氧化反应生成酪氨酸酮,最后通过各种合成途径生成黑色素。
黑色素的形成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内分泌等。
在皮肤中,黑色素的数量和分布决定了人们的肤色。
黑色素的主要成分是麦拉宁,它是一种由多聚酪氨酸形成的聚合物。
麦拉宁颗粒在黑色素细胞中存在,并且通过细胞延伸到皮肤的上层。
黑色素的数量和活性对皮肤的色调和色素的均匀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影响皮肤颜色外,黑色素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皮肤免受日光伤害的作用。
黑色素的颗粒能够吸收和分散紫外线,从而减少其对皮肤细胞的破坏作用。
这种能够吸收和分散紫外线的特性是黑色素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之一。
此外,黑色素还对维持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眼睛中,黑色素存在于虹膜和视网膜中的视网膜上皮细胞中。
它能够吸收光线,减少眼睛对反射光的敏感度,并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
黑色素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明亮的光线,并减少反射光对我们视觉的干扰。
除了这些生理功能,黑色素还与其他一些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密切相关。
在动物中,黑色素的颜色决定了它们的伪装能力,帮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隐藏和保护自己。
在植物中,黑色素可以吸收阳光并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尽管黑色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黑色素细胞的异常增殖与黑色素瘤的发展有关,这是一种恶性肿瘤。
黑色素瘤是一种严重的癌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总结起来,黑色素是一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天然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合成。
黑色素形成的过程

黑色素形成的过程黑色素其实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具体的产生过程是如何的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黑色素形成的过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黑色素形成的过程黑色素广泛存在于人的皮肤、粘膜、视网膜、软脑膜及胆囊与卵巢等处。
黑色素的产生多与内分泌失调、日光照射有关,黑色素细胞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遗传,另外,还与内分泌激素及营养状况有关,由黑色素导致的疾病如:雀斑、黄褐斑、黑变病等,成为美容界研究的课题,祖国中医认为:凡七情内伤、饮食不调、劳倦失宜、肾水不足、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致病,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合成的。
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之基底层,也见于毛根及外毛鞘。
人的表皮约有20亿个黑色素细胞,重约一克,平均每平方毫米1560个对称分布于全身。
黑色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黑色素,因此是一种腺细胞。
然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非常复杂,是通过色体(未成熟的黑色素)内酪氨酸—酪氨酸酶反应形成的。
黑色素产生的因素1、内脏机能因素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直接影响到面容。
(1)肺:住呼吸宣发,外合皮毛;出现色斑与肺热有关;(2) 心;主血脉、神志,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气虚、心阳虚、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心血不足,热入心包,导致面色无华;(3)肾:肾为先天之本。
肾芷精、主水液、主发、主骨生髓。
肾阳虚、肾精不足,致使精力不足,气质低落;(4)肝:主芷血、疏泄,疏通肝气,调整气血,肝血不足、肝火上升,功能异常,荷尔蒙无法正常排泄,出现颜面病变;(5)脾:主肌肉、四肢、饮食消化,吸收、运送营养物质,脾失健运,致使皮肤及面淡白无华,面黄过早衰老,易产生黄褐斑和黑眼圈。
1、内分泌失调育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们每月的经潮期导致气血长期损耗;环境大气变化无端,暑寒风湿易使肾为寒湿所伤;妇女生育运作时候,粗力劳动、操心用神,发怒悲恸,元气重创,元气受伤;十二经脉间血气循环大受影响,面部为十二经脉会聚之处,因元气虚弱、面部细胞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以致形成黑色素沉着,导致色斑生成。
黑色素的生成

黑色素的生成黑色素是位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产生的,在人体的数量约为10-20亿个,全身皮肤内约有400万个黑素细胞,每个黑素细胞连接大约36个角脘细胞,构成一个表皮黑素单位,皮肤颜色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皮肤内的色素数量及分布情况的不同,其决定因素。
1、正常情况下黑素细胞所含的硫基与络氨酸酶,是保持平衡状态,如硫基减少,黑色素增加,铜离子、坤、紫外线等都可以影响硫基的含量,使黑色素异常。
2、内分泌对黑色素的产生也有明显影响,例如:妊娠及肢端肥大症因脑垂体中叶分泌MSH(刺激黑色素细胞激素)。
能刺激黑素细胞,从而引起色素沉着。
此外,促皮质素,甲状腺素、雌激素均可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3、外源性与维生素A有关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泛酸等均可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4、皮肤的毛细血管分布的密度、血流量多少、是否通畅,以及血中含氧量高低,对肤色的影响都很大。
决定黑色素生成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三酶一素一基”理论,即1)、络氨酸酶;2)、多巴色素互变酶;3)、DHICA氧化酶;“一素指内皮素、“一基”氧自由基,如下图:酪氨酸多巴多巴昆多巴色素O2 O2 O2麦拉宁色素色斑。
内皮素:又名血管收缩肽,主要在血管内璧,受雌激素和紫外线的影响,如:妊娠期体内雌性激素分泌增加,进入血液后刺激血管壁使内皮素活性增高,形成光敏感皮肤,经紫外线的照射后易形成色斑。
氧自由基:(游离基)是指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功能基,正常生物代谢,细胞都会不断产生氧自由基,但他们被细胞内的防御系统迅速清除,故不会造成细胞的损害,但许多因素如电离子辐射、环境污染、放射性物质都会诱导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它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线粒体内,所生成的氧自由基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任何细胞成分发生反应,并造成不良后果,例如:1、与脂质发生反映,可破坏生物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式衡,使其状态发生改变,功能受到影响。
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可破坏其酶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
黑色素生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

黑色素生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黑色素是一种能够在皮肤、毛发和眼睛等组织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天然色素,它的生成与调控涉及多种细胞因子、酶类和信号通路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子机制。
本文将从黑色素的生成、调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介绍黑色素生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
一、黑色素的生成黑色素由多巴酚氧化酶(tyrosinase)催化,由酪氨酸(tyrosine)经过氧化反应合成而成。
多巴酚氧化酶是一种负责催化多巴酚和多巴氧化为黑色素的酶类,也是黑色素生成中最关键的酶类。
多巴氧化酶激活剂可以促进多巴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从而提高黑色素的合成速度。
在黑色素生成中,参与的还有一些辅助酶类,比如酪氨酸酶(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2)。
它们在多巴酚氧化酶的催化过程中,帮助催化剂达到最佳的催化活性,保证黑色素的生成。
二、黑色素的调控黑色素的调控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酶类和信号通路的作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渗透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MCH)和促黑素素(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MSH)。
1、促黑素素作用促黑素素(MSH)是一种由下丘脑前叶体中产生的神经肽激素,它能够诱导结合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GPCR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提高细胞内环磷酸(cAMP)的含量,然后通过激活cAMP转录因子(CREB)等转录因子的合作,从而调节多巴酚氧化酶、酪氨酸酶以及酪氨酸酶相关蛋白等参与黑色素合成的酶类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黑色素的合成。
2、渗透素作用与促黑素素相反,渗透素(MCH)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
当MCH与结合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GPCR受体结合时,会抑制细胞内cAMP的生成,然后降低cAMP的含量,从而抑制多巴酚氧化酶等酶类基因的表达,降低黑色素合成的速率。
黑色素生成原理

黑色素生成原理
黑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它能够在皮肤、头发等组织中产生色素。
黑色素的生成原理是由黑色素细胞(也称为色素细胞)来完成的。
黑色素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合成和储存黑色素,同时也能够影响皮肤的色泽。
黑色素细胞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和毛囊黑色素细胞。
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是皮肤的基本色素细胞,它们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基底层。
这些细胞能够通过内在的酪氨酸酶活性,将酪氨酸转化成多巴氧化酶(DOPA)。
DOPA再进一步转化为多巴胺,这是黑色素
合成过程的第一个步骤。
然后,多巴胺转化为黑色素前体酪黑素,最后通过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转化成黑色素。
毛囊黑色素细胞主要位于毛囊周围。
它们的黑色素合成方式类似基底层黑色素细胞,但是它们合成的黑色素有助于调节毛发色素的颜色。
总之,黑色素的生成和储存是由黑色素细胞来完成的。
这些细胞通过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氧化酶,然后再转化为酪黑素和黑色素来完成黑色素的生成。
同时,毛囊黑色素细胞也能够合成黑色素,以调节毛发颜色。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素生成
人类的色素体系非常复杂——因而人们的肤色千差万别。
黑色素细胞是该组织的关键。
它们分化自与神经细胞同样的胚胎组织。
在胚胎发育的第8周到第11周之间,形成不定形的黑色素细胞——并向表层迁移,最终在表层定型(皮肤、视网膜和毛囊)。
黑色素细胞在人体内的分布
只有使用电子显微镜计算器才可准确地计算出组织中存在的黑色素细胞数量。
以整个皮肤表面来计算,大概占表皮细胞总数的13%,大量分布于暴露于日光下的区域,如额头和脸颊(2000-2500个每平方毫米)。
在身体的其它地方分布的数量为1000到1500。
还须说明的是,深色皮肤人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只比“红”色或“金”色头发的人略多。
皮肤的颜色并不由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决定,而是由身体所产生的
黑色素的类型及其在表皮层中的位置所决定。
随年龄增长,黑色素细胞的数量会减少(每10年减少10~ 20%)。
40岁后这种减少会很明显,尤其体现
在头发上。
黑色素细胞体系的构成
每一个黑色素细胞都是表皮中的独立细胞,由基底膜支撑。
黑色素细胞为球状细胞体(图1),上面有不同长度的细胞分支——树突,伸展开。
它们穿过与基底层相邻的角质细胞,到达第三层——黏液型生发层。
这一含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和36个相连的角质细胞的结构通常被称为“表皮层的黑色素细胞单位”。
细胞间结构
黑色素细胞与邻近的细胞不相连,细胞内也没有细胞桥粒。
最近有关“表皮黑色素细胞单位”的研究表明,在黑色素细胞树突中的黑素体通过吞噬作用转移到邻近的角
质细胞中去,包括基底膜中的角质细胞。
基底膜角质细胞含有大量的黑素体。
它们整齐地排列在细胞核的周围,尤其集中在细胞上层,如,指向表皮。
这种现象,称为“加帽反应”,覆盖和保护基底膜角质细胞细胞核(及其包含的DNA)不受UV射线伤害。
这些角质细胞染色体发生的的任何不可修复的改变都会对表皮产生灾难性后果,因为它们是唯一一
种能更新表皮的细胞。
在被吞噬到角质细胞中后,黑素体通常被这些细胞的水解酶所消化,释放出黑素体,它们能自行分解。
这样,在表皮上层的黑素体数量减少,最终彻底消失在角质层里。
这种现象见于红发和高加索型肌肤人种,
与黑色肌肤人种不完全相同。
黑素体被吞噬后,没有水解活性,因为在角质层中观察到的黑素体是完整的——形成一层连续的滤膜(图2)。
在黄种人的皮肤上,黑素体的降解过程发生在表皮上层,但速度缓慢。
细胞内结构
黑色素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系列微管和微丝,这是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够快速变色的原因,但对于人类,这些微管和微丝的作用是移动细胞里的黑素体,特别是将之转移到树突末端。
黑素体是从高尔基体分化出的囊泡,在这些囊泡中,经过从氨基酸- 酪氨
酸- 酪氨酸酶作用- 生成黑色素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
应,。
细胞核发出信息指示内质网的核糖体合成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在囊泡分泌过程中被浓缩,也被称为黑素体前体。
酪氨酸酶在高尔基体没有活性,进入囊泡后就被激活。
从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当这些囊泡移到皮肤表面时,它们的外观及结构发生改变,变得更密。
经过这一迁移过程,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但不会完全消失。
在黑种人的皮肤上,椭圆形的黑素体的大小在0.5到2μm,而在“红发”人种身上,大小则为2到8μm。
其大小取决于它们的成熟程度,我们能观察到的状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黑素体是圆形,透明的囊泡,含有不规则的蛋白质类物质和酪氨酸酶微囊;
第二阶段:黑素体是椭圆形囊泡。
蛋白质分子盘旋呈螺丝状;
第三阶段,黑素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密;
第四阶段,黑素体完全黑化,彻底不透明,这种结构随之转移到附近的角质细胞中。
黑色素的合成
经过一系列复杂反应,酪氨酸聚合形成黑色素,其颜色取决于氧化程度。
由于生化差异,黑色素具有不同的颜色。
其中两种主要的黑色素,即真黑色素和棕黑色素,它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完全不同。
真黑色素,是棕色的或者黑色的高分子量聚合型黑色素,不溶于绝大多数溶剂,结构复杂,迄今尚未研究清楚。
它由数百种氧化苯酚基团聚合组成,外形不定,且具有轻微的化学吸收性——这是为什么它们会呈现黑色的原因。
这些聚合物中的化学成分包括金属如铜和锌,还包括少量硫。
棕黑素是从红头发或浅色头发的人种身上分离出来的,其颜色呈黄色或红/棕色。
与真黑素不同的是,因其聚合的程度不同,棕黑素能溶于温和的碱性溶液中,且其分子量相对较低,硫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尽管它们也能吸收紫外线,但其保护能力却比真黑素要低大约100倍。
每个人身上都含有这两种黑色素,只是因所含比例不同而使得皮肤及头发的颜色出现不同。
正常人的皮肤颜色一般是由3种色素产生的3种不同颜色共同决定,包括真皮血管中的红色氧化血红素、蓝色还原血红素及上述两种黑色素的组合,特别是这种组合也称为“构成性皮肤色素”。
“构成性皮肤色素”因人而异。
皮肤颜色由产生的黑色素质量和数量所决定。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最白的皮肤中的黑色素与最黑的皮肤中的黑色素只有几百毫克之差。
黑化是防止太阳辐射最有效的生物手段。
晒黑是色素沉着——称为适应性色素沉着。
当皮肤受UV射线的作用时,它会产生数十毫克的额外黑色素以起保护作用。
黑色素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但数量会增加。
合成黑色素的生化过程
尽管分子量和普通物理特性完全不同,但真黑色素和棕黑色素从生物化学的观点来看,还是有些关联的,因为它们的生物合成的最初两个阶段是一样的(图4):
L-酪氨酸首先通过酪氨酸-3-羟化酶,被氧化成二羟苯丙酸(L-多巴),酪氨酸-3-羟化酶又被称为L-酪氨酸,四氢化蝶啶:oxygen oxydoreductase(E.C 1.14.16.2)。
在酪氨酸酶或1,2苯二醇
oxygen oxydoreductase (E.C 1.10.3.1) 的作用下,L-多巴被
氧化为L-多巴醌。
1,2苯二醇oxygen oxydoreductase是一种只有在存在2价铜离子时才具活
性的酶。
在变成L-多巴醌后,它们的新陈代谢方式开始产生差别,它们有的变成真黑素,有的变成棕黑素。
变成真黑素:L-多巴醌被环化,形成无色母体衍生物,无色母体衍生物自身能够被酪氨酸酶氧化,形成叫做多巴铬或多巴色素的有色分子,用分光光度计在475nm时可探测到。
接着,多巴色素被脱去羧基,形成一种叫做吲哚-5,6-醌的分子,吲哚-5,6-醌是真黑色素聚合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棕黑素形成的过程更复杂,至今人们还未完全弄清。
L-多巴醌被一个磺基丙氨群(可能通过一个谷胱甘肽还原阶段)改变,得到半胱氨多巴。
然后,半胱氨多巴被氧化为丙胺苯并噻嗪。
棕黑素通过1-4苯并噻
嗪其表现特性。
真黑素和棕黑素的聚合物的最终形态可能由那些只能在黑色素结构中才能找到的特殊蛋白质作用产生的
结果。
色素沉着
皮肤颜色的主要因素是黑色素的性质,黑色素的聚集部位(表皮还是真皮)以及皮肤的血管分布。
据观察,黑色素细胞的变化对色素沉着的影响很小,反而是黑素体的数量、类型及作用会直接影响到色素沉
着。
相反地,色素沉着失调(色素沉着过度或色素沉着不足)则与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在过度
色素沉着中,我们列出了以下几点:
黑色素细胞正常增殖:这些基本上是由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表皮黑色素单位功能紊乱而引发的色斑。
雀斑,在红头发人种可见,常暴露于阳光的部位(脸部、前额、手部、腿部)的皮肤上多会出现雀斑。
它们是棕黑素背景下的真黑素区。
黄褐斑——妊娠斑——是一些密度高低不等、不规则的、对称分布于前额、眼周和脸侧的色斑。
黄褐斑是因日晒增强荷尔蒙水平引致黑色素过度分泌而形成色斑。
弥散性色素沉着,是内分泌失调或营养失衡的一种症状。
色素沉着,出现在皮肤发炎之后。
疤痕和日晒都会引发色素沉着的现象。
常用于化妆品中的香柠檬油就是
一种强效光敏剂,会引致难看的色素沉着。
黑色素细胞不正常增殖
痣,是出现在脸上的一种小色斑(0.1到0.3㎝)。
痣的出现可以是遗传的,另外,它们的出现也被认为是无秩序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任何一个位置,还会存在很长时间。
日晒斑,是一种在经过严重日晒后出现的、比雀斑更大的色斑。
老年斑,是一种多出现于老年人的手背上的色斑;日晒会刺激其生长。
常出现于脸部的Dubreuilh melanosis(或中老年人恶性斑)是一种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有色
的且颜色多变的色斑。
这是一种早期癌症。
胎记(痣),是表皮和真皮中黑色素细胞的积聚现象。
胎记在最近很受人们关注。
显然,在过去三十年中,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痣的数量的增多有一定的关系,恶性黑色素瘤当前被认为是病变最快的
一种癌症。
恶性黑瘤病,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其生长能被直接观察到。
健康皮肤的色素系统的恶性瘤的征兆是现
有的痣或Dubreuilh melanosis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