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_李蕾蕾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实施了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绩,使鲁尔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鲁尔区的成功对振兴东北的一个最重要启示是,应从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远发展规划,广泛全面地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整治、振兴及经济结构转变措施,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经济结构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困难,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改造与振兴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国家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从理论上讲,世界各国老工业基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德国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现状鲁尔区是德国中部最重要的工业区,素有德国工业“引擎”之美誉。
它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面积为4433平方公里。
该工业区过去的显着特征一直是以采煤、焦炭生产、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是世界上在煤炭基地形成综合工业生产能力的典型代表。
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为使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联邦和州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战略。
经过近40年的努力,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变取得了很大成绩。
老工业如煤炭开采和钢铁工业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鲁尔区内的城市以井架和高炉为传统特征的景象已成为过去,新兴工业如机械与汽车制造、电子、环境保护、通讯、信息和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
鲁尔区的经济重心已逐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据统计,工业企业的户值占鲁尔区1999年总产值的%;贸易、交通和旅馆餐饮业占%;金融、租赁和企业服务业占%;公共和私人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占%。
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本文在理解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与概念的基础上,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延伸开来,指出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及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和优势,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开发对策。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遗产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与工业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工业衍生物的开发和保护。
工业遗产,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新概念。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格拉汉姆在《往事不会重现:旅游——未来的怀旧产业》(《全球旅游新论》,2001)中把工业遗产旅游归咎于人们的“怀旧情结”——尽管工业时代还未真正成为过去,而信息时代对传统生活的颠覆、大都市的“逆工业化”趋势,以及“后现代”的来临,使人们产生了对工业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所衍生的社会生活的怀念和失落感,进而催生了“后现代博物馆文化”即传统的工矿企业成为人们体验和追忆过去的场所。
我国学者李蕾蕾(2003)认为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
工业遗产旅游主要是针对包含有丰富工业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弃地进行旅游开发,不论待处理的工业历史建筑规模多大、可利用空间多寡,只要它具有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就有可开发的潜能。
这与目前国内正在兴起的现代工业旅游是有区别的。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实例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著名例子。
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的“逆工业化过程”已经开始,本地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导致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转行。
逆工业化过程也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失业、区域内人口下降、内城衰落、工业污染治理不当、区域形象恶化等等。
非创新环境中的内部更新——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及启示

摘 要 :文 章 分 析 了德 国鲁 尔 区从 非创 新 环 境 到 创 新 环 境 的 转 变 , 研 究 了鲁 尔 区依 靠 工 业 、 文化 传 统 和 社 会 和谐 等 内在 因素 的创 新 转 型 过 程 。鲁 尔 区带 来 的启 示 是 : 在 区域转型过程 中, 新 型 的工 业 是 发 展 的基 础 , 要 重
Ap r .2 0 1 3
非创新 环境 中的 内部更新
— —
德 国鲁 尔 区转型 发展 及 启示
张 俊 , 徐 呖
( 1 .同济 大 学 政 治 与 国 际 关 系 学 院 ,上 海 2 0 0 0 9 2 ; 2 .上 海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上 海 2 0 1 4 1 8 )
② 李蕾 蕾: 《 逆 工 业 化 与 工 业 遗 产 旅 游 开发 : 德 国鲁 尔 区的 实践 过 程 与 开发 模 式 》 , 《 世界地理研究》 , 2 0 0 2年 第 3 期,
第 5 7的转 型 过 程 与 环 境
鲁 尔 区的形 成源 于煤 炭 资源 的开采 , 其 工 业 发展 有 近 两 百 年 的历 史 。2 0世 纪 5 O年 代 前 后有 1 0 0
万 移 民进入 鲁尔 区 , 1 9 5 6年 鲁 尔 区 年 产 煤 达 1 2 4 6 0 0吨 , 有 近 五 十 万 人 在 煤 矿 工 作 。 鲁 尔 区 以 其 GD P
目编 号 : d a z l 1 0 1 k y O 3 ) 。
作者简介 : 张俊( 1 9 7 2一 ) , 男, 四 川 江 油人 , 同济 大 学政 治与 国 际 关 系 学 院社 会 学 系副教 授 。 ① 冯革 群 、 陈芳 : 《 德 国鲁 尔 区工 业 地 域 变 迁的 模 式 与启 示 》 , 《 世界地理研 究》 ,2 0 0 6年 第 3期 , 第 9 3—9 8页 。
逆工业化与工业遣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长 期 以来 除 了工 业 , 是 工 业 , 尔 似 乎 与旅 游 无 关 。但 本 文 所 要 介 绍 、 讨 和 证 明 的 是 : 还 鲁 探 德 国鲁 尔 区是 一 个 深 受 经 济 全 球 化 发 展 之 影 响 、 时 根 置 于 西 方 普 遍 的 传 统 工 业 之 衰 退 历 史 同
维普资讯
第 1 1卷 第 3期
2 002年 9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V0 . 1.NO. 11 3
S p . ,2 0 0 2 e
W ORLD REGI ONAL TUDI S ES
文 章 编 号 :10 0 4—9 7 ( 0 2 0 4 9 2 0 )3—0 5 0 7—0 9
探 索有重要启发 的案例 。
2 德 国鲁 尔 区 的形 象 变 化 : 工 业 化 到 逆 工业 化 从
鲁 尔 区位 于德 国 中 西部 的 北 莱 茵 一威 斯 特 法 伦 ( rren—W et l ) , 积 达 4 3 Nodh i sf e 省 面 an 42
平 方 公 里 , 名 的莱 茵 ( e ) 的三 条 支 流— — 鲁 尔 河 、 姆 舍 ( msh r 河 、 帕 ( ip ) 著 Rh i 河 n 埃 E ce) 利 L p e
界 上 最 著 名 的 重 工 业 区 和 最 大 的工 业 区 之 一 , 是 欧 洲 最 古 老 的城 镇 积 聚 区 , 形 成 了多 特 也 并
和 空 间 转 型 的典 型 区域 , 尔 面对 逆 工 业 化 过 程 和 区 域 衰 退 , 示 出 区 域 整 治 和 更 新 、 别 鲁 显 特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XX大学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教师: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内容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曾走过“彻底清除与毁灭”、“毁灭之后再重建”、“回收再利用”到“综合性开发战略”的曲折过程,最后达到了区域复兴的效果,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
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最后针对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保护与再生;鲁尔工业区;蜕变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发生了拆解和重组,许多曾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遗存如今也因丧失实用功能面临着闲置、废弃、甚至消亡的窘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渐渐凸显于人们的视野中。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1. 工业遗产的概念2003 年7 月, 在俄国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的主要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这五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才能成为工业遗产。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坑这些 环 境 的破 坏 进 行 了 治 理 ; 化 了 污 水 ; 净 烟
、
德 国鲁尔 区工 业遗产 旅游深 刻的历史背景 囱建 立 自动 报警 系统 ; 回收有 害气体 及 灰尘 装 置 ;
鲁尔 区是 德 国 中部最 重要 的工 业 区 , 经 历 购地 出让 给企业 ; 它 大力调整产业 结构等措施 。鲁 尔
光 、 闲旅游 的新 形式 。 休 …
实行 的综 合 利 用 的 生 产 活 动 过 程 。为 什 么 要 提
工业 生产 旅游 和 工 业 遗 产旅 游 的关 系 如何 ? 倡 循 环经济 ?原 因是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环境 污 染 人 中国主要 发展 的 是工 业 生产 旅 游 , 国外 是 从 发 和资 源枯竭 越来 越 成 为 困扰 人 类 的 主要 难 题 , 而 展工业 遗 产 旅 游 开 始 的。我 国 国 内的 工 业 生产 们 开始 思索 和反 思经 济社会 的运行方 式 。
了两次 大 的转 型 。第一 次是从 2 纪 6 0世 0年代 开 区主要是在 区域 内大力 开展 工业遗产旅 游路 线 。
始 , 业结 构从 煤 炭 、 产 钢铁 占绝 对 优 势 向煤 炭 、 钢
二 、 国鲁 尔 区工业遗 产旅 游 的模式 德
收 稿 日期 :0 00 —6 2 1—71 作者简介 : 武红艳 (9 4 ) 女 , 1 7 一 , 山西朔州人 , 太原旅游职业 学院旅行社管理 系讲师 , 士。 硕
式, 它是 以 工业 生 产 的 过 程 、 业 企 业 的文 化 等 成 以机 械 制 造 、 门 化 工 、 车 配 件 、 源技 术 、 工 专 汽 能 旅 游 等 1 门类 为 主 的多 样化 的产业 结构 。 2个 E 2 J 为依 托而 开展 的游 览 、 习 的体 验 活 动 。而 工业 学
深大学人

现 为深圳 大学 传播 学院教授 、传播 学专业 传媒 与文化 产业研 究方 向硕 士研究生 导师 。 自
19 年 以来 ,先后任教 于旅 游文化 专业 、广 告学专业 和传播 学专业 。2 0 年 由深圳大学选拔 派 93 01
往英 国 “ 中央兰开夏大学 ”访学 ,同年获德国学术交 流中心 ( A D) D A 资助 ,在德 国科隆大学与 DSyz . e教授合 作开展 “ 同鲁 尔区工业 遗产旅游开 发与 域影响 ”研究项 目。20 年入选 为广 o 德 04
创 新研究项 目 “ 粤港 澳文化 创意产业集群理论 与战略研究 ”。 目前关注 的领域 主要 是文化 ( 创
意) 产业空间与集群 、丁业遗产和工业旅游 、媒体与地理 等
维普资讯
李蕾蕾
教 授
李 蕾蕾 ,湖南衡 阳人 ,16 年 生。19 年在 中山大学主修 自然地理 学专业 ,副修 经济地理 99 90 学与城 乡区域 规划专业 ,获学士学 位 ;19 年获北 京大学 自然地理学 专业 区域发展 战略与旅 游 93
开发方 向硕 士学位 ;19 年获北京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 士学位 。 98
旅游开发 :德 国鲁 尔区的实践过程 与开发模 式 》,获深圳市第 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论文 类 三等奖 ;2 0 年与他人合作 出版专著 《 国工业 旅游与T业遗 产保 护 》;主持完成 国家 自然 08 德
科 学基金资助项 日 “ 文化产业空间研究 :新 文化地理学与深圳 、广州的案例 ” ,并 主持广东省
东省高等学校干百十T程培养对象 ,20年获 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项 目公派 留学资格 。 07
发表学术论 著6余 篇 ( )。其 中 ,19 年 m版专著 《 0 部 99 旅游地形 象策划 :理论 与实务 》,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李蕾蕾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02(3)摘要: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
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以鲁尔区自19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关键字:鲁尔区;逆工业化;工业遗产旅游1引言德国鲁尔(Ruhr)区对于地理学界并不陌生,它甚至是我国中学地理课本的内容之一,在我国最新版的高中地理课本中,德国鲁尔区被写进“传统工业区”,同时也被特别地列为衰退的工业区行列[1]。
但是,在旅游界,德国鲁尔区几乎不为人知,即使在德国人心目中,“鲁尔”这个地名也从来不会与旅游、休闲有任何的关联。
的确,一个长期以煤炭开采和钢铁重工业的形象闻名于世的地方,是难以具有旅游吸引力、或被社会认知为旅游目的地的。
鲁尔长期以来除了工业,还是工业,鲁尔似乎与旅游无关。
但本文所要介绍、探讨和证明的是:德国鲁尔区是一个深受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影响、同时根置于西方普遍的传统工业之衰退历史和空间转型的典型区域,鲁尔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显示出区域整治和更新、特别是逐渐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空间实践过程,因此,是一个值得区域发展学、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旅游地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将对社会实践和学术探索有重要启发的案例。
2 德国鲁尔区的形象变化: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省,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著名的莱茵(Rhein)河的三条支流——鲁尔河、埃姆舍(Emscher)河、利帕(Lippe)河——从南到北依次横穿该区,鲁尔区本身并不是一个行政上和政治上独立的单元,但由于鲁尔区本身的独特性,自1920年以来,鲁尔区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区内各城市组成的协会性质的机构(SVR),也就是现在的区域管理委员会(KVR)的前身,负责区域性的发展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9479(2002)03-0057-09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李蕾蕾(深圳大学传播系,旅游科学研究所,深圳 518060)摘 要: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
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以鲁尔区自19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关 键 词:鲁尔区;逆工业化;工业遗产旅游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德国鲁尔(Ruhr )区对于地理学界并不陌生,它甚至是我国中学地理课本的内容之一,在我国最新版的高中地理课本中,德国鲁尔区被写进“传统工业区”,同时也被特别地列为衰退的工业区行列[1]。
但是,在旅游界,德国鲁尔区几乎不为人知,即使在德国人心目中,“鲁尔”这个地名也从来不会与旅游、休闲有任何的关联。
的确,一个长期以煤炭开采和钢铁重工业的形象闻名于世的地方,是难以具有旅游吸引力、或被社会认知为旅游目的地的。
鲁尔长期以来除了工业,还是工业,鲁尔似乎与旅游无关。
但本文所要介绍、探讨和证明的是:德国鲁尔区是一个深受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影响、同时根置于西方普遍的传统工业之衰退历史和空间转型的典型区域,鲁尔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显示出区域整治和更新、特别是逐渐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空间实践过程,因此,是一个值得区域发展学、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旅游地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将对社会实践和学术探索有重要启发的案例。
2 德国鲁尔区的形象变化: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 -Westfalen )省,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著名的莱茵(Rhein )河的三条支流———鲁尔河、埃姆舍(Emscher )河、利帕(Lippe )河———从南到北依次横穿该区,鲁尔区本身并不是一个行政上和政治上独立的单元,但由于 收稿日期:2002_05_28; 修订日期:2002_08_21基金项目:2001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 )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蕾蕾(1969-),女,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从事旅游地理学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第11卷第3期2002年9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 .11,No .3S ep .,200258世 界 地 理 研 究11卷 鲁尔区本身的独特性,自1920年以来,鲁尔区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区内各城市组成的协会性质的机构(SVR),也就是现在的区域管理委员会(KVR)的前身,负责区域性的发展事物。
1999年鲁尔区的人口为538万[2]。
2.1 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1811年,埃森市就有了著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
随后,蒂森公司、鲁尔煤矿公司等一批采矿和钢铁康采恩也在这一地区创建[3]。
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大规模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渐使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城镇积聚区,并形成了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等著名的工业城市。
然而,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经济衰落,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尤其突出,70年代后,逆工业化过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表1)。
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987年鲁尔区达到15.1%的最高失业记录,大大超过8.1%的全国平均失业率[4]。
曾经在19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鲁尔区的埃姆舍(Emscher)地区,已经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5]。
表1 德国及鲁尔区逆工业化过程年份1957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A15313310169463933271912*B123.2115.5110.991.175.969.264.054.641.625.9 A表示德国煤矿的个数 B表示德国鲁尔区的煤炭产量(百万吨) *在德国12个煤矿中鲁尔区的煤矿只剩下7个 资料来源:Gesamtverband des Duets chen S teinkohlenbergbaus,S teinkohle Jahresberricht[M].Essen:Jahresberich t.2001.2.2 逆工业化的影响与社会反应虽然逆工业化过程被认为是:由于本地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而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的一系列工业衰退的浪潮[6,7]。
但是逆工业化过程的区域影响,却远远超出工业和地方经济的范畴。
由于大批劳动力的突然失业,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失业问题、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区域内人口下降、城市税收减少、内城衰落、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区域形象恶化和吸引力下降等等[8]。
如何对待和处理大量废弃的工矿、旧厂房和庞大的工业空置建筑与设施,成为鲁尔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对此问题的社会反应通常有四种:(1)彻底清除与毁灭。
由于倒闭和废弃的厂房和工矿被视为经济衰退的标志、是地方污点、甚至是地方耻辱,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将这些肮脏、丑陋、粗笨和庞大的东西彻底毁灭,使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毁灭之后再新建。
通过毁灭和清除原来的旧厂房和废矿山,得到一些新的空地,并恢复前工业化时期的良好环境,从而可以发展和建设新设施和新产业。
(3)回收再利用。
对于一些仍然有回收和利用价值的旧厂房和空置建筑,可以重新回收利用。
(4)综合性开发战略。
摆脱了以往对工业废弃地和废弃厂房与设施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发现了工业废弃地的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地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然而,采用第4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战略,特别是通过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来处理工业废弃地和传统工业区衰退问题,从而达到区域复兴的思路,在德国却经历了一个曲折和相当漫长的时间。
3 工业遗产旅游的追溯及其在德国鲁尔区的接受过程德国鲁尔区虽然在70年代末出现了严峻的逆工业化过程,但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并非首先产生于德国,而是产生于工业化最早、逆工业化也是最早的英国。
那么,究竟何为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3.1 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和概念在西方,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其含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
因此,工业遗产旅游在西方通常被当作流行的、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类,但它的理论来源却与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 )密切相关。
“工业考古学”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英国,但直到1950年代才流行起来,它不同于一般出土文物的考古,而是强调对近250年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9],虽然对矿山、纺织厂、一般性的工厂和设备的文物保护是一件很晚的事情,但是英国的工业文物保护范围目前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包括能源动力产业中的水车、蒸汽机、核电站、采矿业中的矿石场和工矿地、制造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厂、以及纺织、化工、陶瓷等生产领域,还包括谷物交易所(corn exchange )等商业性建筑,甚至工人的住房、工厂主的管理和办公建筑、工业码头等相关建筑乃至整体的工业区都可以成为工业考古的对象和工业文化遗产[10]。
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工业遗产”意识,以博物馆形式,特别是科学、技术、铁路博物馆形式保护了大量的工业文物,满足并吸引了部分具有特殊兴趣的人们的旅行和观光,从而使工业遗产旅游得到了最初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但是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发展到工业遗产旅游,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以著名的铁桥峡谷(Iron Bridge Gorge )为例,这个地方从16世纪晚期开始,由于煤炭开采业的大规模发展,而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是19世纪的下半叶这个地方的工业开始衰退,工厂逐渐关门,“二战”末期,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倒闭了,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工业遗产的保护,1980年代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11月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 )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11],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并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12],1988年共有40万人游览此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达到高峰[13],目前平均每年约有30万人游览此地[14]。
英国的工业遗产地在1993年大约有1000个[10],其中被列入国家名册的在1998年就超过了600个[15]。
今天,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工业遗产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难以得到准确的定义,旅游界往往只给出“工业旅游”的概念,而文物与考古部门也只有“工业遗产”的概念。
笔者认为,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59 3期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
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16]。
3.2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的形成与接受过程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与英国一样,都是以长期的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为触媒,但是工业衰退并没有自发地使人们产生将工业旧址和废弃的厂房等当作文化遗产、并与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的观念,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的形成和接受过程,在德国经历了多年的怀疑和犹豫,当人们开始思考对工业废弃地和工业空置建筑的处理、再利用时,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意识到旅游开发的价值和用途[12]。
根据本人的访谈调研,鲁尔区的这个过程长达10多年之久,大致经过了4个阶段(图1): 注:IBA 是指鲁尔区Emscher Park 的国际建筑展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RI 表示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oute industriekultu ′图1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起源与发展流程图(1)否定与排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