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与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平面0901 周业林 3091802025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其中精美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红山文化的玉器可分为三类。

一为斧、凿、锛、铲、刀等工具和兵器;二为动物雕塑,如龙、虎、龟、蝉、熊等;三类可暂称为“饰品”,是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器物,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

有人把第三类玉器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比较,发现在红山文化中均可以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东西。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雏形。

这些并不一定属于实用的玉质工具、饰品和以神化动物为题材的玉器,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神器性质,是通神的工具。

巫是人神之间交通的使者,红山文化随葬有众多玉器的主人或许正是这样的巫。

玉器乃是巫师代表人奉献给神的礼物,同时又通过玉器来表示神的存在,即“以玉示神”。

巫师在与至上神沟通时还要用一些灵性动物作为自己通神的助手,这种宗教风俗在近代的满族-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中还可以见到。

那些动物玉雕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的展现。

由此可见,“礼”的实质乃是人对神的崇拜和赞美。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十分有特点的一种器物。

其中心为旋涡形,四角作卷勾状。

已发现的勾云形玉佩均置于死者的胸前,说明其非同寻常的神圣意义。

玉佩上急剧旋转的涡形纹和勾云纹体现了巫师在同至上神沟通时那种旋狂迷醉的感觉。

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

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

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第3 6卷 第 1 期
2 0 1 5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0 1 . 3 6 No . 1
当时 的西辽河流域一带 , 在农耕兼 营狩猎 的聚落周 围, 分布 着广阔的森林 草原 和面积足够的水域 。 这 种 暖湿 的气候适 合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如此众 多的动植 物 , 为 日后红 山
艺 以及用玉制度都 自成体系 , 具有鲜 明的地域和 时代 特色 , 是东 北地 区史前 玉器雕琢 和使用 进入 鼎盛 阶段 的 主要 标 志。本文拟对 红山文化 玉器 的创造基础 、 造型题材 、 造型特 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以便进一步探讨
出土 有 大 量 的 原 始 农 具 、 捕鱼用具 、 动物 遗骨和木炭 , 表 明
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 中 占有 十分重要 的地位。红 山文化 玉器的出现 , 真实地传递 了远在五六千年前 , 辽河流域部落 的生活习俗 、 图腾崇拜 和艺术美感等。从考古调查或发掘 的
红山文化资料可知 , 红 山玉 器 无 论 是 造 型 特 征 , 还 是 雕 琢 工
J a n . 2 01 5
红 山文化 玉器 造 型 特 征 及 相 关 问题 试 析
吕富华 , 吕昕娱
( 赤峰 学院 历 史文化 学 院,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摘 要 : 红 山文 化是 我 国新 石 器时 代 北 方 原 始 文化 的 代 表 。红 山玉 器 是 红 山 文化 最 突 出的 标 志 和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在 中华 文 明起 源 的进 程 中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大量 的 红 山 文化 玉 器 的 出土 , 向世 人 展 示 了红 山 玉 器 丰 富 的文 化 内涵 。红 山玉 器 独 特 的 造 型 设计 和 精 湛的 雕 琢技 艺 , 在 我 国 玉 器发 展 史上 具 有 深远 的影 响 。对 红 山文 化 玉 器 造 型特 征 及 相 关 问题 研 究 . 有 利 于进 一

什么是红山文化玉器?看看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什么是红山文化玉器?看看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什么是红⼭⽂化⽟器?看看这篇⽂章你就懂了 1,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

朱砂沁⼊⽟⾥的速度很慢,⼤都附在红⼭⽂化⽟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染红。

若将⽩⽟的⽟肌沁成深红⾊,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2,⽔沁和⼟沁⼀样是造成各种沁⾊的原因。

⽔沁有两种情形,⼀种是局部⽔沁,⼀个是全部被⽔淹没,即整体受沁。

⽔沁造成的⽟⾯变化⽐⼟沁要⼩。

因为如果是满⽔淹没,反⽽造成了红⼭⽂化⽟器与空⽓的隔绝,和与其他物质的隔离,⽽⽔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有机物质浓度相对⽐较低,所以对红⼭⽂化⽟器造成的侵蚀也出现不同的情形。

从实物观察来看,有些⽔沁仅在局部留下痕迹,且⽐较淡。

⽽凡是没有完全淹没的红⼭⽂化⽟器,可以看到其受沁部位应该有⼀条等⾼线。

⽔沁还会在红⼭⽂化⽟器的裂隙形成绺璺沁。

 3,沁;有内沁和外沁 内沁更重要,⼀定是发⾃⽟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浓重过度⾃然,⾃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沁的天然蚀孔(放⼤镜下特征是外⼝⼩内堂⼤,并伴有结晶体)⼀定是真红⼭⽂化⽟器,⽆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旦⼊⽔后⼜会浮出表⾯。

 4,⼑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艺⽅法的不同,⼑痕特征不同。

掌握了它就掌握了红⼭⽂化⽟器鉴定的利器。

这⾥也是传统红⼭⽂化⽟器鉴定理论的缺憾,即⼑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同⼩异,⼀般只能进⾏粗加⼯。

细部都是⼿⼯⼑具加⼯的,那时的⼿⼯⼑具,⼀⼑只能划出⼀条⽩痕,⼀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可见时间和⼈⼒的投⼊。

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完成。

如此⼯艺⾃然精细⼯整。

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

汉代器物陀痕和⼿⼯⼑痕交织,⼯艺能⼒⼤幅度提⾼。

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痕迹的变化。

【红⼭⽂化⽟器即便有抛光,也不⾜以破坏表⾯⼑痕。

】崩茬、⼑痕粗⼤是现在电动⼯具所为。

⽆⼑痕是现代抛光,菊⽪状是过化学抛光。

浅谈红山文化玉猪龙

浅谈红山文化玉猪龙

内容摘要: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

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而我将在已有的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谈我对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猪龙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玦”形玉猪龙祭祀礼器猪崇拜玉猪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是一个雕塑,所以我们可以从雕塑的美学角度来欣赏;其次,它是一件玉器,那么,玉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又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还是一条“龙”,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作为龙的文化内涵;再者,它也是一件重要的文物,那么,它的身后,就自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因为其年代久远,那么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因此我将按照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顺序来对其进行欣赏。

一:对玉猪龙的表象的观阅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器之一,是史前文化的龙,是神权、王权、宗教的代表。

透闪石玉质,次生晶体明显,褐色沁自然,是全沁透有古旧熟透之惑,加工古作痕迹明显,打孔及整体都有古人使用痕迹,造型神韵古朴,包浆光润,皮壳次生开门,是红山文化玉器之精品。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1,所谓“美”,是指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是美玉。

以美作为判断红山文化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自古就有,古人形容一块玉好称其“美玉”,如美玉和氏璧,因为它美。

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可见玉美的价值连城。

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

了解到这一点,对红山文化玉器投资十分重要。

“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

美好的红山文化玉器是投资红山文化玉器的首要条件。

2,闻气味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会存在。

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3,玉浆。

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

用开水能将其煮出。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4,开窗。

红山文化玉器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红山文化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红山文化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

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5,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红山文化玉器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红山文化玉器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

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

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是在距今4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主要遗址群分布地点在我国的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北部等地。

红山文化玉器的命名时间是在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之后,但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时间应该早于它的命名时间,至少不应该晚于清晚期,因为在被确认为真品的民间流传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些就属于收藏中的“熟坑”,从包浆上观察估计,其中有些熟坑的被把玩时间不会低于100年;另外,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近代收藏大家徐世章(濠园)捐献的红山文化兽形玦(玉猪龙),显然是一件具有百年以上传承的熟坑,如果按照捐献时间不晚于20世纪的60年代推算,那么,这件玉器的出土时间可以推算到咸丰时期。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上限与命名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对红山文化出土玉器造型的分析,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类玉器的造型种类相对单一,存世量较多而又较常见的有玉鸮、玉璧、兽形玦(玉猪龙)、龙形玦(C形龙)等,每种常见器型基本上都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小型玉件应属于佩器,佩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用来美饰;大型器明显不适于佩戴,它的存在价值与某种社会职能有关。

现在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处于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宗庙祭祀系统和体系,因而也就不能设定出祭祀之物为何;同一类红山文化玉器有大小之分,小型的佩戴属性已经从出土位置得到了肯定,而由此推测大型器的存在功能可以是多种的,推论为祭祀之物固然没有问题,同时也不妨可以猜测是某种信仰的物质化,因为我们发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既有造型与飞禽、飞翔有关的玉鸮、C 形龙(龙形玦),又有造型更接近于猛兽熊的“猪龙”(兽形玦)。

如果说像熊一样的“猪龙”有可能成为实物的替代品被用于祭祀的话,那么,把展翅飞翔的玉鸮和龙形玦作为祭品就不太合理了。

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与美学期许都不应脱离实际地拔高。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滥觞了以研磨为工艺主导的先河,与稍后的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两种并驾齐驱的不同制作风格;在玉器美学上,红山文化玉器琢制工艺表现出的简约质朴与造型上的抽象概括,对殷商时期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审美影响。

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天工|2020年第5期文 姜 庆[摘 要]红山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代表,红山文化中孕育出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有着光辉的一笔。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早期代表,红山玉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以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主,重点分析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强调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山玉器、了解红山玉器、喜欢红山玉器。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艺术特点;艺术美;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32.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5-002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庆.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J].天工,2020(5):22-23.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红山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红山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文明发展,从玉器的形态上便可以发现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价值,反映出生产生活的经济体系。

所以,在红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器的造型、特色及精神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古代先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红山玉器的起源 红山文化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后经时代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而红山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代表,红山玉器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可以说它开启了玉器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鼻祖。

红山文化专家陶松林先生曾经说过:“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文化时代,红山玉器更是开创了艺术的先河,很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更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

”红山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远古文化,它主要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由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组成,后形成了自己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便是玉器了,红山玉器因其造型独特、材质惊奇、寓意深远和雕工精致深受大众的热捧,体现出了红山文化下的独特底蕴和特殊的内涵,因此了解红山玉器就是剖析红山文化,它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更是红山文化历史的见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