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发展战略、路径与对策(何建坤 主编)思维导图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降低碳排放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资源紧缺、环境负荷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定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将从能源结构转型、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能源结构转型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制定低碳经济路线图需要在能源结构中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能源。
具体措施包括:1.1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推动核能的安全发展,提高核能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
1.2 支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提高煤炭、油气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燃煤技术、清洁油气技术和煤炭气化技术,减少碳排放。
1.3 温室气体减排:通过建设碳捕集与储存系统,实现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减排,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碳排放。
二、节能减排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制定低碳经济路线图需要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政策制定和实施。
具体措施包括:2.1 加强能源管理: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最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
2.2 提高能源效率:推动技术进步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加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力度。
2.3 减少碳排放: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减税和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
2.4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产业升级经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制定低碳经济路线图需要提高技术、服务和创新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例。
具体措施包括:3.1 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环境产业、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低碳产业的比重。
中国低碳路线图

中国低碳路线图——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而这一指标最初的计算,就源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
这位研究员肩负着低碳路线图模型计算的重任,不久之前,他和他的课题组刚刚完成了《实施碳税效果和相关因素分析》、《2050低碳发展情景研究》,为决策层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姜克隽返回国内之后,在2010年1月1日接受了《财经》的专访。
数据本身并不重要《财经》:这40%—45%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姜克隽:我们首先分析2020年的GDP怎么增长,未来的能源怎么增长。
通过分析未来的能源增长,就会计算出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也有GDP增长速度,这两个数一除,就会得到一个单位GDP碳强度排放的数据。
这个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2005年的数据,一部分是2020年的数据。
之前还有一个数据,是2010年的,它和2005年一除,得出的是已经广为人知的20%;现在是2020年的数据和2005年的数据相联系,就会得出40%—45%的结论。
当然预测没有准的。
或者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政治判断。
40%—45%是拿到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一个指标。
可大家别忘了,欧盟已经确立了减排30%的目标,但到了哥本哈根就是咬住20%不松口,这是谈判策略而已。
《财经》:有点游戏的味道。
姜克隽:也不能说是游戏的味道。
指标在内部怎么做是一回事,但是拿到国际上说就不会冒头了。
所以,尽管舆论普遍比较关心哥本哈根谈判,但我觉得哥本哈根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要怎么做,想不想走低碳的路线。
温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前半个月就已宣布了中国的减排目标,实际上与哥本哈根并不挂钩。
勾勒中国低碳路线图

勾勒中国低碳路线图■ 林伯强理论探讨与争鸣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热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直接与二氧化碳减排挂上了勾。
对于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需要中国仔细审视如何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基本思想是: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又要保持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这实际上就是低碳发展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政府说的“又好又快”原则。
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增长,得到的和失去的我们都看见了。
总结起来就是:收入大幅度提高,能源稀缺凸显,环境污染严重。
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的能源电力需求增长了一倍多,虽然部分排放物受到控制,但包括二氧化碳的整体排放随之大幅度上涨,上到一个比较高的台阶。
能源电力的刚性需求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电力需求还将大幅度增长。
如果以目前的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二氧化碳排放还将大幅度增长。
那么,中国如何在能源刚性需求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第一,需要知己。
即要确定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规律性特征。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然要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中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会影响中国短期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经济还将保持较高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能源需求也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
研究经济阶段性发展的能源需求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
第二,要确定低碳经济内涵和路径。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应当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
以目前的能源和环境情况看,中国不能援用西方国家的耗能方式,需要寻找适合国情的能源消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
中国还有几亿人口正面临生活方式的选择,政府可以从战略和政策上引导他们的低碳选择,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都需要重新考虑。
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何建坤

p
统筹局部与全局:
n
国内环境保护与减缓碳排放既具有协同效应,也有不同的目标和 侧重点;既有自身发展需求和局部利益,又要适应国家长期低碳 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101108 中日交流
谢谢!
101108 中日交流
能源消费 能源强度
p
p
101108 中日交流
3.
中国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显著,能效快速提高。但近年来重化 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抵消或减缓了GDP能耗强度 的下降趋势
p
主要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持续下降,供电煤耗近10年下降了 50gce/kWh,效率提高了14.2%。近四年半关闭小机组6000多万千 瓦。新投产容量中600MW以上大机组占70%。2006-2009年淘汰小 水泥产能2.1亿吨,小炼钢、炼铁产能1.4亿吨。 2005年与1999年相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了2.2个百分 点,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增加了18个百分点,从而导致GDP能源 强度呈上升趋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 服务业,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
energy intensity of GDP
4.
我国可再生能源、核能发展迅速,比重持续增加,但相当长 时期内仍不能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煤炭等化石能源仍会继续 增长
p
从2005-2009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近60%,风电装机07年到 09年均比上年翻番。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中水电和风电占32%,在 建核电装机2067万千瓦(占世界30%)。 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比重将提高到15%,相当于7亿 吨标准煤,是2005年的4.4倍,核电将超过70GW,风电也将达 150GW。 到2020年,我国经济会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仍不能 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仍会有所上升。CO2排 放仍将增长。
2011我国低碳经济路线图

风险相比,低碳产品和服务投资机会的优
势会更加明显。
• 纽约州能源办公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发电量, 纽约州风力发电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火电厂多27%, 比天然气电厂多66%。
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就业
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
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
俄罗斯
法国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8年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同时,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 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美国
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各国为低碳经济采取的战略行动
国家
澳大利亚:
行动
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名为“减少碳污染计划”的限额与交易机制,承诺到2020年 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25%的减排(等待UNFCCC的后京都协议)。 执行一项“国家能效政策”,到2030年实现1060亿度/年的节能目标,相当于当年减 少碳排放3000万吨。 宣称到2021年实现碳中和。 如果其他国家采取相同的措施,到2050年将减排75-80%(带有附加条件的目标)。 2008年的气候变化法案要求有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五年碳 预算。该法案要求通过英国和国外的行动到2050年实现至少80%的减排。2020年在 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34%,如果能够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话,这一目标将上调 到42%。英国还承诺不新建没有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的燃煤电厂,以实现25%碳捕获 的目标,到2025年实现100%的捕获。 计划到2012年建立一个限额与交易的国内机制,减少特定产业部门(水泥和炼油等) 的排放。政府还承诺到2050年在2002年的基础上减排50%。 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已经投入1.4亿欧元在选定的欧盟成员国实施为期五年 的碳捕获和存储项目。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与路径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与路径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尤其是在碳排放问题上,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碳减排计划。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并正着力探索碳中和的路径。
一、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于2020年底公布了碳中和目标。
根据中国的承诺,到2060年,中国将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减少碳排放到零。
1. 碳达峰目标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减少。
根据中国政府的计划,碳达峰的时间将不晚于2030年。
这意味着中国在2030年之前,将力争将碳排放量控制在峰值水平,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逐渐降低。
2. 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减排和碳吸收能力平衡,使碳排放量减少到等于或低于碳吸收量的水平。
根据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50年,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这意味着在2050年之前,中国将重点发展积极的碳减排措施,如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能效提升,以及加强碳排放的监管控制。
二、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1. 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同时,中国也将继续推进核能发展,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2. 产业升级中国政府鼓励各行各业进行产业升级,推动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型为低碳、环保的产业。
这包括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交通行业改革交通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政府将推动交通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电动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的使用,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4.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将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增加碳吸收能力,减少碳排放。
低碳真相与中国路径

目录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 同的话题。《低碳真相与中国路径》一书正是针对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深入剖 析了低碳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了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与路径。接下来, 通过对该书目录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内容架构和核心观点。
从目录结构来看,《低碳真相与中国路径》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真相”,主要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科学事实以及 国际社会的共同应对策略。这部分内容为全书奠定了基础,使读者对低碳经济有 了初步的认识。
低碳真相与中国路径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挑战
面临
中国
路径
经济
真相
通过
路径
真相
中国
作者
可持续发 展
同时
全球气候 气候变化
发展
方面
书中
指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低碳真相与中国路径》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书籍。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真相以及中国在这一历史性挑战中所扮演的 角色。 书中首先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科学原理,阐述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者指出,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接着,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在低碳转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其低碳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福祉,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作者通过数据和实例,展示 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碳市场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在技术、资金、政 策等方面所面临的制约。 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在低碳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第三章 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1 一、技术成就低碳之路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明显增加,到 2030 年将比 2005 年增加一倍以上。
同时, 中国已经准备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并提出了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宏伟目标。
对于发展低 碳经济来说, 技术进步是决定因素之一, 因为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 (潘家华, 2009) 。
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何建坤,2009)。
低碳技术创新可以为 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和大规模应 用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支持。
中国近年来的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在 2006 ~2010 年期间,单位 GDP 的一次能源消耗比 2005 年降低 20%的政策目标。
这是中国在减缓气候 变化方面投入资源最多、量化考核最严格的核心举措,且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中国能耗 增长率自 2005 年以来开始呈现与 GDP 增长脱钩的态势,2008 年单位 GDP 能耗已较 2005 年大幅降低了 12.45%,预计到 2010 年基本可以实现规划目标。
节能目标的实现主要归功于 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技术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麦肯锡(2009a) 研究表明,中国 2008 年 80%以上的节能是通过技术应用来实现的,至 2010 年底,12%的单 位 GDP 能耗降低量将由技术节能贡献。
在“十二五”期间,虽然结构性节能的重要性比“十一五”期间可能会有所增加(麦肯 锡,2009a),但技术的应用仍将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碳强度目标的中坚力量。
中长期来 看,中国若要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现有的和前瞻性技术的部署与应用至关重要。
因此,明确重要技术领域、识别关键技术发展路径、探索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合理规划技 术路线图,是成就中国特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