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合集下载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方鸿渐形象之我见

方鸿渐形象之我见

方鸿渐形象之我见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 是钱钟书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也是个性鲜明的人物。

“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 常从他眼里看事, 从他心里感受”。

因此, 读者在读《围城》时, 很容易和方鸿渐一起感受社会人生的困惑, 一起走出走入人生的围城。

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中折射着作者所熟悉的某些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尽管小说有些描写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但方鸿渐不是喜剧人物, 而是悲剧人物。

作者用心良苦, 嘲讽他胸无大志、软弱、懒散、玩世不恭、爱面子、健忘等国民性的弱点, 并说明方鸿渐的病态精神和心理, 乃是病态的社会造成的, 同时也肯定了他值得肯定的一面, 严肃地否定了他的人生道路。

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对他应多层面地考察, 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 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典型意义。

方鸿渐以接受传统文化为主, 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熏陶, 他是带着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色彩。

抗战时期,他从欧洲留学归来。

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 他虽然有爱国之心, 却没有与当时大部分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一道投入抗战大潮之中, 而是徘徊游离于抗日救亡之外, 在中间道路上彷徨, 走着逃避现实斗争、追求个人安逸的人生道路。

他对人生的看法有着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色彩。

这和大学时期他就接受叔本华的思想影响有关。

方鸿渐生长在“江南一个小县”,那里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抬轿子, 名产是泥娃娃。

一般青年上大学都学土木工程, 可方鸿渐不学, 而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 最后转入中文系毕业。

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 是小县城里的大绅士。

长期的封建教育、封建家庭的耳濡目染, 使方鸿渐形成了软弱屈从的性格, 缺乏远大志向, 慕虚荣、爱面子。

他有轻浮的一面, 但还属于善良的知识分子, 也不乏爱国之心。

他具有江南书生的气质, 文雅、潇洒, 自尊心较强。

他在欧洲混了几年, “既不抄敦煌卷子, 又不仿《永乐大典》, 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 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 伦敦、巴黎、柏林; 随便听了几门功课, 兴趣颇广, 心得全无, 生活尤其懒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二、方鸿渐婚姻,感情上的玩世不恭与软弱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在恋爱上又不断的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写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鲍小姐的爱 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是最后到岸上, 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骗。在钱钟书眼里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少的,最后无意中他与孙嘉柔结婚 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小姐印象非常好,是一个很文静的知 识女性,但是结婚后,他们不断的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 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家庭 上,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 ,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在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 动地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 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从来不敢直 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 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征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 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 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自主地流露 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因此在我看 来,同情要比恨多许多,因为钱钟书塑造的方鸿渐 本质是善良的。比如说,他根本不想骗人,他只是 为了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文凭, 所以他在履历上不填得过博士学位。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人生像是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 想冲出来,城 外的人想冲进 去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 塑造了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 、有名门淑女、亦有商贾政客。钱先生对 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 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 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 委蛇。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 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 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倾注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主旨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要忠实于小说的文本,而不能先入为主式地在作品中寻找证据,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

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经历走入《围城》吧。

首先方鸿渐是生活的失败者。

他是江南某县一个大绅士的儿子,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幸运儿—她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因病早逝了,但他的“准岳父”还是慷慨解囊(当然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打算),送他到欧洲留学。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语文教育专业08级1班 黄金燕摘 要:钱钟书以高超的讽刺艺术魅力解析了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的生活现状,成功塑造了方鸿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自身性格的缺点是造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生活、婚姻、事业上无不遭遇挫折,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点;小人物;伪君子;懦弱者;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

”[1]从《围城》整部小说的叙述来看,虽然是用第三人称,方鸿渐也只是被叙述人物中的一个,但叙述者经常采纳、吸收方鸿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审视别人,使他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在全书的各种场合。

[2]方鸿渐是《围城》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的多重性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悲剧命运是性格缺陷造成的。

作家章明说过:“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

”[3] 本文主要分析了方鸿渐的多重性格特点。

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物 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刻画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外表风光,实质却一团糟的小人物。

方鸿渐一登场,正好是留学归来受到人们追逐的时候,像个大人物似的。

但在他出国留学 “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他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1他把留学完全是不当一回事的,如书上第三章写到他对唐小姐说的话:留了学了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会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这事忘了。

○2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是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了地面,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方鸿渐,钱钟书一九四六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

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围城》的角色描写

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围城》的角色描写

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围城》的角色描写《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探讨他们的复杂性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角色一: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既有自大和自卑的一面,又有懦弱和顽强的一面。

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

他渴望成功和尊重,却又被社会对他的不公待遇所压抑。

他对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敏感易怒。

角色二:孙思邈孙思邈是方鸿渐的好友,二人在小说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他总是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对方鸿渐的支持和帮助让方鸿渐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

孙思邈的角色展现出了一个真正朋友的价值,他在方鸿渐面临挫折时给予了他希望和慰藉。

角色三:马小跳马小跳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马小跳在小说中展现了女性坚强和自立的一面。

她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兼顾有条不紊,不依赖方鸿渐也不输给他。

她的角色在小说中起到了平衡男性主导角色的作用,呼应了当时女权意识的兴起。

角色四:程蝶衣程蝶衣是一个神秘而多变的角色,她给方鸿渐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程蝶衣的出现扰乱了方鸿渐按部就班的生活,也让他面临感情和道德的选择。

程蝶衣的复杂性和神秘感使她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悬念。

通过对这些主要角色的描写,钱钟书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和挣扎,他们在小说中的行为和决策都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与互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性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总结起来,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精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方鸿渐、孙思邈、马小跳和程蝶衣等角色的塑造,使作品更加鲜活而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阅读《围城》,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更可以思考人性的深处与人物的多面性。

围城评价方鸿渐的句子

围城评价方鸿渐的句子

围城评价方鸿渐的句子
《围城》评价方鸿渐的句子如下:
1.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系转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
系毕业。

2.他总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恰如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好比头驴子,鼻子前面挂着一个胡萝卜,它总是被眼前的胡萝卜引着向前走。


3.他觉得她是个忠厚老实人,就期待她永远做符合她形象的事。

4.他感觉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像菏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

5.他失神落魄,一天看十几种报纸,听十几次无线电报,疲乏垂绝的希望披沙拣金似的要
在消息罅缝里找个苏息处。

6.他懦弱无能,总是依附于别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己却无能为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

他的婚姻、事业、教育围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有人类最基本的善良、正直可爱一面,使他在失败苦闷后得以心灵的重生,他的悲剧又具有现实意义,警示、告诫人们善待婚姻围城,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形象《围城》是一部人生悲剧作品,作者描写了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从热闹的大都市到“战乱还休”的闭塞之所“三闾大学”;从外国留学的经历到国内游荡的描写,几尽讽喻。

特别是通过主人公人生“围城”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可怕的“围城”人生,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典型社会心理。

从而达到作者在其序中所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可见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亦爱亦恨,爱之为“人类”的同一性,即所谓的“没忘记他是人类”,恨之若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人之动物畜之本性,揭示了作者悲剧人生和性格特点。

一、无用无能的方鸿渐形象杨绛女士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评价是“兴趣很广,毫无心得”。

①作品中对他无用是这样描写的:赵辛楣、方鸿渐等结伴同往三闾大学,经过坎坷风雨终于马上要到时,方鸿渐问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以至于方鸿渐“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

”作者眼中无用的方鸿渐:“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到欧洲留学“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以致于不能得到文凭,在父亲与岳父的逼迫下,“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遂买假文凭。

又如: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县城,报上先是大肆渲染,以之为“贵”,继而受邀到省立中学演讲,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报告,方鸿渐忙乱之中穿错了衣服,忘带了讲稿,“事到如今,只有大胆老脸胡扯一阵。

”便说:“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到灵感。

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鸿渐这一宏论,使他不学无术,满口荒唐,无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不到天明,好多人知道方家留洋回来的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

”所以各家女儿相妨年纪的唯恐躲之不及。

那么作者塑造方鸿渐之无用形象有什么意义呢?1.批评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名不副实的留学生,他们要么不学无术、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要么冷若冰霜、孤芳自赏、无所事事;要么不顾廉耻、惟利是图;要么道貌岸然、男盗女娼。

批判了国难当头的知识分子不能救国救民,救国图存,而且连自己的心灵尚不能拯救,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2.无用的方鸿渐形象似有多余人的意思,但实属影射政府的无能,官场的腐败。

贾宝玉是因“无才补天”而自感多余,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备受排斥,陷于一无立足之地,而感多余,但我认为作者善于借方鸿渐的所为来讽刺影射国民政府的软弱不抗日、不抵抗的政策。

如:方鸿渐、赵辛楣初次见面,赵辛楣以方鸿渐为情敌而“大打出手”,而方鸿渐偏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这句话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在这儿被作者通过方鸿渐给展示出来,拉掉了“遮羞布”,展现了不抵抗的肮脏嘴脸,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又如:方鸿渐到苏小姐家作客,正好与沈太太挨着,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愠羝”的味道,作者用一句“鸿渐想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时评当局,几尽讽刺,把国民政府贪生怕死逃跑不抵抗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方鸿渐被逼无奈,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写到:“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的语言发出悲剧的慨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政府无能以至于没有外交上的胜利,以方鸿渐形象来表明作者的担心和忧虑,嬉笑怒骂了政府的软弱不抵抗。

3.痛斥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文明的侵蚀,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可能褪变的担忧。

方鸿渐在省立中学的演讲,发出“鸦片、梅毒”的“高论”。

一方面说明方鸿渐虚伪不学无术,无用以至无能,妄自菲薄却还沾沾自喜;一方面说明西方流毒对于中国文明的毒害,不仅是肉体,以至于心灵、文化、文明的侵蚀。

任何一个民族的灭亡都以文明灭亡为标志,最大的可悲就在于被异己民族所同化,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国破家亡,民族文明消亡的困境。

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影射了留洋归国博士不知救亡图存的事实,更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可能消亡的担心和忧惧。

二、围城内外的方鸿渐形象小说名《围城》来源于欧洲成语,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其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人生哲理。

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这样写道: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

他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段话与作者给主人公方鸿渐设计一个早亡的妻子周淑英一样,为方鸿渐的“婚姻”埋下伏笔,暗示了婚姻的不幸与进进出出的烦恼,表明方鸿渐的婚姻是场犹豫不定的追寻游戏。

在归国旅船上,不抵鲍小姐的追求和引诱,与之“勾搭”一处。

在苏小姐、方鸿渐、唐晓芙的错位爱情追逐中,由于方鸿渐迷恋唐晓芙而疏远苏文纨,苏文纨便设计作梗,致使方、唐因误会而决裂。

后来,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结识了孙柔嘉,方鸿渐以为孙柔嘉只是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才发觉她精明,工于心计,在羞涩缄默的外表下有着“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

”所以方鸿渐的感觉是“仿佛有了女主人。

”但已深陷“围城”之中,婚后的生活是无休止的争吵。

在《围城》这部作品中有5个女性形象与主人公方鸿渐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正是这些亦爱亦不爱、亦真爱亦假爱的爱情,催生了方鸿渐的围城悲剧,也是本篇小说《围城》的主旨所在,即:“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的破灭由此可见,本来追求婚姻幸福,追求事业成功,追求一切美好的理想是人之本性,然而主人公方鸿渐追求的理想却成了主观幻想的虚妄幻像,结果是浪漫情感处处碰壁,以至于在篇尾又冲出围城。

“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等人在爱情,婚姻事业,生活方面的追求、挣扎、幻灭、绝望,同时象征了社会“围城”,即是旧中国人们难以摆脱的外在束缚和精神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真挚感情,是全书中唯一可称真正爱情的情节。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像杨绛女士所说的那样“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②这样围城所能表明的深刻意义将更加明白。

方鸿渐的婚姻可看作“围城”,他的人生万事都可看作“围城”。

方鸿渐的人生之路可谓每况愈下,走了一条不断失败、失落、幻灭的道路。

方鸿渐“挂名”丈人周经理为其出资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生活尤其懒散。

”被迫买一假文凭,以为“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这是他教育“围城”的失败。

三闾大学可看作他事业“围城”。

三闾大学一片乌烟瘴气,教师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互相倾轧,不乏善良正直的方鸿渐缺乏“社会经验”,立即掉入“围城”之中,在现实面前,他懦弱没有反抗能力被排挤解聘;高松年校长经验老到、出尔反尔,欺负鸿渐没有“学位”,降为副教授;历史系韩主任为了让他的“美国”老婆出来教英语,收买学生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方鸿渐未能答应汪太太的保媒,而失信于汪处厚和外文系主任刘东方,结果是方鸿渐无立足之地,败下阵来,出现被解聘的状况。

这是方鸿渐事业“围城”的失败和理想的幻灭。

所以方鸿渐的人生“围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他疏离于社会,失去了一切支柱,精神萎缩到空无所有的赤裸状态,甚至连人的感觉也没有,只剩下动物般的本能反应“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三、人格病态的方鸿渐形象以上分析围城内外方鸿渐,知道方鸿渐上大学、留学欧洲,全部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致使买假文凭草草结束教育的“围城”;由于苏小姐作梗,而未能进入真正的爱情“围城”,与孙小姐匆忙结合又深陷婚姻“围城”,不敌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三闾”争斗而败回上海,结束了事业的“围城”。

由此可见,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是快乐的历程,而是痛苦的历险,收获的不是成功,接受的却是失败;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人生价值的破灭和失落;不是英勇和力量的焕发,而是怯懦和无能的证明。

作者并未赋予方鸿渐崇高的人生追求,只是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最起码的人生内容。

然而由于方鸿渐的病态人格特点而导致他的失败。

病态人格一: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理性和对抗的力量,所以常常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

他心地善良,具有较高的聪明才智,惟独缺少对人生来说最根本重要的东西。

当他面对苏文纨的示爱时“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而是“回脸吻她”。

当然“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但已“渐渐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

他和唐晓芙决绝后,为了摆脱痛苦贸然应聘去三闾大学,但又后悔。

“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象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

但船公司真的宽限两天他又恨这事拖着不痛快,倒不如早走干脆。

”他刚出国时一腔热血,充满“师以夷技以制夷”的豪迈,然而留学欧洲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

”此时的他充满了迷惘,不知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他的怯懦性格在作品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方鸿渐初到苏小姐家,与赵辛楣斗嘴,书中描写到“她(指苏小姐)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