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暴雨和雨型的研究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及启示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及启示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及启示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
这场灾害给北京城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重要的警示和启示。
暴雨开始之初,北京市气象局就发布了红色预警,警示城市居民做好防范措施。
然而,由于短时间内降雨过大,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及时承载庞大的雨水,导致多个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内涝情况。
洪水淹没了道路、地下通道和低洼区域,交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居民因为无法回家或者外出受困。
同时,洪水还导致建筑物坍塌、电缆线路短路以及暴雨造成的滑坡等次生灾害。
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
在这场灾害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和人民的互助精神。
不仅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行动,加强了对受灾民众的救助和安抚,还动员了军队和公安力量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此外,在困境中,人民之间展现出了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情感,许多志愿者组织成立,帮助受灾民众疏散和提供救助物资。
然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也提醒我们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加强。
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其城市排水系统在面对短时间内大量降雨时的容量是不足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
其次是应急预案的完善。
虽然政府在此次灾害中做出了积极响应和行动,但是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
另外,也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市民的自救能力和防灾意识。
这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破坏力,也让我们明白了要保护好生命和财产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吸取这次灾害的教训,采取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北京是一个低洼地区,且多为硬质城市,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雨水的排放问题。
由北京市“7.21”特大暴雨分析北京市城市内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由北京市“7.21”特大暴雨分析北京市城市内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摘要】:北京市“7·21”特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笔者前往北京市对本次灾害和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了现场查勘,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内涝成因的认真分析,并结合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经验,提出了针对北京市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和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排水系统;成因;防治措施;建议引言近几年来,北京市特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频频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7·21”特大暴雨的侵袭更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
因此,指出并分析北京排水系统的诟病,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技术,提出对北京市的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势在必行。
1.北京市“7·21”特大暴雨基本情况1.1降雨情况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雨量大、降水急、范围广的特点。
雨量大: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水文+气象),其中城区平均降水量215毫米(水文+气象),西南部213毫米,东北部170.7毫米,东南部189.1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水文站),突破历史记录(1951年以来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雨量为朝阳418.4毫米),城区最大降雨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328.0毫米。
降雨急:降雨过程中,降雨区普遍出现40-80毫米/小时,最强降雨出现在平谷挂甲峪,20-21时达100.3毫米/小时。
范围广:除延庆外均出现100毫米-250毫米以上大暴雨,占全市90%以上的行政区域。
1.2城市内涝灾情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这场特大暴雨已致约190万人受灾,死亡77人,转移群众65933人;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房山区12个乡镇交通中断;民房多处倒塌,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地下室倒灌70处;京广铁路南岗洼路段一度因水淹而停运。
据初步统计,北京在此轮暴雨中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北京暴雨究竟从哪来的

北京暴雨究竟从哪来的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是一个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北京常年面临各种天气变化,其中包括暴雨。
那么,北京暴雨究竟从哪来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北京暴雨的形成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北京地处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北京暴雨的发生频率较高。
其次,北京暴雨的形成还与地形因素有关。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
在暴雨形成过程中,山脉、山谷等地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暴雨云体从山脉上空飘过时,山脉会催生气流上升,形成对流云和阵雨,而这些对流云和阵雨最终会带来暴雨。
另外,北京暴雨的形成还与人类活动有关。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水泥、玻璃等建筑物等人造物体会对气流产生阻碍和干扰,从而增加了暴雨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这些污染物会与云水融合形成云滴,增加了降水的凝结和下降速度,从而加剧了降雨的强度。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对北京暴雨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多。
北京暴雨的频率和强度也因此有所增加。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北京历年的气象数据和对比分析来得出。
在处理北京暴雨的问题上,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进,如修建雨水收集池、排水渠等,以应对暴雨带来的降水量增加。
其次,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来提高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此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知暴雨的来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总之,北京暴雨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因素、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北京市政府在处理暴雨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够减少暴雨对城市带来的威胁。
尽管如此,作为居民,我们也应该增强暴雨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以预防和减轻暴雨对我们的影响。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北京,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都市,它的每一天都在与这座城市紧密交织。
然而,历史总有些无法遗忘的时刻,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狂风暴雨突袭北京,让整座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尺度探讨这场特大暴雨的特征。
一、气象尺度:暴雨的成因与强度首先,从气象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等多重因素有关。
北京地区在夏季常常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此时恰逢一个湿润气团与一个冷空气团相遇,为降雨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上山脉阻挡形成的气流聚散和山区复杂地形形成的复杂地形气流作用,导致了特大暴雨的产生。
据统计,当日北京的降水量创下了历史新高,持续数小时的降雨让城市的排水系统措手不及。
二、水文尺度:城市排水与洪涝灾害其次,从水文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硬化地面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而排水系统的建设却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因此,当特大暴雨来临时,许多低洼地带、地下室和河流周边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这种水灾不仅对城市的交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社会尺度:城市防灾体系与应对措施再者,从社会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凸显了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的不足。
一方面,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在灾前预警、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的防灾设施不完善、救援力量分散等问题,导致了一些地区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援和支援。
此外,公众的防灾意识也亟待提高。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四、生态尺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修复最后,从生态尺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也对北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暴雨导致的洪水冲毁了植被、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暴雨具有多尺度的特征,不仅在气象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也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尺度出发,对这场特大暴雨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二、气象学尺度特征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场特大暴雨具有显著的尺度特征。
首先,暴雨的强度极高,短时间内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水平,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应对。
其次,暴雨的覆盖范围广泛,从西北到东南,几乎覆盖了整个北京市区。
此外,这场暴雨还具有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分布不均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为城市防汛抗洪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城市基础设施尺度特征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具有显著的特征。
首先,由于降雨量过大,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放积水,导致城市内涝严重。
其次,暴雨还导致了部分地下管道、电缆等设施的损坏,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此外,一些低洼地区和老旧小区的积水问题尤为严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交通尺度特征在交通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积水严重,许多道路被淹没,导致交通瘫痪。
其次,一些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也因为积水而无法通行。
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停电,交通信号灯无法正常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这些交通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还对城市的物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五、人民生活尺度特征在人民生活方面,这场特大暴雨同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由于积水严重,许多居民被困在家中无法外出。
其次,部分地区停电、停水,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此外,一些低洼地区的居民还遭受了财产损失。
然而,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我们也看到了人间温情。
许多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六、结论综上所述,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具有多尺度的特征,不仅在气象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也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的年均降水量

北京地区降水量资料汇编北京的年均降水量为626毫米.北京地区的降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年际变化大。
如年降水量最大的1959年达1406毫米,而降水量最小的1969年仅为242毫米,多水年为少水年的5.8倍,有时侯丰水年和枯水年还会连续出现。
二、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强度大。
北京的夏季(6~8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以上,冬季雨雪很少,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春季次少,占全年的8~10%,秋季占全年的13~16%。
三、地区差异显著。
从地区分布上看,北京降水量高值区在山前迎风坡一带,大致以带状自西南向东北,即从房山区西霞云岭沿山伸向怀柔县中部、密云县西北部。
在这一高位区,年均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
高值区的西北、东南两侧降水量逐渐减少,西北、北部边远山区小于500毫米,东南的通州、大兴县亦不足600毫米。
四、会出现暴雨,严重时会造成灾害。
据1888-1980年的统计资料,这93年中,日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全市共发生43次,平均约两年一次。
1981年7月23日,动直门地区的降水量达609毫米,一天的降水量几乎等于年均降水量。
北京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多与暴雨有关。
五、处于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内,总的来说,降水不足,水资源形式严峻。
2006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毫米,比去年降水量468毫米少4%,比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少23%,山区平均降水量447毫米。
80%以上集中在汛期;年际间最大年份降水量是最小年份的3倍以上,易形成径流流失(摘自北京城区雨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丁跃元张书函陈建刚廖日红)降水资源(摘自中学地理网:北京自然地理)(一)降水分布与变化北京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2%,因此,降水量除了受大气环流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北京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走向大体与山脉走向相一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70—660毫米。
多雨中心沿燕山、西山迎风坡分布。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标准特征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标准特征2012年7月21日,一场北京特大暴雨席卷整个城市,造成了严峻的水灾和交通瘫痪。
基于机器学习短历时暴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短历时暴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刘媛媛;刘洪伟;霍风霖;刘业森【摘要】城市内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防洪排涝市政工程的科学设计,需要对当地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深入的了解.而传统以单站雨型代表整个区域降雨特征的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尝试将机器算法引入到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以北京城区2004-2016年降雨资料为研究样本,利用动态聚类算法,提取北京城区短历时暴雨时空分布的动态特征.经分析,北京汛期的短历时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分为3种类型:(1)降雨自西北部山区移动到城中心区,逐渐扩散到城区;(2)降雨集中在城区西南部地区,逐渐向北部和城中心区扩散;(3)降雨集中在城区中心区和东部地区,基本不发生移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的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实际暴雨时空动态发展趋势相符,并且有各自对应的降雨形成的不同物理机制,可为城区降雨设计、城市内涝风险管理等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19(050)006【总页数】7页(P773-779)【关键词】机器学习;时空分布;特征提取;短时强降雨【作者】刘媛媛;刘洪伟;霍风霖;刘业森【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北京市水务局,北京 100038;北京市水务局,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81 研究背景近年来,在我国由于暴雨引发的内涝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生产生活运转的重要问题[1]。
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集中,内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被成倍放大,暴雨内涝对我国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8月底,我国遭受洪涝灾害的县级以上城市已经超过了200座,其中大多数为暴雨内涝[3]。
住建部2010年对32个省的351个城市内涝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自2008年,62%的被调研城市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4],“逢大雨必涝”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