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合集下载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写作素材最新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写作素材最新

最新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写作素材关于管仲的历史故事1公元公元前685年,一位叫管仲的失意商人拉弓满弦,向公子小白射出凶猛的一箭,镞羽响处,只见小白应声倒下。

公元这一年,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弑,朝政一时空虚。

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此时都被流放在外地,谁先赶回都城临淄,谁就最有可能登基。

纠和小白的身边各有一位商人出身的谋士,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

小白接受鲍叔牙的计策,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

辅佐纠的管仲见此情景,就自告奋勇率三十乘兵车到半途去截击小白。

在即墨城附近,管仲一箭将飞驶中的小白射倒。

然而,这一箭只射中了战袍上的带钩,死里逃生的小白及时归国掌权,是为齐桓公。

公元当了国君的小白论功行赏,想拜鲍叔牙为相,同时当然还要宰了管仲。

谁知鲍叔牙对他说:“我的才能只能让齐国平安,如果您要称霸天下,一定得拜管仲为相。

”公元鲍叔牙与管仲其实是一对常年合伙做生意的好朋友。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少年时替人牧过马,后来结识了年长于他、家境颇好的鲍叔牙,两人合伙做皮毛生意。

有地方史志记载,他们游走于燕、赵、齐三国之间,曾在现今河北省的蠡县一带规划过三十个大小不等的皮毛集市(时称吁),一直到今天,那里仍是北方的皮毛市场之一。

管仲早年的名声似乎不太好,是一个爱占小便宜和贪生怕死的家伙。

他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本钱大多是鲍出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要分大头,鲍的仆人们很不忿,鲍叔牙却说:“这没什么,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

”他们的生意后来破产了,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说管仲“三辱于市”,也就是说他多次经商失败,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商人。

管仲还十分热衷于功名,曾到处去求官,可都干不了几天就被辞退了。

他和鲍叔牙一起去当兵,每次打仗总是逃跑在前,大家就骂管仲是胆小鬼,鲍叔牙又站出来替他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到了后来,他们就分别投靠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管仲论相的故事

管仲论相的故事

管仲论相的故事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齐国大政治家管仲病危。

齐桓公亲临病榻,问道:“先生倘若病有不测,谁可继任为相?”管伸明知桓公晚年亲近小人,蔽塞贤路,难以直言往诉,只得绕着圈子说:“知臣莫如君。

”桓公问道:“易牙烹煮亲生儿子,献费于寡人,可谓忠而忘家,是否可任以为相?”管仲回答说:“人情莫不爱其子,易牙为了侧身显贵,竟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坏事不忍心干呢!”桓公点头称是。

一会儿,又问:“竖刁自宫(自己割掉生殖器)以进,来侍奉寡人,必不可疑吧?”管仲答道:“人情莫不爱其身。

竖刁为了进身于君侧,不惜残害自己的形体,如此不尽人情,必然难以亲近!”桓公再问:“开方不愿当卫国的千乘太子,却来做寡人的臣子,是否可属以大任?”管仲说:“人情莫不爱其亲。

开方背离至亲,远投齐国,还有什么不可背弃的呢!”齐桓公见几个亲信都被否定,心中不免着急,反问道:“如此说来,寡人将国家托付于何人?”管仲却故意卖关子拖延,说道:“昔日,我竭诚尽智,尚且不足以知天下人。

今日死在旦夕,又怎能知身后之事?”桓公恳求道:“这是国家百年大计,愿您不吝赐教。

”管仲沉默不语。

桓公又问:“鲍叔牙可否为相?”管仲摇摇头说:“不可。

我与鲍叔牙是至交,他为人清正廉直,公而忘私。

但却善恶过于分明,一旦闻人之过,则终身不忘。

既然时刻念人之过,则必忘人之功,谁堪忍受!”桓公又问:“隰朋可以吗?”管仲点头首肯,说道:“隰朋能效法贤人,又不耻下问。

为相者,身居要位,必须不行小察,不逞小智。

因此说:著名的工匠,巧于设计规划;高超的厨师,贵在调和五味……"不久,管仲、隰朋接连病逝。

齐桓公起初还曾遵照管仲的遗教。

疏远易牙、竖刁和开方等小人。

过了一个时期,桓公耳不闻奉承之语,眼不见亲呢之举,便觉得心中烦腻,以至食不甘味。

他心想,“管仲所言三人之恶,恐怕是过甚其词!”于是召来易牙等,重新委以重任。

朝中老臣多半谢世,三人趁机专权用事。

桓公晚年更添了一种毛病--特别贪恋女色,以致后宫姬妾成群,互相争娇斗艳。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高考作文题目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高考作文题目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高考作文题目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高考作文题目篇1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叫齐国的小国家。

齐国的国君叫桓公,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梦想着将来能统一天下。

可是桓公为人暴戾,做事鲁莽,人民根本不服他的管束。

有一天,桓公看见马路上一个瘦小老头在高声痛骂他,说他昏庸无能,专横跋扈。

桓公勃然大怒,命令侍卫把那个老头捉拿归案。

侍卫连忙把那老头拿到王宫,准备等着桓公发落。

不料,桓公却径自走近老头,恭恭敬敬地问:"您说我昏庸无能,那您有什么好办法吗?"这个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老头自己也吓了一跳。

可过了一会儿,老头镇定下来,说:"要想改变国家的窘境,光靠我一个人可不行,你得先聘请一些贤能辅佐你共理国家大事。

"桓公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便恭恭敬敬地请老人为自己的首席大臣,专门负责任用贤能。

老人说:"我年纪太大了,已无权力做大臣,不如就推荐我的徒弟管仲为相国大夫吧。

"管仲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个非常有本领的人。

一经推荐,桓公便欣然聘请他为相国大夫。

管仲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广纳贤能为齐国服务。

管仲在全国各地寻访贤士,不分门户、不分阶级,只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为国为民。

许多默默无闻的隐士纷纷被管仲请来为官。

不久,齐国就围绕着管仲汇聚了一大批贤能人士,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管仲带领着这些贤人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赋税,扩充国力,卓有建树。

在管理之初,管仲发现桓公仍然做事鲁莽,很多事情都拈他是非,执拗己见。

有一次,桓公要在城郭上开一个城门,方便出入。

管仲认为这样会削弱了城防,但桓公执意如此。

管仲就拿了一把黄瓜,在地上踩出一个洞,然后把黄瓜插在洞里。

桓公看到了,问这是做什么。

管仲说:"这黄瓜就象征我们的城墙,从中挖洞就好像在城墙上开一个城门一样,会削弱防御能力。

以理服人的历史故事

以理服人的历史故事

以理服人的历史故事
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中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非常尊重和信任管仲,认为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人。

然而,有一次齐桓公听信了一些谗言,开始怀疑管仲的忠诚。

齐桓公开始对管仲怀有猜疑,并且对他进行了冷落和排斥。

管仲并没有愤怒或者报复,而是选择了忍耐和耐心。

他没有辩解,也没有诋毁别人,而是默默地等待时机。

在这段时间里,管仲依然虚心向齐桓公请教政事,并且尽心尽力地为齐国效力。

最终,由于管仲的智慧和用心,齐桓公渐渐看清了事实真相,意识到自己对管仲的怀疑是错误的。

最终,齐桓公主动向管仲道歉,并重新信任和重用管仲,两人再度携手合作,使得齐国更加强大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不轻易下结论,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管仲的宽容与智慧,他最终说服了齐桓公,赢得了尊重和信任,展现了“以理服人”的力量。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和贤臣之间发生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其中,齐桓公和管仲就是一对非常著名的组合。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管仲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

本文将为您讲述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齐桓公的传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得以快速崛起,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即位之初,发现齐国内外都存在着贫困和腐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齐桓公决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管仲的智慧就在齐桓公想要改革的时候,一个叫做管仲的贤臣出现了。

管仲,字仲父,是齐国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然而,管仲却拥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干。

他曾在齐桓公的对手楚国担任过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齐桓公得知管仲的才华后,决定向他求助。

管仲立即前往齐国,成为齐桓公的重要顾问和辅佐者。

他们两人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旨在改变齐国的命运。

改革的开始齐桓公和管仲认为,要改革齐国,首先要解决内外部问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内政改革:齐桓公和管仲认为,齐国内部的腐败和贫困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们还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均田制,解决了土地不均的问题。

2.外交改革:齐桓公和管仲也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他们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他们使齐国摆脱了被其他国家欺负的局面,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3.军事改革: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也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高了军事装备的质量。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他们成功地扩大了齐国的势力范围,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成功的背后得益于齐桓公和管仲的努力和智慧,齐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数年的改革,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政治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管仲是齐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齐桓公则是齐国的君主。

他们的合作与友谊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经典之一。

管仲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智者之一,他深受齐桓公器重。

管仲之前曾任贾富的仆役,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干,管仲逐渐赢得了贾富的信任和重用。

后来,他受贾富之托前往齐国,成为齐桓公的重要顾问。

在管仲的指导下,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他们积极推行节约贤能政策,废除了奴隶制度,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齐桓公还重用了管仲的兄弟管辂,使得管氏兄弟成为齐国政治的核心人物。

管仲与齐桓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不仅互相尊重,而且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中国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庄公继位,不再重用管氏兄弟,而
是追求享乐和个人私利。

管仲遭到了排挤和贬斥,最终被迫流亡。

他的离去也标志着齐国的衰落,齐国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成功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君主,还需要有杰出的政治家和良好的政治制度。

同时,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也告诉我们,互相信任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政治利益的变化可能导致忠诚与友谊的破裂,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齐桓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管仲,字夷吾,是齐国的大臣,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传说,他们的合作和友谊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齐桓公即位之初,齐国内部动荡不安,社会秩序紊乱,国力衰弱。

管仲作为齐国大臣,看到国家的困境,决心要帮助齐桓公重振国力,使齐国重新恢复昔日的繁荣。

他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加强对外战争的准备等。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建议,果断地进行了改革,使得齐国的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外交方面,管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争取外部支持,同时也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使得齐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对待齐国的臣属国,管仲主张宽容政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使得齐国的统一战线更加稳固。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合作,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军事上也是如此。

管仲主张实行军事改革,提倡士兵的训练和装备的更新,使得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在管仲的指导下,齐国的军队多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齐桓公晚年,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分歧,齐桓公开始怀疑管仲,甚至陷害了他。

管仲在齐桓公的误会下,离开了齐国,最终在楚国过世。

齐桓公失去了管仲这位得力的大臣,齐国的国力也开始渐渐衰弱。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之间的合作,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之一。

然而,由于一些误会和分歧,最终导致了齐国的衰落。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有一个明君和得力的大臣,更需要他们之间的真诚合作和相互信任。

在今天,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发展中,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实现更大的梦想。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

管仲与齐桓公的死作为一名齐桓公身边的宰相,管仲一心一意为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也把他当为知己。

那你知道管仲是怎么死的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管仲之死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最后因不治身亡。

管仲在其没有当齐国的丞相之前,很多事情都没有成功,包括经商失败,当兵逃逸,辅佐公子纠失败等等。

当他真正做了齐国宰相以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巨大的发挥,他实施的众多措施帮助齐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在齐国的时候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主张亲民,并且建立官吏管理制度,进行人才选拔;在经济上遏制豪强的土地兼并,主张与民休戚,建立以民为本的制度。

同时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多项改革,使得齐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在外交上管仲主张会盟称霸,使得齐国成功举行多次会盟,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得到了各诸侯国和周王室的认可。

可以说经过管仲的众多改革以后,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霸主。

管仲是位才能卓著的人,但是人们对于管仲的人品多有微词,说管仲在经商的时候要多拿钱,还做过逃兵,同时他自己生活奢侈还有很多姬妾等。

虽然管仲在一些方面做得可能不好,但是在才能是上卓著的,瑕不掩瑜,管仲还是一位伟大的先贤。

齐桓公之死齐桓公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绝大部分前半生丰功伟绩,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的人一样,齐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干出点让人惊叹的事情来。

晚年时候的齐桓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英明神武,开始变得昏聩无能,而且随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继去世,齐国上下竟然短时间内没有了丞相的人才,于是奸邪小人开始趁机作乱,易牙、竖刁等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

这些人和齐桓公的感情其实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齐桓公的交情甚至让人毛骨悚然。

据说当时齐桓公一次无意间跟易牙说到自己这一生什么美食都吃过了,但是唯一没有吃过的就是婴儿肉,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谈,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把这话记下了,回家之后把自己的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给清蒸了送给了齐桓公,这也让齐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试想这么一个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够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将相故事-齐桓公和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第一人,尊王攘夷,终成天下霸业。

然而,这等殊荣与齐桓公麾下一位大臣——管仲却是密不可分。

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

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欲纠先回城,便用计接近小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

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

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

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

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

下命“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也。

齐桓公曰“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

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之后,管仲智辩俞儿助桓公兵定孤竹,兴兵伐郑,尊王攘夷,使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甚至,管仲逝世之前,在病榻上时,还在与桓公讨论谁当宰相之职,一片臣子之心,可歌可泣。

齐桓公的成功是离不开管仲的。

他非常尊重贤臣,因此也得到了贤臣的尊重。

这些尊重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行动中,他们用行动来表现对彼此的尊重,因此双方互利共赢。

尊重每一个人吧,也许那样互利共赢的就不只是双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