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第二课 曰江河 曰淮济

合集下载

徐尚解读《三字经》教案第二课时

徐尚解读《三字经》教案第二课时

《三字经》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

2.会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三字经》。

3.体会经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四句经文是什么意思呢?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大家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受到了各自环境的影响,于是彼此的本性就逐渐相差得远了。

在三字经的前两句话中,就提到了性善论。

王应麟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传统儒家的思想。

因为传统中国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与性善论相对的是战国末荀子倡导的性恶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来举一个例子。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和我相处非常好的同学,他的专业是英语,我的专业是语文。

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下中国象棋。

刚开始,我们的知识结构非常地相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刻苦地学习语文知识,他刻苦地学习英语和数学知识。

几年后,我发现他说的英语和数学我听不懂了,而我说的古代汉语,他也听不懂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保持着友好的往来。

我再来举个例子,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上课坐在前排认真地听讲,有的同学上课开小差,坐在后排玩手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坐在前排认真学习的同学,通过了各种各样的考试,终于顺利毕业。

而喜欢坐在后排的同学经常考一科,挂一科,有几个人最后都没有毕业!在我们刚刚进入大学后,我们都差不多,就是因为有的同学认真学习,一心向善,所以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就是因为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贪图享乐,沾染了坏习惯,最后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这四句经文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加以教导,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一意,始终不懈。

我来举一个晋朝无锡宜兴周处除三害的典故给同学们听一听: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通用)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通用)

能够将所学的《三字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 知行合一。
05 教学资源与建议
推荐阅读书目及网站链接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01
提供《三字经》原文及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
《三字经》相关背景资料
02
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增加学生对经
典的认识。
国学入门读物
03
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国学入门读物,如《弟子规》、
要意义。
《三字经》以其简洁易懂的文字 和深刻的道理,成为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 背景、意义和内容,掌握 其中的基本知识和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 背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
重点解析
针对《三字经》中的重点、 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掌握其核心思想。
文化背景介绍
介绍《三字经》产生的历 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练习环节: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朗读练习
让学生大声朗读《三字经》,培 养他们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书写练习
让学生书写《三字经》中的部分 内容,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对 文本的熟悉程度。
德育渗透与拓展
挖掘《三字经》中的德育元素, 如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兄
弟等,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将 《三字经》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 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
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 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 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三字经》。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包括“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等句。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基本内容,感受古文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朗读和背诵《三字经》片段。

2. 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字经》片段,理解其中的道理。

难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三字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三字经》片段,认读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3. 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解释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字经》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片段2. 生字词3. 文言文断句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将《三字经》片段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籍,以简洁、押韵、易记的特点著称。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包括“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等句。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基本内容,感受古文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字经2教案

三字经2教案

三字经2教案篇一:三字经(二)教案第二课时《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1、学生齐读三遍。

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

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三)、全课总结篇二:三字经教案二十课时第1课时一、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二、目标和要求: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1朗读课文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

(2)讲意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

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

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三字经》教案之二《小学国学教案精品集》

《三字经》教案之二《小学国学教案精品集》

《三字经》教案之二《小学国学教案精品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起源、作者及历史背景。

2.掌握《三字经》第二部分的生字词和句意。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二部分的生字词和句意,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生字词卡片3.《三字经》文本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三字经》的起源、作者及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三字经》的知识。

2.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内讨论字义。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二部分,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组内讨论句意,教师巡回指导。

4.背诵课文学生分组进行背诵比赛,看哪组背得最快、最准确。

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建议。

5.理解道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如“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谦让的美德。

学生分享自己对道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6.拓展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关于《三字经》的成语故事或漫画,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抄写《三字经》第二部分,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家长监督学生背诵《三字经》第二部分,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句意。

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第二部分。

学生是否理解了《三字经》中的道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在拓展活动中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国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道德修养。

重难点补充:1.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二部分的生字词和句意,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最新整理《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doc

最新整理《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doc

《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澧县一完小叶梅芳教材说明《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并且能熟读成诵。

2.学习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明白孝敬父母和友爱兄长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黄香”,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被当做小朋友们学习榜样的“孔融”(课件出书2个人物图及他们各自的名字)2你们想了解黄香和孔融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三字经》礼仪篇的第2课试着读读课文吧!板书:礼仪篇二、读课件出示课文。

(1)学生自由读,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把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读请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1)指名读,纠正其读音,并让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2)师配乐范读(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师:(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4)师:现在我想请我们班的女同学向男同学来介绍这两个人物,读(女生读)(5)师: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男孩子,那就请我们的男同学自豪的读一读(男生读)(6)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

师: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按节奏拍手读读这两个小朋友的故事!(齐读)(7)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学设计

1号参赛作品《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从中吸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

2、给课文正确地划分层次。

教法学法:讲授法展示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谁会背诵三字经?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2.你对三字经还有哪些了解?给大家说说。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后经明、清学者补充。

它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互动合作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订正字音。

“燕”读一声“教”读一声“处”读三声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4.生字我们已经都认识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乃”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

杼不要多写一撇。

琢不要忘记写点。

窦是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展示交流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①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良好的环境,曾经几次搬家,选择好的邻居居住、安家。

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回家,孟母十分生气地折断了织布机上的梭子,以此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掌握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因此,他教育出的五个儿子,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

2.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②集体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

③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以提问形式进行背诵练习,如“人生下来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孟母是怎样教育孟子的?”“窦燕山教育成果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男女生对背,最后进行背诵比赛。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2.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二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逐句解释《三字经》第一、二章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性本善”和“教之道,贵以专”的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例子。

(2)讨论如何做到“教之道,贵以专”。

4. 例题讲解:以“昔孟母,择邻处”为例,讲解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五子,名俱扬”的意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内容2.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重点词语及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二章。

(2)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 答案:(1)略。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教案第二课
经典推荐: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背诵
2、能理解所背内容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熟读背诵所学内容。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背内容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2、全班齐背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传授新知
1、小黑板出示: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2、指名读句子。

3、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

4、同桌根据注释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6、老师解释句意: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

我国
最著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7、带着对句子的理解熟读句子。

8、找小老师领读句子。

9、分小组赛读句子。

10、检查背诵情况。

四、开阔视野
师:简单介绍五岳
(1)师讲故事,生认真听
(2)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到这几座山上去看看呢?
五、趣味诵读。

(1)齐诵
(2)拍手读
(3)唱读
六、学有所悟
1、我们已经背诵了经典名句,谁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学生根据注释谈启示。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我们无法见到济水奔流的壮观景象,但济南却因此而得名。

不少大诗人为济水吟出许多名篇佳作。

如白居易的《题济水》。

3、把你想想法写在第5页的学有所悟上,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