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谈高考作文

合集下载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精彩亮丽起来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在高考作文高分探秘中说:“一篇作文,必须有亮点。

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炼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符号……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

”是的,在作文中,必须要有亮点。

如果没有太阳,星星亦可;如果没有星星,萤火虫也行。

一篇作文,哪怕是萤火虫样的一个小亮点,也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语言是作文给老师最为表层的感觉,精彩的语言会如一缕清风轻轻拂去阅卷老师久坐的疲惫;亮丽的语言会如一杯冰茶,甜甜滋润阅卷老师渴求佳作的心田。

那么,让学生作文的语言精彩亮丽起来吧,让语言给作文提升档次。

以下,笔者精心选择了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语段,举例来说一说教学中较有成效的做法。

一、用形象具体可感的语句替代抽象空泛的叙述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为读者提供更多想象和品味的空间,同时会使作文的语言文采飞扬。

我们来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句子一: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当我们走过秋天,走过许多艰难,待一生走完,待曾经的放弃转为现在的拥有,你会发现,原来,是不断的放弃,组成了完美的人生。

句子二:倾听自己的心跳,充实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左手教会右手怎样去放弃。

当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消得人消瘦的隘口,待一生走完,待曾经的放弃转为现在的拥有,你会于蓦然回首之间发现,原来,是不断地放弃,组成了完美的人生。

句子二中,把句子一的“秋天”换成了“西风凋碧树的季节”,“艰难”换成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隘口”,在“你会发现”中插入了一些语句,变成了“你会于蓦然回首中发现”。

这样,就用一些具体可感的语句替代了原来较为抽象空泛乃至苍白的叙述,处理后的句子形象可感,意境优美,富有文采。

而且,加入的是一些古代诗词化用的词句,增加了语言的文化底蕴。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用形象去替代抽象,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替代泛泛而叙。

材料作文开头法“引-析-提”(议论文)

材料作文开头法“引-析-提”(议论文)
你寒窗苦读十余载,而我们只有30秒。 ——阅卷人箴言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 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
参照的评分标准
1. 切合题意(一类文) 2. 符合题意(二类文) 3. 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 4. 脱离材料立意(说明:若不从材料切入,观
点不能从材料中合理得出,判为五类及以下)
“析”
——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 容的寓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议论。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 事理,语言精要。如对人物关 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 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 观点作铺垫作过渡作桥梁。这 部分也不能长。
“提”
——提出观点,纲举目张
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 提出论点。注意,论点一定要明 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提 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 文字要简炼,一两句话即可。
这让我想起了在人的帮助下,轻松出蛹的蝶,只 会无力的爬行而不是翩翩起舞。由此可见,唯有 经历破茧成蝶的奋发努力,才能收获真正的蝶舞 之美。
在开头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不引述材料,或者引述材料过 长,不简洁,不概括;
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
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 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 皮”,不贴肉。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引述材料—— 分析材料——提出观点”的
议论文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 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 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 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 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材料的引述不是照抄而是对准自己中心论点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

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

这当然是一种比喻。

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

”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

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

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

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

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

高考阅卷者青睐真性作文——何永康教授访谈录

高考阅卷者青睐真性作文——何永康教授访谈录

地方就是刻意 的写古人容易使文章显 得做作 ,缺乏真情实感,完全 以古人 的喜怒 哀乐决定 自己的情感 ,真是 “ 为写作文强说愁 ”了。不过在这里 我要补充说明一点 ,即我们并不一概
排斥写古人 、引经典 ,但一 定要有 自
格/ 战胜脆弱》尽管命题要求 中已经 四次提醒 “ 自己” 但 在江苏省还 写 ,
方面面一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我们 想就高考作文方 面的一些问题 向您请
教。
也是不利的。要知道 , 对人 的培养和
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 , 华而不实的 文风只会培养 出华而不实的人。 其次 , 这容易造成 “ 撞车” 学生 , 难得 高分 。因为高 中生信息量不 大 , 知识面相对较窄 . 能想到的人和事 所 大多是雷同的,阅卷老 师对这类相似
是有数万名考生高度 “ 忘我” 。
“ 封闭”在校 园里 ,他们 学习中的点
点滴滴不也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吗?要
知道,对于直面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 说 ,每一 分 、每一秒 钟都 有可 写之
处!
问者:那他们喜欢写什么呢? 答者 :学生喜欢写古人。他们觉 得 “ 回到古代 ” “ 、 复述经典”会使
答者 :首先 ,不写 自己会使得作
文过于华而不实。刻意的玩色彩 、玩 跳荡 、 玩哲理 、玩深沉 、 意识流。 玩
作文。我给此文 的评语是 :此文很典
型, 不事张扬 ,不搞 “ 满天星”的铺
这 类文章表 面看起来 “ 色彩 绚烂 ” , 骨子里却是 “ 片空空 的白” 一 。我们
作文更有深度 ,更有 内涵 。因而历史
己独到的领悟 。最好能聚焦一位古代
名人 ,把他写透写活 , 进而写 出自己 的真情实感。
问者 :说得 太好 了!您有没有 采

【高中高考作文】观点:高考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

【高中高考作文】观点:高考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

【高中高考作文】观点:高考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在今年高考阅卷期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在复查阶段,“打捞”了一篇综合判定为37分、题为《怀想天空》的考场作文。

何教授把文章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定决心判了54分。

从阅卷程序上看,何教授的“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出了17分,由原来的“及格”变成了“优秀”,为此,何教授特意写了评点,所用的笔墨比考生的原文还多。

在他的评论中,他写道:“这篇文章很典型,不公开,不做天上的星星”,不做五彩缤纷的“亮点”,也不玩得深,只是描述父亲自己割麦子和割麦子的场景,中间也喊着“口号”,然而,这是真的,真的,真的,纯的。

其中潜藏着汹涌的内波。

父亲的话虽少,却又厚又宽;儿子的情感表达非常普遍,但它来自内心何教授的这次“打捞”,目的无非就是盼着广大的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希望阅卷者和语文教师们能包容并鼓励这种“来自生活的质朴”,呼唤久违的质朴的文风。

“质朴”一词,《现代汉语词》中释为:朴实,不矫饰。

高考作文,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是针对目前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脱离现实”、“辞藻华丽”的两种文风倾向而言的。

“脱离现实”是指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辞藻华丽”则为只追求语言外在华美,一味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作文应该简单,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动的场景、每一句真情的话语、每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文章。

作文前总要思考:我关心什么,知道什么,熟悉什么,感兴趣什么;我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我有什么样的心理现实,我有什么样的情感现实,我有什么样的思想现实,等等。

只有当我拥有这些生活素材,激发写作的冲动,我才能有文字来写简单的文章。

吴组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要‘真’,实际不光散文要真,文学作品都要真。

鲁迅说必须有‘真意’。

我想所谓的‘真意’有两条:一是真情,这是作者主观方面的。

你写的内容,真正使你感动了,否则不成其为动人的作品;二是要有实感,这是客观的东西为你主观所感受或认识到的。

何永康今天在丁沟中学谈作文

何永康今天在丁沟中学谈作文

何永康今天在丁沟中学谈作文何永康今天在丁沟中学谈作文(一)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记录今天(4月9日)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文学院院长何教授到我所在的江都市丁沟中学,对高中年级所有的学生进行高考作文指导。

何教授剖析了前年费莹莹的作文,说费的失败是“前车之鉴”。

小才女、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高考作文满分是60分,25分无疑不及格。

何教授说,之所以给她25分,一是走题,最多35分;二是平面展开,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这四大段在同一个平面上,再扣5分;三是文不对题,题目是“人情与季节”,而内容写的是节日,不是“季节”,再扣5分。

就高考作文,何教授说,高考作文不是平时作文,高考作文就是高考作文。

他说,高考作文一定要有文体意识,不能“四不象”。

记叙文:1、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2、要有一二个清晰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不是皮影戏。

3、用好描写,注意要有细节描写。

议论的文字不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议论文:1、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并且在第一段中亮出来。

2、要有两三个分论点,不要有并列式,要用递进式。

3、要议论,即使摆事实也是一种议论式的摆事实。

最后,何教授关照学生:不要写科幻故事。

尽量不要写“故事新编”。

不要写诗歌。

张广祥记录作文屋观点:何教授是负责阅卷的,所以他的意见自然有很大的分量,也自然左右了考生写作的方向。

何永康今天在丁沟中学谈作文(二)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记录今天(4月9日)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文学院院长何教授到我所在的江都市丁沟中学,对高中年级所有的学生进行高考作文指导。

何教授剖析了前年费莹莹的作文,说费的失败是“前车之鉴”。

小才女、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高考作文满分是60分,25分无疑不及格。

何教授说,之所以给她25分,一是走题,最多35分;二是平面展开,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这四大段在同一个平面上,再扣5分;三是文不对题,题目是“人情与季节”,而内容写的是节日,不是“季节”,再扣5分。

从一篇“打捞”上来的高考作文说起

从一篇“打捞”上来的高考作文说起

小编导读:2007年高考中颇为“传奇”的一件事,是江苏省的一篇学生作文《怀想天空》从最初的36分被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慧眼识英雄”,一路提到了最后的54分。

这种从地狱到天堂的逆转,在整个语文教学界掀起了波澜。

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我们怎样从平淡生活中挖掘出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本报特邀著名特级教师曹津源老师为你廓清迷雾。

慧眼只识真情文——从一篇“打捞”上来的高考作文说起特级教师曹津源2007年高考结束后,江苏省一篇被“打捞”出水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篇作文叙的是考前真事,抒的是真情实感,所以被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从最初的36分提到了最后的54分。

负责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已经30年的何永康当天在阅卷现场点评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笔者认为何教授的这番点评极为中肯。

笔者在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时,心灵也不禁为之一颤——没有亲历割麦辛苦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奇想”的。

笔者想何永康读到这里会特别凝神,特别感动,所以他点评时才会这样大加褒奖: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

“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

一切皆在不言中……我深知,何教授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决非偶然。

笔者和何永康是1961年一起考入南京师院中文系的好朋友,大学毕业前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又编在同一个工作组,彼此比较熟悉。

当年参加高考时面对的作文题是《一个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

下笔时,出身海安农家、熟悉农事的何永康眼前闪过一幅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画面,于是一篇情感真挚文风质朴的考场作文一挥而就。

专家谈高考作文创新

专家谈高考作文创新



面对命运,我们首先要有与之抗争的勇气和决心,然后要有坚持不懈的努 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并不容易,尤其 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我在珠海时,一位已经发财、搞房地 产开发的朋友劝我回家,不再漂泊。当时我不同意,反驳他道:“没有试过, 怎能轻易断定人生毫无希望?”三天之后,我进入了惠州市广告公司,开始 了多年浪迹天涯的生活。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外出闯荡两个月后,就卷起铺 盖回了老家,从此安于现状。后来,他还感慨地说:“认命,认命!人要改 变命运多么不容易!只要比我父亲好一点就算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有说 不出的滋味,感到他太经不起人生的风浪。可以设想,他在外面也许碰过壁, 可是这又算得了什么?人要完全改变命运,当然要吃些苦头。在人生的关键 时刻,往往咬咬牙就过去了,接下来也许是一片天空海阔,柳暗花明。可是 他却轻易地放弃了,实在可惜。
3、立意高屋建瓴

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 要有才识。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 平庸的气概和胆略,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 荣辱得失上,文章就流于平淡,流于“小 气”。

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 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 深的大致顺序是: 自我→家庭→集体→民族、国家→人类宇宙 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 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流于一般。若 能从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历史发展的 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 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 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 的才识。
生命的天堂
我倚在窗边,远处的山很清晰。这也 是一个清爽的秋日,我仿佛又看到那双含 泪的眼睛。是的,我看到了…… 秋,美丽的山谷,震彻长空的巨响, 高高举起的手。血,还有重生和希望。 那对年轻夫妇在缆车失事的瞬间不约 而同地举起了儿子。于是,废墟里还有生 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永康谈高考作文高考即将临近,广大考生和毕业班教师对高考作文极为关注,本报特邀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再谈高考作文,以飨读者。

高考将临,静下心来思考了几个关于高考作文的问题,说出来供高三同学参考。

一、关于“话题”与“文体”已经考了7年的“话题作文”,一大特色是“文体不限”。

这类作文的命题,在文体要求和文体难度上应当说是一视同仁的,即既有利于写记叙文,又有利于写议论文;否则,命题者的“文体不限”便是一句空话了。

考生千万不要费时去琢磨此题写哪种文体最合适,特别不能把“提示语”里的几句话,依次拿来充当自己的议论层次。

这样做,看起来挺省事,其实犯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文体选择和议论思路上“撞车”了!当许许多多考生都扑向议论文,都按部就班地解说“提示语”中的几个小观点时,每一位考生的个性就被扼杀了;他们所写的作文,千人一面,机械重复,套话连篇,阅卷人会越看越生厌,成绩肯定会大受影响。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

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十多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

这是毋庸讳言的。

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命题者让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

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

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强调这一点,这几年遍阅江苏高考作文试卷,越发觉得此话应当挑明——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

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

”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

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然而,据我所知,一些语文老师还在要求学生拼命写议论文,说是比较“保险”。

这“保险”,就是我前面提及的按照“提示语”、按照常规思路去写,大家都挤在一起讲“公理”、讲“常理”、讲“大道理”!凡是阅过卷的人都知道,这种高考作文是很难越过中档分数线的!当然,如果某考生平时的思辨能力比较强,临场又迸发出理论灵感,那也有可能写出相当精彩的、有自我见解的议论文来,如去年江苏考区的优秀议论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和《善始之论》(用文言写成)。

然而,这种作文可谓凤毛麟角,十分鲜见!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

从感性到理性,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到对生活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

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

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是那种解说“提示语”的作文无法比拟的,所以,我恳望:高考学生应当以写记叙文为主!二、如何写好记叙文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近几年来,江苏考生越来越忽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这是“话题作文”教学偏废记叙文训练、死抠“提示语”带来的恶果。

我以为,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

这些要求,在7年之前可谓高中作文教学的“A、B、C”,人人都明白。

然而,现在的高考记叙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教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

这种状况,20XX年的考生必须努力挣脱。

注意了以上3点,文字通顺,结构完整,一般可得中等分数。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写出比较优秀的记叙文来呢?我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

譬如写《尝试》,考生可以这样问自己:这些时,我有哪些“尝试”?熟悉的人中间有哪些“尝试”?这些“尝试”中,有哪几个最令我动感情?其中,又是哪一个最令我心潮起伏,在考场上想起来都很激动?于是,你就锁定“这一个”!这叫做“糊涂识别”,在走马观花中选定最惹眼、最勾魂摄魄的“生活之花”;也就是说,要在快速选材中丢弃“芝麻”抱“西瓜”。

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

考生自己不动情,写出来的文字焉能打动阅卷老师?1988年考《习惯》,许多优秀记叙文写了千差万别、各具光彩的“好外婆”和“好奶奶”。

这些考生的选材很聪明。

他们在感情的“敏感区”中进行了快速“优选”——爸爸,不如妈妈亲,“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不如***妈妈、爸爸的妈妈亲,因为隔代之间的情感格外无功利,格外刻骨铭心!从“宣传”效果上讲,这种“材料”也容易让阅卷老师为之共鸣,因为大部分中年老师会由此想到自己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奶奶和外婆,心弦的共振便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不是在此号召江苏考生都扑向“好外婆”、“好奶奶”。

我强调的,是要快速捕捉人类感情汪洋大海中最耀眼的“浪花”。

其它如“乡情”、“师生情”、“同窗情”、“手足情”等等,亦是考生们值得去搜索和觅取的“领域”。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

这一问题,我在20XX年阅卷结束后就强调过了。

然而,20XX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覆辙。

为什么呢?一个直接原因,乃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

你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我就从近年来学过的《语文》教材和辅助教材中找,立马召唤到许多古代的山、古代的水,一会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是李太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去年考“豹尾”,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一位古代大明星——项羽,他的乌江自刎确实是人生的“豹尾”。

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心理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这是沉痛的教训。

这些时,我发现有些同学依然喜欢到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名言名句中找“材料”。

甚至到本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找“材料”。

这是很不明智的,这些“材料”多为经典,它可以帮助你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审美水平,但不能拿来“改造”为临场记叙文。

如果这么做了,一个直接的后果是选材“撞车”,再一个后果是隔靴搔痒、融不进自我、无法产生动情效应(譬如被某些考生视为“终南捷径”的“故事新编”)。

拿来作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如何呢?也不行。

因为这些“材料”你知、我知,考生皆知,英雄所见略同,篇篇作文皆“点”此“睛”,这个“将”在阅卷老师的眼里便很快贬为“小卒”了。

我在七八年前提醒过考生,万万不可找那些“名人”(如袁隆平、王选)来“帮忙“;因为他们有名,一定会造成”追星族“,而“追星族”永远是没有个性的“陪衬”而已。

现在,这个问题还得再认真讲述一番,特别要讲给那些选择写议论文的考生朋友们听。

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那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同学们无法再求助古代名人或当代名人了。

于是“实话实说”,数以万计的考生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面临的最大“压力”——考试。

结果很不理想,几乎千篇一律:快要考试了,本人挑灯夜读,全家轻手轻脚,妈妈送夜宵,爸爸关了电视机,“拜拜”足球赛,终于考完了,成绩不理想,老师在叹气,同学翻白眼,妈妈哭鼻子,爸爸吹胡子,于是我痛苦,要振作,要坚强……这种作文,分明清汤寡水,很没味道。

怪考生吗?不能全怪,因为他们的生活面就是这么大,他们面临的“压力”的确是“考试”。

那么,怎样才能别开生面、使“大路货”显出一点新光彩来呢?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再复述一次。

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明显地落入了俗套。

然而,他机智地增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啊,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眼眶甚至有点湿润。

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颇有动情力的细节描写,这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这就是我经常讲到的高考作文中的“亮点”。

有了“亮点”,你才能摆脱“随大流”的困境,向“发展等级分”进军!说到这儿,同学们会问了:何老师,这“味精”从哪里觅取呢?我想,前面提及的古今经典、教材名篇、名言名句等等,只要你平时多读、多记、多品味,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你提供“灵感”,提供“机智”。

再者,在平时生活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荣誉感,多一点责任感,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味儿”的,你的记忆仓库中就会有一些“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到时候快速“优选”,它们会呼之即出的。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这里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不是过分理性地提炼出来的“蒸馏水”。

就是说,哪怕带有某些杂质、某种污染,也比那种纯而又纯的“H2O”好!我曾经戏说:撇开写作技巧、知识面和词汇量不论。

高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小学生。

为什么?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多一些顾忌,多一些俗套,多一些粉饰,多一些“欲说还休”。

所以,我不喜欢高三学生把自己装扮成相当“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

应当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

你们的审美取向、思维节奏、情感色彩、文字风貌,是你们“这一代”的。

我们这些老、中、青阅卷者,十分珍视高三“小朋友”们的个性风采,哪怕有些“另类”,也能颔首而对之。

举一个例。

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这么写:进入高中了,不断考试,痛苦不堪,于是设法移植了一位老教授的记忆,从此柳暗花明,考试不在话下,顺利考入了重点大学。

(按:写到这儿,很是一般,许多考生都这么构思,“撞车”了!)进入大学之后,头一桩重大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按:这在80年代阅卷时,肯定会引起反感,太不守学生的本分了!)终于如愿以偿,明日要和女朋友约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