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超滤是一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饮料、制药、化工等领域。
超滤膜具有较大的孔径,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大份子有机物等,同时保留水份子和溶解性小份子物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超滤的工作原理。
1. 超滤膜的特性超滤膜是一种多孔性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较大的孔径范围(通常为0.01-0.1微米)。
这些孔径可以过滤掉水中的大份子物质,如胶体、蛋白质、细菌等,同时允许水份子和小份子物质通过。
2. 超滤过程超滤过程主要包括进料、过滤、截留和产物采集四个步骤。
2.1 进料水或者待处理液体通过泵或者重力流入超滤系统。
在进料前,通常会进行预处理,如预过滤、调节pH值等,以确保进料液体的质量符合超滤要求。
2.2 过滤进料液体经过超滤膜,大份子物质被截留在膜表面,而水份子和小份子物质通过膜孔进入膜内。
2.3 截留被截留在膜表面的大份子物质形成浓缩液,随着操作时间的增加,浓缩液的浓度逐渐增加。
浓缩液中的大份子物质可以通过排污阀排出系统。
2.4 产物采集通过超滤膜的过滤,膜内的水份子和小份子物质形成产物,可以通过管道采集和利用。
3. 超滤的驱动力超滤过程中,需要施加一定的驱动力来推动液体通过膜孔。
常用的驱动力包括压力驱动、重力驱动和电场驱动。
3.1 压力驱动压力驱动是最常用的超滤驱动力,通过泵将进料液体推送到超滤膜的一侧,形成一定的压力差,促使液体通过膜孔。
压力驱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3.2 重力驱动重力驱动是指利用自然重力使液体通过超滤膜。
这种驱动力常用于小规模实验室或者户外应用,操作相对简单,但处理能力较低。
3.3 电场驱动电场驱动是利用电场力将带电的溶液推动通过超滤膜。
这种驱动力主要应用于特殊领域,如电渗析、电吸附等。
4. 超滤膜的清洗和维护超滤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为膜表面的污染物积累而导致通量下降。
因此,定期清洗和维护超滤膜是必要的。
4.1 物理清洗物理清洗是指通过机械刷洗或者气泡冲洗等方式,将膜表面的污染物清除。
超滤和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超滤和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超滤和反渗透是两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它们在水处理、食品加工、药物制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
首先,让我们从超滤开始。
超滤是一种利用孔径在0.001至0.1微米之间的滤膜进行固液分离的技术。
超滤膜允许溶剂和小分子通过,但可以阻挡大分子、胶体和悬浮物。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常见的过滤过程,但是因为超滤膜的孔径非常小,所以它可以过滤掉普通过滤器无法去除的微小颗粒和溶质。
当液体通过超滤膜时,大分子和颗粒被截留在膜表面,而溶剂和小分子则通过膜孔径,从而实现了固液分离的目的。
接下来是反渗透。
反渗透是一种利用半透膜进行分离的技术,通过施加高压使溶剂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则被截留在膜的一侧。
反渗透膜的孔径通常在0.0001至0.001微米之间,比超滤膜更小。
在反渗透过程中,溶剂分子受到压力推动,穿过半透膜的孔径,而溶质则被拦截在膜的一侧。
这样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离子、微生物、有机物等,从而得到高纯度的水。
总的来说,超滤和反渗透都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来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其工作原理都是基于膜的孔径和选择性渗透性。
超滤主要用于固液分离和浓缩,而反渗透则主要用于水处理和溶质去除。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超滤和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超滤系统介绍

超滤系统介绍
一、概述
图1 原理示意图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能够将溶液净化、分离或者浓缩,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将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的膜分离技术之一。
主要用于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细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
二、原理介绍
图2 超滤系统组成示意图
其中运行时V001-V003阀门开启,其余关闭;反冲时V004-V006阀门开启开启,其余关闭;
冲洗时V007-V010阀门,其余关闭。
超滤中流体在膜表面的切向流动,其利用较低的压力驱动并按溶质的分子量大小来分离和过滤,是一种物理分离过程,不发生任何相变。
超滤膜的过滤孔径大约在0.002至0.1微米范围内。
溶解物质和比膜孔径小的物质将作为透过液透过滤膜,不能透过滤超滤膜的物质将被慢慢浓缩于排放液中冲化学清洗等手段排放到其他工艺段中处理。
三、产品相关参数
1、主要型号及参数
2、使用条件参数
四、应用范围
中水回用系统;
脱盐水预处理系统。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概念和区别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 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③ 陶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超滤是一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领域。
它通过使用超滤膜,将溶解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从水中分离出来,实现液体的分离和浓缩。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的多孔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
超滤过程中,待处理的液体被施加在超滤膜的一侧,而膜的另一侧则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域。
液体中的溶解物和胶体颗粒无法通过超滤膜的孔隙,而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则可以通过膜孔隙进入低压区域。
超滤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在超滤过程开始之前,通常需要对待处理的液体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去除大颗粒物质、悬浮物和杂质,以防止它们堵塞超滤膜孔隙。
2. 进料:待处理的液体被送入超滤系统中,通过泵或重力作用进入超滤膜。
3. 分离:液体中的溶解物、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无法通过超滤膜的孔隙,被阻隔在膜的一侧,形成浓缩液。
而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则可以通过膜孔隙进入低压区域,形成透过液。
4. 控制:超滤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进料压力、调整膜孔隙大小和使用不同的膜材料来控制分离效果。
较高的进料压力和较小的膜孔隙可以提高分离效率,但也会增加能耗和操作难度。
5. 收集:浓缩液和透过液分别从超滤膜的两侧收集。
浓缩液可以进一步处理或回收利用,而透过液则可以直接使用或进一步处理。
超滤工作原理的优势包括:1. 高效分离:超滤膜的孔隙可以选择性地分离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2. 无需加热:相比于其他分离技术,超滤不需要加热操作,可以节省能源和操作成本。
3. 操作简便:超滤系统通常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维护和管理。
4. 无化学添加剂:超滤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超滤工作原理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水处理:超滤可以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去除溶解物、胶体、细菌等。
2. 食品和饮料工业:超滤可以用于果汁澄清、乳品浓缩、啤酒酿造等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超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过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等领域。
它通过使用超滤膜,将溶质和溶剂分离,实现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的分离和浓缩。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滤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超滤膜的结构与特点超滤膜是一种多孔性膜,由聚合物材料制成。
其孔径通常在0.1微米至0.01微米之间,相对于微滤膜和纳滤膜而言,超滤膜的孔径较大。
超滤膜的特点如下:1. 多孔性:超滤膜具有多孔结构,孔径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分子筛选性:超滤膜能够根据分子的大小和形状进行筛选,使得溶质和溶剂得以分离。
3. 耐化学性:超滤膜能够耐受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二、超滤的工作原理超滤的工作原理基于压力差和分子大小的差异。
其主要步骤如下:1. 进料:待处理的液体通过进料管道进入超滤系统。
2. 过滤:液体在超滤膜的作用下,通过滤膜孔径较大的孔道,溶剂和小分子溶质可以通过膜孔进入膜内,而大分子溶质则被截留在膜外。
3. 分离:通过超滤膜的筛选作用,将溶质和溶剂分离开来。
溶剂通过膜孔进入膜内,而溶质则被截留在膜外。
4. 浓缩:超滤膜可以实现对溶液中溶质的浓缩,通过控制膜内外溶质的浓度差,使得溶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从而实现浓缩效果。
5. 收集:分离后的溶剂和溶质分别通过收集管道进行收集,以便后续处理或利用。
三、超滤的应用1. 水处理:超滤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处理中。
它可以去除悬浮物、胶体、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提高水质。
2. 食品加工:超滤在食品加工中常用于浓缩果汁、分离蛋白质、去除杂质等。
例如,通过超滤可以将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分离,得到低脂奶和高蛋白奶。
3. 制药:超滤在制药领域中用于分离和浓缩药物、提取天然产物等。
它可以去除杂质、浓缩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活性。
4. 化工:超滤在化工工艺中常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去除杂质等。
例如,通过超滤可以将有机溶剂和溶质分离,实现溶剂的回收利用。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引言概述:超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通过使用超滤膜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离开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滤的工作原理,包括超滤的定义、超滤膜的结构、超滤过程中的分离机制以及应用领域。
一、超滤的定义1.1 超滤的概念:超滤是一种通过超滤膜分离溶质和溶剂的分离技术。
超滤膜具有特定的孔径,可以选择性地阻隔分子和颗粒的传递。
1.2 超滤膜的特点:超滤膜具有较高的孔径分布,能够有效分离溶质和溶剂。
超滤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强度。
1.3 超滤系统的组成:超滤系统由超滤膜组件、压力源、膜外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超滤膜组件是核心部分,负责分离溶质和溶剂。
二、超滤膜的结构2.1 超滤膜的材料:超滤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酯、聚醚、聚酰胺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强度,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2 超滤膜的孔径:超滤膜的孔径通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孔径。
较小的孔径可以过滤更小的分子和颗粒。
2.3 超滤膜的结构:超滤膜通常具有多层结构,包括支撑层和分离层。
支撑层提供膜的机械强度,而分离层负责分离溶质和溶剂。
三、超滤过程中的分离机制3.1 筛分效应:超滤膜的孔径可以选择性地阻隔分子和颗粒的传递,较小的分子和颗粒可以通过孔径进入膜内,而较大的分子和颗粒被截留在膜外。
3.2 拒绝效应:超滤膜的表面带有负电荷或亲水性基团,可以吸附带正电荷或疏水性的分子和颗粒,从而实现对它们的分离。
3.3 渗透效应:超滤过程中,溶剂可以通过超滤膜的孔隙进入膜内,而溶质被截留在膜外,实现对溶质和溶剂的分离。
四、超滤的应用领域4.1 污水处理:超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高分子有机物。
4.2 食品和饮料工业:超滤技术可以用于澄清果汁、酒类和乳制品,去除悬浮物、杂质和微生物。
4.3 生物制药工业:超滤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浓缩蛋白质、细胞和病毒,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工艺中。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是一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饮料、制药、化工等
领域。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超滤膜的孔隙大小来分离溶质和溶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浓缩。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的多孔膜,通常由聚酰胺、聚砜、聚
乙烯等材料制成。
超滤膜的孔径比微滤膜小,但比逆渗透膜大,能够有效地去除溶质中的大分子物质、胶体颗粒、微生物等。
超滤过程中,待处理的溶液被加压送入超滤系统中,通过超滤膜的作用,大分
子物质和悬浮物被截留在膜表面,而溶剂和小分子物质则通过膜孔进入膜内部。
这样,溶液中的杂质被有效地分离出来,得到了清澈的滤液。
超滤膜的截留效果主要取决于膜孔径的大小和膜的孔隙率。
通常情况下,超滤
膜的孔径越小,截留效果越好。
而孔隙率则决定了膜的通量,孔隙率越高,通量越大,但截留效果会相应降低。
超滤系统中的压力是实现超滤过程的关键因素。
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溶液通过
膜的速度,提高通量,但过高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膜的破损和性能下降。
超滤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水处理领域,超滤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等,提高水质;在食品饮料工业中,超滤可以用于浓缩果汁、乳制品的脱脂、蛋白质的分离等;在制药和化工领域,超滤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化、溶液的浓缩等。
总之,超滤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膜分离技术,通过控制膜孔径和压力,可以实
现溶质和溶剂的分离,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滤技术将更加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水质和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
•
对截留率的影响: 截留率受粘度的影响较小,而受明 胶的化学性质和膜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明胶分子中既 有氨基又有羧基,在等电点PH=6以下呈正离子状态, 在等电点以上呈负离子状态,在等电点附近呈两性离子 状态,由于实验所用的膜是荷负电的,在碱性的条件下 对溶液中带负电荷的明胶大分子具有排斥作用,所以截 留率提高。 这也是膜的抗污染原理,一般在稍高于等电点(PH=8) 时进行操作。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0.1
0.3
压力/ MPa 1.0 3.0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MPa]
20.0
10.0 反渗透
纳滤 1.0
孔径: <1nm 孔径: <2nm 孔径:>10μm
压差ΔP
超滤 微滤
孔径:1~100nm 孔径:0.05~10μm
0. 1
过滤 100 10 [μm]
0.01 0.0001 0.001 0.01 1 0.01 (1nm) (10nm) (100nm) 微粒或分子大小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九、实验数据记录
料液 实验序号 进口压力 出口压力 平均压力 纯水通量 明胶超滤 液通量 超滤液明 胶浓度 截流液明 胶浓度
1
2
纯 水 溶 液
3 4
5
6 7
明 胶 水 溶 液
1
2 3
4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十.产物分析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 原料液浓度 超滤液浓度 截留液浓度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十二.思考题
1.纯水通量与压力应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本试验超滤液与原料液的成分差别很大,而截留 液与原料液的组分差别却不大? 3. 对于纯水来说,无论压力增加多大,通量均随着压力的 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明胶蛋白水溶液来说,在初始压力增 加时,通量几乎随着压力成正比增加,而当到压力增加到 一定时间后,通量几乎不会随着压力而增大,为什么?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减少浓差极化现象的一种操作方式
原料液 原料液 截留液
透过液
pF>pP
透过液
pF>pP
动态操作法“横向流动”
静态操作法“死端式过滤”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3)料液 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温度升高通量明显增加,但截留率有所下降,温度长时 间过高或超过膜允许使用温度的上限,会缩短膜的使用 寿命。由于物料在反复循环,流量较大时,机械能转换 成热能,这时需要作降温处理。 • 温度升高料液粘度降低,这时还可能会有少部分明胶蛋 白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综合考虑通量和截留率,操作 温度35度为宜,20度以下明胶的粘度较大通量小。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十三.实验报告要求
绘制纯水、明胶水溶液的压力—通量关系图 计算截留率 实验结果讨论 解答思考题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内容二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原理
超滤(UF)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在透 过溶剂的同时也透过小分子溶质,而截留大分子溶质或微粒。 被截留的大分子溶质或胶体微粒不形成滤饼,仍以分子或微 粒形式存在于截留液中。所以,超滤主要是物质的分离、精 制和体系的浓缩。
透过液 原料液 截留液
流 道 一
透过液
流 道 二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内容二
配溶液:0.3%—0.4%明胶水溶液 测通量L/hr、截留率R。 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 样品分析;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 截留率: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来表示。
截留液 料液 槽
料液泵 透过液
间隙错流-截留液全循环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1.进口阀 4 7 2 8 6 5 2.进口压力表
Chem is try !
3.旁路阀
4.出口阀 5.出口压力表 6.板式超滤器主体 7.滤出软管 8.滤出总管
9
泵
10
1
3
9.储液槽 10.多级离心泵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当大分子溶质在膜表面的浓度增至 其饱和浓度时,就形成凝胶层,这 个浓度称为凝胶浓度 cG 。凝胶层 形成以后,再增加超滤压差只能增 加凝胶层的厚度或阻力,而通量保 持不变,即此时渗透速率与超滤压 差无关。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影响分离性能的因素
(1)料液流速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料液流速的大小,表现了膜压力侧循环流动的流体力学状 况,在超滤过程中,因膜表面的“浓差极化”现象会使传 质系数降低,因而通量下降。随流速的增加,循环湍流程 度增加可有效的克服膜面的“浓差极化”现象,提高传质 通量,为防止“浓差极化”的形成,操作时进口压力为 0.06—0.08Mpa为宜。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十一.注意事项
在试验过程中,进料槽内的液体不能降低到使进料泵吸入 空气的水平高度,吸入空气会使泵及膜受到损坏。 所使用的压力不能超过表的读数范围,应控制在0.6MPa以 内。 应遵循:开时,先开电源,再开进口阀;关时,先关进口 阀,再关电源的原则。 明胶先溶于热水中,再稀释,料液槽内应为均一的溶液, 不能有不溶物,否则泵易受损。 超滤组件的出口压力必须保持在0.1Mp以上,过低会引起 振动而损伤膜组件。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5)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 循环状态下:料液浓度未发生变化,通量衰减慢,膜运行 期间污染所致。 • 非循环状态下:通量衰减较快,一方面料液浓度不断增加, 粘度增加;另一方面加剧了膜表面的浓差极化,这两者均 使通量下降。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2)操作压力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超滤是以压力差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本装置的多级离心泵 的量程为64米,透水通量随压力的变化先几乎线性增加, 而后的变化趋于平坦,这是因为在低压区为控制区。当压 力增大到一定值时,与膜的截留分子量相近的明胶蛋白进 入膜孔并堵塞膜孔,随压力的增大,明胶蛋白在膜的表面 形成凝胶,此时传质为凝胶层控制,由线性转向平坦段的 转折点的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 压力升高也会导致膜的致密化,使通量降低。流速大时, 临界压力也增大,一般在临界压力以下进行操作,流速为 0.06—0.08Mpa时,操作压力为0.2—0.3Mpa为宜。
浓缩液
料液
超滤膜 过滤液 超滤原理示意图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原理
以压力差为驱动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离机理为筛孔分离过程, 超滤分离过程中溶质的截留包括三种方式: (1)在膜表面的机械截留(筛分为主导) (2)在膜孔中停留(阻塞) 操作压力范围 (3)在膜表面及膜孔内的吸附
微滤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微滤
超滤 纳滤
Chem is try !
反渗透
本实验使用0.4万和1万的磺化聚醚砜膜,分离明胶水溶液。明胶是胶原蛋 白的水解的产物,它的分子量很分散,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更大。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当不同大小的分子混合物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混合 物中小于膜孔的组分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截留,这些被截留 的组分在膜的表面附近就形成浓度边界层,使边界层中的溶液浓度大 大高于主体溶液的浓度,形成由膜表面到主体溶液的浓度差,这种浓 度差的存在将导致紧靠膜面溶质反向扩散到主体溶液中,这就是超滤 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4)料液PH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与明胶水溶液的物化性 质密切相关 • 对通量的影响: 随着PH值的增大料液通量逐渐增大而 后又降低,在PH=6左右,通量有最大值。(明胶水溶 液的粘度随PH值的变化情况较特殊,在等电点(PH=6) 以下,随PH值的增加而粘度降低,在等电点以上则随着 PH值增加而粘度升高。因此在等电点附近粘度最低,所 以通量最大)。 • 截留率都是一直增加的。
R 1
cp cb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八.超滤后处理
• 超滤膜可长期反复使用,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有物理清洗 和化学清洗。物理清洗对吸附在膜表面、并在水中能很好 溶解的污染物有效,化学清洗主要针对吸附在膜深层和表 面聚集的污染物。在不影响膜性能的情况下,一般采用能 溶解、分解或氧化、降解该污染物的化学试剂,要有针对 性,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膜污染。化学清洗是超滤应 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超滤膜的长期使用效果。 通常两种方法结合,排空料液后,先用水清洗,再用化学 试剂清洗,最后再用水清洗。 • 清洗明胶的污染可用0.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
超滤法分离 明胶蛋白水溶液
实 验 目 的:
学会板式超滤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的装配;
熟悉板式超滤器的原理、结构及基本流程;
了解温度、压力、流量及物料分子量等因素对通 量的影响;
了解超滤器污染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Chem is try !
实验内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