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古船

古船

绪论《古船》写于1983年,发表于1986年,是作家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领域内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它以山东半岛地区重镇“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对中国现实和历史展开全景式、多层次描写,时空跨越40年,反映了从中国大陆土地改革到饥饿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所经历的社会震荡与心理冲击,被誉为“具有深刻艺术魅力的鸿篇巨制”。

在海内外华文世界中引起热烈反响。

《古船》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并入选中国台湾“金石堂选票年度最受欢迎图书”、《亚洲洲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北京大学百年文学经典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确定为全法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读书目。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地改革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表达了作家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

《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作为张炜的代表作,《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古船》中以“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方式对苦难进行了深刻地叙述。

《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

本文通过对《古船》内容与形式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苦难意识。

一、人物形象分析——心灵的苦难挣扎1、隋抱朴——忏悔者隋抱朴是《古船》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家张炜将隋抱朴塑造成一个忏悔者的形象,通过隋抱朴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

隋抱朴是家国苦难的承受者。

他在《古船》中居于不可争辩的重要位置。

浅析《古船》中的道家精神

浅析《古船》中的道家精神

浅析《古船》中的道家精神作者:李雪彤来源:《神州》2011年第24期【摘要】道家文化对张炜的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这在他的代表作《古船》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在小说中,他肯定了“柔弱不争”的处世哲学,而对财富的积聚、权利的争夺表现出了本能的恐惧。

《古船》中也体现了“道法自然”,“养生”之道,“盈满则亏”等道家思想。

道家精神在《古船》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键词】《古船》;道家精神;人物【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27-02道家在本体论上的玄虚,人生哲学上的超脱,对人类自然本性的尊重,要求回归自然与原始的主张更多地构成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中指出:“中国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

”在当代社会中,道家不是显性状态而是隐性状态,呈现为一种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水乳般交融。

作家张炜虽然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但在其心理结构中,积淀着丰厚的道家文化,并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这在《古船》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古船》是张炜八十年代着力最多、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在该书中,张炜的道家意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通过《古船》,我们能看到作家下意识中的道家精神如何在一部作品中产生如此深刻而有力的影响。

当我们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考察这个作品时,可以看出它的深层结构隐藏着丰厚的道家文化的内涵,而且这种内涵对整个作品的价值取向与情节构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船》体现道家精神最明显的例子是:文中两个主要人物——隋抱朴和隋见素的名字就出自《道德经》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家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未经过任何文饰加工的“朴”,即自然本性。

有论者指出:“老庄思想对张炜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特别庄子那种重自然,轻人事的人生态度,那回归自然回到原始的人生理想,很容易与张炜眷恋自然的思想合拍。

《古船》中隋抱朴成长历程探究

《古船》中隋抱朴成长历程探究

2020年4月第38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0Vol.38No.2《古船》中隋抱朴成长历程探究”沈宁,张春红(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张炜在《古船》中构建了洼狸镇,隋抱朴是镇上老隋家的长子,本应继承粉丝作坊,但遇到了一系列的事情,他躲进了老磨屋里。

父亲、后母和妻子的死亡,弟弟的不解,妹妹的苦楚,心上人的嫁人等,使他成了一个负重前行者。

名字的内涵、父亲给他的座右铭、《共产党宣言》,帮助他内心不断强大,成为自我救赎者。

与过去和解、解开心结、顺应内心,把自己的命运与洼狸镇的命运紧密相连,是洼狸镇的灵魂和希望,成了勇敢的担当者。

[关键词]隋抱朴;负重前行者;自我救赎者;勇敢担当者[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2-0113-03张炜在《古船》中主要围绕着洼狸镇上三大姓:老隋家、老赵家和老李家,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接过庞大家业的隋迎之,有在水上飘荡半辈子的隋不召,有老赵门里辈分最高的四爷爷,有给资本家开机器的的李其生,还有他们的后辈,以及镇上别的人物,每个形象都独具意味。

在众多人物中,隋抱朴是老隋家的长子,是粉丝家族的大少爷,等到祖辈父辈离去后,他整天待在老磨屋里,坐在那只看磨人坐了几辈子的方凳上,一下一下用木勺摊着湿胀的绿豆,像一块大石头,等到小说结尾才正式接管粉丝厂,担任了粉丝公司总经理。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洼狸镇先后发生了很多事情:土改、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经济体制改革……每段历史都给隋抱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从最初的逃避,到最终的面对,隋抱朴在读者心中不断高大完善,由一个负重前行者、自我救赎者,成长为勇于担当者,是一个理想的审美形象。

一、“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的负重前行者隋抱朴对于父亲隋迎之的记忆从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起,这个年龄的男孩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内心活动非常丰富,由后母茴子进门,推测生母不在场,导致抱朴心里对父亲格外依恋,他观察父亲,很少再按时去粉丝厂,他能感受到父亲心事重重、忧心忡忡,见父亲僵在了那儿,整整一天语无伦次,老要不安地用手去搓膝盖,父亲又告诉他“我们欠大家的”,这句话在他心里扎了根,使得他后来终日在老磨屋里,被赎罪、忏悔、逃避充斥着。

《古船》人物论

《古船》人物论

《古船》人物论张炜的《古船》里,有历史背景的强大渲染,有爱恨情仇的纠缠,家族利益的冲突,读起来荡气回肠。

本文对抱朴的沉默多思与懦弱木讷、闹闹的可爱与可悲、含章的柔弱与坚强、赵多多的残忍和暴力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且进一步分析人物结构。

《古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关键词:张炜小说古船人物装订线一、引言 (1)二、异彩纷呈的人物世界 (1)2.1《古船》中主要人物 (1)2.1.1抱扑 (2)2.1.2闹闹 (4)2.1.3含章 (5)2.1.4赵多多 (6)三、《古船》中人物的整体构成与构思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注释 (10)张炜的《古船》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族史诗。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录:洼狸镇浓聚了中国城乡的四十年变故,政治搏杀的血腥与无情,家庭间的恩怨浮沉,人与人的较量争斗,出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多幕剧。

以土地改革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对中国现实状况特别是人生的苦难和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也探寻到人性黑暗和复杂的深处,展现历史与命运的残酷。

三个家族的人都那么痛苦和无奈,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被命运所捉弄。

汪晖曾在《当代》1988年第四期发表文章提到《古船》双重的历史态度:“一方面积聚着让人把握不定的宿命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荒诞感,另一方面对分明昭示的历史演进的艰难,个体的毁灭,轮回的苦难,正是历史前进必将付出的代价。

”汪晖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张炜对个体,对困难,对命运,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抱扑、见素的得名来自“抱扑见素,少私寡欲”的传统教义,就张炜本人来说,他倾向于传统文化中儒道思想。

抱扑从小就接受父亲隋迎之儒道统一的教育,注重的是修身养性。

父亲曾为他写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个大字当座右铭,再者抱扑学习的《天问》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它探讨的是宇宙、洪荒、天地,由神话到人文及远方异物,最后落笔于楚国当时地治等根本问题。

摘录:张玮《古船》赏析

摘录:张玮《古船》赏析

摘录:张玮《古船》赏析《古船》(载《当代》⼀九⼋六年第五期)的出现是⼀个奇迹,它⼏乎是在⼈们缺乏⼼理准备和预感的情势下骤然出世的。

就象从芦青河中捞出那条伤痕斑驳的古船⼀样,⼩说陡然撕开并不久远的历史幕布,挖掘着⼈们貌似熟悉其实陌⽣的沉埋的真实--⼈的真实;同时,⼜象那个神秘可怕的“铅桶”下落不明⼀样,⼩说揭⽰了隐伏在当代⽣活中的精神魔障;当然,⼩说也有⾃⼰的理想之光,它要骑上那匹象征⼈性和⼈道光辉的⼤红马,尝试寻求当代⼈和民族振兴的出路。

由于它是⼀部如此奇异的作品,读者和评论者在⽚刻的惶惑后⽆不为之轻轻战栗继⽽陷⼊绵长的深思。

时间冲刷着记忆,时间淡漠着噩梦,为了维持现实的平衡,健忘似乎已经变成⼈类抚慰⾃我的⼀种惰性。

在安定⽽⼜浮华,⾃信却⼜骚动的今天,我们民族的注意⼒正被另⼀些重⼤的东西吸摄⽽去,⼤多数⼈已很少深究往⽇的⾎痕,⽣命的苦难与今天的存在之间具有怎样内在的精神联结。

他们⽣活于“现在”,便也专注于“现在”。

然⽽,充满智慧和痛苦的青年作家张炜,决不是⼀个乐观的健忘者。

他超出⾃⼰的年龄所限,⽐平常⼈更敏锐地感受到:罪与恶的影⼦并未远遁以⾄根绝,它依然是困累现实⽣命的潜在因素,在⾁眼达不到的处所,他瞪视着并且发现⼏千年的精神对抗的历史并没有终结,捆缚着⼈性的枷锁也并未锈蚀。

他深深地懂得,今天每个活着的⼈及其各种⼼态,都是历史的得意之作,因⽽都是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中继点”。

既然我们的民族曾经穿越了如此严酷的⼤伤痛、⼤恐惧、⼤熬煎,那么重新踏进这苦难看个究竟,回过头来研诘苦难与现实与变⾰的连结,就是⼀个富于良知的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许,《古船》震撼⼒的全部秘密在于,张炜不但要帮助⼈们恢复“记忆”,⽽且是以⾃⼰的⾝与⼼、感觉与理性、反省与忏悔来重新铸造“记忆”,并且与当代⼈的困境联系起来。

这位作家性格执拗不⽢⼼于接受既有的现成结论,⼀切要⽤艺术家⽆畏的甚⾄有些偏执的眼光来审度;这位作家野⼼太⼤,在这部记载洼狸镇四⼗年风云的、近三⼗万⾔的长篇⾥,他不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聚合,⽽且把洼狸镇与世界衔接,让纵的“古船”与横的“星球⼤战”同呈并现;他直⾯历史,不惮纷繁,历叙⼟改、合作化、⼤跃进、“⽂化⾰命”、初期经济改⾰的种种史情,⽽真正的鹄的是撩起历史,镌刻⼀座民族⼼史的碑碣。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山东人。

在现代文明的航船上回望传统——《古船》人物分析

在现代文明的航船上回望传统——《古船》人物分析

在现代文明的航船上回望传统)))5古船6人物分析张平王启东一、隋抱朴)))一个坚守传统的卫士有批评家评价说:/其作品对过去、对传统的依恋太多,是向后看的。

0对此张炜也并不避言他对于传统、对于逝去文化的痴迷。

/假如真有不少作家在一直向前看,在不断地为新生事物叫好,那么就留下我来寻找我们前进道路上疏漏和遗落了的好东西吧,这同样重要。

0[1]这种典型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在隋抱朴这一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他对遗留下来的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反思和身体力行的批判,最终修成正果。

1.悲天悯人隋抱朴内心的集体主义情愫是带有极强的人道主义情怀的。

他心系洼狸镇大多数人的利益,对洼狸镇人所遭受的苦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

镇上人受了那么多苦,从老辈算起肠子里也没装多少粮食。

可他们是种粮食的人,他们吃桔梗、树叶!粮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

反正没有了。

镇上人是天底下最老实最本分的人,挨饿受冻,吃着草梗,不吭一声,实在没有力气走路了,就躺下去死。

[2]他渴望的是一种没有压迫在胸、没有苦难在肩、没有嫉恨在心的/普天同乐0式的理想的生存状态。

但这种思想建构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头脑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作支撑,因此,即便他有超前的前瞻意识,宽广的普度情怀,这种精神本身也带有理想的/乌托邦式0的浪漫气息。

作为他思想启蒙的/圣经0)))5共产党宣言6与精神升华的/秘籍0)))5天问6,在他思想成熟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其中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的关怀与悲悯及对人的生存处境的追根溯源的探求与思考。

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是:/这是两个好心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的学问家,,他们只想着那么多的人,只想着让受苦的人摆脱血泪,又善良又坚决。

0[2]他对5天问6的理解是/读它,你会觉得如今的人眼光短多了,,,他差不多净问一些根本。

今天的人想的差不多全是眼前的事情,心胸越来越窄,这真可怜人0。

[2]他的认识在这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大爱0的前提下得到了质的提升,使他的视野从哭诉个体的苦难上升到追求人类终极幸福的高度。

从《古船》中的人物探究作品深意

从《古船》中的人物探究作品深意
中图分 类 号 :1 2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6) 1 2—0 0 3 4—0 1
《 船 》 以… 个小 镇 的历 史 、人 物 的变 迁 折 射 出整 个 中 困的 展示 的是 “ 凡人 ” 的一 面 :有 情感 ,能哭能 闹 。 历 史进 程 ,张炜 不仅 写 了小镇 上 人 与人 之 间 的斗 争 、爱 恨 、悲 欢 、 隋见 素是 隋抱 朴 同父 异 母 的兄 弟 ,一 直 有 着 自己 的 执念 :粉 离 合 ,也写 H { 了对 历 史 的 深刻 反 思 。洼 狸 镇 的 黑 暗 ,在 这 里 被 放 丝 厂是 自己家 的 ,粉 丝 厂应 该 一 直 姓 隋 。他 千方 百 计 的 想 从 赵 多 大 .人 类最 基本 的生 理 需 要 、安 全 需 要 都 失 去 了保 障 ,饥 饿 、寒 多手 中夺 回粉 丝厂 ,不惜 一 次的想 把粉 丝厂 弄 “ 倒缸 ” ,从 而让 粉 冷 、杀戮 、冷 默吞 噬着人 们 的生命 ,理性 的丧 失带 来 兽 性 的膨 胀 , 丝 厂破产 。后 来 赵 多 多 的粉 丝 厂越 办越 好 ,开小 车 ,请 秘 书 ,见 洼 狸镇 上 血流 成 河 。人 的 尊严 遭 到 肆 无 忌 惮 的践 踏 ,在 对 历 史 的 素见 粉丝 厂倒 闭 的 希 望越 来 越 渺小 ,于是 离 开 镇 子 前 往 城 市 ,希 拷 问 中 ,作 者 直逼人 性 深处 的扭 曲与异 化 ,心痛 过去 ,希 望未 来 。 望走 上发 财致 富 的道路从 而将 粉 丝 厂 夺 回来 。见 素 短 暂 的一 生 致 《 古 船 》 中作 者 塑造 了很 多 人 物 形 象 ,比 如 理 想 人 物 的 隋抱 力 于让粉 丝厂 重 新姓 隋 ,从 这 一 方 面来 看 ,他 与抱 朴 相 比还 十 分 朴 ,坚 持 己见 的 隋见 素 ,惹 人 怜 爱 的 姑娘 隋含 章 ,充 满 创 新 精 神 幼稚 ,他 的复 仇摆 脱 不 了 个人 主义 的狭 隘 ,是 一种 以 自身 利 益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

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

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

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

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至于我自己,初读张炜作品是在大二,一部《古船》让我爱上了这个作者,也爱上了洼狸镇上那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芦青河畔三四十年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也着实不短。

当年被埋入河床底部的古船虽然被重新挖掘出来,也重新焕发出了其当年的风姿与雄壮,但是能否重新远航却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启齿的问题。

而同样生活在这河畔的人们也同样经受着这份时代变迁带来的“折腾”。

隋抱朴的隐忍、孤独,隋见素的热血复仇之心和勇于对世俗及封建道德观的反抗、隋含章的悲剧人生……可以说老隋家的新一代深深得吸引了我。

当然,作品中也不乏赵多多,赵柄这样的卑鄙之流,但正是这样的人物安排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爱上了他们。

而之后风格诡异的《九月寓言》再次让我坚定了写张炜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决心。

(三)张伟作品蕴含的精神及其中人物的突出特点张炜是一位有着独立写作精神的当代作家,他始终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写作热情。

从八十年代至今,他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自从开始城市生活之后,他的写作目光就开始关照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

他对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得真实生活怀着复杂与思索的心态,他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者对“拯救之路”的寻找。

对从乡村走向城市生活的张炜来讲,他更多的是看到了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腐蚀。

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写作充满了对人的关怀。

童年记忆、城乡对比、文学的还乡传统以及作家的身份认同危机使他把自己关注的目光又策略性的投向大地。

虽然乡村中残存的封建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家抽取了野地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和孕生的强大生命力来作为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精神食粮。

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律和精神坚守则可以帮人类抵抗物欲对心灵的诱惑,完成形而上的精神拯救。

长篇小说《古船》是张炜的成名作,从此奠定了作家成熟稳定的创作风格,在此后漫长勤奋的写作道路中,始终在叙述内容和思想指向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突出表现在对“生存”、“家园”、“女性”三个基本主题的忘情书写,以及自然流露出来的“男性立场”的写作姿态。

张炜同时是一个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的作家。

善于把人物置于复杂的“关系”中进行刻画,表现出浓郁的“家族”叙事特征。

1、大地(土地)情结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虽然今天的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膨胀,农业文明居于弱势,但张炜却始终对土地充满着浓浓的眷恋之情,始终不能把自己与土地剥离开,不能忘记和放弃对土地的关注和思考。

考察其小说,其创作背景大多来自于他的本土故乡——胶东半岛的西北部平原、芦青河畔的土地。

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年的张炜,把所有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土地的感悟都融进了作品。

从早期的《芦青河告诉我》、《浪漫的秋夜》到《童眸》、《美妙雨夜》,再到《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古船》以及《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其作品无一不是对土地的念叨和咀嚼以及对土地的芬芳气息和盎然生机的赞叹。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的话,适用于每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

对张炜而言,半岛地区是他往复奔走的地方,那里是他的出生地,对它的批评之剧和热爱之深都是统一的。

“我无论如何也挣脱不了这种情感。

对我来说,她可能就是全部的世界。

这会使我的视野狭窄吗?倒也希望如此,因为能这样闷头生活在那里面反而更好。

”他曾这样打过比喻:在文学和思想的浪涌里,做一个人就如同做一棵树,根扎得再深也容易摇动。

不过,只要根不拔出来就好。

一个人在时代浪潮中,潮来了,人有感情,不可能不为时尚所动,有时在时尚中怀疑自己,质询、盼顾,这个过程就像树一样的摇动,但最后还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像树一样不仅不会死亡,而且还会在风的吹动和梳理下变得更加茂盛。

根永远在泥土里,有根就有立场。

对张炜来说“大地”是一个“原来”,一个“真实”,“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

”,“它负载了江河与城市,让各色人种和动植物在腹背生息”。

“人实际上不过是一棵会移动的树。

”(《融入野地》),是大地的一个器官。

“通过这器官,人类将听到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听到一个最古老又最新鲜的话题,听到这个地球上神秘的声音……他可以嗅到风、云、河流、树木、太阳等等一切的气味,感到它们的脉动……他是一个彻底放松的、四肢伸展的生命。

”[1]张炜对土地的炽烈感情,凸显出他对传统农业文明的脉脉温情和难以割舍的依恋。

在作品里,他不断地阐述着土地的根性、母性,这无疑给暴掠大地、自私自利、欲望成性的当代社会一种警示,一种善意的补正。

然而,“土地本身净化自己,保卫自己,平衡自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像一个年迈的母亲,不但不能放心去依靠,而且要细心照料了”, [2]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颜面再去依靠大地母亲呢?2、女性形象不难看出,女性人物在张炜的小说作品中占很大的比重,特别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有少女、有妻子、有母亲,而这众多的女性人物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悲剧命运。

在《必然写到女性》中,张炜说:“当然,艺术家的笔必然写到女性,在他们不停止的创作中,会不止一次地将女性作为主人公。

她们泣哭、微笑、忧虑着、憧憬着;她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自己参与了创造,收获的却不仅仅是幸福;她们有着共同的喜悦和时浓时淡的莫名的忧伤。

”[3]女性的生存悲剧主要通过悲剧性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来表现的。

女性的生存环境主要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切入。

张炜小说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是在各式家庭中有着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人物。

我们说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便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内容。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

父权制社会以来,女性角色被封闭在家庭这一基本豹社会单位之中,强制性地规定了各种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心理,塑造出了一个符合父权制要求的“第二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女性的命运就是家庭角色的命运。

她们世世代代按照这命定的角色要求生存下去,从父母的女儿到结婚出嫁为人妻为人母直到老死而终。

张伟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也从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中,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揭示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女性作为人类两种性别中的一种,在强权政治、家族关系和社会分配中是处于劣势的性别,其身体和容貌的优势并不能帮助她们获得多少权益。

女性在社会环境中不但无法取得与勇性的平等的社会地位,而且会受到来自男性的性的挤压和伤害。

《古船》、《我的田园》、《外省书》、<丑行或浪漫》等作品中少女含章、闹闹、鼓额、师辉、刘蜜蜡等,她们都是纯洁的少女,她们或美丽高雅丽温柔,或活泼开朗面率真,或勤劳善良丽羞涩,她们是那样的年轻丽芬芳,像一朵朵待开的花蕾,她们那可爱伶俐、温柔健康的女性形象,代表着张炜对青春、激情、活力、感激、美和纯洁等理想主义的言说。

张炜曾言:“我在少年的时候,亲眼看到她们是怎样的活跃在田野、在学校,觉得她们溶化在昨日的生活中,十分动人。

我写起她们,就是写到了昨天,写到了最质朴酶一页……,女性有一种生命的美、天生的美、再生的美一。

[4]正是这些寄托着张炜理想的女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无一例外地以她们年轻来熟、娇嫩美好的身心遭受了来自男性的性暴力的摧毁,她们的挣藐和反抗在强大的男性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她们的痛苦和悲伤,令我们的心在颤抖在滴血。

作为一位以笔来书写人生现实、思索人生命运、探索存在之谜的作家,张炜能够站在“道德——人性"的立场上,对现实社会进行一种毫不容情的批判性的审视和反思。

他是一个对痛苦极为敏感而又富有强烈好悔意识的作家。

他极其关心入,关心入的生存和处境、人的价值和尊严。

对于在恶势力压抑下的弱者,他抱以最真挚的同情;对于道德的沦丧、兽性的横行,他始终怀着无比的愤怒。

张炜在《古船》、《我的田园》、《九月寓言》、《丑行或浪漫》等作品中塑造的含章、阉闹、鼓额、小豆、刘蜜蜡被强暴的一幕幕悲剧,令我们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悲剧性的生存环境感到非常的痛心。

对于那些制造苦难的入,张炜没有只是气愤的谴责,而是把他们狂暴、残忍的行为展示出来,让他们的恶德败行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唤起大家深沉的思索和正义之心。

3、家族人物人类的生存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于是,聚族而居的地方就成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子子孙孙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方。

如此,便慢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

[5](这种蕴涵着独体意识的家族文化,使得“在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位中国人,几乎都具有先天遗传的家族取向的价值观念”。

)至今,家族意识对于当代人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